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3
    • 积分279
    • 经验14932
    • 文章436
    • 注册2010-04-25
    宋人曾巩
    [P][P][ALIGN=center][B][SIZE=5]甲[/SIZE][/B][/ALIGN][/P][P][/P][P]    唐宋八大家,曾巩先生排末席。[/P][P]    在掷地有声的名字后面,曾巩两个字仿佛是添上去的,显得有些弱势,甚至孩子们背诵八大家的姓名时,抓耳挠腮想不起来的往往是曾巩,几乎找不到出自他的名句名篇,让我们可以卖弄地脱口而出。[/P][P]    曾巩在哪里?我疯狂地在唐宋典籍里寻找这个江西人,为何他的名字寥寥?[/P][P]    当我闲步在从小嬉闹过的老街子固路上,长舒了一口气,子固先生还在,他的隽雅音容依然飘逸在我居住的城市里。[/P][P]    熙熙攘攘的子固路通向了一种怀念,久久而深沉。[/P][P]    是的,名巩,字子固的宋朝先生毕竟是大家,在唐宋几百年间,他就是散文的一个符号,还没有哪个后世的权威敢贸然用别人来替代他的位置。[/P][P]    清凉的冬雨敲打着玻璃,这是阅读的时刻。我使心情平铺成宁静,一方小小的桌台承担的是曾子固的文字,顿时神色上收缩出对先贤的庄重,仿佛久违的泰斗又见面了,必须洗耳恭听。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里读曾先生的论说、书简和游记,台灯的光线柔软地照射在页面上,书房在寒冷的季节变得温暖、幽谧。于是,想着与研究曾巩的夏汉宁先生去个电话,谈谈北宋,那个叫曾巩的大家的事情。[/P][P][P][ALIGN=center]
    [B][SIZE=5]乙[/SIZE][/B][/ALIGN][/P][P][/P][P]    南丰。生长蜜桔的地方,在北宋成长出一株让我们翘首的文化大族,上面烙写着“曾氏”。[/P][P]    这是一家官门,祖父曾致尧任过朝廷的尚书户部郎中,后人都试图超越,只有如此才能光宗耀祖,读书是唯一的方向。[/P][P]    率先垂范晚辈的当属长兄曾巩,他以神童之姿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过目成诵的天份使他十二岁就有惊人的文笔,在浓厚的家学环境下,曾巩以他孜孜不倦地求学精神,二十岁不到便天下扬名。[/P][P]    就这样在江西诞生了一位博古通今的南丰先生。[/P][P]    春风得意马蹄不轻。[/P][P]    景佑三年,即一零三六年,曾巩踏着青春的脚步,带着满腹的经纶上京赶考,却不曾想杀翎而归,遭遇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不过恰恰是这次机会,让他与日后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结为挚友,此人就是来京游玩的江西老乡王安石。[/P][P]    那年,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可以想象出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见如故的激情。[/P][P]    日子悄悄地度过五年,曾巩先生入太学,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师长出现了,同样是江西老乡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当他读到曾巩的文章甚为惊讶,曰:[/P][P]    “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P][P]    欧阳先生在次年曾巩又一次落榜时,写下了《送曾巩秀才序》指斥考官废弃有用的人才,并赏识曾巩“思广其学而坚其守”的志气,这种勉励无疑是雪中送炭。[/P][P]    而家乡的人并不这么看待曾巩,在他与长弟屡试不中的情况下,不予同情,反而以诗相讽:“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前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P][P]    男人的苦与痛,不能说不能流,只能咽。[/P][P]    政治的角斗使信州玉山县令任上的父亲曾易占先生被撤职,并客死流放英州的途中,顶梁柱轰然倒塌,十几个弟妹的大家庭,又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P][P]    闭门课第。虽命不逢时,疾病亦缠身“十年万事常坎壈,奔走未足供藜羹。”曾巩承担起了兄长的职责,心中的信念始终没有磨灭。与好朋友王安石等人的书信来往,使他在逆境找到了灵魂的慰藉。[/P][P]    一块好铁,必须有炉火和磨刀石的经历,甚至要反复锤打,才有它的锋利、光亮。[/P][P][P][ALIGN=center]
    [B][SIZE=5]                                                                丙
    [/SIZE][/B]    
        公元一零五七年,北宋的嘉佑二年。这是文化史上光辉的一年,文化的巨子们闪亮倾出,所有的注目都聚焦在泰斗欧阳修身上。[/ALIGN][/P][P][/P][P][P][ALIGN=left]翰林学士欧阳先生奉命知贡举,也就是主考。他决心一革科举的积弊,倡导诗文的崭新风骨,排抑“太学体”的雕琢奇涩。[/ALIGN][/P][P][/P][P]    也就此年,曾巩事隔十五年,再度携弟出发。母亲朱氏感叹着送行:“你们中只要有一人得中,我就死而无憾了。”结果,曾巩与弟弟曾牟、曾布、从弟曾阜和妹夫王无咎一行全部及第,同科考中的还有从四川来的两兄弟,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和他的弟弟苏辙。[/P][P]    在这次文化学者蜂拥而至的礼部试上,因为是封名改卷,本来苏东坡名列榜首,欧阳修先生见文采飞扬,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手笔,思忖良久,为避嫌把东坡录为第二。[/P][P]    从此,曾巩及铁哥们王安石、“言由公诲,行由公率”恩师欧阳修三位江西籍的大家与四川眉山三苏平分了宋朝锦绣文章的天下。[/P][P]    曾巩的散文在当时可谓是倍受推崇,梅尧臣、苏东坡、苏辙、秦观一大批文章好手,都向曾巩先生文道并重、有着醇厚峻洁之风的散文致敬。众人颇高的评价中,我想起了另一个生活在南宋的江西人,他为自己是曾巩的粉丝而自豪,时常效慕曾先生,这便是哲学史集大成者的朱熹。[/P][P]    他曾说:“人要会作文章,须取一本西汉文与韩文、欧阳文、南丰文。”话中的韩文、欧阳文分别是韩愈与欧阳修的文章,而南丰文就是曾巩的散文。南丰先生的散文曾是入门必须的功课,欧阳修、曾巩的散文长期以来是标准的范文,历史上也有过欧曾之说。[/P][P]    朱熹先生不辞辛劳,编撰第一本曾子固年谱,可惜已佚,清朝和近代亦有不少学者给他编年谱,这是不可流失的文化记忆。[/P][P]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记述风行曾巩散文的盛景:“自朝廷至闾巷海隅障塞,妇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P][P]    名震四方的曾巩散文在北宋竟然做到妇女孩子都知道他的大名,文章刚出炉便传扬开来,以至生怕获得文章迟了。这种追星的场景真是惊诧又羡慕,瞧不起宋朝的政治、军事,却让我们瞧得起,不,是崇敬它盛行的文风。[/P][P]    曾子固的涉猎极广,但始终以儒学为本,他谈起自己:“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一语道破子固文章的天机,独具匠心的谨严布局中,引儒家经典为说理的依据,简而意丰。难怪到了清朝,桐城派的方苞、姚鼎等鼎鼎有名的文化巨匠把子固先生奉为圭臬。[/P][P]    从朱熹到元末明初的朱伯贤首定“唐宋八大家”的名位,再至桐城派,曾巩散文虽然也遭到了小股势力的批评,但这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始终鲜艳夺目,尤其是他的《元丰类稿》畅销不衰。[/P][P]    只是曾巩散文与桐城派同呼吸共命运了,这大概是子固先生没有想到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拉开了序幕,打倒孔家后,桐城派遭了殃,牵连崇儒的曾巩散文。于是,一个让我们仰视的大家遭到冷遇,在曾巩的名字下没有多少现代人的文字,仿佛瞬间烟消去,云散了。[/P][P][P][ALIGN=center]
    [B][SIZE=5]丁[/SIZE][/B][/ALIGN][/P][P][/P][P]    我不时地会浮想出曾巩眼神的坚定和无所畏惧,这种眼神属于硬派的男人。[/P][P]    子固路。是文化单位集聚的一条街,曾巩从此就定格在这座文化的城市里。[/P][P]    虽然他在南昌呆的时间并不长,为官仅有短短的一年,但怎能忘记他悲悯的魂灵里扛起的大爱。[/P][P]    熙宁八年,曾巩先生乞求朝廷调任他到洪州(今南昌)或宣州,次年,即一零七六年,如愿以偿地抵达了洪州。多有政绩的子固先生的赴任,无疑提升这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当时的南昌正遭遇着一场瘟疫,蹙眉冷颜的大师,面对苦难的的苍生,他看到了百姓满脸的倦容,听到了他们哀伤地嚎哭,苦戚的神色触动曾巩悲怆的情怀。[/P][P]    他迅速地深入一线,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对患病军民实施救助,有力地阻止了瘟疫,这是一个城市的保卫战,在宋朝的南昌打响。雪上加霜的是南昌还受到涝灾的打击,本来曾巩是排斥佛教的,但此时却屈下身子在南昌的寺观里祈晴。[/P][P]    涝灾结束了,他又写下谢晴文,这是一颗苦心。在南昌前后,曾巩分别在襄州、福州任职,都遇到旱灾,他皆到庙里以祈祷之文祈雨,天下雨了,即忙着答谢上苍。[/P][P]    曾巩身上凝聚着中国文人饱含忧患的意识和勇于担当的英雄气质。他在赴任的路上行色匆匆,尽管任职时间都不长,但他义无反顾地迈着拯民于水火的坚定步履,每一次任命都会揪起他强烈的责任感,深受百姓的爱戴,曾巩也为自己的行为而喜悦,自言“爱之特深”。[/P][P]    半百之年,他才从久居的京城外出担任地方主官,他的离京与最老的铁哥们王安石在政见上出现分歧有关。[/P][P]    年轻时代,曾巩积极地将王安石引荐给欧阳修先生,在他心目中,王安石是国家栋梁之才,仅庆历四年(即一零四四年),他就三次推荐王安石,而曾巩在王安石看来是“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P][P]    如今的王安石已尊为宰相,正以聚变的方式,大刀阔斧地实施熙宁变法,对于这次改革,至今都没有停止过争议。宋朝有一批很正直的人,不因为是朋友而放弃观点,包括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曾巩也是这样,他不反对改革,对这场来势汹汹的革新运动,只是对某些革新方案持有异议,于是,到处找王安石理论。老兄弟被找烦了,就躲起来不见,躲就写信,毫不含糊,王安石的性格很执拗,曾巩见无效果便自请离京,当年相互鼓励为乐的好友,在感情上因此疏远。直到晚年,曾巩方带着弟弟曾布去探望变法失败而落魄的王安石。[/P][P]     曾巩的这次出发整整十二年,风尘仆仆的男人转宦七州,棘手的事情总是跟着他一路的仕途,他都在为每一个管辖的城市解结。[/P][P]    处处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大师铿锵的生命。不妨我们来浏览一下曾巩先生为官父母的艰辛:[/P][P]    熙宁二年,即一零六九年,出知越州,曾巩在绍兴任上,考察了鉴湖,驳斥“湖不必复”“湖不必浚”的谬论,提出复田为湖的主张,这是一种远见,写下著名的《越州鉴湖图序》,方苞先生认为“此文在子固记事文为第一”,他的发展农业的主张直到现在都值得我们学习,同时积极救济灾民,加强地方建设。[/P][P]    熙宁四年,即一零七一年,知齐州,当时济南的治安颇让朝廷伤神,曾巩向皇帝表明决心,果断出手,百姓至今都没有忘记一个江西人在这里以铁的精神铲除富强,为民治水,并以“南丰祠”来追忆大师的风范。[/P][P]    熙宁六年,即一零七三年夏天,知襄州,平反冤狱,率民众抗旱。[/P][P]    熙宁九年,即一零七六年,知洪州,储药救疫,抗涝。[/P][P]     熙宁十年,即一零七七年,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军州事,兼福建路兵马钤辖,曾巩改革佛院主持制度,以选举制取代延聘制,废除不法寺院,打击违法恶僧,加强福州的治安管理。[/P][P]     元丰元年,即一零七八年,召判太常寺,北上至江宁府(南京),接旨改知明州(宁波),元丰二年正月,到明州上任仅五个月,又知毫州,七月到任,推行保甲法,同时整肃官僚习气的办事作风,改革州县公文表报制度,化繁为简。[/P][P]     从熙宁二年到元丰三年,去知沧州途中被神宗皇帝召见,因赏识留京,这段时间也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曾巩观点是法可变,道不能变,故此他的论断是“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一眼看出改革的问题所在,执行过程中采取郑重态度尽可能减少新法的流弊,特别是痛恨借改革而行私欲之人,甚至革除新法中的弊端,使之不扰民。[/P][P][P][ALIGN=center]
    [B][SIZE=5]戊[/SIZE][/B][/ALIGN][/P][P][/P][P]    我相信在这些城市中,曾巩最喜欢的还是南昌,他在寻找青春的记忆,轻快的步履早就问候他所熟悉的滕王阁、百花洲、回想起来亲切而美好,等他又一次来的时候,已是这个城市的领导。[/P][P]    在外漂泊多年,此刻有回家的感觉,曾巩希望的就是离老家近一点,这位清官在南昌也办了一件私事,对曾氏家族尽一份责任,把温柔贤惠的亡妻晁氏、亡弟曾宰、亡妹曾德耀和三岁就离世的二女儿完葬于家乡南丰龙池乡。[/P][P]    曾巩是异常能干的地方官吏,他最看重的就是百姓的民生问题,甚至细微的事情也不敢马虎,朝廷出师安南(今越南),途径南昌,曾巩并未按习惯强敛于民,而是安排人员井然有序地提前为部队打好水井、准备锅灶、营帐、粮草,南昌百姓竟然不知道有大军经过。忙碌之余,曾巩常到城东北的秋屏阁眺西山美景,他说:“豫章楼阁,可尽西山胜览者,惟秋屏耳。

        多想在宋词里寻找曾巩,曾巩先生似乎没有多少浪漫,或许就是轻蔑柔软的宋词,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曾巩集》也只收留了他一首词。[/P][P]    既然在词牌下很难找到曾先生的身影,那就去诗里找。曾巩和他的老师欧阳修一样,对李白的诗颇有偏爱,诗成了他除散文之外最重要的创作体裁。[/P][P]    曾巩的诗歌有四百余首留存至今,在齐州为官时是他诗歌创作的繁荣期,两年中写下七十余首诗。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很实在的话:“他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七言绝句更有王安石的风致。”不错,我就特别喜欢的他的那首《西楼》:[/P][P]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P][P]    读诗如读人,可见曾巩性格的沉稳,他力求上进,欲有作为的精神跃然纸上。[/P][P]    他有一颗沉重的心,没有享受过为官者的奢华,为一纸使命而无怨。虽然他为官不及弟弟曾布,后者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是尊贵的曾布最终沦为勾心斗角的政客,几乎让我们失忆。倒不完全是曾巩的文化底蕴,更多的是他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挂在心上,同僚出任地方长官,他都以文勉励他们恪尽职守。[/P][P]    重文轻武的北宋帝国培养太多天才,好在名噪天下的散文大师经历过多座城市,他不惜笔墨,终于使南昌也留下了一位天才的文字。[/P][P]    他同南昌的百姓一道缅怀这个城市的先贤,写下闻名一时的《徐孺子祠堂记》:[/P][P]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P][P]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P][P]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P][P]    到元丰二年,已不在南昌的曾巩依然写下一篇淳古明浩的儒者古雅之作《洪州东门记》。[/P][P]    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即一零八三年,曾巩大师以六十五年的生命长度在异乡南京因病与世长辞,三年后,王安石也去世了,后人对曾巩叹曰:[/P][P]    自孟轲氏(孟子)以后,未有臻斯盛者也。[/P][P]    别忘了,当我们这个城市的躯体抵达宋朝的时候,有一个敢与恶势力斗的男人,在此处完成了与天斗,与地斗的光辉历史,他是江西人在古代的一种遥望,他满怀着人们的疾苦,若要找他,到千千万万的布衣中去,那里可以收捡他遗留给我们的散碎记忆,块块都是沉甸甸的。[/P][P]    读懂一个人很难,但至少曾巩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愿意读的人。[/P]
    [ 此帖最后由曾昭演在2012-11-22 12:08:57从 曾氏名人·曾氏杰出人物 转移过来 ]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4
      • 财富1
      • 积分615
      • 经验83908
      • 文章1020
      • 注册2010-07-09
      [P]此文另星在哪里似曾相识。[/P][P]博而不专是通病。[/P][P]识人用人先看文正公《冰鉴》。[/P]
      [ 此贴最后由曾增在2012-11-22 14:24:00编辑过 ]
      瓯越古国——温州。
      世系未祥。
      QQ1147682416赤胆忠新;
      点击进入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cnzzen][color=red][b]赤道中心[/b][/color][/url]
      宗旨:挖掘曾氏的历史文化  弘扬宗圣公的思想文化  圆全球曾氏同宗共祖大团圆大团结之梦。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9
        • 财富1
        • 积分2202
        • 经验84633
        • 文章2395
        • 注册2006-09-30
        故事好精彩,我喜欢[EM01]
        天下曾氏是一家  我爱我家       曾氏第二发祥地江西省乐安县望仙里  七十四派 宪字辈  QQ:499818403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1719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