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顺德锦里房~75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2270
  • 经验83813
  • 文章2185
  • 注册2005-05-08
武悼天王冉闵列传(1)

英豪冉闵传
 

--------------------------------------------------------------------------------
 
 石闵,原姓冉,字永曾,小名棘奴。其父冉瞻,本是乞活军(“乞活军”是一种兵民混合的组织,以家为单位,当初从并州拥随司马腾出外就食,号称“乞活”)首领陈午帐下的一个少年兵。石勒破陈午,俘虏了不少乞活军军将,其中也有当年仅有十二岁的冉瞻。石勒喜爱这个少年的相貌英挺,就命石虎认冉瞻为义子。
  冉瞻从几岁起就随“乞活军”四处冒死冲荡,骁猛多力,自小就是良将的料子,为石虎  
立下赫赫战功,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盛壮之年,冉瞻于军中病死,石虎待冉闵如诸孙一样。

  老羯胡虽是暴虐君王,应该也很宠爱这个少年丧父、和自己没有直系血缘的孩子。冉闵“幼而果锐。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一直是石虎帐下得力的勇将,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特别是石虎进攻慕容鲜卑时,二十多万军队全线崩溃,唯独冉闵一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梁犊的东宫戍军叛乱,冉闵又是诸军先锋,“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古代军将,拼比的就是勇武和果决,胆量和血性,数战数胜,使人不得不服。

  “乞活军”当初之所以背井离乡出外“乞活”,本来就是因为各地胡人叛乱,无粮无地陷入绝境后,不得以才冒万死成为兵民。陈午临死,还嘱咐诸将“莫事胡也”。冉瞻被掳时已经十二岁,苦难之际人皆早熟,身边的叔叔大爷哥哥们前赴后继,死于胡人之手无数,想必在内心深处留有深刻的记忆。虽然为石氏养以为子,食人之食死人之事,肯定心中仍旧有一定的是非界限,而且石氏政权中的“乞活军”旧部肯定也会以某种秘密形式有一定的联系,平素大家一起抚今追昔。冉闵的少年时代一定常常听父辈讲起从前往事,对过去“乞活军”的英勇抗胡和羯人的血腥杀戮有着深深的印象和直观的感觉。《乐府诗集》的《并州歌》中,有这样一段:“奴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茵披衲裘,不识寒暑断人头,雄儿田兰为报仇,中夜斩首谢并州。”可见,当时的乞活军一名名叫田兰的壮士,为了给司马腾报仇,还有一件刺杀石勒老上司汲桑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因此,冉闵之杀羯胡,也绝非一时性起之举。

  由于国中无主,司徒申钟等人就联名上书,请冉闵称帝。“(冉)闵固让李农,(李)农以死固请”。估计在开始阶段,这两个人之间的谦让是发自内心的。数月之间,两人历尽艰险,多次差点被羯人将士攻杀,可以说是同呼吸、共患难的生死之交。

  冉闵仍旧犹豫,表示:“我们都是从前的晋人,现在晋家皇室犹存,我与诸君分割诸郡,各称牧、守、公、侯,奉表迎晋天子还都洛阳,各位以为如何?”

  尚书胡睦首先发言:“陛下圣德应天,宜登大位。晋室衰微,远窜江表,岂能总驭英雄,混壹四海乎?”

  此话虽有拍马屁的水分,但基本也是实情。司马氏皇族个个怯懦,东晋兵士又屡战屡北,如果在当今情势下迎奉他们来中原,恐怕那些人还真没胆量踏进这块北方胡人经营了三十年的广大地区。

  冉闵禁不住众人进劝,乃于公元350年年初即皇帝位,国号大魏,改元永兴。立其子冉智为皇太子,以李农为太宰,封齐王。

  鉴于后赵新灭,冉魏新立,周遭各方正蠢蠢欲动。东晋“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姚弋仲和蒲洪都想据有关右地区,老羌首先遣其子姚襄率五万精兵进攻老战友蒲洪。蒲洪迎击,大败羌军,斩获三万首级。大胜之下,蒲洪自称大单于、三秦王,改姓苻(谶文有“草付应王”,加之其孙蒲坚后背有“苻”字,因而改姓)。燕王慕容俊也派兵四出,准备夺取赵国地盘。

  同年四月,据守襄国的原后赵新兴王石祗称帝,以汝阴王石琨为相国。六夷胡人由于冉闵杀胡之事已做绝,纷纷承认石祗政权,并接受他的封号。

  五月,“魏主(冉)闵杀李农及其三子,并尚书令王漠、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各种史书,对冉闵杀李农一事,皆没有详略的进一步解释。冉魏政权短命,没有“实录”等官方史书,继之而起的慕容鲜卑杀掠汉人殆尽,自然也不会关心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据笔者揣测,冉闵杀李农,仍是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作怪。权力是人生中最大的腐蚀剂,武将出身的冉闵和李农更不会例外。从前平起平坐,一朝分为君臣,人心总争短长,总有小事引起不忿。真正在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君威和臣顺,习惯成自然,但冉闵和李农这种忽然分隔的君臣关系肯定非常脆弱,不仅臣疑君,君更疑臣。加之李农并非纯文人出身,有“乞活”大军作后托,逐渐就会成为对冉闵皇位的最直接威胁。从与李农一起被杀的那些人的官职来看,有手握朝权的尚书令,也有居于深宫的中常侍,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人里应外合,很可能想杀掉冉闵再推李农上台。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的冉闵身已为帝,自然稍有威权优势,趁早一步,先把老战友送上西天。同时,冉闵杀李农也意味着分散各地的“乞活军”,汉人再也不会为冉魏卖命,从而失去了重要的支援力量。

  估计内忧外患之下,冉闵心里着慌,他遣使到江南,对东晋表示:“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冉闵称帝,江南小朝廷自然看不舒服,现在他的来书又语气倨慢,以敌国礼来见,自标正朔的东晋自然不加理睬。
 
 

武悼天王冉闵列传(2)

石祗在襄国旧都称帝后,众胡来附,很快就找到了感觉。公元350年8月,他派相国石琨和镇南将军刘国率十万大军进攻邺城。双方战于邯郸,石琨大败,万余军士被杀。刘国等人又与后赵将军张贺度等人联军,在昌城集结准备再次大举攻邺。

  冉闵先派王秦等三大将率步骑十二万于黄城屯扎,他本人亲统八万精卒为后继。双方大战于苍亭。后赵大将张贺度虽是沙场老将,但在战场上仍不敌冉闵,十来万人的军队被杀三万,除主要战将骑快马逃跑外,其余军士皆被冉闵所俘。

冉闵“振旅而还。戎卒三十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 

此时的大魏帝王冉闵,正处于他人生的巅峰。“(石)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虽如此,有识之士早已预见大祸之端。一直隐居不仕,眼见匈奴刘氏和羯胡石氏败亡全过程的陇西名士辛谧,就写信给冉闵,劝说道:“物极必反,致至则危。君王功已成矣,宜因兹大捷,归身晋朝,必有由、夷之廉(许由、伯夷的廉明),享松、乔之寿(赤松子、王子乔的高寿)。”

  这种劝诫,已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冉闵根本听不进去,完全沉浸在自己单人独臂纵横天下的快感当中。

  公元350年年底,冉闵又亲率步骑十万进攻襄国。战前,他署其子太原王冉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一千投降的胡人配为亲军。光禄大夫韦NFDAF切谏:“胡、羯,我之仇敌,今来归附,苟存性命耳。万一为变,悔之何及。应该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冉闵正欲收买众心,抚纳胡人,大怒之下,诛杀韦NFDAF及其儿子韦伯阳。

  这冉闵真是头脑发昏,开始步步走向灭亡。他的《杀胡令》一下,中原五六十万羯胡人头落地,胡人对他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不可能有真心降附之人。他的皇制本来是汉族统治,却忽然又效仿匈奴刘氏和羯胡石氏那一套实行胡汉分治,重新启用大单于位号,是制度上的反动和大倒退。而且,亲儿子冉胤身边配一千全副武装的胡兵,无异于是把一只肥羊送入狼群来牧守。

  襄国乃后赵旧都,坚城深濠,一时难下。猛攻三个多月,冉闵军士死伤无数,仍旧未能冲入。石祗也是困兽夺气,自去皇帝之号,称赵王,派“太尉”张举亲自去慕容燕国那里乞师,并许诺要把传国玉玺送与燕国;同时,他又派将军张春去姚弋仲处,乞军求援。

  姚弋仲立即派其子姚襄率二万八千兵来救,慕容俊也派将军悦绾率三万兵来赴,看看有什么便宜可以捞一把。

  冉闵听闻燕兵来救石祗,也派大司马从事中郎常炜出使燕国,劝对方不要出兵。

  慕容俊见常炜,开口就加以斥责:“冉闵此人,乃石氏养子之后,负恩作逆,岂敢妄称尊号!”

  常炜正色回答:“商汤放桀,武王伐纣,以兴商、周之业;曹孟德养于宦官,莫知所出,卒立魏国之基;苟非天命,安能成功!推此而言,何必致问!”

  慕容俊又问:“据说冉闵称帝后,铸金为己像以卜成败,金像屡铸不成,是真的吗?”

  常炜答:“没有此事。”

  “南来之人皆言及此,何必隐瞒呢。”慕容俊又问。

  常炜说:“奸伪之人才会假称天命迷惑众人,凭借铸像、龟卜一类的东西自重。我大魏主手握玉玺,占据中州,受天命而称帝,怎么反真为伪,做出自铸金像卜测的傻事。”

  慕容俊追问:“传国玉玺在哪里?”

  常炜答:“在邺都!”

  慕容俊心中疑惑:“石祗派张举来,哀求说如果我们燕国出兵就送我传国王玺,这宝物应该在襄国才对。”

  常炜冷笑,傲言答道:“杀胡之日,在邺城宫内的胡人殆无孑遗,即使有漏网之人,皆窜命于沟坎暗洞之内,怎会有人知道传国玉玺的下落。张举来求救兵,妄言送玉玺,实属骗人妄辞!”

  慕容俊不信。他派人堆了个大柴堆在常炜身边,又遣臣下劝诱:“不说实话,恐怕您要被烧成灰烬!”

  常炜不危不惧,正言道:“石氏贪暴,当年屡攻燕国,有必灭之心。我大魏国主诛灭石氏,虽不为燕国,但也有利于你们慕容鲜卑。作为燕国臣子,听闻仇国被灭的消息应该欢欣鼓舞,不应该来威胁、斥责我大魏使臣呵。听说人死之后,骨肉入于土,精魂升于天,蒙君之惠,快快加柴点火,让我能尽快到天帝那里诉说此事。”

  鲜卑人纷纷拔刀提剑,要赶过来杀掉常炜。慕容俊呵止住,说:“此人不怕杀身而义殉其主,忠臣也!即使冉闵有罪,与使臣又有何干!”

  夜间,慕容俊又派常炜的老乡赵瞻秘密劝说:“常君您何不实话实说,燕王大怒,要把您远流至辽海苦寒之地囚禁。”

  常炜一脸平静,说:“我束发以来,尚不欺布衣,况人主乎!曲意苟同,性所不能,因而直情尽言。如燕王不满,把我沉落东海,也不敢辞避!”

  慕容俊心中佩服冉闵手下的血性汉人不辱使命。他下令把常炜先软禁起来。

  襄国方面,见腹背受敌,冉闵想亲自出战。

  卫将军王泰进谏:“今襄国未下,外救云集,正想我军出战,再腹背夹击。我们应该坚壁高垒,观势而动,寻找机会出奇兵。况且,陛下以万乘之尊,亲临行阵,万一有失,大事去矣!”
 


武悼天王冉闵列传(3)

冉闵觉得有理,不停地点头。
  不料,道士法饶死催。这个不懂什么军战之事的家伙口出大言:“我观天象,太白入昂,当杀胡王!陛下您围襄国日久,无尺寸之功;今外贼大至,又畏敌不击,如此将何以服众?”

法饶这么一激,使总爱逞匹夫之勇的冉闵拍案而起,拔剑下令:“我战意已决,敢谏阻者斩!”于是尽众出战。

  冉闵军队顿于坚城之下日久,意沮力疲,本来进攻能力已经大打折扣。如今,背面又压来两支生力援军,惧心弥甚。如果依王泰之计,稳定军心,相持下来后,指挥得当,还可能击败前后之敌。冉闵头脑发热,竟然下命出击,正撞到羌、鲜卑军队的锐矛之上,结果当然不会出人意料。冉闵的魏军在三面夹击下,一败涂地。

  冉闵死战,与十余骑逃还邺城。

  最倒霉的是他的儿子冉胤,先前配由他指挥的一千胡人就等着这个机会,不仅没有临危救主,而是突入帐内,绑上这位王子以及正与他议事的左仆射刘琦,向石祗投降。二人立刻被绑在大柱之上,胡人满怀深仇大恨,对他们加以肢解虐杀。

  邺城汹汹,都讹传冉闵被杀。喘定之后,冉闵亲自出面行郊祀之礼,众心稍安。痛定思痛,他下令追封被自己杀掉的韦NFDAF为大司徒,并肢解了给自己出馊主意出战的道士法饶父子。这老道命还挺大,楞从战场上活着跑回来,还不自己撞死算了,非等别人把他大卸八块。

  赵王石祗喘过气来,马上派其大将刘显将兵七万向邺城进攻。刘显一路行进,驻军于距邺城二十多里的明光宫。此时,冉闵变成了守方。

  冉闵忧心如焚,急召卫将军王泰入宫,想与他共议抵拒之策。王泰深恨前计不用,托称败退之际中箭,伤重不能前来。冉闵亲自上门探问,王泰“固称疾笃”。

  冉闵大怒,驰还宫中。他对左右说:“王泰这个巴奴(王泰是巴蛮出身),朕之身家难道靠他吗?看我先灭群胡,回来再斩王泰!”

  冉闵果真英雄。凭借一腔豪气,悉众出战。刘显等人以为冉闵刚刚大败,肯定龟缩城里不敢出来。谁知大军冲出,冉英雄金身锦袍,立马当先,如风一般已经杀入后赵军中。刘显大败,冉闵军斩敌军首级三万余。

  冉闵乘胜追击,一直把刘显赶杀至阳平。

  刘显大惧,秘密派人请降,表示回襄国杀石祗以自救。冉闵这才止兵,大胜而归。

  有人上告王泰欲叛入秦中,冉闵杀之,并夷其三族。由此,可看出冉闵仍旧一介武夫,爱憎泾渭,无人君之气量。

  刘显说话算数。他引军还入襄国,趁“汇报工作”的机会忽然发难,杀掉赵王石祗及其宗室、高官十多人,送这些人的首级于邺城。冉闵命人把石祗首级当街焚毁,下诏封刘显为上大将军、大单于。

  值得一提的是,在襄国会战的燕军统帅回去后,向慕容俊报告实情,燕国上下才知道石祗手里确实没有传国玉玺。慕容俊于是杀掉石祗派驻的使臣张举,释放常炜,并派人找到常炜在中山的四子二女,使他们一家人团聚。

  杀掉石祗后,刘显觉得冉闵威胁已远,自己又“君”临襄国旧都,感觉一上来,也想趁乱占地为王。于是,称王之后(这人短命又倒霉,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他到底称什么王),刘显进攻冉闵辖下的常山。

  冉闵留大将军蒋干辅佐其年幼的太子冉智留守邺都,自率八千精骑驰救常山。冉闵军马一到,刘显的大司马王宁就率军投降。冉闵根本不给刘显缓神的机会,以少击众,再次大败刘显,并乘胜追至襄国。刘显刚刚逃入城中,想凭城拒守,但他的大将军曹伏驹大开城门迎降冉闵。

  冉闵大开杀戒,一下子杀掉刘显及“公卿”一百多人,又把石勒经营数年的襄国宫室付之一炬,迁其民于邺城。

  “魏主(冉)闵既克襄国,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史书此记,透露出这样一个消息:冉闵虽屡战屡胜,但也是军疲乏食,只能率军四处游食。他称帝之初,为树私恩,把石氏政权屯积于各地的粮仓全部打开,任由人取,缺少长远的战略眼光。加之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冉闵的资储很快消耗殆尽。而且,当时大乱四起,人民根本无法耕种,粮食等物只能坐吃山空。

  公元352年(东晋穆帝永和八年)5月,燕王慕容俊派慕容恪、慕容霸等人深入中原,进击冉闵以及其他后赵残存势力。

  当时,慕容鲜卑乘后赵灭亡后的混乱,已经侵据了幽州、蓟州,并向冀州进攻。冉闵率军,与慕容恪的鲜卑很快相遇,准备开战。

  冉闵的大将军董闰和车骑将军张温久经战阵,谏劝说:“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宜先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

  冉闵不听,大怒道:“晋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慕容)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刚愎自用,一心要与鲜卑军拼个高下。

  见冉闵如此执拗,司徒刘茂与特进郎闓深知大难不远。“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为何坐待戮辱?”两人自杀。

  冉闵在安喜扎兵,慕容恪引鲜卑兵逼近。由于深惧冉闵神勇,燕兵也不敢贸然进攻。

  冉闵率军又往常山方向转移,慕容恪鼓起勇气,麾兵进击,双方立阵于廉台,开始实打实地比划。十次交锋,虽鲜卑燕兵数倍于汉人魏兵,但皆大败。更可一提的是,燕军是骑兵,冉闵属下多是步卒。燕兵有如此优势,仍不能战胜魏兵。
 


武悼天王冉闵列传(4)

冉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冷兵器时代,个人的神威勇武能成为军中之胆,发挥超常的能量。悍勇野蛮如鲜卑,竟也惮冉闵十分,可以想见这位大汉英豪的能力和刚武。

  慕容恪是鲜卑军中罕有的智勇双全之人。最后,他想出一招毒计,利用“连环马”,诱冉闵步军于平地决战,下令诸将道:“冉闵本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与我军死战。我厚集
 
 
中军之阵以待之,候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必可大胜!”

  冉闵骑跨朱龙宝马,左操两刃矛,右执钓戟,身先士卒,击冲燕兵军阵,一人斩杀三百多燕兵燕将。远远望见大旗,冉闵知是敌人中军所立,就纵马直冲过去。慕容恪一挥令旗,燕军两翼收摆,把冉闵全军围于中间。如在平日,以冉闵之神勇,会在极短时间内率众杀出一条血路,率万众从中突出。但此次战阵,慕容恪用“连环马”,人马即使死掉,仍旧锁连在一处,形成重重障碍,阻挡了冉闵及其兵众的突围。

  三面受敌之下,又寡不敌众,激战半日,魏军悉数英勇战死。冉闵虽被围数重,最后仍能溃围而出,向东跑出二十多里后,估计上天绝人,他所乘的朱龙宝马忽然倒地而毙,把冉闵摔于地上。鲜卑骑兵一拥而上,生擒了这位盖世英雄。

  被俘送蓟城后,慕容俊下令把冉闵缚送大殿,高声斥责道:“汝奴仆下才,何得妄自称帝?”

  大英雄冉闵虽强龙见缚,仍不减冲天之豪气,他一脸蔑视,声如铜钟,道出了响彻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汉人最强音: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可做帝王?

  惭怒之下,慕容俊下令把冉闵送于龙城处斩,终年二十七岁左右。

  值得称奇的是,燕国境内一时大旱、蝗灾四起。处斩冉闵的遏径山周围七里草木尽枯。鲜卑人迷信,又惧崇勇武之人,认为冉闵死后为神,慕容俊就赶忙追谧冉闵为悼武天王,立庙祭祀。“其日大雪”。一股中州英雄气,直入霄汉化雪来!

  鲜卑乘胜而进,大军进围邺城。留守的冉魏大将军蒋干见情势危急,就派缪嵩、刘猗两人奉表于晋,表示要归顺司马氏。东晋濮阳太守戴施自仓垣进驻棘津,拦下刘猗两人,索要传国玉玺。

  缪嵩又跑回邺城,表示晋将要求得到传国玉玺才相信是真归顺。蒋干一时沉吟不决。戴施得玺心切,“率壮士三百人入邺,助守三台”。他面见蒋干,说:“你先把传国玉玺给我,放在我这里保管。现在城外盗贼横行,不敢立即送回朝廷。但皇上听说玉玺在我这里,定知您投顺至诚,马上会派军运粮而至。”

  见戴施说得有理,蒋干把传国玉玺交出。戴施假称派都护何融出外迎取粮草,暗中令他怀揣传国玉玺送回京师。至此,象征皇权正朔的传国玉玺重归晋朝。“江南之未得玺也,中原谓之‘白版天子’。”一块玉石大印,其象征意义之重大,超出常人意料之外。如果没有这块玉玺,东晋皇帝就像做官没有委任状一样,着实尴尬。

  鲜卑攻城甚急,蒋干横下心,师锐卒五千及数百晋兵出战,寡不敌众,大败。不久,城中军将打开城门投降,蒋干、戴施等人只得缒城而下,逃归仓垣。

  冉闵皇后董氏及太子冉智均被生俘,送往蓟城。数位冉魏高官自杀殉国。冉魏灭亡,立国三年。

  慕容俊对外诈称冉闵妻董氏进献传国玉玺,赐董氏为“奉玺君”。很快,这位鲜卑人称帝,改元元玺。

  石虎当政末年,兵役繁兴,天灾人祸,中原广大地区的农业已经一蹶不振。冉闵建国之后,连年累月与胡、羌攻战,汉族士民的生活更是困苦不堪。自永嘉年间(307—312)匈奴刘氏军队残掠攻杀,“中原萧条,千里无烟”。各地少数民族纷纷入徙,大多是被当权者迁入中原地区:318年,石勒迁羌、胡、氐族十万余落于河北诸郡;320年,刘曜迁巴、氐二十多万于长安;329年,石勒又迁氐、羌十五万余户于河北;332年,石虎把氐、羌数万户迁至关东,并命氐酋苻洪(蒲洪)居于枋头(今河南浚县);并以羌酋姚弋仲为西羌大都督,居清河滠头(今河北枣强)。

  冉闵下“杀胡令”,是想从根本上消除各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严命“青、雍、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于是,中原再次大乱,移民之间也“互相杀掠”,加之饥饿疾疫,最终能活下来的不足五分之一。苻洪之子苻健率众入关,在关中建立苻秦政权;姚弋仲之子姚襄也率众西归,三原一战,被苻氏打败杀掉,其弟姚苌率众投降。

  所以,冉魏的汉人政权孤掌难鸣,处于群胡的包围进攻之中,最终不敌而亡国。经过大战、饥荒以及无数次的杀戮幸存下来的二十多万汉人,对胡人杀戮残虐的恐惧已经到了极点,就聚集在一起奔向黄河,抢渡之后,准备投奔东晋政权。但东晋的征北大都督禇裒提前回军,这二十多万汉民最终皆被依次阻截,被各少数民族兵士报复性地屠杀殆尽,成为冉魏政权灭亡之后的一个大黑色感叹号。
 
http://hi.baidu.com/imperialcity/blog/item/582cdbcacd483c46f31fe707.html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研究会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顺德锦里房~75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2270
  • 经验83813
  • 文章2185
  • 注册2005-05-08
武悼天王冉闵--无穷无尽

冉闵(卒于儒略历352年6月1日),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君主。他为现代人所知道的是屠杀胡人的命令。

冉闵和父亲冉良(后改名冉瞻)都是汉族人和十六国中后赵的国君羯人石虎的部下将领,并成爲石虎养子,於是改姓石。石瞻在咸和三年(328年)石虎和前赵刘曜部队交战中被刘曜部队杀死於新绛。但记载并无明确説明这位战死的石瞻便是冉闵之父。349年,石虎死,石鉴得到冉闵支持发动政变推翻石遵,并答应立冉闵为皇位继承者。後来石鉴没有这样做。350年,冉闵劫持汉族将领李农和王基推翻并杀死石鉴,建立魏国,依然建都于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见图1 ),改年号永兴。

冉魏建立后,冉闵下令杀羯。一日内数万羯人被杀,男女老幼无人可免,前后约有二十万人被杀。冉闵的残酷屠杀引来强烈的反抗,石虎庶子石祗称帝,建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非汉人的将官纷纷响应。351年,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冉闵起初大败,部众大量死亡。此战后,冉闵以所据的徐州、豫州、兖州和洛阳归降东晋,希望东晋势力重返中国北方;但并未被东晋接纳。冉闵继续与胡人攻战。352年,石祗部下刘显杀死石祗,投降冉闵,从而后赵灭亡。当时占据辽东并由鲜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乘机占据幽州,分三路军队南下。慕容恪带领的前燕军在廉台(今河北石家庄东部无极县东北)攻冉闵。起初冉闵出击,十战十胜。后来中计陷入鲜卑骑兵重围,冉闵突围东走二十馀里,坐骑朱龙突然死亡。冉闵於是被赶上的前燕兵生擒。留守邺的冉魏部下向前燕投降,前燕占领邺,冉魏灭亡。冉闵被送於蓟城(今天津市蓟县),对话中冲撞了前燕君主慕容儁,后在龙城(今辽宁朝阳)被斩首。謚号为“武悼天王”。他的后人冉华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冉闵死后,太子冉智继承帝位,是为惠帝。

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出场,在昌黎大战,史载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后赵镜内有内迁的丁零,乌恒,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冉闵在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斗中缕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公元350年冉闵(ran min)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冉闵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六战于邺城以两千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铁骑兵为主。还有6万后续部队,总共20万)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他(冉闵)令人在慕容恪军中散布流言在他(冉闵)的军队冲击慕容恪军时鼓噪声势,不料慕容恪带的士兵是铁骑兵在阵中冲杀很短时间就非常疲惫了,冉闵利用他的步兵灵活机动的特点拖垮了慕容恪的军队,冉闵连杀三百余人,冲散了慕容恪的军队,使慕容恪军大受重创死伤无数,终于杀出包围圈.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可称帝,况我汉人英雄呼 !”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作者语:冉闵壮志未酬,天地为之大恸,可惜上天既然体恤冉闵的用心,为何不干脆赐他胜利的结局。为何还要让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尽同胞的谩骂。苍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时冉闵的英雄事迹才能在世间广为流传。传说人死前所想的人和事一定是生命中最记挂的,那我想冉闵在钢刀滑过颈项的一瞬,想到的应该会是兰灵吧,一生的战功显赫,拜将称王,皆似过眼云烟,唯有心间曾令感动的一抹亮色才是永恒。冉闵就义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悲天呼地。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由于冉闵的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几百年的的鲜卑北魏的史学家把冉闵大骂一顿。在史书上没有几个人为冉闵正义直言。而后代又缺乏资料.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某些太监史学家片面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冉闵当时的政策是顺应民意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意愿,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那些穿者兽皮。吃着生肉的野蛮部落哪里懂得礼仪廉耻,生命的价值。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印度的种姓制度大家都知道吧,2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国人。冉闵天王招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汉军威武!!汉军威武!!大小胡寇四散而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方才免于重捣古印度人之悲剧。在火焰塔以及满清人所写的正史和小说里,都有许多对冉闵的污蔑。比如说冉闵被胡人收做义子。但是在南朝的史书从来没有记载。我们只能通过被人篡改的史料来一窥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研究会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顺德锦里房~75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2270
  • 经验83813
  • 文章2185
  • 注册2005-05-08
大魏武悼天王冉闵传(转载)  
 呜呼!善夫周公之言也!周公之言曰: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诚哉维祗!
  今之天下,固我皇汉之天下也!乃厥我祖宗开辟之艰难,亦乌克罔忆!矧我今日用且弘大祖宗盛业而光美之,越亦厥稽我先王之成德。书不云乎: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兹我后人永敷哉!
  予固按:我皇汉自有明曾孙失政,东胡肆猾,逞毒于我中夏者,垂三百载!遂举我天下以至于凌辱!厥罪罔克赦!乃越复国至于今百年,否辟厥慝,厥新敝亦滋!略言之:其有可痛哭者五焉!

  厥孺子读今日之书,乃遽曰我中华历古若兹,乃不知其所以成,乃我先人开辟守成厥艰厥巨之弗知,可为痛哭者一!
  厥孺子观今日之典,用协犬戎荒夷宅于我中华之正统,越乃崇美尊扬之,以是辟显我华夏大美,昭于四方!乃未知有灭亡之耻,荆棘之悲!可为痛哭者二!
  厥孺子开今日之卷,乃曰我中华之一统固然也,乃不辨天地之大义,乃辟张史洪吴诸逆之大恶!乃抑岳文史黄之伟烈!由言之,我宗庙社稷之血食用且不存,而天照摩尼之属行将主于中土矣!可为痛哭者三!
  厥孺子览今日之籍,于是曰我今日之所有,我所当然有之,我今日之所无,我所当然无之,张班耿陈,李王苏高,尺尺寸寸,易以血骨,乃不以知!壮士长歌入汉关,遂动千古之悲,可得复闻!古人行已逝,卫霍不常在。可为痛哭者四!
  厥孺子披今日之图,乃数疆域之内历古戎狄以为共族!乃辟疆域之外历古同气以为异类!徼外白狼之羌,肃慎室韦之徒,凡兹杂种,不在五胡之列,是以亲之于乐浪九真之郡县!厥虽悖我天威!侵我土疆!犯我藩篱!屠我乡里!刘我城邑!杀我民人!至于残辱我太山!淫侮我江河!倾覆我国家!隳堕我社稷!暴虐我神州!翦绝我同声!厥将欲殒灭我中华!是我祖宗兄弟之所同相目血!!而天地日月之所不容与共者!!是为曲为解!是以尊以尚!是用蔑我同脉于我皇汉之天下!!!可为痛哭者五哉!
  可痛哭者五!而此五者之外,所可悲歌长啸,扼腕泣血者,又不知凡几焉!

  予每升大江,瞻览万里,夕云凄粲,长风萧飒,未尝不感激慷慨,自然泪下矣哉!因缮次古事,以勖来者,予非敢有言!言者血泪之悲矣夫!!
武悼天王讳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姓冉氏,一云染氏。其先为汉黎阳骑都督,累世牙门,王父瞻,字弘武,本名良,少怀武略。时昊天罔吊,惠皇未材,六族相乱,宇内分崩。先是,五胡迁内,久沐王化,厥未夷犬羊之性,遂窥时而起,聚合丑类,分裂四海,神州陆沉,铜驼荆棘。元皇虽得保江南一脉,亦罔克招复天下黎民,中州士庶,大率陵沦。
  石勒既破陈午,王父亦为所获,年十二,而材气非常,勒本胡中桀类,甚为爱重,命石虎子之。虎,勒之从子也,股肱是视。后勒业寝广,奄有中原,因僭号以自娱,王父功多,亦历位至左积射将军,西华侯,薨,王袭爵。
  王幼而果锐,虎抚之如孙,及长,身长八尺,伟谟盖于同时,神武绝于当世,勒用以为将。
  太和六年,勒死,勒虽荒恶,然考其为政,尤近所以为国,稍有中华帝王之风,故能拔颖于群丑,盘乱于北州。及勒既没,石虎以为我功多,勒江山由我得也,不甘臣为,遂杀勒子弘,僭称天王,徙王修成侯。
  咸康四年,虎伐幽州,败于棘城之下,死者三万余,多弃甲逃溃,王为游击将军,一军独全,由是名重,累功封兰陵公。顷,虎闻谶言:灭石者陵。恶之,遂改兰陵为武兴。
  永和五年,与破梁犊,武声弥振,威行华夷。是岁,虎毙。虎性暴狂,浮于兽类,虐厥民人,夷夏咸怒。而羯胡种类,遍于中原,率肆行残毒,为之伥助,虎遂得逞其淫欲,穷奢而极侈,盛兴宫室以自娱,邺下为台观四十余所,及于长安洛阳诸宫。又极兵以玩武,兵甲船舶之索无厌,尽夺民马,丁夫之求无止。又为禽荒,掠民妻女至以万计,如是者不可胜举焉!州郡因行兽害,死者无虑百万,民不堪,将起,虎又为严刑厉政,以制民怒。永和初,有沙门告以胡运将衰,晋当复兴,于是益苦役汉人,加厉以厌其气,死者无计矣。王用睹之,非一日矣,而怒气腾跃,血沸骨伤,固郁结中心,盖俟其机焉!
 
  而羯胡兽性,出于天然,故虎之诸子,迭为大逆,自相屠灭,罔人伦攸闻。虎自感悼伤恸焉,既加歼夷,弃余子,以太子位付十岁儿,以不及见其为逆也。未几而病将死,复悔,将召其子遵、斌。而张豺内结太子母刘氏,绝不与通,杀斌,虎遂毙。子世立,豺得政,益为逆,中原沸乱。
  王及诸将拥遵向邺,戎卒九万,王为先锋,次于荡阴。于是邺城凶惧,张豺出降,遵僭位,杀豺、世、刘氏,以王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
  顷之,遵欲害王,伪义阳王鉴驰告王,遂反诛遵,立鉴。鉴以王为大将军、武德王,而阴使伪乐平王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攻王,不克。鉴惧,伪为不知,杀斩松、才于西中华门,并诛苞。
  伪新兴王祗与羌姚弋仲、蒲洪连兵,移檄州郡,欲诛王及大司马李农。诸羯皆应,诸石之属成、启、晖谋不轨,诛。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同邺中羯三千伏于胡天,入拥鉴而攻王,王击破之,鉴复伪助王,王追斩伏都等。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者斩!胡人或斩关,或逾城出者,不可胜数,遂囚鉴,令启门,任民出入。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
  王既得情,遂班令天下: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一日之间,斩首数万。王乃躬率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邺中夷灭二十余万,四方之数无计焉。
  永和六年,春正月,命鉴易姓为李,改号为卫,而诸胡自邺逃者数万,皆北投祗,自石氏诸王已下,各据州郡抗命。伪汝阴王琨等聚众七万向邺,王躬帅千余骑,与战城北,执两刃矛,驰骑击之,所向摧陷,斩首三千级,琨等大败溃逃。
  闰月,鉴谋召外袭邺,王杀之,诛虎孙三十八,灭石氏。曰:吾属晋人,今晋室存,请与诸君分州郡为牧守公侯,奉表迎天子于江南。群僚不可,乃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永兴,国号大魏,复姓冉氏。遣使约江南共伐胡,不应。
  四月,石祗复遣琨以兵十万来犯,六月,入邯郸,诸军来会,王大败之,斩首万余。八月,复集诸军来,王自以二十万众击之,大破之于苍亭,斩首二万八千,因振旅而归,戎卒三十万,旌旗百余里。于是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十一月,王统步骑十万,围石祗于襄国,凡百余日,未克。
  永和七年,春三月,诸胡援毕至,王遂败绩,将帅以下死者十余万。
  王还邺,祗将刘显军七万,次于邺北二十三里。王亲击破之,斩首三万,显请杀祗以自效,王遂振旅归。显果杀祗,传首于邺,送质请命,未几,复反,击邺,王破之。
  八月,王之徐兖荆豫洛诸州皆归晋,河南之地几尽。当是时,中原乱,羌胡日夜来攻,王无月不战,望晋之援若甘霖,晋卒不援,但发兵略取河南地。王独抗群胡之兵,虽常胜少败,然疆土日入于晋,以故衰弱,不复能大举。
  永和八年,刘显攻常山,王以八千骑援,大破之,追及襄国,下之,诛显。
  四月,鲜卑慕容恪南犯,军数倍于王,王卒击恪,十胜之,遂决战于廉台。王乘朱龙,左执矛,右执戟,陷鲜卑中军,斩鲜卑三百余级。俄鲜卑骑兵大至,王军溃,围王数重,王跃马溃围,东走二十余里,朱龙忽毙,遂为恪执,送蓟。
  鲜卑慕容俊立王,责以妄称天子,王怒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耶!俊怒,遂害王于龙城遏陉之山,山左右七里内草木皆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惧,遣使往祀,谥曰武悼天王,是日,大雪及膝。
  邺中闻王崩,亦上谥曰平皇帝。未几,鲜卑慕容评陷邺,王诸子遂北,世为显族。
呜呼!王之武,亦直可上与项王同饮,而使卫霍列席,韩白奔走供侍,关张以下无论焉!乃其大义奋发,刚卓伟烈,虽古之名将,亦何以加耶!使晋得上策,当更以大义相感,裂土而封,抚而用之,燕然何足道哉!不然,则引偏军与同取幽蓟,因遂大举六师,入关中以招凉州,五胡不难灭也!其下策,亦当与共支援,使保我汉土于中夏。河南之取,故无足论,然坐视河北之亡,使万里河山,兆亿遗黎,陷於异类者,岂非桓谢诸人之罪哉!
惜夫!国之无人,遂至英雄陵没。王大业既废,汉河南亦终未可长保,岂不悲哉!予每读史,至晋之取河南地,自寿春至于许、洛,王曾不发一军以南向,以至于亡。亦未尝不唏嘘长叹,怅然若醉,王之志也,殆且于此见之矣哉!



石闵字永曾,虎之养孙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黄人。其先汉黎阳骑都督,累世牙门,勒破陈午于河内,获瞻,时年十二。长而勇悍,便弓马,临阵不顾。勒奇之,曰:“此儿壮健可嘉”,命虎子之。历位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闵幼而果锐,虎抚之如孙。及长,身长八尺,善谋,勇力绝人。虎即位,封为修武侯,历位北中郎将。虎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  

永兴元年闰月,司徒申钟、司空郎暗等四十八人上尊号于闵,僭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号称大魏,复姓冉氏。追尊祖隆元皇帝,考瞻烈祖高皇帝。尊母王氏为太后,妻董氏为皇后,子智为皇太子。以司马李农为太宰,诸子皆封为县公。新兴王祗闻石鉴之死,称尊号于襄国,改元永宁。石祗遣相国汝阴王石琨帅众十万伐邺。六月,进据邯郸。闵尽众拒之,琨军大败。二年三月,闵攻襄国百余日,祗怯,乃去皇帝之号,改称赵王。遣太尉张奉乞帅于慕容俊。中军张春请救于姚弋仲。三月,祗相国汝阴王琨自冀州救祗,弋仲复遣子襄帅骑三万八千,隽遣将军悦绾帅甲士三万,劲卒十三万,四方攻之,祗冲其后,闵帅大败。闵与十余骑奔还邺,祗使刘显帅众十万,追奔伐邺,闵尽众出战,大败之,追奔至于阳平。显惧,密使请降,求杀石祗为效。四月,刘显杀祗,及其丞相乐安王炳、太保张举等。遣拜显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祗、炳皆虎之庶子也。七月,刘显称尊号襄国。三年二月,刘显帅众伐常山,太守苏彦告难,闵师八千救彦,败显于常山,追奔及于襄国。显大将军曹伏驹开门为应,遂入襄国,诛显及其公卿以下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民于邺。  

三月,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击之,与慕容恪遇于魏昌城,恪方阵而前,闵众寡不敌,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溃围东奔,行二十馀里,马无故而死,遂为恪所擒,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曰:“汝奴仆下才,何敢妄称天子?”闵曰:“当此天下大乱,尔曹人面兽心,尚欲纂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耶?”俊怒,鞭之三百,遣慕容评帅众围邺。五月,送闵于龙城,告廆皝庙而杀之。邺中饥,人相食,虎时宫人被食略尽。冉智尚幼,蒋干遣詹事刘猗,奉表降俊。八月,长水校尉马愿、龙骧将军田香、开门降评。蒋干悬缒而下,奔于仓垣。评送闵后董氏、太子智、大尉申钟及诸王公卿于蓟。初、慕容俊斩闵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木悉枯, 蝗虫大起。自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諡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雨雹,是岁太和八年也。
参考资料:十六国春秋/卷二·后赵录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研究会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