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曾巩的《咏柳》

楼主
赏析曾巩的《咏柳》
[ALIGN=center][COLOR=#006600][SIZE=6][/COLOR][SIZE=7]《咏柳》[/SIZE][/SIZE][/ALIGN]
[SIZE=6]          宋.曾巩[/SIZE][SIZE=6][/SIZE]
[SIZE=6]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SIZE]
[SIZE=6][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SIZE=6]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SIZE][SIZE=5][/SIZE]
[SIZE=5]【解释】[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
[SIZE=5][/SIZE][SIZE=5]①倚[FACE=Times New Roman]--[/SIZE]仗恃,倚靠。狂[FACE=Times New Roman]--[/FACE]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FACE]
[SIZE=5]②解把[FACE=Times New Roman]-- [/SIZE]解得,懂得。飞花[FACE=Times New Roman]--[/FACE]柳絮。[/FACE]
[SIZE=5]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SIZE]
[SIZE=5]【字面意思】[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SIZE=5] [/SIZE]
[SIZE=5]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SIZE]
[SIZE=5]【说明】[/SIZE]
[SIZE=5][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SIZE=5][FACE=Times New Roman]     [/SIZE]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
[SIZE=5]【赏析】[/SIZE]
[SIZE=5][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SIZE=5][FACE=Times New Roman]     “[/SIZE]未变初黄[FACE=Times New Roman]”[/FACE],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且莫深育只浅黄[FACE=Times New Roman]”[/FACE]的新柳。[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SIZE=5]  [/SIZE]
[SIZE=5]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FACE=Times New Roman]“[/SIZE]不知[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SIZE=5]  [/SIZE]
[SIZE=5]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SIZE]
[SIZE=5][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SIZE=5][/SIZE]
[SIZE=5]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SIZE=5] [/SIZE]
[SIZE=5]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SIZE][FACE=Times New Roman][/FACE]
[upload=14716,0]01300000212958121933051939930_s.gif[/upload]
[upload=15308,0]图片1.jpg[/upload]
1楼
                              一褒一贬 各有千秋
                         ——古诗《咏柳》比较赏析
   
     
     我国璀璨夺目的古典诗歌中,有两首题为《咏柳》的七言绝句,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堪称咏物诗中的“双璧”:
                                咏柳(一)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二)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一)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他自号“四明狂客”,一生豪放不羁,本诗最能体现他的清新洒脱的风格。全诗以精巧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和清新的语言完美地塑造了柳树和春天的形象,创造了一个美妙的意境。它以“碧玉”喻柳,柳树形象则浑然一体,柳的婆娑、袅娜、妩媚多姿,春天的绮丽柔媚,尽皆呈现出来;它又用移觉的手法,把读者只有靠触觉才能感受到的“二月春风”喻为可以亲眼看到的具有神奇功能的“剪刀”,从而状无形为有形,实乃造语新颖而想象奇特。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自问自答,问得新奇,答得有理,意趣盎然,饶有兴致。全诗言近而旨远,借咏柳赞春天,不言春之美好而言柳之婀娜,以柳之可爱衬托春之妖娆,可谓匠心独运。
    贺知章的这首《咏柳》 ,注重情韵,本诗用“碧玉”、“绿丝绦”来比喻柳树,将柳树绰约婀娜、娉娉袅袅的风姿作了生动的描写,宛如绝代佳人,含睇宜笑,使人赏心悦目,心荡神摇。不宁唯是,诗人兴会淋漓,步步接近柳树,发现那一树“碧玉”,原来是点缀在枝条上的尖尖细叶,玲珑剔透,青翠欲滴。到底是谁将柳树打扮得如此妖娆呢?当枝条轻轻摇曳之际,诗人顿生妙悟,啊,原来是二月的春风,给柳树带来盎然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春风杨柳,在诗人笔下,是这样一幅精美的画面,一曲动听迷人的赞歌。“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新颖,匪夷所思。如果说,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曲春雨的赞歌,那么,贺知章的这首《咏柳》,就是一曲春风的颂歌。春风吹拂着大地,春雨滋润着万物,给人间带来一片春色、无限希望。
    《咏柳》(二)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同样都是咏柳,在曾巩的笔下,则是另一种面目,另一番景象。“乱条犹未变初黄”,又是“乱条”,又是“初黄”。一副可憎的嘴脸。春风乍起,枝条乱舞,象什么呢?就象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尤为可恨的是,它倚仗着东风,搅起满天的飞絮,企图蒙蔽光辉的日月,制造恐怖和黑暗。东风,固然是你柳树的靠山,你的后台,但东风不可能永驻人间。时序更迭,春秋代谢,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当“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时候,当秋霜降临大地的时候,你还能继续猖狂吗?你还能危害人间吗?
    在这两首诗中,同是春天的柳树,贺诗把它写成优美动人的形象,曾诗却把它比作奸邪小人;同是早春的东风,贺诗把它喻为能裁出尽含翠绿、齐整美丽的柳叶的剪刀,曾诗却把它当作那些不屑一顾的喽罗们得以逞强施威的主子后台,罪魁祸首。贺诗借咏柳而赞春,以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曾诗却言在此而意在彼,借诗讲出一种道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成的混乱而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曾诗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正表现了宋诗的特点。我们把两首《咏柳》作一比较,就可以了解到唐诗与宋诗的一些不同的地方。
     总之,贺知章的诗借景抒情,耐人寻味,曾巩的诗则托物言志,引人深思。前者是对柳的歌颂、赞美,后者则是对柳的讽刺、嘲弄。一褒一贬,又都能曲尽其妙,两首《咏柳》,各有千秋。
     贺知章怀着诗人的灵感和激情欣赏柳树,赞美春风,描绘春风杨柳的丰神情韵,满腔喜悦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而曾巩则是以政治家的冷峻态度和思想家的深邃思辨去捕捉柳树的形象,赋予柳树以得志小人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无情的嘲讽和鞭笞。这叫什么?这就叫理趣。其前提,是用形象的思维。因此,这两首诗题目相同,歌咏的对象也相同,但是,诗人的着眼点却不同。这两首诗都是好诗,很难分辨出甲乙。
2楼
达标练习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 ,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
   2.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3楼
咏物言志诗鉴赏答案
       两首《咏柳》
   1.比喻 拟人
   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
   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4楼
                         先贤曾巩公《咏柳》诗读后感
                                  作者:曾仁义

                                   七绝·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曾巩公(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1057),曾奉召编撰史馆诸籍,官至中书舍人。乃宋代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藏书家,系唐宋“八大家”之一。

    《咏柳》,旨在托物言志,引人深思,千古绝唱也。其一、二句描写凌乱柳枝,虽“未变初黄”, 方吐新芽,却凭借春风吹拂而乱舞狂飘。诗中巧用比拟之修辞手法,抨击、嘲讽、蔑视其“乱条”,即所谓趋炎附势,得志一时之小人。其三、四句描写飞花(柳絮)既飘忽摇摆,亦妄图遮天蔽日。殊不知秋季清霜降临,岂不枯萎凋零乎?!

    公,身处北宋中叶,际此民族、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复杂之时。虽纵有满意腹经纶,亦未能力挽狂澜。且眼观世风日下,人情刻薄;又目睹封建官吏,互相倾轧。争名夺利人,乃蝇营狗苟;忧国忧民者,则其志难伸。故而以诗抒情,以物明理,鞭笞一种现象:盖因奸佞误国,小人当道。其得意忘形,犹虫蚀良木、蚁毁长城……..以致社会黑暗,民生凋敝。然夕阳西山,终究为历史所唾弃,“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诗句),其下场可耻可悲也!

    此诗格调超逸,形象逼真。咏柳而刺世,言简而意深。催人警醒,读者叹服。诗曰:

                        倚势飞花傲一时,拟人状物斥狂痴。

                        清霜秋日扫残叶,哲理深含品妙诗。

                                                                        二OO八年初春
5楼


好诗、好评、好感!!!赞,赞!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