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1
    • 积分261
    • 经验210875
    • 文章464
    • 注册2010-05-05
    本文轉載自東海大學

    本校在開創時期的短短兩年內,奠定了教育的規模,成為未來發展的穩固根基。除了全校教職員與第一、第二屆的學生共同參與和奉獻外,曾校長尤垂規立範之功。本校的教育規模主要表現在勞作教育與通才教育兩項制度上。就勞作教育與通才教育而言,曾校長的最大貢獻在於提供教育哲學的觀念。

    勞作教育雖創於美國,但曾校長推此制,卻有其本於中國歷史的解釋,並提出針對時弊的主張。在四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央日報)的青年節特刊上,曾校長發表了「勞動教育與時代青年」一文,闡述他對勞作教育的看法。曾校長認為,就歷史的根源來看:「在過去的封建社會裏,所謂書人的士,在庶人之人,成為一個較優越的階級,後來封建制度雖然已經沒落,而社會上仍然保存著所謂士大夫階級的優越感與潛勢力。幾千年來一般所謂士大夫階級有幾個通病:第一是「四體不動」,把勞動視為賤役,誤認職業的分類,即為人格與身分的分類。於是大家寬衣博帶,坐而論道,養成了文弱和疏懶的毛病。第二是「不辨菽麥」,儘管下筆千言,能列舉許多「鳥獸草木之名」,實際上他們往往是不辨菽麥的。「 不治生產」,本來是讀書人的通病,而所謂士大夫階級卻常以此自詡。第三「獨居孤陋,由於勞心者不常從事體力的勞動,自然耽靜好閒,冥思默索,缺乏和他人合作的興趣,和廣大群眾脫離。其日常生活的維持,不能不借重他人的勞動,對社會而言,形成勞力的浪費,對個人而言,則養成倚賴的惡習。到現在,另有班矯枉過正、專走偏鋒的人物,高唱勞工神聖、工農至上、在這表面上似乎很對,但事實上分工是社會進步的主因,並非只有一種勞動是神聖的,那一種職業是至上的,一切的勞動都是神聖的、並不限於工農。只有不勞而獲、坐食倚賴、無所事事才是至下。我們要糾正這種錯誤的風氣,必須從這一代著手。

    至於勞作教育的重要原則,曾校長以為有三點:即:(一)自動的-儘管由學校或訓練機構加以領導,但並不是出於強制,而必須出於青年們的自動自發的情緒。(二)自尊的-不管工作是有償無償,並不是服役的性質,而是有責任感、榮譽感和娛樂性所交織而成的。(三)自治的-儘管勞動教育的領導者,對於工作有過示範,和列有預定的進度,但對於青年所施的負擔是合理的,而非過度的。

    同年四月的教育與文化週刊上,曾校長又有「東海大學勞作與工讀」一文,說明本校的勞作制度的實施方式。曾校長不僅以撰文論述,而且還以身作則,與學生共同參加勞作。因此,曾校長在觀念上的提示與行為上的示範,使本校的勞作教育的推行有豐碩的成果,而獲先總統 蔣公的嘉勉。

    曾校長又把倡發於美國的通才教育落實到中國的環境上。教育部張其昀部長對此極為重視,但理論與實際上怎樣取得配合,怎樣才適合於當前的環境,都有待在實行中去追求與考驗。曾校長的苦心擘畫,不獨為東海,也是為了整個的大學教育,這種理想是高瞻遠矚的。

    曾校長具有民主精神,他深深了解東海東海規模的奠立,需要全校師生的共同參與,以所在十一月九日的開學不久,便發布了一份公告,這分公告說:「本校為發揚民主自治之精神,建立現代一理想之學校計,舉凡措施,胥賴全校師生之群策群力,始克有濟。當茲開創之際,百端待舉尤冀全體教職員與同學諸君,貢其所知,抒其所見,庶幾集思廣益,止於至善,本校前途,實深利賴。」這是曾校長民主精神的最好說明。他不只希望教職員貢獻良策,更願意學生發表意見,在他的感召下,把東海凝聚成一個整體,共同為東海的未來努力。
    台灣屏東
    宗聖公77派裔孫 祥字輩
    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公房西山戶25世孫 卿字輩
    家族信箱:zsq@zengshi.net
    堂號  三省堂
    堂聯  塗山啟緒 沂水流徽
    輩序  逸存宗三文長英  維體君恩冠世卿
          孔孟共傳堯舜道  東西南北表聲名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