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道德》

楼主
《仁义道德》
[SIZE=4]点击红字收听国语语音讲座:[URL=http://www.ximalaya.com/44764416/sound/16389881][COLOR=#dd0000]《仁义道德》[/SIZE][/URL][/COLOR][P][SIZE=4]
[/SIZE][/P][P][SIZE=4]
原创原文:《仁义道德》
     “仁学”是整个《论语》思想体系的轴心,“仁学”的形成与春秋期间的时代背景有着特定的关系。当时的社会政治分割、诸侯各据一方动荡不安,用孔子的原话说就是已经“礼崩乐(yuè)坏”了,意思是指周代封建制度的法则已经遭到极大的破坏,寓意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亟需改进。“礼”和“乐”在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有明确的要求,《礼记倠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古代所有祭祀等重大典礼必须有乐。礼乐都坏了,可见当时上至诸侯、下至庶民的社会风气极端浮躁、散漫、混乱。“仁学”的出现是试图挽救“礼崩乐坏”的时代,扭转社会风气,得到正能量,从而达至社会和谐。“仁爱”是“仁学”的基本元素。
     在此,分析一下“仁”这个字的结构,古人造字都是以形、象、音定性,有特定指向性,而且有多层次深远的字意。“仁”者、二人也,“忈”(仁字的异体字)者、二心也,“忎”(仁字的异体字)者、千心也,仁从二人、忈从二心、忎从千心,可见“仁”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亲爱,从两个人相处的道理延伸到广泛性的博爱。《礼记  经解》注释:上下相亲谓之仁,也就是君民同视,平等博爱。仁爱始于家庭成员之间爱亲,是儒家文化伦理道德中的基本要求,从父子、夫妻、兄弟乃至朋友、上下级等等,是作为“仁人”首先要做到这个要求。
上一章我讲过《忠恕之道》,也说明“忠”是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用此态度处事的行为。“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换位思考,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是调整好心理心态,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是践行“仁学”的条件。“忠恕”之道与“中庸之道”共同构成“仁学”的践行体系。也是践行“仁学”的方法和道德准则,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克己复礼”的道理。“仁学”的践行涉及到广泛的领域,仁德满天下、以礼治国是治国之方,以孝为本是齐家之道,“以友辅仁”的人际友爱是交友之原则。践行“仁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仁人”的理想人格与促进和谐社会。“仁学”内容意义深远,既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强大的理论可行性和生命力,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内容。“仁学”之道的思想,有着广泛性,没有高低层次之分,没有男女之别。对“仁学”作出客观的研究,以“仁学”应有的要求,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曾子在《大学》中提出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就是完善孔子仁学的“仁爱”思想。随后的“八条目”,是对事物的认知,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德;品德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有能力参与治理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说明在“仁”的前提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使天下太平,“八条目”一环扣一环,是仁学体系阶梯升华,锐意进取法则。后来孟子说“仁者无敌”,是孟子主张施行的“王道”,即德治仁政。《孟子脠惠王上篇》记载: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拥有天下?孟子说,只要能够施行仁政,以民为本,那么人民就会心甘情愿地为国效力。而敌国用强权与武力欺压人民的方法治理国家,如果大王出兵征讨他们,必然是“仁者无敌”。因此有“仁者拥有天下”一说。
     “义”繁体是“義”,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者、手持戈(古代的武器),呐喊成声“我”…..!是古代狩猎、或者与敌对部族战斗时一致发出的口号,后来形成文字后寓意我、我方、我们等自称,其意就是自己,亦指自己一方,最后成为第一人称专用字。字的组合从羊者,与善、美同意,“羊”字金石文时代通假“祥”,有羊才会吉祥,还有很多羊字部的,都是寓意吉祥和温驯之意。“義”字、“羊”骑在勇敢的“我”头上,寓意我既善良也勇敢。古代重视祭祀,祭则又表示仪仗,金石文“义”通“仪”,这是另一种注解;“羊”是祭祀必不可少的祭祀品,本义:正义;我的威仪;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有义德之美。
      儒家文化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道德体系的核心。《论语里仁》记载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也就是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以义为处世的准绳。《礼记丧服四制》载: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成语“仁义道德” 就是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仁义:仁爱和正义。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成为自春秋以来历代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的准则,人只有履行仁义道德规范,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的人生,受到他人的尊重,社会也因此得到和谐。
     以上就是笔者用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演绎“仁义”的哲理,从字到意,易于记忆,但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也许未解释到“愿意”的万一,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2016年5月26日于承祖轩[/SIZE]
[/P]
1楼
演公辛苦了,赞[EM41]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