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
    • 经验287
    • 文章12
    • 注册2006-04-17
    罗绍志:童年时代的蔡和森
    [SIZE=3]童年时代的蔡和森  罗绍志
    [/SIZE]


      [SIZE=4]翻开中国近代史,1895年,确为非同寻常之年。
       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人民屈遭奇耻大辱。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瓜分豆剖、蚕食鲸吞,亡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这一年,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发动全国1300多名应试举人,联名向清朝皇帝“上书”,要求清政府拒和、迁都、大力倡导变法维新,以求“立国自强之策”,史书将这一事件称作“公车上书”。于是,中国人民开始了新的觉悟,全国各地反帝斗争蓬勃兴起,如火如荼。
       也是在这一年,一个男孩来到了人世间。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建党初期卓越领导人蔡和森。
       蔡和森,双姓蔡林,字泽膺,学名彬,湖南双峰县人。1895年3月30日,诞生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兄弟姊妹共6人,排行第五。4岁时,随母亲回到老家永丰镇。

       双峰地处湘中之腹,原属湘乡县,钟灵毓秀,源远流长。她东依九峰山之险,西扼界岭之隘,北凭涌口之固,南临衡岳之地,历为湘中战事必争之地。永丰镇,古名定胜镇,素为湘中物资集散地之一,乃县内最繁华的集镇,今为县政府驻地.
      蔡家祖辈世居永丰镇人寿总季家巷(今属文星街)。蔡和森的祖父蔡寿松继承祖业,以经营“永丰辣酱”出名,使蔡家成为该镇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曾国藩兴办湘军时,他还弃商从戎,在湘军当过哨长。父亲蔡蓉峰却无所作为,只顾游手好闲,全凭祖业维持生活,家境日渐衰落。蔡蓉峰30多岁时,打听到曾国藩的女婿聂缉规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当总办,便利用父亲参加过湘军和岳母系曾府亲戚的关系,偕妻远道来到上海,在总局捞了个小官职,并得到清廷诰授“奉政大夫,州同衔,补用从九”的衔称。蔡和森的母亲葛兰英(后改名葛健豪)却是个了不起的女中豪杰,她出生于双峰荷叶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即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知书达礼,贤慧厚道,既有大家闺秀庄重之风,又有热血男儿侠义之气,而且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她对浑浑噩噩渡日的丈夫非常失望,于1899年携着小和森从上海赶回永丰,再将膝下三男二女全部带奔娘家荷叶桂林堂,发誓再不回蔡家,决心独自将子女培养成人
      荷叶是一个偏僻的小山乡,位于湘乡、湘潭、衡山三县交界之处,四面群山环绕,中间地势低洼,悠悠涓水河贯穿其中,宛如一片荷叶。自从曾国藩以“中兴名臣”荣耀桑梓后,便成了封建士大夫们向往之所。这里,曾氏、王氏、葛氏并称荷叶“三大户”,三姓都有人在朝廷为官,是当地有名的富户。他们不仅广置田产,营建庄园,还彼此联姻,相互庇护,构成封建官僚小地主阶级的最上层。
      蔡和森的外祖父葛葆吾(字承霖),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女婿,在清朝当过盐运使和按察使。同治6年2月跟随湖北巡抚曾国荃镇压捻军,战死在湖北蕲水县兰溪镇。这在曾国藩是年2月28日的日记中有记载:“表弟彭杏南及葛承霖等阵亡。”那时,葛兰英只有1岁多,她哥哥葛望钦也不到6岁。葛望钦长大后,考取了秀才,并承袭“骑都尉”世职,在外做了一段时期的小官。解职后,他返回故里,将依山傍水、竹木相映的“桂林堂”及屋后小花园修葺一新,一头扎进故纸堆,过起了自命清高的隐居生活。
      葛兰英母子的到来,给葛家增添了不少欢乐。外祖母兴奋不已,葛氏兄妹也很合得来,经常在一起谈论正在北方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蔡和森则喜爱跟着表兄葛光宇、葛光宙到花园里栽花、捉蝴蝶,有时到山上捡菌子、采野菜,夏天便到涓水河里捞鱼捉蟹……这些,都是他在上海从来没有见过的新鲜事。
      于是,蔡蓉峰只得作出妥协与让步。一年以后,他弃官返乡,专雇轿子,亲自到荷叶来迎接葛兰英。只因岳母年迈,舍不得女儿和外孙离去,葛兰英母子也坚持要住在荷叶,蔡蓉峰便将永丰少量土地出卖,在葛家附近买下“光甲堂”住宅和10余亩耕地,全家在这里定居下来。一家人的衣食来源,主要靠田里收成和收取永丰镇店铺出租的少许租金。第二年,即1900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六日),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就在这里出生了。
      在荷叶,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曾国藩,说他年少时如何“勤奋好学,知书识礼”,如何“吃千般苦,读万卷书”,所以后来成为“中兴名臣”、“国家栋梁”。用曾国藩鼓励年青一代发奋读书、自强自立,是当地长辈教育子女的普遍方式。蔡家与葛家也不例外。因此,蔡和森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曾国藩的故事。不过,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所敬佩的曾国藩,倒不是因为他官大,而是因为他的学问大。
      光甲堂距离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只有七八里路。一天,葛兰英带着蔡和森几姊妹来富厚堂玩,年满10岁的蔡和森当然很高兴。富厚堂是一座宫殿式的建筑。“毅勇侯第”匾悬于门楼,清朝皇帝所赐“勋高柱石”匾挂于堂上,均为金字大匾。厅堂两侧是凌空叠起的阁楼,飞檐翘角,南北相望,为曾国藩的藏书之所。左阁楼下面是“求阙斋”,门上挂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对联,乃曾国藩后裔读书之所。右阁楼东侧的小山上是“思云馆”,这是延聘塾师专供曾府子弟课读的地方。此时,曾国藩虽已离世多年,但富厚堂仍然保存着当年那种庄严的气派。
      葛兰英带着孩子们来到这里,当然不是为了来欣赏曾府的豪华与气派,而是要让他们来领略曾家的耕读家风,从而激励孩子们上进。她指着求阙斋门边“但问耕耘”向孩子们解释道:读书与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先得肯下苦功!如果舍不得用苦功,那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她又指着求阙斋内所挂32幅“圣哲”肖像告诉孩子们:这些就是古代有学问的大人物,他们读书个个都很发奋,最后成名成家。“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就是这一位。在思云馆前,她循循善诱,启发孩子们一些读书要求。当孩子们提出想进学堂读书时,她高兴极了,答应明年就送他们上学。
      蔡和森从小喜爱读书。当大哥蔡麟仙和表兄葛光宇、葛光宙在家念书时,他就站在旁边认真地听,不时还拿着书本要母亲教他识字。不久,舅舅葛望钦延请了一位塾师来家里教孩子读书,蔡和森就跟着表兄伴读。他开始读的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教材,随后就念起四书五经来了。蔡和森秉性聪颖,先生教过几遍后,便能朗朗上口,而且很快就能背诵,因此很受先生宠爱。
      1907年,女革命家秋瑾在浙江绍兴遇害的消息传到荷叶后,引来人们众多议论。这些议论,触动了蔡和森的心灵,使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甚至影响到他的整个一生。
      原来,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也在荷叶。19岁时,她从浙江来到湖南,与荷叶望族王黼臣的儿子王廷钧结了婚。王家世居荷叶神冲老铺子,距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仅3华里,与光甲堂也很近。1904年春,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秋瑾毅然赴日留学,参加孙中山发起和组织的同盟会。1906年归国后,赴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倡导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王家对其革命活动,在经济上亦给予了大力支持。就义前不久,秋瑾还返回过神冲故里。1935年谭日峰所著《湘乡史地常识》记载了这一往事:
      秋瑾这次从日本回国,向王黻臣家索取二千金,办大通学校。曾一度回神冲故里,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骨肉关系。当时乡里亲友,莫不骇怪,认为疯癫,而加以唾骂,实则女士服侍翁姑、对待丈夫、儿女,感情极好。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这样一位智仁兼备的女子,历史上能找出几个呢?
       秋瑾为了民主革命事业奔走呼号,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葛兰英十分钦佩秋瑾,她反对人们将“乱党”的罪名滥加于秋瑾,认为秋瑾敢于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是中国女界屈指可数的了不起的人物。她将秋瑾的革命事迹暗暗地告诉孩子们,勉励孩子们做秋瑾那样的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
       这对蔡和森来说,犹如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境界,使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些为了挽救国家与民族危难而敢于赴汤蹈火的人。从此,在蔡和森的心目中,只有象秋瑾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和英雄。同时,他经常与农家子弟打成一片,放牛、杀草、种地、扮禾等农活,样样都干过。他还同情与关心贫苦农民,在荷叶至今还流传着他兄妹帮农民种豆子的故事。
       有一年春天,蔡和森带着妹妹蔡畅帮家里去“点豆子”。他们看见地里的曾老爹弯腰很吃力,每放一阵豆子,就要站起来捶一阵腰背,咳喘不休。便丢下自家的活,牵着妹妹跑到曾老爹的地里,要帮老人家放豆种。曾老爹见和森兄妹家也要种豆,高低不让。兄妹俩就是不肯走,曾老爹没办法,只好请他们放豆种,自己则跟在后面撒灰。蔡和森兄妹一直将曾老爹家的豆种放完,才回到自家地里种豆。

      在光甲堂的9年里,蔡和森家里连遭不测:1904年,11岁的二姐蔡顺熙从楼上跌下夭折;1907年,22岁的大哥蔡麟仙病故。蔡蓉峰听人说,这是光甲堂屋堂风水不好的缘故。期间,他采用过改槽门、拆围墙等办法,试图改变这里的风水,但终究无法改善家境日趋衰退之势。1908年夏,蔡和森的大姐蔡庆熙出嫁衡山刘文炳。此时,蔡和森的外祖母已经去世,葛兰英几经打击,在荷叶不再留恋什么了。于是,蔡蓉峰便把光甲堂房产与田亩悉数变卖,全家从荷叶搬迁回到了永丰镇。蔡和森在荷叶欢乐而愉快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
    [/SIZE]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30
      • 文章1
      • 注册2006-06-15
      近代湖南,英才辈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曾国藩的影响.曾国藩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官场上的提携,另一方面就是在思想文化上的开化.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6
        • 经验5542
        • 文章247
        • 注册2006-06-05
        现在只是要发展影响已经没用了。
         嘉庆二十四年(1819),曾肇力公由同安市新桥头携家迁徙到温州市泰顺县大丘坪村!QQ147145002 E_mail:zengwenkan@yahoo.com.cn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