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2367
    • 经验55412
    • 文章2339
    • 注册2005-10-01
    曾大屋曾氏不认祖的可能原因
    1848年以前﹐惠州有客籍曾氏兄弟二人遭叔父霸佔了家產﹐乃全家遷居到香港。


    以下是全文:      



    曾大屋原名山廈圍﹐意思是指山下有一大廈﹐此乃一客家圍屋﹐是客家圍中的方型屋。一向以來﹐客家圍屋都是圓型的。但一些客家人到了惠陽卻找不到適合的地方﹐只好建方型的圍屋了。這些方型的圍屋四角分別有砲樓﹐稱為「四點金」。曾大屋主人稱甚屋為「一貫世居」。其實在惠州也有客家圍屋﹐稱「龍田世居」﹐比曾大屋大六至七倍﹐抗日戰爭期間﹐那裡住上一千人之多。客家人很喜歡稱他們建的圍屋做「XX世居」﹐如禾坑的「李氏世居」﹔上水的「江夏世居」﹐正好反映了客家人厭倦客居的生活﹐渴望真真正正安定下來。

          香港曾氏山廈圍的由來
    1848年以前﹐惠州有客籍曾氏兄弟二人遭叔父霸佔了家產﹐乃全家遷居到香港。定居於亞公岩﹐並向政府投得石山﹐(今日在亞公岩的崇真堂後有石山)男的以打石維生﹐女的便截山上的水源來賣淡水。
    那時的打石工作主要有幾項:開石牛﹑打碎石以及打光面石。當時的開石技術頗原始。主要是在鑿一個壁眼﹐然後用濕了水的布塞在石隙中﹐那布後來會膨脹﹐石就會碎開。
    話說當時的曾貫萬是開石牛﹐有一天他的妻子洗衣服之際﹐遇上了官府追賊﹐當時的幾賊留下幾罈鹹魚托她保管。後來一家人等了好久都沒有人來取回﹐他們肌餓起來想著拿幾條來充肌﹐誰知罈內鹹魚之下全是金銀財寶﹐使他們無意中成了富翁。(不過﹐這只是一面之詞﹐因為凡是來歷不明的橫財﹐都可以作這樣的解釋﹐正所謂信不信由你。文氏大年第同樣有此說法:夢得到黃金﹐到醒來果然有黃金。)
    話說曾氏得了錢﹐就想著買一塊地建屋﹐過些安樂日子。但他全港島山多平地少﹐甚至到了九龍的油麻地﹐也沒有心水之地。
    結果他來到此地﹐十分鍾愛﹐以其風水甚佳﹐乃歸宗番禺隔田村之曾氏﹐並向隔田村購此地建屋。
    此圍屋由1848年開始興建﹐至1867年始建成。
         
          曾大屋曾氏的發展
    曾氏有了錢﹐乃廣置田產﹐由大涌(今城門河)這邊的地全是他們的。他們在屋前建了一個風水池﹐據說果然更厲害。在中國﹐有錢並不代表一切﹐沒有功名﹐社會地位仍不高。可幸曾貫之侄曾蘇在同治年間中舉﹐而曾氏又透過官場朋友之助捐錢買了一個直奉大夫。這裡也成了大夫第了。(可見大夫第並不是某些家族的專屬用詞﹐只要家中有人考取功名﹐再買房子﹐已經可以稱大夫第了。)
    這裡地九龍城﹐獅子山一過﹐經徑口村和慈雲山﹐便是九龍城衙。當時九龍城衙的長官(相當於港英時代的港督)張玉棠與他關係很好﹐張氏更曾到訪此處﹐並有題字在大門前「文魁」﹐此舉當屬炫耀﹐但亦可見當時曾氏社會地位之高。
    1898年﹐英國人接收新界﹐曾氏更代表此區與英人交接呢!1899年客家人在此乃成一區﹐而今日曾大屋在地方選舉中也為一獨立選區。

          曾大屋的外圍
    曾大屋位向西北﹐與傳統由或坐北向南一同﹐想必為風水之考慮。而屋前有一風水池。但在環境學來說﹐屋前有水﹐可以起調節氣溫的作用﹐而且可以養家禽﹐用處多著呢﹐自然可以改善經濟。
    村口有土地﹐中國傳統社會上又稱「伯公」。「伯公」原指父親之兄﹐中國人的想法是年長的人智慧高﹐是德高望重之輩﹐這些人對家族很有貢獻(與今日賤視老人大相逕庭)﹐就算他們死了之後﹐都會一直保護族人的﹐所以又稱這守護之神為伯公。這正是民間祭祀的一種。而伯公的神壇多以安樂椅般的設計。而伯公也被視為村與村之間的地界。
    屋前是一片大空地﹐稱禾坪﹐用來曬穀和花生。
     

          曾大屋的建築特色
    曾大屋是以青磚建成﹐但還有一很主要的建材﹐就是一塊塊精美的麻石。屋頂有三叉型的鐵柱﹐一說辟邪﹐一說避雷。
    曾大屋兩邊有鑊耳般的山牆﹐有人說有功名的家族才可建﹐但古籍並無此說法。基本上在廣東一帶這樣的建築方式﹐再加上磚建+紅黃色調+瓦的外觀﹐只在顯示經濟實力而已。

    由於曾貫萬乃開石出身﹐也精於建築﹐所以曾大屋的建築也充分利用石材﹐整間圍屋的建造也很堅固。以下是曾大屋的內外觀:
          圍屋外牆有一些牆孔﹐甚至狗洞﹐都是是用完整的石塊建成的。
    一種牆孔上半部是眼望敵人﹐下半部把槍伸出來攻擊敵人。狗洞內大外小。
          大門是用鐵做的﹐據說曾大屋建成初期曾遭賊劫﹐並搶走其女換取贖金。後來女兒脫險之後乃加強大屋的防力量﹐首先就是在1874年安裝這道鐵門﹐不但全道門是用鐵銲成的﹐還用銅片封密。地面的門檻和門較還用原條大石﹐可謂堅固十分。就是每一條門櫳﹐都是原條木。
          整間圍屋由前到後分三部分:


                    神   廳

                    中   廳      (若到訪是大人物﹐主人便會降
                                  階相迎)
                    前   廳



          前廳是停轎﹑拜帖和通傳。
          屋內有橫街﹐規劃相當整齊﹐而且每一條街都有街名。而今日裡面的居民都已不是曾氏﹐而是分租給不同的外姓人﹐各家各戶已獨立不相干。
          三個廳的中間是天井。為防水﹐樓房會起高一級。而且地面更有去水洞﹐洞口更有金錢孔的設計以防雜物造成淤塞。天井四周有簷蓬以阻擋雨水。人走在其中不會雨水沾濕。



          中廳為議事廳。這裡有一件十分珍貴的禮物。是曾貫萬七十壽時﹐其侄曾蘇同官場中人﹐聯合送了一個十分美麗的屏風給曾貫賀壽。這是一件十分精緻的藝術品﹐屏風是用酸枝製成﹐上面的字是用幼線逐個字割下來再貼上去的。屏風上有送禮人的名字。其中最有名的是排名首位的京官禮部的戴鴻慈。可見他視曾萬貫為同級的長輩。除他之外﹐還有不少當時的名人。又值得留意的是屏風上寫的是81大壽﹐但實際上是71。
          由於曾氏並非高官(只是六至山品)﹐只能在自己的屋中建神廳﹐所以最後一部分就是神廳﹐神廳就是神龕﹐一般家庭不可能建祠堂﹐只能在自己屋中建神龕祭祀﹐所以神龕都是度身訂造的。曾大屋的神廳也不例外。(曾大屋並非祠堂﹐所以所建進級不受限)。
    有趣的是﹐客家人的神主牌只有「XX堂上歷代祖先」﹐而沒有真實名字﹐這是因為他們常常遷居﹐祖先已不可考。除此以外﹐我們一般平民的家中的神主牌都是這樣﹐是因為我們經濟低﹐哪有族譜?所以只好含混其詞了。
          圍屋內更有一口水井。井口用兩塊原整的石鋪砌。井在屋內﹐有敵人圍攻也有水可飲﹐不假外求。這口井今日還可用﹐因為裡面有魚﹐通常人們會在井裡養魚﹐目的是測試井水是否可以飲用。如果魚可養活﹐則水可飲用啦!
    事實上﹐水源+交通+耕地﹐是發展村落的三大條件。
    弘扬宗圣公大学之道,孝儒之道,团结所有曾家弟兄.广东高要人,在佛山工作.
    新浪博客紫云小鱼 http://blog.sina.com.cn/u/2379975802
    端砚 茶盘 书法 茶 禅 国学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