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71
    • 经验25151
    • 文章501
    • 注册2009-04-20
    凡事都要适可而止
    [IMG]http://t1.qhimg.com/qhimg/jingyan/490_367/2a/02/bb/2a02bbqe13.bc2849.jpeg[/IMG]

     [SIZE=4][SIZE=4]

      

      每个人都有欲望,有的为欲望付出惨重的代价,有的则平安到老,为什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能否做到“适可而止”的问题。文章详细引述了老子的论述,并做了通俗的诠释,论述了掌握好适可而止原则的重要性。怎样做到适可而止呢?作者说不要贪婪;凡事不要做到极限。

      再好的果实熟过了就会走向腐烂,再好的事情做过了头就会起反面的作用,所以说凡事都要适可而止。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也就是说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常道,不合于常道就会很快地走向灭亡。这就是说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分,因为过分的事情就超出了常理的范畴,就是违背道德准则,必然导致惩罚。因此,凡事要适可而止,保持和谐与平衡,才是长久的成功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的五十五章中阐述了这个道理,他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有益于生命叫做吉祥,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在这里老子首先说明了婴儿的状态是人生最好的状态,这也是他强调人生修行要“复归于婴儿”的原因所在。因为婴儿处于最好的成长态,这种状态不会有过度的行为,含有至纯的大德,属于最安全的人生状态。

      老子所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就是指含“德”深厚的人,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天真无邪。他们不任智,不诈伪,行不知所止,居不知所为,而依其本性与物自然相处。

      老子所说的“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就是说在处在婴儿状态的得道者,毒虫不会去蜇他,猛兽不会去伤害他,飞禽鸟兽不会去搏击他。这是因为他们顺应事物本性,与其同步而趋,故不犯于物,所以无物以损其全。俗言道:“人无伤虎意,虎无害人心。”如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则平安长久矣!

      老子还说明了处于婴儿状态时的特点是“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这是指婴儿骨弱筋柔而却能够紧握小手,不知道牝牡做爱之事但却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婴儿有时整天号哭不止,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真气畅通、和谐的表现。而"精之至""和之至"则是这不沙哑的物质基础。

      大德之德,即如婴孩的拳头,天生强劲;即如婴孩的精气,天生浩荡;即如婴孩的和气,天生绵长。德乃得道者所拥有的特殊物质,谁积大德于身,谁就远远超越尘世,智慧就远过常人,却无意与常人算计;威力远过常人,却无意对常人炫耀;心性远过常人,却无意让常人明白。因为他的声气平和,故不刺激任何神经;因为他的威德强大,故能溶化任何坚冰;因为他的言论超拔,故能说服任何人心。为什么蜂蝎、虫蛇、鸟兽不侵害婴孩?因为他自身的无形力量将自身防护,且有无量慈悲消融敌意与恶念。为什么寻常人众,多曾受到攻击?因为他们德薄、道浅、心性低下,散发出去的信息与能量,既不能强大到足以保护自我,又不能平和到决不伤害谁。他处处都可能伤人、伤物,自然会触动他人、他物的敌意;他又脆弱到只能用外力自保,自然不能绝对保障安危。

      老子通过婴儿状态“和之至”的妙用得出了“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这四句格言。这是在告诉人们要知道“和”才能保“常”,知道保“常”了,才算是“明”智,要爱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而以“心”去使身之“气”也就是逞强。

      这里的“益生”是指同一性,“心使气”是指斗争性,斗争的目的在于同一。认识了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把握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把握了这一客观规律,才能明察养生之道。有益于生命叫做吉祥,尊重客观规律,使理性战胜情感、意气才是真正的坚强。

      这里关键就是“和”,和是事物之本,是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唯物辨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普遍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事物的发展就是这种对立统一的过程。追求的这种统一,就是追求的事物和谐。知晓了追求和谐乃是万物自然之理,可谓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可谓是智明通达。

      在本章的最后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就是说事物一旦发展的过于强壮就要面临衰老,且离“道”越来越远,不合“道”必早亡。也就是说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所以,强盛过头必将老衰,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者,会很快消亡。这就是在告诫我们凡事都要适可而止。

      要做到适可而止,关键是在“度”的把握和平衡上。人生在世,七情六欲。欲望本非坏事,欲望、欲求这正是人生之本的内在源动力。正是因为人有了欲望、欲求,才会有人的理想、信念、追求,才会有科学的进步,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建树。但是欲求难得有度,失度就会贻害无穷。放纵情欲、物欲就会迷失本性,坠入欲望深渊。欲望的永不满足不停地诱惑着人们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过度地追逐利益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俗话说,贪心图发财,短命多祸灾。只有心地善良、胸襟开阔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长寿之本。

      人生离不开追求,但是追求要切忌贪婪。因为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越来越贪婪。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贪婪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贪婪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因此,我们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远离贪婪,适可而止,知足者常乐。

      下面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适可而止、远离贪婪的重要性。

      法国人从莫斯科撤走后,一位农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寻找财物。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归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贪婪的商人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重负让他气喘吁吁、行动缓慢。走了不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质的餐具,农夫将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突降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家了。他变卖了银餐具,生活富足起来。大千世界,万种诱惑。贪婪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甚至难以自拔,事过境迁,后悔晚矣!

      对于“适可而止”的含意,《星云法语》有一句话说得好极了:“福德不可以享尽”,这就是说要适可而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谓荣华富贵、祸福穷通,都有一定的福德因缘。顺利如意,必定是得自过去的好因好缘,要延续好因好果,福德因缘就不可以享尽。古人云:“福德享尽,则缘必孤。”福德就像银行的存款,统统提出来,就没有了。

      适可而止,就是凡事不将它们发挥到极点,而是在恰到好处时便充分地享受这种“恰好”的趣味。这个道理其实就跟天道变化和人事更替一样,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时进时退,如果只知进而不知退,灾难与祸害可能就接踵而至了。比较可惜的是,因为人性使然,总有一些人,既贪心又不知足,得楚望蜀,欲壑难埴,因此,一幕幕悲剧就在这些人的贪欲中不断上演。

      老子已经告诉了我们,事物发展到极限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有度,适可而止,这才是永保人生安康发展的处世之道。[/SIZE][/SIZE]
    [upload=21569,0]120371q119efd.662d32[1].jpg[/upload]
    [upload=21570,0]1d02737q11ac34.4dfdf7[1].jpg[/upload]
    曾昭孚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2383
      • 经验214402
      • 文章2809
      • 注册2007-08-03
      学习了!
      个性使然语言直率,唯真、唯善、唯美!!!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传承曾子思想。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31
        • 经验1564
        • 文章137
        • 注册2011-08-04
        [P]拜读了,深有感触,学到了知识,希望有更好的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31
          • 经验1564
          • 文章137
          • 注册2011-08-04
          拜读了,希望有更多的文章丰富我们的知识。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51
            • 经验21184
            • 文章164
            • 注册2008-09-12
            学习了,谢谢!
            广东省兴宁市广新公开基祖76派孙繁字辈
            电子邮箱zengju4038@163.com出生兴宁,现居广州。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1250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