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湖北随州再现曾国墓群,出土大批铭文青铜器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伍迪 特约记者王继斌 通讯员毛传荣)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等文物,震惊了世界。昨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凤春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距曾侯乙墓东北20多公里的叶家山墓地,近日又发现一座曾侯墓。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刻有“曾侯谏”等大量铭文,让考古专家眼睛一亮,具有极为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P]  [B]65号墓主人是曾侯谏[/B][/P][P]  去年12月28日,位于随州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叶家山的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今年1月上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到现场调查,对两座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初步确定:这是一处新发现的西周家族墓地,是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西周古墓之一。[/P][P]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局和随州市成立专班,于今年2月至6月对叶家山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田野发掘第一期工作已基本结束,共发现墓葬65座和1座马坑,除两座大墓未发掘外,其余墓葬都已发掘完毕,出土各类文物739件套,其中青铜器325件。[/P][P]  黄凤春说,更为重要的是,65号墓出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上可见“曾侯”、“曾侯谏”等铭文,表明该墓是西周早期曾国的一处墓地,比世界闻名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墓主人是曾侯谏。[/P][P]  [B]大量从未见过的铭文露面[/B][/P][P]  勘探发掘表明,叶家山墓地长150米、宽100米,保存非常完整。[/P][P]  黄凤春说,目前该墓地发现的青铜器上大多带有铭文,铭文总字量达398个,铭文内容除常见的一些西周早期的族氏文字和方国名外,还有大量为过去所未见过的人名。这对于排定墓地的世系、确定曾国与其他方国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P][P]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青铜器上的古文字为过去所未见,对于古文字学的研究,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P][P]  [B]曾、鄂两国曾并存于随州[/B][/P][P]  曾侯乙墓发现后,考古界有关曾国问题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黄凤春介绍,大多数学者认为曾国是西周晚期周灭鄂后立国的,叶家山墓地所见铜器及铭文表明,西周早期已有曾国。[/P][P]  黄凤春分析,叶家山墓地铜器的出土,表明曾、鄂应是同时并存于西周早期的两个古国。从青铜器出土范围看,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应该是仅局限于随州的漂水流域。随着鄂被周消灭,曾国迅速扩展至汉水以北及南阳盆地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汉水以东第一大国。[/P][P]  [B]更惊人的发现可能在后头[/B][/P][P]  黄凤春介绍,叶家山墓地还有两座大墓尚未发掘,后续发掘工作将于下月底启动,更惊人的发现可能还在后头。[/P][P]  有分析认为,在随州擂鼓墩出土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后,随着叶家山墓地的发掘,随州将逐步形成“南有擂鼓墩、北有叶家山”的古遗址格局。[/P][P][IMG=0,absMiddle]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02/201108/W020110825273480309585.JPG[/IMG][/P][P]65号墓出土的青铜鼎[/P][P][IMG=0,absMiddle]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02/201108/W020110825273480306386.JPG[/IMG][/P][P]铭文“曾侯谏作宝彝”[/P]
    [ 此帖最后由曾昭演在2011-10-12 16:41:46从 曾姓历史 转移过来 ]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P]谢谢各位宗亲关注,叶家山商周墓群的发现,把江汉曾国的物证上推到商末周初。[/P][P]今本[URL=http://www.lkong.net/book.php?mod=view&bookname=%D6%F1%CA%E9%BC%CD%C4%EA][COLOR=#0099cc]《竹书纪年》[/COLOR][/URL]有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殷墟卜辞也有“乙末[卜],贞:立事[于]南,右比[SIZE=5][FACE=宋体 ][SIZE=9pt][我],中比舆(举),左比曾”。离叶家山不远的梁家畈确实出土过商中期的墓葬,与武汉盘龙城的器物风格一致,疑为商代曾国器。[/SIZE][/FACE][/SIZE][/P][P][SIZE=5][FACE=宋体 ][SIZE=9pt]更可喜的是这里还是西花园---庙台子新石器遗址,其年代可追溯到石家河、屈家岭时期,为考证江汉曾国的来源,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SIZE][/FACE][/SIZE][/P][P]    梁家畈商代铜斨[/P][P][IMG=0,absMiddle]http://www.szbwg.net/UploadFiles/2010-10/admin/2010101109061485925.jpg[/IMG][/P][P]梁家畈商代铜斧[/P][P][IMG=0,absMiddle]http://www.szbwg.net/UploadFiles/2010-10/admin/2010101109070745304.jpg[/IMG]
      梁家畈商代饕餮纹斝[/P][P][IMG=0,absMiddle]http://www.szbwg.net/UploadFiles/2010-10/admin/20101011091040258.jpg[/IMG][/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P]随枣走廊是出土曾字铭文器物最多的地区,从商末周初到战国晚期,古曾国在这里延续了近千年,目前已经出了40多个器群近2万多件文物,这些是毋庸置疑的!曾侯乙不过是众多曾国墓葬中的一个!至于古曾国与曾姓的关系,与史籍族谱记载的关系,与随、楚、周的关系等等,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本贴只是以事实为依据,从考古学角度,提供一些资料,与感兴趣的宗亲共享!至于能得出什么结论,还有赖方家论证![/P][P]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所有曾字铭文写法“曽”,还没有发现过“鄫”“缯”[/P][P]曾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及演变[/P][P][IMG=0,absMiddle]http://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f3d3572cb62523b48b139937.jpg?t=1318037278078&t=1318037379562[/IMG][/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IMG=0,absMiddle]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3812b31bb051f81987053c0cdab44aed2e73e757.jpg[/IMG]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叶家山曾侯家族墓地曾国的族属[P]作者:杨升南[/P][P]《中国文物报》2011年10月12日专版报道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的阶段性重大成果,该墓地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家村。2011年1月至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的第一阶段发掘工作,发现墓葬65座,车马坑1个。出土陶、铜、瓷、玉石、漆木等各类质地器物739件,其中青铜器达325件,不少铜器上铸有“曾侯”及“曾侯谏”的铭文。发掘者从出土器物断定,此墓地时代为西周早期的曾侯家族墓地。这个断定是可信从的,它是两周时期所发现最早的曾侯国遗存。此前有关曾国墓葬及曾侯铜器,时代早的只到西周晚期,晚的则到战国,如1932年在安徽寿县朱家集散堌堆出土的两件曾姬无鄦壶,1978年在随县擂鼓墩发现的曾侯乙墓。都是战国时期的墓葬。1976年在湖北京山苏家垅发现的曾侯墓,从出土铜器断定,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一座墓葬。叶家山墓葬比苏家垅的要早200年左右。所以这一发现,对研究曾国史的意义甚为重要。

              叶家山曾侯的曾字作形,古文字学家们皆隶定为曾,认为是曾字的古体。曾与缯、鄫是通用字,故文献中的鄫即曾,亦即铜器铭中的。从叶家山曾侯墓地发现前,在湖北省西北到河南省的西南的南阳地区,出土了大量周代的曾国青铜器,西周时期曾国应是在这个地区。从叔姬霝簠(或称曾侯簠)、曾子原簠及曾姬无鄦壶看,西周晚期的曾国应是姬姓国。叶家山家族墓地的曾侯,是西周早期曾国君家族墓地,其姓氏仅从铜器铭文还不能说这个曾国就是姬姓。叶家山墓地除大墓里出土的有铭铜器为曾侯所作外,在其他墓里出土铜器上所见的族徽有16种之多。据报道,这16种族徽中,绝大多数是都见于商代,有些是商代特别活跃的大氏族,如(或释析子孙)、(冉)、戈、吴(作形,应为子字)、鱼、守、亚离(亚禽)、(朿)、、鸟(亚俞)等(参见《殷周金文集成》)。这些族徽所显示的氏族,应是商代的氏族。有这样多商代的氏族聚集在这个曾侯的周围,这个曾国同他们应是有较为深厚的关系。在西周早期同商代的十多个氏族有着深厚关系的诸侯,只有他是商代的一位诸侯,方能具有这样的关系。而在墓底铺朱砂、随葬铜器的觚、爵酒器也具商人风气,这进一步显示他同商代的联系。在商代也确有个曾国。在殷墟甲骨文里这个曾国的“曾”字与叶家山墓铜器铭中曾侯的曾字字形相同,所在地理位置也大致相同,所以我认为叶家山所埋葬的曾侯应是商代曾国的后裔而受封于周者。
            商代曾国的地望,从它配合武丁用兵南方的战事可推知,武丁南征有卜辞云:

            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左从曾。 《合集》5504

            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左从【曾】。

            《合集》5512两片甲骨上的卜辞同文,但都有残缺,而所缺部分不同,参照两片甲骨上的两条卜辞可互相补上所缺的字,而成一条完整的卜辞:

            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左从曾。
            即与,即举。《水经·江水注(三)》“举水出**山”,《括地志》“**山在麻城县东南八十里,举水所出 。”李学勤先生说“与(举)和曾是商朝南土的两个封国。湖北枣阳、随县、京山到河南西南角的新野,出土了大量周代的曾国青铜器。与(举)应在汉东举水流域,卜辞的曾国当在这一范围内”( 李学勤:《盘龙城与商王朝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李先生指出商代的举国在汉东举水流域、曾国在枣阳、随县、京山范围内应是合理的。叶家山铜器的曾侯就应是配合武丁南征的这位曾国的后裔。
              
            商朝被灭亡后,“小邦周”对“大邑商”的贵族采取拉拢、怀柔政策,《尚书·多士》与《多方》两篇文诰就是周人实施这种策略的记录。在考古学上,如《史墙盘》所载商朝的微氏归周情况:“武王既 殷,微史烈祖廼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宇于周。”此盘是西周中期微氏所铸造,是商灭后微氏家族归顺新王朝,并一直作官,就是一例证。

            地处鄂西北地区的商代曾国,已是商朝的边境地区,所以此曾国不大可能是商王族子弟所封的国家,而应是一异姓方国。从古文献记载,曾国是在夏朝就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司马迁说的“其后分封,用国为姓”的“其后”是禹后,而非夏朝被灭后商代的分封。所以杞、缯两国,应是夏代建立的同姓诸侯国。随州今虽属湖北省,却是同北边的河南省南阳地区同处一域,而南阳地区是夏人的发祥地之一,本是夏人的势力范围,《史记·货殖列传》曰:“ 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故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 《汉书·地理志》亦云:“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考古学上,在鄂西北地区,已发现多处属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遗存,最南到湖北江陵县城西的荆南寺遗址,何驽先生指出,在该遗址出土的四组陶器中的A组陶器,具有浓厚的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陶器风格,是受其影响产生的一组器物(何驽:《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分析》。《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可见夏人在鄂西北的势力已非一般。南阳、鄂西北同夏人有如此深厚关系,所以桀失败后“南迁”经鲁(《逸周书·殷祝解》。按:鲁即河南鲁山)、历(厉)山(历山 即随州厉山)南逃,从汉水,“与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而死”(《淮南子·修务训》。说见杨升南:《汤放桀之役中的几个地理问题》,《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史记》、《汉书》所记载及考古学上发现的鄂西北、南阳与夏人的关系,说明甲骨文中的曾国,应是商人对夏代曾国的继封。商人先于周人采取“以夷治夷”的策略,用以稳定被亡了国的夏遗民。
              
            随州地区西周早期的姒姓曾国的地盘,从西周晚期的《曾侯簠(亦称《叔姬霝簠》)》推测,大致在西周晚期就被姬姓贵族所占据,姒姓曾国被迫迁出。姒姓曾国大致被分成两支外迁:一支向东,进入今山东省境内。《春秋》僖公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鄫子指鄫国国君。这个鄫国是姒姓,《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相是夏朝的国王,启的第四代孙。《国语·周语(下)》周灵王太子晋说“有夏虽衰,杞、鄫犹在。”杜预注:“杞、鄫,二国,夏后也。”是文献中记载的姒姓鄫国在春秋时犹存,鲁襄公六年(前566年)被莒国所灭。此鄫国的地望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苍山县西稍北;一支西迁。2008年7月清华大学获赠一批战国竹简,其中有简文记载:“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 第3期)。西申在陕北,地近安定(蒙文通:《古史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二卷第72页,巴蜀书社1993年)。申不是南阳的申而是西申。与西戎联合攻幽王的缯当与西申、犬戎相近。此缯(曾)人可能是周人封姬姓子孙于鄂西北时,被迫迁出原地的姒姓曾人的一支。
              
            从上述,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埋葬的曾侯,应是夏代延续下来的姒姓诸侯曾国后裔。

            中国文物报(2011年11月2日3版)

            [/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P]叶家山墓群M65曾侯谏墓出土的青铜器(部分)[/P][P][IMG=0,absMiddle]http://cnc.readfree.net/bbs/attachment_0lO2/Mon_1111/51_431653_2ad3d7b7a3915d3.jpg[/IMG][/P][P][IMG=0,absMiddle]http://cnc.readfree.net/bbs/attachment_0lO2/Mon_1111/51_431653_51796fd335d70e8.jpg[/IMG][/P][P][IMG=0,absMiddle]http://cnc.readfree.net/bbs/attachment_0lO2/Mon_1111/51_431653_62393e00a6e9fa1.jpg[/IMG][/P][P][IMG=0,absMiddle]http://cnc.readfree.net/bbs/attachment_0lO2/Mon_1111/51_431653_a46f0e8909bce0b.jpg[/IMG][/P][P][IMG=0,absMiddle]http://cnc.readfree.net/bbs/attachment_0lO2/Mon_1111/51_431653_be5afcf7db918b0.jpg[/IMG][/P][P][IMG=0,absMiddle]http://cnc.readfree.net/bbs/attachment_0lO2/Mon_1111/51_431653_8e02343cfe6fa9b.jpg[/IMG][/P][P][IMG=0,absMiddle]http://cnc.readfree.net/bbs/attachment_0lO2/Mon_1111/51_431653_51a9319ee754f38.jpg[/IMG][/P][P][IMG=0,absMiddle]http://cnc.readfree.net/bbs/attachment_0lO2/Mon_1111/51_431653_3467582c6caf16e.jpg[/IMG][/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P]就算一家之言吧!作为川籍学者,与“曾姓祖源地”没有瓜葛,评论更中肯些!放心,湖北当局无意参与曾氏之争,他们更在意楚![/P][P]杨升南,男,汉族,1938年2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佛楼乡三官寨村。1953——1956年在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岳家寺)读初中,1956——1959年在四川省巴中中学读高中,1959——1964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8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组(现名“先秦史研究室”)工作。[/P][P]198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3年升为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先后担任先秦史研究室学术秘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以及该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并兼任安阳师范学院教授。[/P][P]长期从事中国先秦史及甲骨文、古文字的研究。多年从事郭沫若任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图版编辑工作,担任《甲骨文合集》第3册释文并同王宇信两人担任由胡厚宣任主编的《甲骨文合集释文》总审校(此书获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著作成果一等奖)。1996年起主持国家和社科院重点课题《甲骨学一百年》(此书获国家2002年度“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著作成果一等奖、郭沫若史学奖)。参加国家重大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担任“文献组”课题组长。[/P][P]出版个人专著有《商代经济史》、《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史》。合著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此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卷。此书获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成果二等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此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春秋》(中国小通史)、《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甲骨文精粹选读》、《中国古代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一册。此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成果荣誉奖)、《中国历代开国帝王传》、《中国历代亡国之君传》、《经史百家杂钞全译》、《中国历史大辞典》等,以及学术论文《略论商代的军队》、《卜辞所见诸侯对商王室的臣属关系》、《商代人祭身份的再考察》、《商代的财政制度》、《商代的王权和王权的神化》、《从卜辞“示”“宗”说到商代的宗法制度》、《周原甲骨族属考辨》等数十篇。参加编写“中华世纪坛”青铜年表中之公元前841~公元前221年编年大事。多次参加筹备在中国大陆召开的“殷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8年5月参加在台北由台湾师范大学和史语所召开的“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P][B][COLOR=#d20000][SIZE=3]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发掘获阶段性重大成果[/SIZE][/COLOR][/B][/P][P]一批出土青铜器铭文显示应为西周早期曾侯家族墓地[/P][P][/P][P]2011年1月1日至6月14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圆满完成随州叶家山墓地第一阶价值与意义 通过勘探和发掘证明,随州叶家山墓地是一处保存完整的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公墓地,墓地保存完整。这一墓地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西周姬周文化的特性,时代早且明确;二是出土铜器丰富、完整;三是多数铜器都有铭文,国属应属曾。上述若干特征已初步显示出这一墓地的重要性及所具有的重大学术价值。[/P][P]       首先,叶家山高等级贵族墓地的发现是近二十余年来在湖北的首次,墓地的规格和规模在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都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有目的揭露西周高等级贵族的同期墓葬,以及所见墓葬的保存之好,出土文物之丰,时代特征之明确都为湖北过去考古发现所仅有。[/P][P]       其次,本次科学发掘所获大量的西周陶器、铜器和原始瓷器等器物群,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组合和共存关系明确,是研究湖北汉水流域西周文化的重要标准性器物群,丰富了西周年代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库。[/P][P]       第三,对西周曾国研究将是一个重大突破。自曾侯乙墓发现后,长期以来,有关曾国问题的讨论不绝于学界。有关曾国的来源和始封问题未成定论,大多学者认为曾国是在西周晚期周灭鄂后而立国的,叶家山墓地西周早期所见铜器铭文表明,西周早期不仅有曾国,并已称侯,已经发掘完的M65是所见大墓之一,与之伴出的还有铜钺和铜面具等反映高等级身份的重器,推定极有可能就是西周早期的曾侯谏墓。说明曾国早在西周早期就已在汉东地区存在并已称侯。[/P][P]       第四,大量的成熟、品类齐全的原始瓷器屡现于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将有助于解开原始瓷器的产地问题。长期以来,原始瓷的产地也是学术界存在分歧的的问题之一。原始瓷湖北过去发现不多,且器类单一,这次集中发现的批量原始瓷器将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要物证。[/P][P]       第五,本次发现的青铜器大多有铭文,已知铭文总字量达400余字,铭文内容除常见的一些西周早期的族氏文字和方国名外,也见有大量过去所不见人名。对于排定墓地的世系及与其他方国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已见有的族氏文字有16种之多,主要有  (  )、 2 、   (  )     (冉)、     、   (魚)、   (守)、
                     (戈)、 (南獸)、    (吳?)、   、    、亞   、
                      (亞離)、      (朿)、   (束)、        等。说明在西周早期,曾国与这些族氏或方国都有往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古文字为过去所不见,丰富了古文字学的字库。[/P][P]       第六,为汉东方国的研究提供了最新材料。汉东西周方国格局素为学术界所重视,近年来一批批青铜器在汉水一带出土,特别是随州羊子山鄂侯铜器群发现后,关于古鄂国的地望问题已渐趋明朗。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器群的再次面世,说明西周早期,曾鄂应是同时并存于随州的两个古国,从铜器出土范围看,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似应仅局限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被周的消灭,姬姓曾国迅速地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名副其实的汉东第一大国。结合昭王南伐楚荆的诸多铜器铭文分析,叶家山这批铜器具有重要的辅证作用。同时,对已面世的诸多昭王伐楚青铜器铭文中的“在曾”、“在曾、鄂师次”等系列铭文都可以重新得到诠释。[/P][P]       本次发掘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局、随州市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致衷心感谢!(文:黄凤春、陈树祥;摄影:余乐)[/P][P]       前段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共发现墓葬65座和1座马坑,除因民房占压的2座大墓未发掘外,其余墓葬都已发掘完毕。所有发掘的墓葬绝大多数都有随葬品,出土陶、铜、瓷、漆木、玉石等各类质地的文物达739件套,青铜器多达325件。据器物形制特点分析,这批遗物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其中,大量西周有铭青铜器和原始瓷器的出土,是本次发掘的一个亮点。从多座墓葬出土青铜器上见有“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看,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说明此处墓地应是与早期曾国和曾侯相关的一处家族墓地,对于深入研究曾国早期地望、曾国史以及曾楚鄂等古国关系等系列学术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随州叶家山墓地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八组,南距已发掘的西花园及庙台子遗址不足1千米。2010年12月底,当地村民在平整土时发现一批铜器。2011年1月1日至1月17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到现场调查并对2座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根据调查和抢救性发掘,确定了此地应是一处新发现的西周家族墓地。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一重要发现高度重视,一方面及时向国家文物局进行汇报,同时制定了详细地发掘方案。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后,2月18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队”并进驻工地对叶家山墓地进行全面揭露和科学发掘工作。[/P][P]       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是在“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有序进行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分三个阶段逐步开展:首先建立叶家山墓地的三维座标点,用全钻仪对墓地进行实地测绘;其次对叶家山墓地进行全面勘探,勘探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共勘探出墓葬80余座,基本上确定了墓地的分布范围;最后在重点勘探的基础上,对墓地可供发掘的区域采用探方法进行整体揭露。在发掘区域内共布10米×10米的探方37个,揭露面积达3700平方米。共揭露出墓葬65座,皆为东西向。其中,大型墓葬(长4米、宽3米以上)有10座,中型墓葬(长3米、宽2.5米以上)5座,小型墓葬50座。所有墓葬排列有序,极少有打破关系,显系一处经过规划的墓地。
                     
                        发掘显示,由于原地貌发生过多次平整,本次发掘的所有墓葬未发现封土、墓上建筑、墓垣和墓祭等相关遗迹。所有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坚穴墓,绝大多数墓葬都有葬具,尽管葬具已朽,痕迹可判明为一棺一椁、二棺一椁墓和单棺墓。尽管人骨保存不好,但葬式皆为仰身直肢,头皆向东、棺内全都有朱砂。大多数墓葬都有随葬品,随葬品全部放在棺椁外的熟土二层台上。少数墓葬有腰坑。部分大型墓葬的坑边发现有4~6个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方形斜向柱洞。
                  在所发掘的墓葬中,M2、M3、M26、M27、M65共5座墓葬出土的铜器中都发现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其国属显应为曾。根据墓葬规格和出土铭文初步判定,M65可能为曾侯谏墓、M2似为曾侯谏夫人媿氏墓、M27可能为曾侯谏之子白生或其夫人墓。
                  M2
                  位于墓地的东北部,发掘前墓葬已被盗掘。墓口东西长460厘米、南北宽310厘米、墓口距地表深22~120、墓口距墓底深620厘米,方向90°。墓坑四壁光滑,显系经过加工,但工具痕不太清楚,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致密,未见夯层和夯窝及包含物。墓坑四边设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面高与原椁盖面高相等。葬具置于墓坑底部的中央,但葬具已朽,痕迹判定为一棺一椁,椁痕东西长260厘米、南北宽178厘米、高120厘米。椁底置2根垫木,垫木槽长250厘米、宽20厘米、深20厘米、间距100厘米。棺置于椁室的正中央,棺痕长190厘米、宽95厘米、高90 厘米。棺内尸体已朽,骨架保存不好,仅存头骨和部分肢骨,葬式为仰身直肢,墓主头向东。棺底铺有一层0.2~0.3厘米厚的朱砂。随葬器物主要为铜器、陶器、漆木器、瓷器和玉器,大多呈曲尺形放置在东部和北部的二层台上,其中,青铜礼器、原始瓷器和漆木器放置在东端的二层台上,陶器、瓷器放置在北边的二层台上,漆木器已朽,但其上可见彩绘痕迹。棺内只放置少量玉器和车马器。青铜礼器的组合主要为鼎、簋、甗、鬲等,其上铭文主要为“   (曾)侯谏乍(作)宝彝”、“   (曾)侯谏乍(作)媿宝   (尊)彝”等。
                  M27

                        位于墓地中部,是本次发掘规模较大的一座墓葬,墓口呈长方形,东西长670~680厘米、南北宽490~495厘米。方向100°。墓坑壁陡直规整,四角圆弧。壁面可见人为修整的工具痕,工具痕宽6厘米,可明显看出为自上而下修整的痕迹,一次修壁长度达10~15厘米、深2厘米,墓坑内填五花土,局部填红黄土或灰白土,填土经过夯打,夯层厚15厘米。夯窝比较密集,直径3厘米。土质板结坚硬,包含有少量小石英石块和草木炭粒,墓坑底部四边有熟土二层台。葬具置于墓坑底部的中央,但已朽,痕迹判定为一棺一椁,椁痕东西长356厘米、南北宽220厘米、高145厘米。椁底未见垫木痕。棺置于椁室的正中央,清理时,棺头端向北错位,可能是棺在腐烂前因椁内积水漂移所致。棺痕长240厘米、宽110厘米、高90 厘米。棺内尸体已朽,骨架保存不好,仅存头骨和部分肢骨,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东。棺底铺有一层2~3厘米厚的朱砂。随葬器物主要放置在东、南、北三边的熟土二层台上,质地主要为铜器、陶器、漆木器、瓷器和玉器。其中,东二层台上主要放置瓷器、漆木器和漆壶铜扣,北二层台上主要放置铜礼器,南二层台上主要放置陶器和漆木器。玉器主要见之于棺内。铜器大多保存完好,漆木器全都腐朽,但大多能分辨出个体器形,少数漆器痕上可见有彩绘。一些漆盘内还放置有2~3粒小石子。少数铜器和陶器上涂有朱砂。陶、瓷器虽全已破碎,但大多也能复原。青铜礼器的组合主要为鼎、簋、甗、鬲、尊、爵、斝、觚、觯、卣、觥、罍等,其上铭文主要为“   (曾)侯乍(作)宝   彝鼎”、“疑父乍(作)宝   (尊)彝”、“ 鱼白(伯)彭乍(作)宝   (尊)彝”、“ 白(伯)生乍(作)彝   (曾)”等。
                  M65

                        位于墓地的中东部,墓口东西长502厘米、南北宽350~362厘米,墓底长484厘米、宽318~326厘米。墓口距地表深30厘米,墓口距墓底深596~600厘米。墓口四角各有一斜向柱洞。墓坑壁陡直规整,壁面可见人为修整的工具痕。工具痕宽8厘米,可能属臿(或锛)之类青铜工具,在墓壁上采取自上而下的修刮方式,留下的工具槽痕长约35~40厘米、槽横深2厘米。墓坑四角的拐角处,亦有工具修整痕,修整角度约为45°,工具槽痕长为30厘米。墓坑内回填五花土,局部填黄色黏土及灰白土,质地致密,包含少量小石英石块,未见夯层和夯窝。墓坑椁板面的四边设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台面铺有一层灰白土,二层台高与原椁盖面高相等。葬具置于墓坑底部的中央,葬具已朽,痕迹判定为一椁两棺。棺痕东西长290厘米、南北宽196厘米、高124厘米。椁底置2根垫木,垫木槽长240厘米、宽20厘米、深4厘米。棺置于椁室正中央,分外棺和内棺,外棺痕长246厘米、宽160厘米、高70厘米。内棺长194厘米、宽80~86厘米、高20~40厘米。棺上有条状红黑相间的漆痕,推测外棺、内棺均施彩绘。棺内人骨已朽,但骨架痕迹清晰,头向东,葬式为仰身直肢。内棺底及人骨架上铺有一层1~3厘米厚的朱砂。随葬器物主要放置在墓坑东边、南边二层台上及棺椁内。质地主要有铜、陶、玉、漆木、瓷等。其中,青铜礼器为七鼎四簋(其中一方鼎),放置在西南角二层台上;青铜兵器放置在南部二层台上及椁室内南侧;酒器如爵、卣、尊和漆木器及二件玉器(玉戈、玉圭)主要放置在墓主人头端的东部二层台上;陶器和原始瓷器放置在东北角二层台上;铜钺、铜面具、铜鍚和车马器置于椁室内;玉佩饰置于内棺墓主人之上及四周。铜器大多保存完好,原始瓷器、陶器大多破碎,漆木器、皮制品多已腐朽。青铜礼器的组合主要为鼎、簋、甗、鬲、尊、爵、斝、觚、觯、卣等,其上铭文主要为“侯谏乍(作)宝彝”、“(    (曾)侯乍(作)田壶”、“ 侯用彝”等。
                     
                        为了保证考古发掘的质量,在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中,除严格按国家文物局新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工作外,还采用了一系列相关科技手段来辅助获取和记录田野考古信息资料。在发掘工地设现场实验室以保障对出土文物的应急保护和处理,同时对出土的铜器、漆木器、竹器进行现场原位加固和整体揭取,对出土器物上的附着物、腐蚀物以及土壤等进行现场采样和化学分析。同时,使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和复原古地貌及埋藏过程,采用热气球和航模遥控飞机对全发掘区域以及外围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空中摄影和摄像。[/P][P]       与以往工作不同的是,本次发掘还努力做到三个同步:对墓葬所获的遗物进行同步整理,通过室内整理所获最新成果指导田野考古发掘;开展汉东西周封国与文化、曾(随)楚、鄂、厉等关系、青铜器的产地、西周原始瓷的来源等相关学术课题的同步研究;对以叶家山墓地为中心方圆10公里范围内进行区域系统调查,以判定叶家山墓地的存在背景。通过区域系统调查,在叶家山墓地周围又新发现了9处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其中,以已知的庙台子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最大,面积达30万平方米,地面调查和局部勘探显示,有城墙、壕沟和大型建筑基址等遗迹,可能是西周早期的一个重要古城。叶家山墓地与庙台子遗址相距不足1公里,初步判定,叶家山墓地的主人当与庙台子遗址有关,庙台子遗址或可认为就是西周早期曾国都城之所在,但这一推论尚待考古工作的进一步证实。[/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P][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繁智[/U]发表的内容:[/B]

                    “曽”字去掉“日”,到底读什么?与“曾”“缯”“鄫”能否通假?还有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那个“四龙曾徽”究竟是不是文字?这可能是今天的曾氏可确定溯源的古“鄫国”到底与随地“曾国”以及“曾侯乙”、“曾...[/QUOTE]
                    --------------------------------------------[/P][P]考古发现的曾字,是由简向繁演进的(如下图)。上古方国多以姓氏为国名,反倒是失国后才加“阜”!比如鄂国原来是“噩”。[/P][P][IMG=0,absMiddle]http://f.cnhan.com/attachment/photo/Mon_1111/154_e62a1321146194ada2d9817620dc8.png[/IMG][/P][P][IMG=0,absMiddle]http://f.cnhan.com/attachment/photo/Mon_1111/154_0eac13211461930cc1027de06eecd.jpg[/IMG][/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P][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昭达[/U]发表的内容:[/B]

                      谢谢楼上。还是第一个字好! 有田有地作物茁壮生长。 [/QUOTE]
                      --------------------------------------------------------[/P][P][SIZE=4]苗者:[COLOR=#000000]孑遗也,曾姓不也叫“舜之苗裔”吗?盖三苗也是远古三大部族的孑遗,伏羲之苗裔?女娲之苗裔?神农之苗裔?曾侯谏夫人媿姓,疑似神农氏支脉!《[URL=http://wenwen.soso.com/z/Search.e?sp=S%E7%AB%B9%E4%B9%A6%E7%BA%AA%E5%B9%B4&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COLOR=#005599]竹书纪年[/SIZE][/URL]》载,“([URL=http://wenwen.soso.com/z/Search.e?sp=S%E6%AD%A6%E4%B8%81&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COLOR=#005599]武丁[/COLOR][/URL])三十二祀伐[URL=http://wenwen.soso.com/z/Search.e?sp=S%E9%AC%BC%E6%96%B9&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COLOR=#005599]鬼方[/COLOR][/URL],次于荆。”,在加上随州到盘龙城一线的商代遗址为证,荆乃江汉之荆当属实。[/COLOR][/COLOR][/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P][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繁福[/U]发表的内容:[/B]

                        曾家太伟大了。荣耀,值得骄狂值得炫!历史名言ˋ拜.....ˊ将在老曾家得到发扬光大![/QUOTE]
                        ------------------------------------------------------------------[/P][P]不过是个猜测,湖北考古方面愚笨,不敢搞个“曾曲烈常所用XXXX”的石刻预埋进去,呵呵。曾姓的历史还是以族谱为准!至于宗圣公以前的历史,还在探索中,应以证据说话![/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48
                          • 经验16841
                          • 文章150
                          • 注册2011-10-06
                          [P]看看老曾家的青铜面具!厚度1-1.5MM,绝对的轻薄,当时最高的铸造工艺![/P][P][IMG=0,absMiddle]http://f.cnhan.com/attachment/photo/Mon_1112/3361_360f1324182764ac6a373223c8691.jpg[/IMG][/P][P]龙形鉞,代天巡狩的标志![/P][P][IMG=0,absMiddle]http://f.cnhan.com/attachment/photo/Mon_1112/3361_c3cb1324183019c0d8e418d9219e5.jpg[/IMG][/P][P]原始青瓷盖豆,很具小资情调嘛![/P][P][IMG=0,absMiddle]http://f.cnhan.com/attachment/photo/Mon_1112/3361_2ce713241830559b4732f15226c73.jpg[/IMG][/P][P]原始青瓷三系罐!见证了古曾国的富庶、发达![/P][P][IMG=0,absMiddle]http://f.cnhan.com/attachment/photo/Mon_1112/3361_755813241828143590f9642046741.jpg[/IMG][/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