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巩《西楼》简析

楼主
曾 巩《西楼》简析
[ALIGN=center][SIZE=6][B]西[/B][B] [/B][B]楼[/B][B][/B][/SIZE][/ALIGN][ALIGN=center][SIZE=6][B]曾[/B][B] [/B][B]巩[/B][B][/B][/SIZE][/ALIGN][ALIGN=center][SIZE=6][B]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B][B][/B][/SIZE][/ALIGN][ALIGN=center][SIZE=6][B]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B][B][/B][/SIZE][/ALIGN][ALIGN=left][SIZE=3] [/SIZE][/ALIGN]
[upload=15307,0]eab9044c61dad1e3d62afc54.jpg[/upload]
1楼
【注释】
  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COLOR=#000000]。【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
[/COLOR]【简析】
  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谢榛的“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似乎少了点儿气势,苏东坡的“天外黑风吹海立”,似乎缺了点儿动感,许浑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缺了点儿声势。也许可以这么说,将他们三人的的诗句加起来,就熔化成这两句。
  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并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还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不过,杜牧之“卧看”显得深沉哀婉,而陈与义的“卧看”显得潇洒俊逸。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塑造了诗人将“疏箔”(窗帘)高高挂起,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的胸襟开阔、内心豪迈的形象。
2楼
    2010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材料":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此诗是一首描写海滨雨前自然景色的作品。诗人选择了“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与气势,描绘出海滨自然界特有时刻的壮美情态;并披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给人一种崇高的审美感受。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朱楼四面钩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原因何在呢?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3楼
资料详细,谢谢楼主分享。
4楼
西 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②,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

①此诗是曾巩任福州知州时作,约在元丰元年(1078)前后。西楼,即诗中"朱楼"。作者知州府署的楼阁。称"西楼",可能是与东面大海相对而言。

②钩:挂起。箔:帘子。

【解读】

    凭海临风往往是极富于孕育性的情境。中国古典诗歌中"山雨欲来风满楼"、"天外黑风吹海立"等名句,都设置依山面海的场景,截取风云变幻的顷刻,吟唱了大自然的壮美图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开阔襟怀。曾巩这首七绝,同样捕捉了凭海临风、雷雨之前的瞬间,以奇崛而见遒劲壮丽。诗中的"朱楼"坐落于可以回顾千山的凭海临风处,写景则依海浪(楼前)--风雷(楼侧)--窗户(正楼)--山雨(楼后)的顺序,视觉(看海看雨)与听觉(听风听雨)相交错,汇成层景叠现、四面来风的雄奇气象。这还不够,作为"主角"的抒情主人公登场时,有两个动作出人意料且笔法诡谲。一是"钩疏箔"的动作。风雨将至,一般人闭窗绝户,诗人却把帘子钩卷起来;二是"卧看"的动作,亦非常人避雷躲雨之惶急,而是从容不迫,怡然自得。"钩"与"卧"两个关键词的运作,把诗人不俗不群之满腹豪气,把诗人享受"急雨"冲刷峦嶂和电闪雷鸣后的壮丽境界之雍容情态,传达得更生动、鲜明、强烈。

(杨匡汉)
5楼
下面引用曾国荣万县发表的内容:……“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分析精准而又透彻,鉴赏精妙而又深刻!佩服,佩服!谢谢国荣宗亲上传分享!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