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2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再从中原五岳与上古之四岳的关系来验证历史:[/P][P][LINE-HEIGHT=2][SIZE=18px]《国语[SIZE=18px].[/SIZE][/LINE-HEIGHT][/SIZE][SIZE=18px]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 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封崇 九山,决汨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沈气,火无灾燀,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鲧为崇伯,其子禹也曾为崇伯;共工为四岳之祖,四岳曾经辅佐大禹治水。鲧与共工是尧舜时期的四凶中的两个,鲧与禹的封地在崇,而共工的四个后裔分别位于四岳地区。[/SIZE][/P][SIZE=18px][P][SIZE=18px][FACE=微软雅黑]《[/SIZE]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虫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氵幼】泽,河水所潜 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木付】,食之不劳。”崇与四岳都是位于不周山的附近,相隔不会太远,崇是这五座中最高的那座山峰。则崇对应嵩山,而四岳对应东西南北岳,所以中原之五岳实际是从上古时期的崇与四岳发展而来。[/SIZE][/P][P][LINE-HEIGHT=2][SIZE=18px]“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氵幼】泽,河水所潜 也”,也说明了上古之崇与四岳应该是位于东天山的,则崇伯大禹的姒姓,四岳的姜姓也位于这一地区。[/SIZE][/LINE-HEIGHT][/P][/FACE]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2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 [/P][P]
      [upload=33469,0]234348505.jpg[/upload][/P][P]夏中后期形势图[/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2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3246
        • 经验126852
        • 文章4155
        • 注册2006-01-30
        [size=4]不要在胡说八道
         
        学习一点点历史 家谱常识 丢人现眼[/size]
        56派(芝)―兰-茂-桦-芬-芳
          芝 I 明时授沅州知州,后迁家于湖南宁乡坝塘镇麻田
        57派 安-守-(官)-宦-宜-富-室-家
                 I QQ:1400920400
        77派 祥 zyf0207@126.com 投资 上古史
        在线情况
        2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3246
          • 经验126852
          • 文章4155
          • 注册2006-01-30
          [size=4]不要再 使用 曾
          你不配[/size]
          56派(芝)―兰-茂-桦-芬-芳
            芝 I 明时授沅州知州,后迁家于湖南宁乡坝塘镇麻田
          57派 安-守-(官)-宦-宜-富-室-家
                   I QQ:1400920400
          77派 祥 zyf0207@126.com 投资 上古史
          在线情况
          2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楼上小孩回家去,管理员请禁止此熊孩子在我的帖子里发言。[/P][P]上面的这张图片可以解释所有关于文明起源的一切问题,包括天文,地理,民俗,语言,文字。不要认为文明的起源地只是地理发现,文字最初的形态,到底是谁发明了文字,文字的字义,都会有颠覆性的揭秘。《说文解字》只是汉朝时期的理解,很多是错误的,因为没有逻辑与理性,造成之后的人也没有了逻辑与理性。[/P][P]图片的一切要从敦煌说起,敦煌的文物多么有价值?不是黄金与珠宝可以衡量,可以说东亚没有一座古迹的文物价值超过敦煌的莫高窟。为什么,这里是夏地文明碰撞中心,是酒泉通往夏社的必经之路,缯氏的祖先到达夏社,必然经历敦煌,这座无比辉煌的党河与疏勒河交界的地方。[/P]
            [ 此贴最后由 曾天山 在2016-1-8 11:34:53编辑过 ]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3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我们都知道,莫高窟以佛经卷藏而闻名,所以敦煌之所在是有关信仰与灵魂,但为什么莫高窟会开在这里,要知道夏后氏时期是没有佛教与石窟的![/P][P]这里的地理是非常特殊的,隐藏了上古在此地发生之事。无论是夏历还是西汉历都有一个相同的版本,就是颛顼历。而颛顼对于天文的测量点就设置在了敦煌,所以可以说这里是大地的原点。这个原点在今天是看得到的,而且是非常巨大的遗存,上面有明确的黄道角度。[/P][P] [/P]
              [upload=33719,0]日辰 40,27 93,23_副本.jpg[/upload]
              [ 此贴最后由 曾天山 在2016-2-16 19:28:44编辑过 ]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3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颛顼历前面还有一个黄帝历,是记载中最早的历法。[/P][P]《世本》:”容成氏作历。“黄帝历实际是容成氏所作,容成氏是早于神农与轩辕的西域最早的氏族,居住于两个湖之间,一个是淡水一个是咸水。今天各位在超市中如果买到“天山湖盐”即为此地出产。黄帝历的测量点在图片上夏后氏的位置。古史就介绍到这里了,一次性不能透露太多,下面我会讲杞与鄫的位置,为什么长沙是这“曾与夏侯”最先南迁之所,是可以分析出来的。[/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3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曾氏历史告诉我们,西汉末年曾氏大规模从鲁地迁至江西吉安,而今天的夏侯氏的集中地也在吉安与邻近的新余。为什么这两个氏族南迁时,会选择江西吉安,是处于什么考虑?如果查阅历史,就会发现,在大规模南迁前,西汉初年,长沙已经有了曾氏的踪迹,而巧合的是,夏侯氏也是先有氏人迁于长沙的记载,之后才有规模地迁居吉安新余等地。从地理上看,吉安,新余,宜春,长沙是相邻的,湘东赣西也,湘水赣水间,可以视为同一个区域。所以最早南迁长沙的氏人就成为了吸引曾氏与夏侯同宗南迁至此地域的关键因素。[/P][P]长沙处于湘水之滨,湘江自南而北流,注入北面的洞庭湖,湘水与洞庭是地理上长沙定位的关键,如果找出湘水与洞庭的历史变迁,就可以揭秘曾氏与夏侯氏最先南迁湘江流域的原因。[/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3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汉官》记载,秦汉沿用之前的地名,只列举了长沙与丹阳,足见长沙之悠久,也说明秦汉与先前的社会,不仅是制度变了,文化形态上的变化可能更为巨大。《山海经》中有长沙之山,长沙之山是紧邻崇山的,在图中虞氏的位置。但长沙之山与长沙并无联系。就长沙而言,此名称也颇为奇怪,江南水乡,并无大沙,却称长沙。所以此长沙在上古时所对应的地点,应该位于大沙之中,这个谜团只有解开古洞庭与古湘江之所在才能有所解释。[/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3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再说鄫与杞。曾氏的故国是鄫,也记为缯。夏侯氏的故国为杞。从地图上看,缯位于酒泉,杞位于张掖东,而中间是先商。所以《国语》说:“有夏虽衰,杞鄫犹在。”是有原因与逻辑的。因为杞与缯与先商在同一个地域,所以在东迁之后,几乎是整个氏族都随迁了,并且在殷商时得以壮大。缯,杞曾经是殷商的密切盟友,这个关系早在东迁前就开始了,而缯的最好时期,很可能是殷商鼎盛时期,殷商的青铜与缯有莫大的关系,以后我们会讲。[/P][P]而其他的夏部落由于距离遥远,迁徙难度无疑是大了很多,尤其是穿越哈密至敦煌的千里无人区(图中费至先周),这段旅程从来就是丝路上最为艰难的一段。所以到达中原的人数未必多,经历殷商西周之后就基本融化于当地社会了。[/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3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别看股市了,如果你知道历史的秘密,就会知道很多乱象深层次的原因。[/P][P]图中杞与缯的位置,是弱水流域。根据上下游的不同,也称黑水与额济纳河。弱水发源于酒泉南部的祁连山,向北突入马鬃山与合黎山之间的缺口,流入北部的居延海。居延海,今天已经被分为东居延与西居延两个海子,只有东居延还有些湖面,已经大大干涸。但是在上古时期,古居延海的水面面积非常大,有资料显示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那么就是与今天的洞庭湖的大小是相仿的。而弱水自南而北流,长度大概在400公里左右,今天的湘江长度也在400公里左右,同样是自南而北流。所以对比这两对湖与江,可以说是一对的孪生地理兄弟。就是说,古湘江可能是古弱水,古洞庭可能是古居延海,今天的洞庭与湘江是南下的人根据故地而命名的,至少在地理形态上,两地的地理是支持这一点的。当然,只是象是远远不能让人信服的,还需要更多的证据。[/P][P] [/P]
                        [upload=33492,0]古洞庭_副本.jpg[/upload]
                        [ 此贴最后由 曾天山 在2016-1-11 19:19:53编辑过 ]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3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上面说了杞与缯在夏后氏时期,所处的位置可能是古洞庭与古湘江,这也是之后曾氏与夏候氏自中原南迁至湘江附近的原因,这必须要对古洞庭与古湘江逐一进行分析,是否可以从古籍的记载之中找到答案。[/P][P]关于古洞庭的记录,必须要先提到曾氏的先祖曾子,曾子是子思的老师,也是吴起的老师。吴起是卫国人,是与孙子并称的春秋战国两大兵法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吴起提到过古三苗与古洞庭的位置,也描述过夏桀末都斟鄩的地理特征,这些记载几乎是古文献中唯一的记录,十分珍贵。而吴起也正是因为知道历史的真相,才能悟出行事用兵的规律。而获取这些真相,与其从师曾子是不无关系的,这也说明上古的某些记载,曾子那里掌握了不少。[/P]
                          祖籍长沙,宪字辈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