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07
  • 经验53847
  • 文章1214
  • 注册2005-06-14
散文: 猪·家
       [SIZE=4]  汉字里,为什么房里有猪就成“家”?我的理解是——养猪就有了稳定的肥源,人类才能放弃游牧、刀耕火种定居下来,进行稳定的农耕生产。[/SIZE][P][SIZE=4]     “猪粮安天下”,通常理解为要有肉吃才行,而我认为是:有猪才有肥,有肥才有粮,有饭吃社会就安宁了。猪肉的作用还在其次。[/SIZE][/P][P][SIZE=4]        粮食很重要。毛主席讲: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就什么都好办了。于是为钢铁元帅升帐,搞大跃进。环江水稻亩产13万斤。又说这事,环江人有点不舒服:我们1958年9月18日放这颗卫星,9月25日四川郫县就放了水稻亩产82万斤的卫星,我们才风光7天,值得您这么惦记?[/SIZE][/P][P][SIZE=4]        父亲历来对猪怀有感激之情。[/SIZE][/P][P][SIZE=4]        1962年,我母亲从供销社精简到回龙湾生产队,同事送了5斤菜油,整个队就我家有油。邻居家来客人,母亲用筷子从油瓶蘸几滴给他们,他们也要千恩万谢。这5斤油,我家吃了3年。[/SIZE][/P][P][SIZE=4]       生产队通常每月(年)人均分七八十斤稻谷,大姐出生的1963年最少,成人40斤,大姐只得28斤。家里主要是吃红苕、杂粮。母亲煮红苕时放点米,丢个小碗在锅底,米粒跳进碗里,大姐就吃这碗里的稀饭。[/SIZE][/P][P][SIZE=4]       红苕是个宝,“红苕干,用途广,巧做糕点与白糖。美酒塑料香肥皂,制药堪称淀粉王,提出淀粉剩渣滓,还可酿酒做猪粮。”但人只靠红薯是不顶事的。1959年,我外婆、祖父在农村集体食堂大办红苕宴时就死于营养不良。外公、祖母随后也给红苕拖死了。[/SIZE][/P][P][SIZE=4]       举债安葬祖母后,被逼上梁山的父母借100元买了头母猪,很走运,头一窝小猪就赚回了本。后来越养越顺,母猪有一胎只生两个仔,还压死一个。但这独生子仅俩月就长到40斤,当时很少见,畜牧局按1.2元一斤把它收去做了种猪,价格高出市面3倍。队上赖勇家的母猪下了8个崽,就是不长,卖的钱比不上我家那一个。[/SIZE][/P][P][SIZE=4]       那时,钱不是万能的,粮食是万能的。我家劳力少,分粮还靠猪。大跃进时钱学森的文章从天上太阳提供能量的多少来论证高产的可行性,科学家肯定没种过地,不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毛主席理解农民,他提出 “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的八字宪法来正本清源。肥排第二,比人还重要。社员家的猪粪归集体做投肥。当时规定:粮食交够公粮留出种子后,按工分粮60%、基本口粮30%、投肥粮10%进行分配。全队我家投肥积分最高,相当于一个妇女全年的工分。猪粪是粮,出售一头肥猪,国家奖25斤大米。猪肉更是粮。[/SIZE][/P][P][SIZE=4]       1976年,我家迁到了张家湾,队上林子家用卖不出去的三头猪仔顶工分款,会计动员我妈去买下来。到年底,上交两头肥猪。那时,食品站给每个队定有生猪交售任务,完成任务才供应返还肉。以前张家湾养不出肥猪,完不成征购,过年都到自由市场买1块多一斤的高价肉。这年,靠我家的这两头肥猪,大家吃上了6角9一斤的供应肉。更离奇的是,另外那头越长越像母猪,开始估计是没阉好的“走花猪”,走花猪不容易催肥,我母亲大呼上当。后来这猪发情了,试着找公猪配了种。结果产了6个仔,是一个价廉物美好母猪。林子妈讲,该你们家发财,可能这猪当时太小了,没有阉。[/SIZE][/P][P][SIZE=4]       因为与猪有缘,老天爷赐了我个属猪的儿子。[/SIZE][/P][P][SIZE=4]       小时候,我的主要工作是割猪草切猪草,左撇子手笨,指头很容易受伤,旧伤未愈新伤又出炉,现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上还有七八道伤疤。我常用它们对我家的“小猪”搞传统教育。[/SIZE][/P][P][SIZE=4]       1997年我到环江考察扶贫,一个乡长讲,他们在“发扬三公精神”,“搞定四母”:干部拿出公牛的干劲,公鸡的速度,争取公猪的效益,帮助群众上母猪、母牛、母羊、母马养殖项目。现在说环江,都不提13万斤了,而说“四母”之首的后代——环江香猪。[/SIZE][/P][P] [/P][P][SIZE=4][/SIZE][/P][P][SIZE=4]      * 此文09.4月被《河池日报》刊用将原文的“生产队通常每年人均分七八十斤稻谷”改成“生产队通常每月人均分七八十斤稻谷”。估计编辑们认为不可能一年才这么点粮食,就把它当做笔误修改过来了。[/SIZE][/P]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