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655
    • 经验37854
    • 文章658
    • 注册2005-04-24
    曾昭燏
    [img]../images/fileType/bmp.gif[/img]此主题相关文件 [url=../images/upload/2005/05/10/053646.bmp]053646.bmp[/url]
    [IMGA]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2005/05/10/053646.bmp[/IMGA]

    曾昭燏(1909-1964) 生于荷叶万宜堂,是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
        中国女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双峰县荷叶镇人。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35年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考古学,193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硕士学位。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不久为研究员,参加柏林地区及什列斯威格田野的考古发掘。1938年实习完毕后返回英国,任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助教
        1938年回国,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建国后,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江苏省文管会副主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参与大理南诏国遗址调查和彭山汉墓发掘,主持发掘南唐二陵和沂南画像石墓,著有《博物馆》等多部学术专著。
        她受她堂姐曾宝荪的影响终身未婚。
    [ 这个贴子最后由曾昭演在2005-5-10 9:30:34编辑过 ]

    曾太太爱喝玫瑰茶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548
      • 经验44687
      • 文章527
      • 注册2005-06-19
      旧世家,新女性——以湘乡曾昭燏为例      [ 转帖]
      作者  徐雁平
       
           
          长沙岳鹿书院有一副旧对联,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得之意,溢于言表 。
      其实放开眼来打量, 这幅对联还是名实相符,特别是晚清以来,湖湘人文异军独起,
      更令人刮目相看,这其中当然有曾国藩的开拓之功,以及陈宝箴的推助之绩,梁启超
      在《三十自述》中说:"(1897年)十月, 湖南陈中丞宝箴,江督学标,聘主湖南时务
      学堂讲席,就之。时公度(黄遵宪)官湖南按察使,复生(谭嗣同)亦归湘助乡治,湘中
      同志称极盛。未几,德国割据胶州湾事起,瓜分之忧,震动全国。而湖南始创南学会
      ,将以为地方自治之基础,余颇有所赞画。而时务学堂于精神教育,亦三致意焉。" 新风气既开,人才自然层出不穷。俗语中有"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而到此时,湖湘二者兼得,迅速拉近和江浙皖三省的 差距。据谈社英编著的《中国妇女运动史》(妇女共鸣社1936年版)所示,妇女运动之肇兴 ,亦在此时。在中国历史上最为隐晦最为惨痛的女性,开始有出头之日,开始有讲话的空间 。陈东原在所著《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一书作了一个附录,即《二十四史中之妇女一览表》,钩稽所得仅有821人,她们绝大多数是出现在"烈妇传""孝义传 ",或散落于其他传记中,这就是正史(His Story或者说是男权社会)的选择标准,给她 们划定的活动空间,但在清末至民国前二三十年,女性的生存状况出现了新的转机。  

                                     一、 大社会、旧家庭和小我

          曾国藩的同胞弟依次有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子子孙孙,各衍成一系。曾国藩 比曾国潢长十岁,长兄如父,曾国藩对他的几位弟弟的教导也很下了些功夫,如黎庶昌编的 《曾文正公年谱》道光二十六年条下有记:"公与弟国潢国华相砥砺于学,有如师友"。其 中也不乏代父发言的责任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他写信给曾国潢:

          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 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

          似乎可以说,湘乡曾氏"勤俭自持,习劳苦"的"寒素家风",是在曾国藩的手中形成的, 曾国藩的后人还有曾国藩诸弟及诸弟的后人无不是被曾国藩的光辉笼罩。而曾氏家风中蕴含 有一种脚踏实地、一种明智的精神,这在变革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曾国 藩致信欧阳夫人,又重复了他屡屡言及的道理: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 兴旺气象。若贪图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 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 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他的后人也有做官的,但都远远不能与他相比,后人中更多的是凭一技之长在各自的领域里 (如在数学、化学、教育、考古学、艺术等)找到了安身立命之点,不是从官的形式中,而是从精神上使曾家"福泽悠久"。曾家女性也多有特立独行者,如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 荪,1916年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1918年与弟弟曾约农回长沙办教会学校艺芳女校,后担任 过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8年出席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会议;1948年被选为国大 代表。而曾国潢的曾孙辈中,曾昭懿等几位女性也非同一般。

        曾家女性的一枝独秀,如果将其置入湖南女性群体(见"湖南近世女杰一览表",参照高魁 祥、申建国编《中华古今女杰谱》和《湘乡文史资料等编制》或全国女性群体崛起之中,就 更能显示其特色。大致而言,东南女杰中在文学创作或科学领域中有不俗的表现,而湖南女 杰更有须眉之气,其中亦有湖南人的性格特色--"果敢、负气、质直"。无论是办学 校兴教育还是编报纸争女权,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这明显是湖湘士风的传衍。
       
           同治七年五月二十四日,曾国藩为曾家女性定下了一个"功课单":
               早饭后        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       食事
                 巳午刻         纺花或绩麻              衣事
                 中饭后        做针黹刺绣之类           细工
          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 出一定规矩。自后每日立定功课,吾亲自验功。
         
      但是几十年后,到了曾宝荪、曾昭燏、曾昭懿时代,这个"功课单"明显的不合时 宜了,因 为她们远远走出了以庭院为中心的封闭空间。曾宝荪就说:"我和大姐并未习女红烹饪,却 要画画、读诗,学做诗,请人教画画。"更让曾国藩料想不到的是,曾家的女性出了基 督教徒,而且还有为事业而选择独身的!

        曾氏的家教在新旧过渡时期,也有承前启后的特性。曾宝荪说在家里除学中文、地理、历史 外,还请人教英文,上体操课,还学《新民报》的论说集。曾昭楣回忆说:

        燏姐长我十一岁。幼时我多病,每次都是她给我讲故事,剪纸人,喂药。先母治家甚严, 对我们的教育尤为注意,家中设家塾,请一饱学的老师专授中文。我等都是五岁入学,读完 十三经,兼背诵古文诗词等。满十二岁去长沙进初中。族叔筱屏老师从姐教起(长沙两兄 另从一师),至我读书,整整在我家教了十八年。姐学的最精,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后 入艺芳攻读六年,学行俱佳。

        她们自小能受到比较开放的教育,是与她们的母亲(甚至祖母)的通达分不开的,曾宝荪就 说她祖母和教育宗旨很特别,不赞成八股文章,不愿孙辈去考秀才,却要他们学外国文字, 这 里虽然能看出曾国藩治家精神的痕迹,但又明显发生了新变化。湘乡还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母 亲,那就是葛健豪,她出生于满清官吏家庭,16岁与蔡蓉峰结婚,1893年随丈夫到上海, 1913年典当首饰支持蔡和森离家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夏,又支持女儿蔡畅抗婚出走,考入长 沙湖南女校。母亲通达的识见源于早年的良好教育以及后来的博见广闻,再加上湖南人性格 中特具的血性,表现就不同一般了。她们的子女在年少时就能出远门到长沙或上海的教会学 校受良好的教育,而且是进大致相同的学校。如曾宝荪在上海读了好几所教会学校,后来成 了基督徒,受教会女教师巴路义女士(Miss Louise Barnes)的资助与支持,到英国留学, 回国后创办教会学校艺芳女校,她的堂妹曾昭燏就是在这里完成她的中学教育的。 基督教思想的融入,对曾家来说也不是小事,曾家"是儒教的家庭,由宗圣夫子起到文正公 、我祖父、我父亲辈都是孔门弟子", 曾家第一个基督徒是曾季融(曾纪鸿的儿子),他"由花花公子一变而成一个极其虔诚的基 督教徒;由极图享受者一变而成一个极耐劳的工作者",曾宝荪成为基督徒也有他的影 响。曾宝荪一生独身,如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一样,还有曾昭燏曾昭懿姐妹,以及岭南 大学 教授冼玉清等都是,她们都作出了以事业为重的人生选择,这显然不同于古代以尽孝道而不 嫁的贞女。这种选择是前所未有的新,如果没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我觉得她们选择独身,可 能与基督教思想的启示有关,因为她们都有教会学校的教育背景。与此稍有关联的是,已有 学者指出清末除有识之士如梁启超提倡女学外,"西方传教士对女学的倡导,影响尤大。他们为女子教育定下蓝本及教育方向"。

              二、从南京到伦敦

        曾昭燏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那时曾昭燏的哥哥曾昭抡正在该校化学系任教(先 是教授,后兼任化工系主任,于1931年到北大)。在中大期间,他与俞大缜(时任中央大学 外国文学系教授,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的六册《英语》就是她编撰的)结婚,兄嫂对她的 学业颇多关照。30年代前后的中大国文系,可算得上是名师云集,如黄侃、吴梅、胡小石 、汪东等在此执教(同时兼任金陵大学教授),这几位老师中,对曾昭燏影响最大的当推胡 小石教授。曾昭燏曾说:"受业于先生之门,适今三十有一年,其间获侍砚席,质疑问难者 亦十余载。”胡小石教授是著名的教育家、学者、诗人、书法家,毕生致力于古文字学、声韵学、书学、 楚辞之学、中国文学史之研究,曾昭燏在为其师所撰的墓志中,特地点出 他生平所最致力 的三大领域,即古文字之学、书学和楚辞之学,这也是曾昭燏得益最多的三个方面。楚辞之学对于 出生于楚地的曾昭燏来说,自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曾昭燏的母亲对包括她和曾昭抡 在内的七个子女都教读 过屈原的作品,她后来还写过《读楚辞》九首之类的诗作,关于从师问学的经历,曾昭燏有一段回忆文字:

        余自一九三一年秋始识师。其时师在金陵南雍讲甲骨文及金文课,余往听课,惊其引证之淹 博,说理之致密,自是有课必往听,亦登门请益。师手写声韵表及说文双声字例,皆命余誊 录一遍,余略知古文字声韵之学,皆师之教也。(略)师所居在城北将军巷,为自筑小楼一 所,号为愿夏庐。师自居二楼北室中,称北楼。(略)为师挥毫作书之所。亦于此教余书法 ,初学即命写钟鼎文,不会习法帖,恐开头便落熟套也。余每习书,师自后观之,耳提面命 ,如诲蒙亲。

      胡教授最得意的门生大概要算曾昭燏这位女弟子了,当年得其书法真传的还有一位女弟子游 寿(后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和高文(后任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而曾昭燏尽管在书法上 也有相当的功力,颇见金石之气,但她继承胡教授的学问主要是古文字之学以及与此相关的 古器物之学。胡小石在1918年至1920年间,到上海李梅庵家任家塾教师,他一方面教李氏弟 侄经学、小学及诗文,一方面又受李梅庵的指点教导。"同时海内老宿像沈子培(曾植)、 郑大鹤、徐积余、刘聚卿、王静庵等,都流寓沪上,各出其平日所藏的金石书画,相与观摩 讨论。小石交游于期间,得阂绪论,遂由碑版、法帖,上溯到金、石、甲骨刻辞,无不加意 寻研。"曾昭燏对其师的治学渊源和心得应该是深有领悟,1933年《国立中央大 学文艺社丛刊》第一卷第一期刊发的《古文变迁论》,就是曾昭燏记录的胡教授讲课(演) 稿,胡小石去世后,曾昭燏对这篇文章仍着重提出:"胡先生研究商周铜器,远在1931 、1932年间 ,就倡铜器上文字的变迁与花纹相适应之说,主张将文字、花纹作综合的研究,其说见所著 《古文变迁论》一文"。而曾昭燏1937年在伦敦大学研究院所做的硕士论文《中 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洋洋十多万字,可视为在《古文变迁论》基础上更为深入细致的 研究。

        曾昭燏从中央大学毕业后,到金陵中学教过一年书,1934年10月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成立, 曾昭燏又考入此班深造,她在中大的同学女词人沈祖也考入这个研究班,徐复(现为南京 师范大学教授,章黄的嫡传弟子)则是稍晚一届的研究生。南京在古代与中国文学有不解之 缘,在近世对诗文声律的讲求,仍有很浓厚的风气,曾昭燏和沈祖等五位女同学在中大时 ,受老师的影响曾发起组织过词社"梅社"。曾沈之间当年有很深的情谊,1963年沈祖游 金陵,她的诗中有忆旧游的诗句,如"犹记芸窗共一编,几回风雨对床眠","共谱新声学 宋贤,写愁犹意乱离年。旧词忘尽劳君记,诵到游仙第几篇?"程千帆笺曰:"祖所作游 仙词,十首见词集乙稿,子雍[曾昭燏]皆能背讽,于席间诵之也。"曾昭燏的诗词创作从现存的零篇来看,有 女性 特具的轻灵柔美一面,有时也有郁厚大气的一面。试举三例。其一"师(胡小石)生平喜诵 吴梦窗《点绛唇》'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一词,用其韵至再至三,群弟子亦和 之。余和曰:'小阁飞空,一池碧映垂杨路;绛云深处,听尽潇潇雨。'"其二 作于1943年 4月3日的《洱海看日出》:"冉冉孤轮出海隅,寒光如练玉平铺。离人对此真愁绝,清景依 稀似北湖";其三作于五六十年代的《五月一日感怀》:"扰攘剧怜加勒比,然疑还启戴维 营。弥天剑气凭君掩,谁是斯人九鼎牲?"曾昭燏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学习的 时间并不长,1935年3月她自费到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但国学研究班主编并于1936 年5月出版的"文史丛刊"第一种《小学研究》上刊有她的一篇论文《读契文举例》。到此时,她的学术研究似还在胡小石教授的范围之内。倘若按照这条路线发展下去,凭她的学术功底和才智,在大学里觅一份教职是不会有大问题的,但她再次作出另样的选择,就像她不愿去中学教书一样。
          曾昭燏在留学期间写有日记,现存于曾家后人手中,其兄曾昭抡也有记日记的习惯,这大概是曾国藩所说的"有恒"的一种表现。她在英国期间,利用寒暑假到各地博物馆收 集散 失在该国的中国铜器资料,为硕士论文做准备。1937年3月到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参加什维 希威格(Schleswig)为期十月的考古实习,后又去慕尼黑博物院参加两个月的藏品整理和 展览设计工作,两次实习之后,完成了论文《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和专著《博物馆》。在 留学期间,她的学术研究发生了新的转变,有从纸上转向田野,从中国转向世界的趋向,这 就是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36年6月19日她给傅斯年写了一封长信(下画线为笔者所加),内容不但关系她的留学生涯和治学路向的选择,还牵涉中国考古学界两位重要人物 夏鼐和吴金鼎,故选录一部分于此:

       [略]前两个星期,夏鼐给您写与他的信给我看,您和他讨论他求学的问题,并要他转告我 ,我很感谢您的好意,所以今日冒昧地写信和您商量。[略]

        当然在此地(courtaulld institute)也有相当的好处,第一是伦敦大学各学院的课程很 多,我们可以自由地去听讲做实习,例如这一年来我和夏鼐吴金鼎三人都在其他学院上课, 夏鼐上的尤其多,第二论文可以马虎一点,而腾出较多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的课程,不过根本 而论,我们到外国来,应当学外国的东西,中国考古是无从学。

        您信上说中国考古学之发达须有下列专科之研习者:
        (1)Prehistory.(2)Egyptology.(3)Assirriology(?)including Ancient Asia junior.(4) Classical Archaeology(5)Byzantine and Arabic Arch.(6)Indian Arch.(7)Oceanic Arch .(8)American Arch.

        但是在英国对于考古并不十分完全,例如 (5)(7)(8)是完全没有,关于"史前"的考 古,爱丁堡是很有名的,但因地方小,钱太少,设备不十分充足,剑桥似乎也有一点,但我 们 不十分清楚,您信上说"中国学史前的已有数人",劝夏鼐不必到爱丁堡去,所以我们也用 不着讨论,关于Classical的,伦敦大学和牛津都有,但多注于艺术,尤其是雕刻,似乎和 我们无大关系,"印度考古"伦敦大学也有少数的课程,但十分的不完全,伦敦大学考古部 分最好的要算"埃及学",其次便是"近东的考古",包括米索波大米伊兰等,夏鼐大约决 计学埃及学,我本来也想学埃及的,已和教"埃及学"的教授接洽过,他表示欢迎,但夏鼐 既学此,我不想学了,因为用不着两人同学一种。夏鼐劝我学"近东"的一种,巴比伦或伊 兰,并劝我放弃一切科学的课程,如"测量"、"制图"、"地质"、"人类学"等……而 专从事于"文字"和"历史"的研求,将来以近东的一种文字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与中国的相 比较,也是很有用处,我自己想也是这个方法最好,因为我在中国的时候,比较于文字和历 史用功多,而于科学用功少,但我许多的朋友反对,说既然有时候,何不多学点欧洲的文字 ,何必学这种"死语"干什么,恺姐也是反对的一个,恺姐说"与其学埃及巴比伦的东西, 不如学点梵文,但我知道学梵文的中国已经有了,陈六哥和许地山就是有名的,您对于此事 觉得如何?
       
       我还有私人的问题,我在国外读书,以前是家里供给,现在是老文供给,但老文收入有限, 最多能供给我一年,所以我在英国,只有一年了,您给夏鼐的信说"不必学有所成,即学到 半途而返,犹有用处",假使我把这一年的工夫专学近东的文字和历史,您觉得有用没有?
       
       您信上又说"夏鼐与吴金鼎从叶兹读书,无非备其顾问",当然呢,我也是顾问之一, 但 我在此地读书,或者可以借叶兹的力量,得到一笔奖学金,可以延长一年或两年,此事虽不 可必,但有五分可能,本来是互相利用的性质,他利用职权我的学识我利用他的金钱,也无 所不可。我假使得了奖学金,便势不得离开此地,而势不得应酬式的写篇论文,但写个关于 中国东西的论文,不到半年就完了,横竖是骗人的,他们也不懂,而我可以利用其余的时间 来学其余的东西,您以为如何?
       
       现在我总结的问您几个问题
        (一)假使我不能得奖学金,那我在英国只有一年的时间,我应当学什么?还是学点科学 的方法?还是学一种文字和历史?不读学位,在中国有没有关系?

        (二)假使我能得奖学金,则在英国尚有二年或三年的时间,除写一篇论文外,其余的时间, 应当向哪一方面研求?
       
       我没有写信和老文商量,也没有和家里其余的人商量,因为他们于中国考古界情形完全不懂 ,于外国考古学尤其不懂,冒昧地写信麻烦您,希望您为我个人着想,为中 国的考古学发展着想,我学什么东西最有用处,赶快回信给我,因为我在暑期中必须 决定下期的计划,您既然不惮烦地指教夏鼐,希望您也能不惮烦地指教我,您知道老 文很深,一定能想念我一切的话都是真的,最后请您看完此信,即刻撕掉,不要给别 人看。[略]
       
      曾昭燏写这封信时,才27岁,其思想成熟或者说是对世事洞察的程度似大大超过了她的 同 龄人,而她以"为中国的考古学发展着想"的目标要求自己,更可见其魄力之大。曾国藩咸 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致函曾纪泽:"今年已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扎挣发愤,父兄师长不能 为力。作诗文是尔之所短,即宜从短处痛下工夫。"靠"自己扎挣发愤","从短处痛 下工夫"的精神,在曾昭燏信中也不难看出,这种须眉之气,不知是以曾国藩为核心父权文 化下女性的"他塑",还是女性的"自塑",或者兼而有之?中国近世杰出女性活动的领域 ,多是文学、艺术、教育、医学,但曾昭燏却从古文字学入手,最后选择了最为辛苦的连许 多男性也望而却步的田野考古,而且能坚持下去,卓然成家,我们不能不说是中国女性史上 的一个奇迹。

           三、 从西南到东南

        曾昭燏从德国返回伦敦大学后,受该校之聘担任过几个月的助教,1938年9月辞去教职,经 法国马赛、越南、香港到昆明,应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邀请,担任该处专门设计委员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是国民政府教育部1933年4月在南京成立的,第一任主任为傅斯年,他 依计划将全院划分为自然、人文、工艺三馆,分别延请翁文灏、李济、周仁等担任各馆筹备 专员。傅斯年此时还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他对中国的考古学一直很关注,殷 墟等地的考古发掘也有他的参与,这也是史语所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他对夏鼐在英国留学 予以指导(为培养人才考虑,以接李济梁思永之后),而曾昭燏1936年向他请教也是事出有 因 的。当时同为李济聘请的还有吴金鼎、王介忱夫妇。曾昭燏入筹备处,凭其才学,以及当时 学 考古学的人数是顺理成章之事,但我想也不能完全排除傅斯年之推介,更何况傅斯年和曾昭 抡还是连襟(傅1934年与俞大彩结婚),章太炎说:"惟士大夫亦然,苟以姻娅为援, 其迁转自较常人为易"。

      1938年底,内迁的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合组苍洱古迹考察团,负责调查苍山洱海一带 史前遗迹。1939年6月14日曾昭燏同吴金鼎、王介忱等人在云南大理点苍山洱海境内进行考 古调查,发现古遗址38处,古墓葬17座,并选择重点进行正式发掘,整个发掘至12月9日结 束。他们回到大理城工作站,又发掘了龙泉遗址,1940年初工作完毕,随后又调查了大理北 段的遗迹,并且发掘了白云甲遗址。他们的工作"对于认识横断山区的史前文化,做出了开 创性的贡献"。曾昭燏和吴金鼎、王介忱夫妇都是从英国学成归来的,他们"所从事的田野 工作及其方法正代表了当时英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的较高水平",使考古学上的 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 1941年2月曾昭燏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6月14日,她与吴金鼎、夏鼐、王介忱 、高去寻等调查四川彭山江口一带崖墓,并发掘崖墓77座,砖室墓2座,至1942年3月7日结 束(发掘报告到1991年整理成《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42年曾 昭与吴金鼎、王介忱合著的《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作为"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一 " ,在李庄出版。这时曾昭燏才三十出头,她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的金石学,从她的身上,我 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中国考古学承前启后的转变。
       
       抗战胜利后,曾昭燏先后参加"战时文物损失清理委员会","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等组 织工作,她最为热心的还是中央博物院的建设工作,1947年1月在她的参与和努力下,大殿 修建工程开始,至年底按计划竣工。1948年她参加联合国博物馆协会,为当时我国参加该会 九名会员之一。此年冬天,国民党政府开始将筹备处珍品运往台湾,曾昭燏认为此举不妥, 于12月7日致函筹备处主任杭立武(1947年5月接替李济):
       
       此次遵照理事会决议……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 族罪人,职对此事虽无责任,然为本院保管文物已七八年,对于诸物有浓厚之感情,知有各 种危险,岂可缄然。

        曾昭燏1949年没有去台湾,很可能是因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大殿凝结着她的汗水和情感,很 可能是她以为她如日中天的考古事业还是在大陆。南京解放后,她也努力使中央博物院筹备 处(后改名南京博物院)的工作跟上新形势,她主持的展览有:  1949年7月7日,为配合解放军南下工作团即将赴西南地区工作,主持"中国西南部及南部少 数民族文物展览";

        1949年11月25日,应华东军政大学要求,主持"社会发展史--从猿到人展览";
        1950年1月1日,主持"中国历代陶瓷展览";
        1950年10月25日,主持"中国史前新陶展览";
        1951年1月22日,主持"南唐二陵墓地及出土文物展览";
        1951年3月9日,主持"南唐二陵墓出土文物展览";
        1953年1月14日,主持"原始社会陈列";
        1953年4月23日,主持"社会发展史展览";
        1955年4月20日,主持"北阴阳营出土文物展览";
        1957年9月1日,主持"中国历史文物陈列";
        1960年1月,主持"江苏历史文物陈列";
       
       曾昭燏1950年被文化部任命为南京博物院副院长,1954年任院长。建国之后,她迎来了事业 上的第二个高峰。1949年12月她和朱亻契、胡小石、刘敦桢、贺昌群、王振铎等对南京栖霞 山附近六朝陵墓及栖霞寺等11处古迹进行调查,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1950年5月1日, 约请胡小石等五位专家学者,调查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被盗情况,同年10月据文化部通知, 她主持对南唐二陵进行正式发掘,这是建国后首次运用科学方法发掘的封建帝王的陵墓。" 她和全体工作人员同住在荒僻的祖堂山下幽栖寺内,每日奔走于住地和工地之间,过着艰苦 的 野外考古生活"。1954年3月,她带领华东文物工作队与山东省文管会共同发掘山 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墓。这两次重要发掘的结果,后由她主编为《南唐二陵发掘报告》(文物 出版社1957年版)和《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局1956年版),两部书中都 有她撰写的章节,如前书中第二章第三节"论南唐二陵陵墓本身的制度及其装饰艺术"等, 及后书中的"关于乐舞为戏图的考证"、"关于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的考证"、"画像石墓在 艺术上的价值"等,大致而言她的论述往往与文学史、艺术史能紧密结合,她在中央大学读 书时打下的功底此时又派上了用场,旧学和新知得到较好的调和。曾昭燏的另外两篇重要文 章 是与尹焕章合写的《试论湖熟文化》(刊于《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和《江苏古代历史 上 的两个问题》(刊于《江海学刊》1961年第12期)。这两篇论文建立在大量的考古资料之上 ,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长时间的修改才写出的,至今仍有相当高的价值。同时,她对南京博 物院的发展又有长远的考虑,写有《博物院藏品的征集、保管工作》《南京博物院十二年远 景规划纲要》(草案)。总之,在五六十年代,曾昭燏是大陆考古学界的顶尖级学者。当时 流传有"南曾北夏"的赞语,就是指她和她在伦敦大学的同学夏鼐。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还 特地提到了她:"曾国藩的后代,还有个叫曾昭燏的"。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有"女治内,男主外",而《礼记》卷二十八《内则》对于"女治内"也 有明细的规定:"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治丝蚕,织、组、训,学 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前文中引述 曾国藩为曾家女性定下的"功课"似从《内则》演化而出。如此也就是将社会以家庭为边界 分割成两个不同的领域,家庭之内属于私领域,家庭之外则属于公领域。"这种分类,将妇 女限制在家庭这个私领域之内来考虑,把女性从社会制度与社会活动中加以排除。因此,使 女性在社会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中,成为一个不在场的,依附的无声的群体。" 但女性一旦从家庭这个私领域出来,要想在事业上争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谈何容易!她们担心 家庭负担会阻碍事业的发展。冼玉清在1958年12月25日所写的"自传"中说:
        我一生受他(陈子褒老师)的影响最深:也立意救中国,也立意委身教育。自己又以为一有 室家,则家庭儿女琐务,总不免分心。想全心全意做人民的教师,难免失良母贤妻之职。要 做贤妻良母,就不免失人民教师之职,二者不可兼,所以十六七岁就决意独身不嫁。

        曾宝荪也有类似的想法:
        我如果结婚,顶多能教育十个子女,不嫁人,全心奉献给教育,我可以有几千个孩子。
       教育事业如此,更何况餐风露宿的田野考古工作?五六十年代,她的办公桌旁挂有一张蔡元 培的照片和一幅毛公鼎的拓片,蔡元培是其精神领袖,毛公鼎拓片则是其追求事业的象征。 这就是她理想生活的全部内容。也有论者指出,女性独身或结婚难的现象,是因为她们接受 了高等教育之后,渐渐养成的一种高傲之气,不屑成为家庭的奴隶,或者是择偶条件太高, 也难以找到理想的伴侣。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另外,我也不能不提曾昭燏是世家女子的这一背景。她如果有点心高气傲,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 在五六十年代,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如果只埋头学术,那肯定是落伍的一种表现,"思 想改造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在1951年10月23日说"思想改造,主要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 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进入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什么要 "思想改造"?周恩来说:"因为我们过去的思想不是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就是受着帝国 主义奴化思想的侵蚀。只要我们有些知识,就在受到这些影响。"1951年12月23 日,南京为迎接思想改造运动,成立"南京市毛泽东思想学习委员会",曾昭燏受聘担任该 会委员,就是在这年冬天,她决定要求参加赴皖北太和土改工作队,一位刚从学校分配到南 京博物院的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
       
       她当时的身份是官宦地主家庭出身,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南京市妇联副主席,颇有一定声望 的知名民主人士,主动要求下来参加土改运动,体验生活,接受教育,这 是非常不容易的。后来经过批准,她终于下来了。……她是强烈地要求改造,以消除 自己身上地主阶级的烙印。这和她后来一直向党靠拢,并在1960年前后屡次向党提出 申请,要求加入***组织,是她一贯的思想发展轨迹。
       
       曾昭燏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觉得自己有罪,必须忏悔,必须"精神洗澡","以适合我们 新中国的需要,适合人民的利益"。这种自我批判从思想上延伸到学术领域,1955年第6期 《文物参考资料》上以南京博物院名义发表了《批判我们在中国历史文物陈列工作中的唯心 主义观点、方法》,曾昭燏当时是院长,此文极有可能是她撰写的。"在我们文物陈列工作 中,没有通过适当形式,来反映出陈列物品的本质问题","在陈列中所看到的却好像除了 '花纹''形状'以外,什么也没有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方法,还在我们工 作中占着相当的位置"。这一思想改造运动一直伴随着她,她的家庭成分、她的经历、她在 台湾的亲属,让她难得歇下来喘一口气。从前是一种荣耀的世家身份,到现在已完全变成一 口推之难去的大黑锅。曾家和太平天国在南京的陈年旧事,再度提起,尽管矛头没有指向她 。罗尔纲在1955年说,在民国时期,太平天国文献不到400种,现在已发现了1200种。 1952年12月,曾昭燏和罗尔纲、胡小石等勘察南京堂子街新发现的太平天国壁画,后又撰调 查 报告刊布;她还写有《读李秀成自述手迹》七绝四首,《陈寅恪诗集》中有《病中南京博物 院长曾昭燏君过访话旧并言将购海外新印李秀成供状以诗纪之》(1963年初),"冤家"重 聚 头,在新的语境下,使得本来清清白白的曾昭燏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心头上似总有一些阴影 ,所以在这类事上,她态度必须坚决明朗。
       
       1957年曾昭抡以民盟中央"科学规划问题"临时研究组召集人的身份,与钱伟长等人一起向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了一份《对于我国科学问题的几点意见》,同时又在"百家争鸣 "中说了很多真诚却很刺激的话(见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140~1 42页),在反右运动扩大化中,"意见"被认为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在全国 范围内予以批判,曾昭抡的高教部副部长等职务全被撤销(曾昭抡与其夫人俞大茵在1964 年含冤辞世)。曾昭燏在南京有一位她很喜爱的侄子名曾宪洛,40年代末期是中共地下党 员 ,业余从事诗及散文创作。"大约在一九五五年'肃反'运动后期,由于他的'家庭出身问 题',被'劝退'(勒令退党),失去了党籍。他本人一贯追求进步,仅因'出身不好' 被视为'阶级异己分子'而横遭打击,情绪大坏,身体也渐渐衰弱了。"1957年6月曾宪洛 和肖亦五等人发起组织同人刊物《江南草》,"8月被报章点名,成了右派,遭批斗围攻" ,1961年曾宪洛难以忍受劳改农场的生活,于一天深夜逃回南京,翻墙入陈方恪 家,陈 劝他千万不能逃,要他回农场去。但自此以后,曾宪洛不知去向。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亲人 先后卷入漩涡,对曾昭燏来说,不产生精神压力是绝不可能的。1962年3月,曾昭燏最敬重 的老 师胡小石教授逝世。这对于她的精神世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胡教授在南京 文史界有很高的地位,他是南京博物院的顾问,南唐二陵发掘时,曾昭燏请他去勘察,后又 请 他为南博工作人员作《中国文字与书法》的系列讲座。曾昭燏的一些重要文章,如《关于沂 南画像石古墓年代的讨论》、《江苏古代历史上的两个问题》也是由胡教授审读后才 发表的。学术是她的生命,现在她少了一位能探讨学问真心交流的师长,黯然神伤,自是不 言而喻。同时思想改造过程中以及部分人在争夺权力过程中,对她多有不敬之处,大大的刺 伤了她。1964年2月7日她写有《参加南京文艺界学习毛主席诗词座谈会,敬成四 绝句》 ,稍后又写有《沁园春·庆南京解放十五周年》。1964年3月她因患有精神忧郁症,住进了 疗养院。
       
       1964年12月初,她收到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书。对老同事们,她凄然地说: "别再宽慰吧,我不行了"。  1964年12月22日,她主动提出要送治疗她的医生回家,用小轿车送回医生后,她对司机说: "去灵谷寺吧!我想散散心。"灵谷寺前停了车,她把一包苹果送到司机怀中,轻轻地说: "请你吃着,等我一会儿。"她登上了灵谷宝塔,急促地,纵身一跳,凌空而下。

      1965年2月远在中山大学的陈寅恪得到这个消息,作诗一首,即《乙巳元夕前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君昭燏逝世于灵谷寺追挽一律》,追忆两家的交往,对曾昭燏的独身生活、高才命短和遭人算计,颇多感慨,诗云:
         
      论交三世旧通家,初见长安岁月赊。
          何待济尼知道韫,未闻徐女配秦嘉。
          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
          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
         
          曾昭燏从灵谷寺纵身跳下,很容易让人想到屈原在汩罗江的自沉。“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不能变心从俗,但二千年后的曾昭燏能,晚年居南京且与曾昭燏有往来的世家子弟陈方恪也能,如陈方恪就说过:“人不可俗;但也不能不随俗”,我想“俗”在此处可指社会风气和政治形势,陈方恪在五六十年代“能在党领导的期刊编辑部处理文史稿件,与党内同志相处融洽,从无间言。学习时政,三言两语,颇得要领。真是‘日对千宾,不犯一讳 ’”曾昭燏基本上也是走这条路(与陈寅恪大异),她在当时的南京学术界,很受人尊重,因为她特别敬业,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得都不错,这为她的学术发展争取到了一定的空间;但她身居要职,得不断地跟着走而且常要努力地走在前面,不断地忏悔,精神高度紧张。一旦出现一点差错,就回前功尽弃,维系生命的信心顿然丧失,所以曾昭燏在文化急剧变化的时代选择自杀,当然能找到解释的理由。同时,她的自杀连同其他世家在精神层面上已消散殆尽。
         
       
       
      [ 此贴最后由曾宪理在2007-5-5 16:07:11编辑过 ]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548
        • 经验44687
        • 文章527
        • 注册2005-06-19
        浙江俞家--俞家“三少爷”  
         
          2005年02月28日 14:51   山东大学报 【文章字体:大 中 小】  

        俞家“三少爷”

        黄敬,原名俞启威,是浙江绍兴县一个世代官僚家族的后代。俞家是浙江绍兴的名门望族。黄敬的祖父俞明震(1960—1918),字恪士,号孤庵,晚清知名于诗界、教育界、政界。甲午战争时,曾协助唐景崧据守台湾。俞明震还曾担任厘捐总局局长,甘肃省学台、藩台等职。俞明震曾担任过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也即校长。1898年,十八岁的鲁迅进入该校,成为俞明震的学生。《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恪士师”,就是俞明震。鲁迅还曾在《琐记》一文中,以亲切的笔致描述过后来送他出国留学的“恩师”:

         

        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俞明震著有《孤庵诗存》四卷,也是清末著名的诗人。俞明震之妻也是名门闺秀,是曾国藩的孙女,曾纪泽之女。俞明震的许多学生成了社会名流。内中曾有一个做了大官的学生,曾在杭州买了一幢房子送他,那房子人称“俞庄”。俞家在北京、上海、南京也都置有房产。

         

        俞明震有三兄弟。他是长兄。他的小弟弟的长子俞大维,导弹专家。后来成为蒋介石政府的国防部长、交通部长。俞大维和蒋经国是儿女亲家,即蒋经国女儿蒋孝章嫁给了俞大维的儿子。俞大维之妹俞大彩,则是傅斯年夫人。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50年1月起,任台湾大学校长。

         

        俞明震的长子俞大纯,即俞启威之父。俞大纯曾留学日本、德国。归国后曾任北洋军阀政府工艺局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陇海铁路局局长等职。俞大纯娶妻卞洁君,生下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性格各异,职业不同,人生道路也各走各的:

         

        长兄俞启孝出生于北京,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天津当教授;老二俞启信在德国出生,专攻化学,在一家兵工厂工作,后来长期患病;老三即俞启威,生于北京,幼年随母亲住在南京,人称“三少爷”;老四俞启忠,学农,五十年代从美国回国,在北京当教授;俞家的大姐俞珊,其实是老大,出生于日本,喜爱文艺,成为演员。父亲以为名门出“戏子”,很不光彩,一度要登报脱离父女关系。后来,俞珊主演《沙乐美》、《卡门》,上海各报登载她的剧照、报道,受到社会尊重,很多朋友在她父亲跟前称赞她的成功,父亲也就只得作罢。俞珊后来嫁给当时正热心于戏剧改革的戏剧家赵太侔。赵太侔,又名赵畸,山东益都人,是1930年代国立山东大学的校长。

         

        小妹就是俞瑾,一生从医,洁身自好,既不过问政治,也不爱好文艺。据俞瑾回忆,她出生后,家里还很阔绰。那时,俞宅在上海哈同路(今铜仁路),父亲出入总坐小汽车,只消给霞飞汽车公司挂一个电话,轿车马上便会应召而来。但在俞明震去世之后,俞大纯依然花天酒地,家道日渐衰落。到了1930年前后,俞大纯在担任交通部陇海铁路局局长时,得罪了山东新军阀刘峙,丢了官,躲到上海家中“赋闲”,家境一落千丈。
         
        [ 这个贴子最后由曾宪理在2005-09-23 22:50:45编辑过 ]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655
          • 经验37854
          • 文章658
          • 注册2005-04-24
          俞明震的妻子不是曾国藩的孙女,俞明震的弟弟俞明颐的妻子是曾国藩的孙女,曾纪鸿的
          女儿曾广珊,是俞大维的母亲。
          黄敬是江清的前夫,后取妻范谨,原北京市副市长。

          曾太太爱喝玫瑰茶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81
            • 经验23557
            • 文章577
            • 注册2007-01-14
            曾昭抡(1899-1967高教部副部长)的妻子是俞大絪(1905-1966北大教授),姐姐俞大缜(1904-1988北大教授)的丈夫是中法大学教授彭基相(!899-1939).小妹俞大綵(1906-1989台大教授)的丈夫是付斯年(1896-1950)原北大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和創办人.大哥俞大维(1897-1993中华民国防部长,蒋经国的亲家,儿子俞扬和娶蒋孝彰为妻.二哥俞大纶早逝.三哥俞大绂(1900-1993)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弟俞大綱是戏剧家.俞大缜是我的外祖母.
            曾念(庆字辈)湖南省双峰荷叶人,北京生.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81
              • 经验23557
              • 文章577
              • 注册2007-01-14
              俞大缜兄妹都是曾广珊的子女.父亲俞明颐.
              曾念(庆字辈)湖南省双峰荷叶人,北京生.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
                • 经验24
                • 文章6
                • 注册2007-02-15
                  把资料传给偶,偶要好好研究。!谢谢了啊。!
                 
                  图片多带点。!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81
                  • 经验23557
                  • 文章577
                  • 注册2007-01-14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7/02/15/115846.jpg[/imga]
                  曾院长是我的姑祖母.墓在南京南唐二陵旁边.2006-09-20曾念摄影.
                  曾念(庆字辈)湖南省双峰荷叶人,北京生.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2
                    • 积分950
                    • 经验53731
                    • 文章1153
                    • 注册2005-05-05
                    她受她堂姐曾宝荪的影响终身未婚。[em09][em14][em04][em02]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武城曾氏族谱研究会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8
                    • 财富1
                    • 积分3334
                    • 经验814820
                    • 文章3661
                    • 注册2006-09-10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德亮[/U]发表的内容:[/B]

                    我喜欢考古啊![/QUOTE]
                     

                       [FLY] 你喜欢考古?你懂得什么叫考古吗?[/FLY]

                    中美公33代裔孙—仕行公28传裔孙—唯道公21世裔孙。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研究会
                    E-mail:zengrizhao@163.com
                    QQ:420978114
                    点击:[URL=http://blog.sina.com.cn/zeng5051012]和大人的博客[/URL]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81
                      • 经验23557
                      • 文章577
                      • 注册2007-01-14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7/02/28/233524.jpg[/imga]
                      曾念在姑祖母墓旁.2006-09-20
                      曾念(庆字辈)湖南省双峰荷叶人,北京生.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655
                        • 经验37854
                        • 文章658
                        • 注册2005-04-24

                        [IMG=0,absMiddle]../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0,absMiddle]../images/upload/2007/03/01/135426.jpg[/IMGA]
                        [SIZE=2][COLOR=#000000]1948年,胡小石60诞辰,游寿、[/SIZE]宗白华、唐圭章、曾昭燏等与胡小石摄于玄武湖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7/03/01/140234.jpg[/imga]
                        [/COLOR]

                        曾太太爱喝玫瑰茶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78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