1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首页 宗亲投稿 曾氏族谱 曾氏纲要 论文特辑 曾氏名人 宗圣曾子 家族要闻 曾氏典故 关于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宗亲投稿 -> 宜宾曾氏”武城世第”沉浮与辉煌★

 
 
     
宜宾曾氏”武城世第”沉浮与辉煌★
 
 
作者 曾上权整理编辑 来源 曾氏宗亲网 发表 2016-8-14 19:38:04 人气 11735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首辞令,教我们自立做人,要耳聪目明,多闻,多看,多想,多做,听力好,听得进诸如自然界的风声,雨声,以及人民大众男女老幼读书,言论等不同的声音。视力好,看得见国事,家事,天下事的暗点与亮点,增强自爱,自立,自强的信心,以人民根本利益为立脚点,努力学好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言行一致,学以致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生旅途的志向,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似乎都维系于”声声入耳,事事关心”。

★武城世第,创业历程
(一)应达入川,开始创业
    明朝未年,著名的农民领袖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反明暴政,张献忠军入川,四川人民响应甚众,声势浩大,与明朝的官府和地方豪强势力作战多年,双方死伤很大,明亡,义军又遭到清廷派兵进剿,为了灭绝义军,镇压人民,入川清兵更是残暴非杀人如麻,屠戳城乡,经此两朝战乱,四川原居民幸存无几,土地荒芜,十室九空,
    其后,清政府强令移民入川,先只从两广,两湖,后及陕、甘、江西、安徽等地,多为强迫青壮,武力捆绑押送而来。原籍广东河源县,被迫入川笫一人名曾应达(旧/纹光→裕振→天贞→启琦→朝广→通→明富→法达→廷江→懋→应达),是为入川始祖,最初落户在隆昌县,娶妻生子名泰友,泰友生二子玉标,玉选,玉选生子元宾,秀宾,泗宾,玉选后人有由隆昌经富顺迁宜宾县高场乡者,以上四代人,大都干的农工商业,没有读多少书,其间,家族由曾由隆昌迁富顺,至秀宾公,又由富顺迁至宜宾县城,定居于北门外刘武臣街,(听老人们说,当时刘武臣街一带很荒凉,居民稀少,秀宾公干木工活,人称曾二木匠)。
秀宾生子曰南,曰禄,曰祯,曰祥。
    曰南,曰禄二公,经营商业,获利后,各自开起了商店。曰南的商店名号”铨兴号”,曰禄的商店名”长泰号”,并置房舍田产。
    曰南买宜宾刘武臣街房屋两院(即后来的”武城世第“”及称”牌坊头”两处)。连同原置的被称为“大夫第”的老宅,共为三处,后来居住在此三处的,都是曰南公后人。
    曰禄买刘武臣街称为“麒麟头”,(与牌坊头相邻,及长春巷称”石朝门”的两座院子,后来居住此二处的,即曰禄公的后人。
    从这二位祖人起,开始供子孙读书,谋科举,曰南子孙有秀才,举人,曰禄子孙也有秀才,举人,还有进土。
    曰南生三子,即华傑,华伦,华伸。华傑生一子树芹,华伦生四子树芳,树荪,树苞,树德。华伸无子,抚华伦少子树德为嗣,继承”武城世第”家业,树苞是清朝举人,曾任过贵州的州县官,树德是秀才,以贡生捐官,任四川安县教谕(注;清代县学官员,主管一县科举考试),树荪生子五人鸣皋(秀才),鸣钟,鸣珂(举人),鸣和,鸣琨。
    初,树德无子,抚树荪五子鸣琨为嗣,晚年以蔡氏为继室,蔡氏生子鸣瑄,鸣琨。鸣瑄同为“武城世第”继承人。
    鸣琨一女,二子,长子肇钦(字国宾),少子肇彬(字子文),鸣瑄生来腿足残疾,生二女无子嗣。
(注;本文根据子文公遗文整理)。


(二)武城世第忠恕传家
    春秋鲁国南武城,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参,人称曾子的诞辰之地,曾子的后代,自称武城曾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位于四川省宜宾县城区(今宜宾市翠翠区)刘武臣街48号,被命名为“武城世第”的世第,即意为曾子的后人们世代居住的宅院。
    “武城世第”坐北向南,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40米,占地约5亩,除建住宅外,还建有堂屋祭拜祖先和上房主人待客,“经堂”供信佛的人们拜佛诵经,庭院中央约6x3平方米范围里铺着石板,设有一个太型的葡萄架,一株茶碗口粗的葡萄藤,枝叶满盖架上,每到夏季,荫满中庭,庭院东西南两侧泥土上,栽有各式花木,花香扑鼻,,体现了人与自然风光的美丽和诣。
    老宅19世纪末曾一度衰微,老主人华伸公无嗣,抱养兄(华伦)子树德继承,树德公早年无子抱养兄(树荪)子鸣琨(字玉舫)为嗣,及晚年纳蔡氏后不久去世,因萘氏主家吸食鸦片,将家中细软及祖业田地,当卖殆尽,仅余所居住的老宅。
    玉舫公靠设私塾教书为生,以后又带着长子国宾公去高场,蕨溪一带教私塾,留妻冯儒人携女及幼子子文公等人在家,塾师收入微薄,冯儒人还得纺棉线,穿刷子补贴家用,维持一家清苦生活,及至国宾公,子文的在外做事,家用后渐有宽余,经玉舫公之手赎回了被蔡氏典卖的祖业,并对老宅翻新扩修,才有二三十年代上述“武城世第”的规模。
    二十年代末,老宅四世同堂,三十年代人多最多时多达三十余口,经过抗日战争时的离散与战后四十年代的重聚,这三十几口人中笫三代第四代子孙们,大部分已外出谋生或求学,有的在学生时代就从事革命活动,解放后纷纷参加革命,分布到全国许多地人数达二十余人,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教师(教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农艺师,干部等职业,绝大多数具有高级技术职称,长期为新中国服务,对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武城世第的居民,在短短五六十年间,由一个家庭壮大为一个家族,甴门衰祚薄,艰难度日,到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这种武城世第现象,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晶,但前者只是武城世第变化的条件,而后者才是武城世第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物质丰富之后的家庭可能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繁衍出一批享乐至上,不思进取的子弟,而导致衰败,一是相反,教育子孙,不忘艰苦,自立自强,报效社会,从而兴旺,武城世第正是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所以在关键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个家族在本世纪的发展,应归功于三位先人的倡导和毕生操劳,他们就是先曾祖玉舫公,先祖国宾公,先叔祖子文公。
    记得老宅堂屋门额上有一块匾,黑漆板面上镌刻着四个大金字.--忠恕传家。先人们常以此教诲子孙,为人要忠实,正直,有信,有守,这就是”忠”,为人要宽容,多为他人着想,这就是“恕”,三位先人两代相承,身体力行,一生正直,宽厚待人,勤奋自立,克已自奉,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次,重视知识,重视教育,从一盏供神油灯,照两代夜读,到老来节衣缩食供众多子女上学,无论家境有多难,都千方百计为儿女创造求学机会,鼓励上进,致使满门书香。
    正直忠厚的做人道理,自强自立,求知济世的立身原则,这就是这两代先人在“武城世第”的家教及其培植所形成的家风,使生长在此的后辈们备受熏陶,受益一生。


(三)两辈先人事业有成
1,关于玉舫公
    玉舫公名曾鸣琨,字玉舫,树荪公第五子,过继树德公(树荪胞弟)为嗣,生于公元1853年,卒于1928年享年七十五寿,娶妻冯儒人,生于1855年,卒于1909年,生两子,长子即国宾公,少子即子文公。
    玉舫公幼读诗书,勤奋用功,是一个饱学之士,可是,功名坎坷,曾两次在县考时考过第一,但八次府考,院考都未上正榜(清朝考试制度,要经县考,府考,院考三度都通过,才上正榜,得秀才功名),所以连秀才都未得一个,此后,淡于仕途,不再思科举,平生以教书为业,随父树德公赴安县时,也是如此。
玉舫公早年与富顺刘光第相识,交情甚笃,常有往来,及至戊戌变法失败后,刘以戊戌六君子之一被害,公深为痛惜,对清廷绝望,但安于清苦的教书生涯。
    树德公时曾有田地,房产,树德公也由贡生捐官,任安县教谕,家境还算小康,树德公晚年纳萘氏,在生鸣瑄公(约在2897年)后不久,死于安县任上,萘氏席卷全家细软,田地房契回住娘家,仅留一座空宅归玉舫公一家居住,萘氏因吸食鸦片,终将其把持的家产,当卖殆尽。
    玉舫公一家五口全靠他教书和冯儒人纺纱,穿刷子的少量收入维持,生点点分儿活贫困,全家只能点一盏油灯,放在神案上,既要供祖先神位,又要照任教的玉舫公阅读和批改作业,还要照国宾公夜读,冯儒人则借余光纺线,冬天每日只开二餐,半个月一次“牙祭”(肉食),也只能买点猪头肉。
    后来,玉舫公下乡到高场,蕨溪一带农村教私塾(初时.还带上国宾公随读),过年过节才得回城,冯儒人独自在家撑持门户,因搡老过度,生活条件又差,染上肺病,于五十四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玉舫公与冯儒人艰苦与共,相濡以沫,冯儒人去世后,玉舫公未再娶。
    玉舫公教书认真负责,实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对贫困人家的子弟,一样教育,一样爱护。
公为人正派,坚持正义,从不阿奉权势者,但平易近人,颇受当地群众尊敬,在高场教书时,只看中一李姓平民子弟,为人正直忠厚,能以医术济人,便选定为婿,许了侄女的亲事,在蕨溪教书时,常乘一罗姓船只渡船,由此,与船家相熟,直至为长子国宾公娶罗氏女儿为妻。
    玉舫公持世端正,治学严谨,与冯儒人一道,家教甚严,国宾,子文二公少时均由他亲授功课,广读古籍,精于文墨,练就一手好字,分别于1903年(清光绪廾九年)和1910年(清宣统二年)直接考入叙州府中学堂,并在毕业后,均先后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
    及至国宾公参加辛亥革命,并于民国元年(1912年)警校毕业,开始在当时的革命政府任职,能接济家用以后,玉舫公年事渐高,始未外出教学,在家主持家政,教育儿孙。
    公之正直,在族人中颇负盛名,其恪守忠恕孝悌古训,躬身力行,对于孙辈极有影响,国宾,子文二公成立至分家之前,除自己用度外,收入均入公,家用稍有余裕,经公之手,赎回部分被蔡氏典卖之祖业,并有扩置,其后,将赎回之祖业,全部交幼弟鸣瑄公享有,扩置的产业,才作为自有的家业。
公之晚年,全家生活改善,人口增加,儿孙绕膝,及七十五岁寿时已四世同堂,公以下家庭成员达十七人之多,当年(1928年)玉舫公因病逝世。
(注)鸣瑄公,生来腿足残疾,及长,仍只能扶杖跋行,后娶妻生二女,靠此祖业田产及教私塾的少量收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至四十年代中,次女已早夭,夫妻相继去世。长女名肇玉,解放后参加了工作,去处不详(一说去了泸州地区)。
★说明,关于玉舫公生平事迹,知道的或能回忆的人,全巳不在世。本文只根据子文公遗文,昭伦,昭岷,昭颖等提供的片断回忆,以及编者儿时听长辈讲的一些故事片断整理,实在很不全面。

2,关于国宾公
    国宾公名曾肇钦,字国宾,玉舫公长子,生于公元1885年,娶妻罗儒人,罗病故,继娶李儒人续弦,李又病故,继娶赵儒人续弦,公子女众多,罗生子昭龄(与九),昭莹,李生子昭融(克君),赵生子昭岳,昭嵩,昭岷,昭玙,生女昭颖,昭慧,昭符,昭琼,莹,岳,嵩早逝,成立者八人。
    公自幼随父攻读,十八岁时(清光绪29年,公元1903年)考入叙州府中学堂,五年后毕业,考入四川通省自治研究所,一年后毕业,又考入四川省高等巡警学校,三年后毕业。
    其间,光绪31年(1905年)在学校秘密参加同盟会,1911年秋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武起义,后奉命冒险离开成都,沿岷江而下,一路宣传革命,发动武装暴动,至原籍宜宾,清知县要抓他,乃出走重庆,晤得同盟会领导的蜀军政府都督张培爵(烈五)及杨庶堪(沧白)等人,被留在军政府监察院任秘书,次年,辞职回警校完成学业。
    毕业后,先后任泸县警务长,川江水师司令部秘书长等职,至民国二年(癸丑)秋,响应孙中山先生二次革命(护法)的号召,赴重庆同第五师起义反袁,失败后,受到袁政府的追捕,经亲友掩护,改名曾佛生先后在富荣盐场,富顺警务处任职栖身,后又辗转叙泸蓉避难,民国四年,经母舅冯子均荐入四川铁路银行,任自贡分行经理,此处事多不多,待遇优厚,便于隐藏,任职仅数月,袁世凯称帝,蔡锷将军率讨袁护国军入川,公毅然辞职参加讨袁,任川边司令部咨谋,护国成功后,被任命为四川水警一厅一区区长,张勋复职,孙中山先生派李静安来川组织靖国第二军,公任参赞,驱逐伪复辟巡抚后,李保荐公出任四川水警第一厅厅长。次年,水警一厅并入江防司令部,公任该部秘书,两年后,调任重庆护商所所长。
    其时,各地不满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地方军阀拥兵割据,各省掀起独立自治浪潮,四川成立全川自治联合会于重庆,公被推为宜宾县代表参加,联合会.推举荣县代表吴玉章(当时身份是老同盟会员)为主席,地方军阀刘湘任四川总司令兼省长(驻重庆),欲利用.联合会为其伪应民意,粉饰共和之工具,公与部分代表,协同吴玉章主席为主正义,不为所用,且对刘的倒行逆施,多有抵制和抨击,直至促成联合会迁省(成都),迁省后,二十军军长杨森暗中派人与联合会个别代表交涉,称只要推他任四川省省长取代刘湘,许诺以省议会议员之职为酬,收买代表,代表中有人动摇,为保持联合会之清白,公协助吴主席,联络部分深明大义之同志,作了艰苦的工作,抵制住了这股暗流,于议诀制宪程序及起草审查办法之建议等项主要议程后,全川自治联合会正式休会。公与吴老在省自治联合会之合作,深为吴老所称许。
    此后,公曾任遂宁县知事(县长)一年,因父病,回家侍亲一年多,至1924年,四川新军领袖熊克武(老同盟会会员)应孙中山之命组织讨贼军(讨伐曹琨,吴佩孚等北洋政府头目),由熊任四川讨贼军总司令,公应召任第一军赞参,后又被派往庆符县任征收,为讨贼军筹饷,讨贼军兵败入贵州后,才交卸回籍。
    1926年国民党二大以后,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吴玉章,李筱亭,陈宣三﹤当时均已秘密参加共产党)与杨闇公等人,四川整顿党务,在重庆成立了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称莲花池党部)廿四军军长刘文辉,欲借助国民党左派之力量抗衡刘湘,以公与吴,李,陈及宜宾县党部(左派)韩俊源,吕一峰等人相熟的关系,邀公往任咨议,继以宜宾县党部当时为莲花池省党部支柱之一,为加强其与宜宾左派县党部之关系,派公往庆符县任县长,赴任途经宜宾时,重庆三三一惨案发生,刘湘已对左派下手,宜宾驻军也正欲对左派县党部施暴,搗毁了左派办的中山中学,公立即往见驻军首脑刘文彩(刘文辉之兄),告以刘文辉意旨,左派国民党人(实多为秘密的共产党员)始免遭残害。
    1928年秋离县长职务后,仍任咨议,督察员等职,1932年军阀战争又起,公愤然辞职回乡。
公自学生时代参加同盟会后,笃信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追求民主共和之主张,辛亥反清,癸丑护法,护国讨袁,靖国反复辟及讨贼诸役,无不积极参与,及至孙中山先生逝世,国民党左派力量遭受严重挫折,厌于川战又始起弃职回家。为此,常为报国之志难酬,长太息不已,一次,酒后耳热,召集子侄孙辈于搨前,痛述其革命经历对国事日糜,日寇欺凌之慨叹,以至唏嘘泪下,大声背诵孙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之遗训,教谕子孙以救国报国报恩为志,竟其未竞事业。
    公秉性刚直,为人豪爽侠义,广交游,气度宽宏,肝胆照人,身过乱世,抱定正义清白之宗旨,不与邪恶势力合污,及至回到家乡,常因仗义直言,针砭时弊,为地方官吏所怨忌,但又因公之正气凛然,使彼辈无可奈何,有人曾唆使一帮流痞,到武城世第捣乱,经报界批露,以警察局长登门道歉结局,鉴于他的声望和影响,往往安一些“委员,参议员”之类头衔,加以笼络,公则以能有个说话的场所而受之。
    参与护法失败后,袁政府追捕甚急,公与至友候克明潜离宜宾,买舟东下,路遇一伙强人截江劫船,领头的壮汉姓孔,是一位讲义气的青年农民,为反抗当地豪强,聚众致此,见船上是两位文人,并无财物,问及去向时,公为其宣讲革命反袁的道理,孔听得很有兴趣,交谈至为投契,酒食相待数日后,提出自愿随公革命,请予引荐,并提议三人结为兄弟,公与侯欣然依允,由是,依序公为长,侯为次,孔为三,为孔取名为孔阵云,此后,孔果投身革命军,屡立战功,曾任团,旅长等职。每到宜宾都要来家看望大哥,曾家就常有一个”孔三爸,孔三公”来往。孔初不识字,曾留曾家数月,公教其识字为文,孔为人豪气,正直,倾向革命,早年脱离军阀混战,弃职回家,至解放前夕,还在成都接受地下党委派,回川南从事武装活动。
    公与老同盟会员(中共秘密党员)陈宣三,交谊甚厚,陈参与国民党左派莲花池四川省党部领导工作,重庆三三一惨案后,脱险逃出四川,在南京一带以办报为掩护作党的地下工作,抗战爆发,国民党迁都重庆,陈奉地下党之命,回宜宾隐蔽,以国民党前辈身份从事统战活动,经国宾公引荐,陈任县财委会秘书,以作掩护,陈常来曾家,二人每谈甚得,深夜不散,陈对公之思想影响极大。1946年陈因回乡下进行革命活动,地方官吏欲以“异党活动”,“煸动闹事”等罪名加以逮捕,公挺身而出,联合开明人士,向县长伍心谏据理力争,以身家担保,迫使其撤回拘票。
    公乐于助人,族人高场曾肇春,远房外甥任汉州均因家贫,上中学时由公供其在家中食宿,为之筹交学费,直至毕业,白花场有一曾姓本家,非亲非故,其父母双亡,由一个大姐(不嫁)做手工抚养四个弟弟,其中二人在学校读书时被指控为共产党嫌疑被捕,大姐来家,求公相助,公深予同情,对当局迫害青年极为义愤,安顿她住在家中,经多方努力营救,使兄弟二人获释,抗战胜利后,公担任县救济院长,私立外江中学董事长,对此类公益事业之维持及地方慈善事业之开展,无不竭尽所能。
    公青壮年时,曾历任多处官职,为官清正廉洁,除正常薪俸外,绝不取非份之财,但却秉公尽职,勤于公务,在重庆护商所时,有商人夜送数千银元到家,求公通融办事,被公严词责斥,摒之门外,使商家从此不敢再上门行此类事,在遂宁任知县一年,当地人民患涪江之水,公主持商民,藉地方力量,修筑塘堤岸,以却水患,民称德政,任庆符县长两年,为政清而有惠,及至离职.,群众挽留。
    公在外任职所得,除用度外,悉数派人送回家中,由玉舫公掌管,卸职回家时,除随身行李,别无长物,日后即赖分家时所得田地产(七十多石)收入及极少的社会职务收入,维持全家日用及供子女上学,公生活俭朴,用度简节,常与子孙提及年少时随玉舫公过的窘迫日子,而安于粗茶淡饭,内衣总是一套白布褂裤,多年不变,但对于济困扶危,却毫不吝惜,至抗日战争起,家中上学人数日增,又加物价高涨,家用日蹙,即使如此,当得知护国时老友,国民党元老李贞白(解放后任宜宾市政协委员)家庭生活困难,仍多次派人送去大米(每次三斗,一百三十余斤)济急,1939年友人侯克明任新繁县长,邀公去帮忙,任县府秘书,时公已五十四岁,负责文书事务,终日伏案,十分辛苦,约一年因体力不支返家,1943年,又从同一原因,应邀承担了荣昌昙粮食储运处副主任一职,一年后,以积劳成疾卸任。
    公之后半生,为子女教育,费尽辛劳,对子女孙辈,其教诲也殷,其督导也严,绝不容许有因贪玩,畏难荒费学业之惰况发生,避日寇空袭那几年,家迁赵场乡下,每逢下雨,上小学的年幼子孙,要走几里泥泞小路,雨具不济,常被滑倒,淋湿,但公仍坚持一律要求照常上学,绝无例外,寒罯假期,都要求写楷书大小字各一篇,亲自批阅,对课外阅读也加指导,曾在家设一镜框,列出子侄孙辈学历,就读学校,逐期更换,以激励其好学上进,并常以为人须方正清廉,待人忠厚,崇尚自立自强,教育子孙。
    晚年,公对国民党之腐败,深为痛恨,对于侄辈及亲反中参加革命活动者,深表同情,暗中支持,及至解放,人民政府将公列为开明士绅,选为宜宾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宜宾军分区聘其为分压剿匪委员会委员与宣抚工作。
    1952年,公固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赵儒人,温良恭俭,有大家风范,来家即上事高堂,下抚幼子(克.君仅一岁),或随夫外出,或在家侍亲,由于子女众多,操持家务,甚多辛劳,儒人善处人处事,好宾客,对于公之拒流俗,乐助人,行义举,无不支持,为成就公之德行,维系家庭和睦,养育众多子女成人,饶有贡献。赵儒人于1959年无疾而终,享年78岁。


3,关于子文公
     子文公名曾肇彬,字子文,玉舫公少子,比国宾公小十二岁,生于公元1897年,娶妻冯儒人,(名冯家懿),乃老一代冯儒人的同宗侄女。
    公与冯儒人子文九人,生男六人;昭伦,昭峨,昭耆,昭祜,昭权,昭翔,生女三人,昭英,昭华,昭菁。
    公自幼随玉舫公读书,直至考入中学,年少时熟读经史,有较高的文学造诣,1910年考入叙州府中学堂,爱好自然科学,立志以科学技术报国,毕业后,于1915年考入四川省高等工业学校采矿冶金科,1919年毕业。
此后,一直从事本专业技术及有关工作。
    二三十年代,先后在重庆铜元局冶炼部,成都24军修械所,重庆中心工业试验所,四川省第二矿区测勘队等单位任技术员或工程师,抗战初期,任经济部采金局南溪区采金处工程师。
    1941年,调任设在乐山安谷镇的四川省建设厅直属砂金厂副厂长,分管技术工作,继又被调往另一处负责筹备砂金厂,四十年代中后期回到宜宾,任公营宜宾煤矿工程师,直至宜宾和平解放。
    解放后,在宜宾地区行署工业科任职,并担任宜宾市政协委员,至1956年退休。
    公之为人,忠厚踏实,正直清高,处世,治学,治家均极严谨,本着“以科学技术济世,靠真本事立身”的一贯思想,工作上认真负责,技术上潜心钻研,求实求精,所到处无不受人倚重,得各方好评,为职工所尊敬。
    至退休为止,公先后工作近四十年,其间全靠工薪所得及分家的几十石田地产收入,维持全家生活及供
子女上学。
    公与国宾公,手足情深,外出归来或在家时,都要常去国宾公房中探望,见面则亲密交谈,常至深夜,家事上互谅互让,为大家庭的和谐树立了榜样。
    公常年工作在外,举家同住的时间很少,冯儒人长期一人承担家务,教育子女,公对冯儒人十分体贴,亲近有加,在外地工作时,每休假回家,或出差顺道归来,或在本地工作之余暇,都是深居简出,乃集中精力检查指导子女的学业,或布置自学,或,谈论品德修养,做人的道理,大到治学要求,细到写字临什么帖,何时开始背“九九表”,何时开始记日记,对子女,既极其威严,又循循善导。
    冯儒人曾毕业于宜宾女子中学,属知识型女性,待人平和,与子文公相近如宾,对众多子女,竭尽爱抚,教育有方,配合公之严格教诲,相得益彰。
    公与冯儒人之身教言教,形成了良好的和睦家庭氛围,虽至战日战争后期,家庭成员多至十一人,上学读书的人数日益增多,费用加大,而货币贬值严重,使本不富裕的家境不堪重负,在开支窘迫的情况下,全家节俭度日,共赴艰苦,坚持奋斗,充满生机,九个子女无一人失学。
    公与冯儒人,为父母,为夫妇,均称典范,公之家庭可谓严父,母慈,兄姐友,弟妹恭,雁行有序,是一个温暖和睦之家,自强不息之家,为当时及日后成长之子女,学有所长,业有专工,事业有成,打下了良好基础,公与冯儒人之功绩也。
    公于退休后与冯儒人曾一度迁居北京,后返回原籍居住,1980年因病去世,享年83岁。
    冯儒人1984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四)武城世第家族谱系(略)

一键分享到:
上一篇文章 嘉昇祖堂添光彩 喜迎故里恳亲…
    
下一篇文章 潍坊市曾氏宗亲联谊会暨曾子文…
回到列表 打印本文 回到顶部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不存在。

本站内容版权归《曾氏宗亲网》所有,如若引载,请注明出处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