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90
    • 经验1679
    • 文章212
    • 注册2009-03-13
    关注中.只知是清乾隆统一赐字,为何统一赐,倒真是还不知.呵呵
    源出泰和、上模-->衍自赣邑杨梅(开基始主曾参48代孙、宋代理学家、词人曾舜文-->兴邑罗溪(明嘉靖间1540年昭洪公之长子显凤公始徙居)-->都田曾屋-->都田村新塘组....本人73派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90
      • 经验1679
      • 文章212
      • 注册2009-03-13
      找到些资料,不知对否.

      孔、孟、颜、曾四家的关系

      (孟祥友发布)


           孔丘、孟轲、颜回、曾参都是中国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他同孔子生活的时代相差一百多年,因此,孔子并不是孟子的直接老师,但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中,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故后世把他的学说与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


         颜子,名回,字子渊(公元前五二一——公元前四九0年),故称颜回或颜渊。他是孔子的第一大弟子,他好学,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不迁怒,不贰过。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才智著称。孔子对他赞美备至,一再称他是“贤哉回也!”甚至说连自己也赶不上他,“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只可惜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尽白,三十二岁时就去世了。对颜回之死,孔子悲痛欲绝,哭叹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可见在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颜回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因此,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颜回开始配享孔子庙堂(《阙里志》),历经各朝代一直居于配享中的首位。唐宋时期称颜回为“亚圣”,到元朝文宗之后则改称“复圣”,而称孟子为“亚圣”,因此,历来有颜孟易“亚”的说法。


         颜回和孟轲虽然都是儒家大师,但他们却各有所长。颜回亲承孔子教诲,德才过人,倍受孔子赞赏,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寿命不长,没有留下继承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仅留下了一些与孔子的对话而已。而孟子则不然,他生在孔子死后一百余年,这时正是儒家思想衰落而又后继无人的时候,如果没有孟子的倡导,儒家学说很可能会灭绝,更谈不上传之后世。正如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所说:“仲尼(孔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乖。”而孟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来倡导儒学的,使儒家思想得以留传下来并发扬光大。唐代文学家韩愈对孟子的评价更高,可以同古代的禹相比,他说“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也。”此外,孟子还留给后世七篇著述,即《孟子》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东汉赵歧对孟子的这一著作评价特别高,说该书“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尊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义、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由此可见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志士仁人的启导作用是多么重大。


         曾子,即曾参(公元五0五——公元前四三五年)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是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曾任小吏,以微薄的薪俸奉养老人,在当地是有名的孝子。《论语》中有十七处提到他,可见孔子对他十分器重。曾子主张以礼教化百姓,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因其颇得孔子学说的精髓,故后世称他为“述圣”。   孔、孟、颜、曾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从西汉武帝时开始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宋元之后,这四家的子孙也先后被朝廷封官赐爵,有时还专门为他们的子孙办学校加以培养,向他们传授经传,训示儒学,陶冶德行,以培养他们的忠君思想。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天下后说:“孔氏颜孟之家,皆圣贤之后也,自兵乱以来往往失学,甘为庸鄙,联甚悯焉。”


         作为儒家学派的四大代表,历代享受祀奉,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一五三0年),皇帝下诏定孔子为“至圣先师”,颜回为“复圣”,曾参为“宗圣”,孟子为“亚圣”,共享于孔子庙堂。


         鉴于其学术上的渊源关系,故四家子孙皆以相同的字派命名。
      源出泰和、上模-->衍自赣邑杨梅(开基始主曾参48代孙、宋代理学家、词人曾舜文-->兴邑罗溪(明嘉靖间1540年昭洪公之长子显凤公始徙居)-->都田曾屋-->都田村新塘组....本人73派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90
        • 经验1679
        • 文章212
        • 注册2009-03-13
        天下孔、孟、曾、颜四姓是一家---辈分与礼节的来历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据《清稗类钞》记载,孔子嫡传子孙,不论世居曲阜,还是迁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种排行的办法,开始于元仁宗的时候,世袭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他规定:凡是五十四代孙,都以“思”字为派,“思”下面为“克”字,“克”字下面,开始为“稀、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依次类推,循环往复。这样计算之话,轮回一次,大约需要650年。
              因为孔子被称为圣人,而孟子被称为亚圣,所以孟家的辈分排列和孔家一样。同样的辈分排列的还有曾、颜两个姓氏,他们主要是因为曾子、颜回。比如,相声演员孟繁贵,就和孔繁森一个辈分,历史上还有一个叫孔祥熙的,比这低一辈。不过,因为孔家是圣人之后,为了表示对孔家的尊敬,一般说来,孟、曾、颜三姓氏要是在平常的交往中,遇到比孔姓高辈分的情况,孔姓要是不主动说高低,其他三家一般不去和他比辈分高。要是比孔家低呢,就可以直接说比孔低了。曾、颜两姓见到孟姓也一样的道理。当然,这只是个礼貌的问题,不是让人一定要这样做的。
        根据:《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傅 昌志的《论姓氏族谱文化与华夏炎黄子孙寻根问祖》,《孔氏家族》整理
        源出泰和、上模-->衍自赣邑杨梅(开基始主曾参48代孙、宋代理学家、词人曾舜文-->兴邑罗溪(明嘉靖间1540年昭洪公之长子显凤公始徙居)-->都田曾屋-->都田村新塘组....本人73派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90
          • 经验1679
          • 文章212
          • 注册2009-03-13
          看到网上也有讨论,关于这四姓的排序.

          自古就是孔、颜、孟、曾德排序,这些年好像突然有强势媒体发出孔孟颜曾来,一时还真有点接受不了,孔、颜、孟、曾得排列顺序是由孔庙供奉的神龛位置演化而来得,按照孔子收徒的顺序也是这样的,而现在却硬生生地把颜和孟掉了个个,估计就是因为孟子的著作留世多影响大的缘故吧。如果这样的话,武术界的一代名师若收了若个徒弟,几年过后,就可以以武功排定位置了,和金庸先生书中的丁春秋有何不同呢?去年日本入常闹得沸沸扬扬,其中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日本交的会费多,所以要坐坐常任理事国的交椅,我们国家里就发出了“不能以交钱多少定,要看历史”,现在硬生生地把孔孟颜曾地排列强加给人民何其似也?
          源出泰和、上模-->衍自赣邑杨梅(开基始主曾参48代孙、宋代理学家、词人曾舜文-->兴邑罗溪(明嘉靖间1540年昭洪公之长子显凤公始徙居)-->都田曾屋-->都田村新塘组....本人73派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1250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