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71
    • 经验859
    • 文章58
    • 注册2005-08-19
    现 曾氏 南丰房 流向和繁衍 资料
    [SIZE=3]曾略一房下传第八世孙曾致尧(950-1007年),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第,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体察百姓疾苦,颇有政声,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曾致尧一生著述甚多,著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曾致尧的裔孙曾巩、曾布都是杰出的人物。曾布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曾巩也为嘉祐进士,世称南丰先生,官至中书舍人,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致尧的后裔曾广渊、曾广新昆仲同迁粤东兴宁县,分居九龙岗、龙归洞。曾致尧的第五子曾易占的后裔由赣入闽,在宁化短暂居住后,又直下汀江中游,迁入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的曾氏后裔又有分迁粤东镇平及闽中福州府的。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据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SIZE=3]“[/SIZE]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SIZE=3]1112[/SIZE]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SIZE=3]”[/SIZE]《江阴曾氏续修宗谱》载:[SIZE=3]“[/SIZE]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SIZE=3]”[/SIZE]《海虞曾氏家谱》载:[SIZE=3]“[/SIZE]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SIZE=3]”[/SIZE];[SIZE=3] [/SIZE][SIZE=3]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曾有昌奉旨出仕琼州统帅,举家迁居于琼。曾有昌(1201-1294年),字仁伯,能文善武,具有儒将风度。他在琼举办学堂,抚庶安邦,政绩卓著。他的5个儿子都入仕为官。其长子曾元谨任督视江淮军马;次子曾元瑜任沿江招讨使;第三子曾元琮任徐闻县尹;第四子曾元琦任安抚使;第五子曾元珍授元帅府经历,元大德三年(1299年)海寇侵境时,仅只19[/SIZE][SIZE=3]岁的他仍率兵征战,殉职沙场。曾有昌一族在海南繁衍生息,其后裔遍布海南各地。因此,大都海南曾姓尊曾有昌为曾氏入琼始祖。[SIZE=3]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曾立的第十五世孙曾纡惇由江西南丰迁居宁化石壁。曾纡惇为曾据后裔。(宁化蕉岭《曾氏族谱》)[/SIZE][SIZE=3]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原居将乐县盖阳大坪堡(明成化六年后属归化县,今为明溪县盖阳镇大坪村)的曾传华迁居将乐陇源村山坊自然村。将乐陇源村山坊自然村为曾氏单姓村。[/SIZE][SIZE=3]宋时,曾庆禄,字元朗,官至总戎指挥,携子曾五二自江西南丰迁居宁化会同里(今曹坊乡)马龙坪。曾庆禄为曾洪立的第九世孙、南城张家山曾氏始祖曾定的第五世孙。曾五二有9个儿子。元延祐三年(1316年),曾五二的长子曾智先徙居潭飞漈(南城堡)又曾洪立的第十六世孙曾曾孟元,授福建汀州府通判,致仕寄居清流县。(宁化方田(南城)、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SIZE][SIZE=3]元末时,曾裕振(宁化中彦的第十六世孙)为奉政大夫,因避元末兵乱,由赣州迁居福建宁化。(嘉应州石坑、阜山《曾氏世系》)[/SIZE][SIZE=3]元末明初,曾巩后裔从江西省南丰徙迁至建宁县均口乡、里心下坊湾、曾家。[/SIZE][SIZE=3]明永乐九年(1411年),曾冕从江西石城徙居石家庄,明正统元年(1436[/SIZE][SIZE=3]年)迁徙宁化方园里(方田)。其后裔分衍江西的石城、宁都,福建的延平、松溪、寿宁、浦城、汀州、归化、嘉应州及四川省等地。(宁化方田《曾氏族谱》)[/SIZE][SIZE=3]明成化年间(1465-1487[/SIZE][SIZE=3]年),曾宗仁、曾宗理兄弟随舅舅廖高叔从江西南丰迁徙至明溪盖洋大陂。据明溪盖洋镇大坑《武城曾氏族谱》载,曾宗仁、曾宗理系曾珪第五子曾隐的后裔。曾宗仁的儿子曾仁智迁居新桥增坊(三元区岩前增坊)。其第四世孙曾元勤、曾元俭迁居宁化龙王潭;曾元忠迁居清流;曾元恕、曾元懋迁居明溪曾家埠。明溪曾氏后裔播迁至将乐山坊、福州等地。[/SIZE][SIZE=3]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曾洪立第六十二世曾肇(讳开,号介)自清流徙居宁化大唐边,后衍龙上里、曾家背等地。(宁化方田(南城)、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SIZE][SIZE=3]明代时,江西南丰县的曾姓族人迁居福建明溪县夏阳镇瓦溪村。这支曾氏先祖郡望山东武城,后迁徙湖南宁乡,又从宁乡迁居江西南丰。[/SIZE][SIZE=3]明末清初,武城曾参的六十三代裔孙曾荣参加抗清斗争,失利后隐居将乐县阳岸都大磜上村(今光明乡台上村大磜上自然村)。他成为这一支派将乐曾姓的开基祖。此后,曾荣的部分后裔相继迁居光明乡渠许村黄岚自然村、界源村沙溪自然村,万安镇万安、良坊、孙坊等村,安仁乡泽坊村五福墩(现该自然村已不存在)、新洋等自然村。[/SIZE][SIZE=3]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明溪县夏阳镇瓦溪村曾氏开基祖曾闻光的第三世孙曾兴发迁居将乐县南胜都下坑村(小拔村辖属自然村),成为将乐这支曾姓的开基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曾兴发的第三世孙曾广光和曾广儒分别从将乐小坑村迁居将乐县的水东村(小拔村辖属自然村)和大布村(今古镛镇山门村辖属自然村)。后来,留居在下坑村的曾氏也陆续移居小拔村水东、杨厝、下瑶等自然村。曾广儒的部分后裔相继移居将乐的曾厝、溪口村(古镛镇桃村辖属自然村)和乾滩村(水南镇辖属村)。现小拔村水东、杨厝、下瑶等3个自然村曾氏已续17代,有59户,近300人。[/SIZE][SIZE=3]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南城、南丰和福建长汀县等地曾姓族人陆续迁徙将乐的溪南、三班、水南、新兴等地。[/SIZE][SIZE=3]民国25年(1936年)在万里长征的湘江战役中,一些长汀籍的红军战士失散,其中曾繁珰、曾祥祯、曾祥棣三人由湘赣入闽,经顺昌县洋口镇流落将乐龙栖山等地谋生,并娶妻生子。新中国成立后,这三人的部分子孙已移居将乐县城百花等社区。[/SIZE][SIZE=3]抗战时期,福建沿海地区部分曾姓居民避难来到将乐县城和高唐等村居住。抗战胜利后,他们中的部分曾氏留居在此。[/SIZE][SIZE=3]20世纪50至60年代,福建惠安、莆田、仙游移民到将乐;福州等地知识青年到将乐插队后留居将乐。1958-1959年,闽清、长汀等地曾姓族人到将乐森工企业就业而定居于此。[/SIZE][SIZE=3][SIZE=3]三.迁移[/SIZE][SIZE=3]南宋时期,由于避战乱,宁化部分曾氏族人迁徙广东长乐县,其后裔播迁至广东的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地。(见宁化蕉岭《曾氏族谱》)[/SIZE][SIZE=3]南宋末至元初时,曾纡惇的裔孙曾桢孙迁居广东第乐,曾佑孙迁居广东兴宁。(广东《梅县志》)曾六十四郎从宁化石壁迁居福建上杭,后衍永定、石城,续衍台湾。(平和、台湾《曾氏族谱》)[/SIZE][SIZE=3]明初时,宁化曾裕振有两个儿子。长子曾天秩,号顺辰,元朝进士,官至大理寺。曾天秩去世后,其妻聂氏率丈夫的弟弟曾天祯及自己的4个儿子迁居广东梅州。曾天秩4个儿子的后裔散播广东归善、和平、蕉岭以及江西等地。(嘉应州石坑、阜山《曾氏世系》)[/SIZE]明代始,建宁曾姓部分后裔迁陆续徙至江西省广昌、南丰等地。[SIZE=3]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曾贤善(字宇文)从宁化招贤里迁居石城新田上。(《翠华曾氏重修族谱》)[/SIZE][SIZE=3]清代时,将乐曾荣的后裔迁居顺昌县大干乡甲地村、邵武市张厝乡。[/SIZE][SIZE=3] [/SIZE][/SIZE][/SIZE][/SIZE]
    南丰房QQ群24021095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71
      • 经验859
      • 文章58
      • 注册2005-08-19
      走进韶关———《古道寻踪》
      在我们乘船北上的行程中,赫然有一座巨大的城堡出现在我们眼前。在我们的意识里,这地方本应是荒凉一片,人烟稀少,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在此怎么会有如此的建筑,这出乎我们的意料。走近这组建筑群背后,发现在一个个巨大的回字形院落里,分布着一排一排的房间。教授说,这个地方叫满堂大围楼,有777间房子。围绕在房子中间的则是一个三层的10多米的城堡。城堡修建的坚固而华美。黄教授告诉我们,韶关有各式各样的城堡围楼300多座,在往古道的路上随处即是,当地人管这种建筑叫做围楼。

        一个叫东湖坪的村子里绝大部分人口都姓曾。曾庆柱村长告诉我们,这个围楼是他祖上修建的,有几百年历史了。这种围楼既可居住又可以用它避难。他说他们曾姓是从外地移民而来的客家人。我们在曾家的祠堂前发现了这个对联,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对联上联中出现有东鲁的字样。

        曾村长还告诉我们下联出现的南丰是个江西的地名,族谱里告诉曾姓后人,祖上是从山东到江西,然后穿过梅关古道来到广东韶关。这副对联记载的就是这件事,从族谱计算他们来到这里有800年的时间了。这么说来那条古道至少是条接近千年的古道。在寻访途中黄教授告诉我们,韶关府志曾记载了,韶关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人口突变的现象,这个现象也可以佐证,这条古道当时已经存在了。

      南丰房QQ群24021095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71
        • 经验859
        • 文章58
        • 注册2005-08-19
        骊塘曾氏入潮是宋末不是元末


        ——对《潮汕曾氏人口逾十万》一文的补正
         

            □曾庆裕

            读2003年7月4日发表《潮汕曾氏人口逾十万》一文,觉得文章较全面地介绍曾姓各系入潮先后情况,这对于曾姓后代寻根探源是大有帮助的。

            文中提及潮安骊塘曾姓始祖入潮称:“曾祚昌,原藉江西南丰人。元末因战乱迁居海阳县骊塘创基。”读后觉得在朝代上有出入,特提出意见以供补正。据族谱记载:骊塘曾姓始祖曾伯三,于宋祥兴元年(1278)南下入潮落户于上莆(今彩塘镇骊塘村),翌年宋亡。从时间上说,骊塘曾姓入潮应是宋末不是元末。

            曾伯三,宋末授为福建福宁州(今福州)知军事,与陈文龙(福建路兴化州知军事)兵分两处,共同抗击元兵入侵。当元将董文炳大兵压境时,宋将福建招抚使蒲寿唐不战而降,形势十分严峻。陈文龙奋身抗元寡不敌众,率兵千员退守家乡泉州。倾尽家产,招募兵马,斩招降元使,继续抗元。无奈孤城难守,陈文龙城破被擒,被押解杭州,途中绝食,以身殉国。

            曾伯三获悉陈文龙身陷敌手,即出兵前往救援,路遇元兵两路夹击,溃不成军。他眼看各路宋军节节败退,宋帝南逃,又闻陈文龙殉国,匡复无期,遂弃甲回江西老家,于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携家眷南下入潮,落户于上蒲(今彩塘镇骊塘村)。

            曾伯三落根潮州之后,再回江西原籍,带同其二弟伯四,三弟伯六,四弟伯七三家入潮。伯四、伯六落户陇美(今潮安浮洋镇),伯七定居金砂曾寨尾(今彩塘镇)伯四之曾孙曾允亮携家族再迁图濠(今澄海上华镇)另创基业。

            曾祚昌,乃曾伯三之父,于曾伯三入潮之前去世。其墓地仍在原籍。目前,曾祚昌在潮后代约逾二万人。

        南丰房QQ群24021095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71
          • 经验859
          • 文章58
          • 注册2005-08-19
          曾丞三子曾略由吉阳迁抚州甘山,生子炀,炀生咏,咏生筠,筠生可徒、洪立、宏立。曾洪立官南丰县令,举家迁南丰,是为南丰曾氏。曾略十传至宋代曾巩、曾布等。曾略一支裔孙先后移居广东省的河源、梅县、平远、揭西、镇平、兴宁、五华、增城、连南、连县、阳山、治兴、韶关、惠州、惠阳、惠东、宝安、深圳、和平,江西省的定南、全南、龙南、于都,广西省的客家县以及四川的隆昌等4省20余县市。有的还移居海外。曾略二十代孙曾广新自明初移居龙川县后,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龙川县曾姓人口已达38900余人。  
           
           
          南丰房QQ群24021095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71
            • 经验859
            • 文章58
            • 注册2005-08-19
            惠阳曾姓来源:


              曾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385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曾姓人口16366人,全县排第9位。主要分布在大岚镇曾湖村,横沥镇柯树排村,以及淡水、沙田、平潭、良井、新圩等镇。

              姓氏来源

              出自姒姓。《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据《世本》载,禹的后裔夏王少康封其少子曲列于鄫(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莒国灭鄫国。鄫太子巫逃奔至鲁国,为卿士。巫不忘国仇,去“鄫”字之“邑”旁为姓。其子孙遂以“曾”为氏。

              迁徙足迹

              据横沥镇柯树排《曾氏族谱》载,王莽称帝建“新”第二年(10),曾巫的后裔曾据挈家族千余人由山东南迁至豫章郡(今江西省)庐陵县(今吉安市)吉阳乡。唐代,曾据的后裔曾略由庐陵迁居抚州(今江西省临州西)西城。北宋政和二年(1112),曾略的后裔曾迁居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南宋初,曾之孙曾佑孙由宁化举家迁居广东潮阳县,后又迁至长乐县(今五华)华城高竹园高明寨。南宋景炎初年(1276),曾佑孙之子曾广新由长乐县华城迁至兴宁县黄陂龙归洞径口开基创业。清初,曾广新之第五子曾章甫的后裔曾XX(族谱残缺,其人无考)迁至惠州府归善县今横沥镇柯树排村。今柯树排村曾姓子孙即为曾章甫的后裔。

              据大岚镇《曾氏族谱》载,曾广新迁至兴宁后,至明朝中叶,其第六子曾荣甫的后裔曾文书迁至惠州府归善县矮陂仕前创业。明末,曾文书之孙曾奇捷迁至大岚山下赤竹排开基立业。后其子孙不断向大岚各地迁移。今大岚镇曾姓人口即为曾奇捷的后裔。

              根出地望

              南丰,三国吴置县。在江西省东部、抚河上游,邻接福建省。

              祠堂对联

              东鲁传经府 南丰修史家

              注:东鲁传经府——东鲁,即鲁国(今山东省),曾巫的开基地。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孔子的弟子、曾巫的后裔曾参以事亲至孝、塑立孝道名满天下,参与著作《大学》、《孝经》。

              南丰修史家——北宋仁宗嘉年间(1056~1063),江西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略的后裔曾巩官至中书舍人,曾编校史馆书籍。

              (由大岚镇曾湖村曾惠光、横沥镇柯树排村曾春祥提供《曾氏族谱》)

            摘自惠阳县志!
            南丰房QQ群24021095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71
              • 经验859
              • 文章58
              • 注册2005-08-19
              长乐古民居 (摘自《吴航乡情》作者:蒋滨建)
              长乐人杰地灵,被誉为“海滨邹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矗立着众多富含人文蕴味和建筑智慧的先人故居。故居是先人留下的历史足迹,是不可割断的历史文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尽管这些曾参加铸造长乐辉煌历史的先人,随着时光的推移,其足迹渐渐远去,但他们的故居旧址,却穿越历史时空保留至今,述说着他们奋斗的故事,印证着他们昔日的辉煌。这些古民居装点了历史,也装点了今天和未来,反映了长乐历史文化底蕴的永久魅力。
                   
                                                    神奇的“九座里”
                  “九座里”位于古槐镇感恩村,建于1730年。这座大宅的建筑格局与福州许多古民居不相同,大门进去是一个宽大的广场,广场正中是一个进入宅院的大门,进了这个大门,九座三进的大院分成三排连成一体,“九座里”因此而得名。
                    “九座里”至今保护的完好。祖堂的神龛也是雍正年间建的,“文革”破四旧,“九座里”人将神龛四周砌上砖墙,让破“四旧”者无法砸烂;“九座里”有一座大院的二进大厅壁上有精致的木雕,“文革”时来“串连”的红卫兵想铲下烧了,“九座里”人连夜用薄木板遮住木雕,再刷上石灰;“九座里”有12面清朝的木屏风,木屏风两侧都精美绝伦,前面是清朝长乐进士陈学颖当年为“九座里”主人写的贺寿词,后面是一幅幅山水画,“文革”时,“九座里”订了一个大箱子,将这12面木屏风放进去,坚壁清野藏起来。这些宝贝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见天日。每逢喜庆,族人总要把12面木屏风摆在大厅两旁,展示先祖的文化气息,以此为荣耀。
                    “九座里”住的全是曾姓人家,属福州“南丰曾”这一支。他们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后人。曾巩,江西南丰人,散文成就卓越。1077年出任福州知州,到任的前一年,福州人民因不堪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起来暴动。他到任后,采取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使混乱局面很快地平静下来。因而得到了人民的好评。后人在福州乌石山西麓建立了南丰祠,纪念他的政绩。
                    在这里,130年间走出了四代百余位海军精英。其中最耀眼的当属三位将军。他们分别是最早将《鲁滨逊漂流记》翻译到中国的清末民初海军著名儒将,被称为“中国海军第一诗人”的曾宗巩,他能文能武,英语、法语俱佳,他酷爱藏书。他从天津水师堂驾驶第四届毕业后,曾任福州海军制造学校校长、海军部司长、烟台海军学校校长,海军少将。
                    中共烟台地下党的创立者,大革命失败后受周恩来安排,在海军卧底的曾万里, 1934年赴英学成回国。抗战中屡立战功。1937年8月,时任宁海巡洋舰枪炮官的他,在著名的“江阴海空战”中沉着指挥,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直至舰沉才泅水上岸就医。曾任中国政府驻东南亚盟军总部联络参谋、中国驻盟军统帅部海军联络官,海军少将。
                    研制水雷,首创用水雷打击日舰,被誉为“抗日制雷英雄”的曾国晟。他1917年考入福州海军学校航海班,曾任海军总司令部第六署署长,海军少将。1949年7月,他参加起义,加入人民海军行列。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接见。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领导、海军研究会副主任。曾任福建省政协常委。

              南丰房QQ群24021095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71
                • 经验859
                • 文章58
                • 注册2005-08-19
                福建长汀是一个有独特魅力的小城


                长汀人的宗族观念很强,对同姓之人常冠以“本家”称呼。旧时节,每个姓氏都有自己完整、系统、流畅的族谱,将本姓氏源流、迁行路线、本支子祀等重要情况记录得详详细细,无一差错。时至今日,长汀城内同姓之间仍有“宗族联谊会”之类的组织,定期组织活动联络自己的“本家”。每到逢年过节,不少人家还会在家门口贴上表明本姓先祖事迹的对联,如萧氏人家常常会贴上“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或者“名传八代,文著六朝”这样的对联,其实两幅对联说的意思是一样的,上联都是纪念萧氏家族在唐代出过八位名相的事,下联都是为绍明太子萧统编著《绍明文选》歌功,体现出了很强的家族荣誉感。

                长汀人的故土意识也很强。汀城人家的门户上常常会贴上表明自己家族发祥地的对联,如曾姓人家常常会贴上“东鲁文风古,南丰世泽长”这样的对联,上联用来纪念孔门弟子曾点及其福地山东,下联说的是曾及其故里南丰


                客家姓氏---曾(zeng)    

                --------------------------------------------------------------------------------
                   
                   
                 
                  曾姓是北宋传入宁化的《曾氏总谱客家曾氏源流》中有:[曾洪立子纡椁……宋政和壬辰年(公元1112年)由南丰秆福建宁化石碧下居焉,生子仲辉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由宁化秆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根据这个记载,曾纡椁在宁化只传了二世,其孙就迁往广东了。

                 
                [ 此贴最后由南丰曾强在2008-6-2 19:47:48编辑过 ]
                南丰房QQ群24021095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71
                  • 经验859
                  • 文章58
                  • 注册2005-08-19
                  现 曾氏 南丰房 流向和繁衍 资料
                   123  321 1234567
                  [ 此贴最后由南丰曾强在2008-6-2 19:54:23编辑过 ]
                  南丰房QQ群24021095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71
                    • 经验859
                    • 文章58
                    • 注册2005-08-19
                    南丰世泽长”这样的对联,上联用来纪念孔门弟子曾点及其福地山东,下联说的是曾文正公国藩及其故里南丰,...


                      修正 错了   南丰世泽长”这样的对联,上联用来纪念孔门弟子曾点及其福地山东,下联说的是曾巩及其故里南丰,...
                       
                    本人只是收集来的资料  如有错误 请宗亲 提醒 以变 完善和修正 谢谢 大家
                    南丰房QQ群24021095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71
                      • 经验859
                      • 文章58
                      • 注册2005-08-19
                      曾,“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由南丰徙福建宁化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宁都城南曾氏十二修族谱》载,曾巫为曾氏鲁国、东鲁郡远始祖,世居山东,至19世曾据避王莽乱南迁江西。43世曾虹于唐天宝间从乐安云盖乡徙宁都镐源即东韶,为鲁国族基祖。43世曾蟾于唐天宝间从永丰睦陂徙宁都衙前西街,49世曾泰于北宋元丰八年任宁都县令,遂居,为宁都曾氏东鲁族基祖。“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年间进土、翰林学士南丰曾巩后代曾焞,于宋政和壬辰年入福建,留居汀州宁化石壁,复迁长汀,为入汀之始祖。元奉政大夫曾裕振,由江西赣州迁汀州宁化。曾裕振子曾政,元进士,官大理寺,生4子。逝世后,其妻聂氏偕弟及诸子由宁化迁广东梅州,尊曾裕振为入粤始祖。后裔迁惠州、和平、兴宁、蕉岭、河源、广州等地。《宁都城东武城曾氏仲廉祖二十修族谱》载,曾原为南宋景定五年进士,于咸淳初授宁都县令入籍,为宁都曾氏武城族始祖。南宋景炎年间,另一系曾佑荪避乱入汀州,由宁化经长汀、上杭而入广东梅州。元初,其子曾广兄弟分迁兴宁、五华。赣南、闽西、粤东曾氏后裔于北宋后分迁宁化石壁、汀州、揭阳、兴宁、平远、增城、泉州、广州、韶州(今韶关)、福州、香港、台湾等地,又迁徙深圳、香港、安南(今越南),渡海定居南洋群岛。

                      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有一位原籍澄邑的曾振赐,死后葬在今台南市大南门外,说明在明末已有大陆曾氏移居台湾。入清以来,闽、粤曾氏入台及在台湾的活动更多,其有文献记载者主要有:康熙年间,曾某在今彰化县竹塘乡开垦,又,曾、许二姓合垦于新竹县香山乡;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曾浩生立功;康熙末年,曾机禄、曾瑞文在深耕堡(今台南新化沙山)开垦;康熙、雍正年间,曾、邱、乌三姓合垦于屏东车城;雍正元年,曾辰林与郭、周、邱三姓同立凤山杨邑侯去思碑;雍正三年,南安人曾才,开垦于大糠榔堡溪南庄;雍正五年,曾鹄头在今新竹县红毛乡圆山开垦,陆丰人曾国鹄垦于竹北二堡圆山;雍正初年,来自广东大埔的曾姓,与巫、何二姓垦于猫罗堡柳树林庄、登台庄;雍正年间,曾、许、叶三姓合垦于今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及香山;乾隆六年,漳州人曾合记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顶城里;乾隆八年,粤籍曾姓与同乡赖、曹、温三姓以及闽人田、庄二姓合力在苗栗二堡通霄庄开垦;乾隆十六年,曾振世捐建麻豆北极殿斋房;乾隆二十四年,曾应臣与乡人合置里港天后宫义渡;乾隆二十五年,曾光祖与郭瑠等人重修彰化县学;乾隆三十年,曾文琬担任彰化县军工匠首,同安人曾某在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开垦;乾隆三十二年,曾筑观与乡人同立凤山北门石路功德碑;乾隆四十年,大埔人曾某与何、巫二姓开垦于今台中县东势镇;乾隆四十一年,泉州人曾壁章在今台北县林口春湖村中湖开垦;乾隆四十三年,曾式鸿为大甲西社番佃;乾隆四十九年,镇平人曾光耀与乡人同立内埔昌黎祠文宣王祀典引碑;嘉庆十三年,曾勤生与乡人同立嘉义三山国王庙韩昌黎祠石联;嘉庆十八年,贡生曾文凤立燕雾保东山义冢示禁碑;嘉庆二十一年,曾鼎珍与里人重建盐水里仁桥;道光二十四年,粤人曾宝昌与魏超福倡建新竹县丰宫;咸丰六年,粤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于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光绪二十年,曾乾连入垦今新竹县宝山乡。目前,曾姓是台湾第十六大姓,遍布台湾各地。台湾曾姓分为武城派、龙山派、獭江派、晋江县内坑派、裕振公派、平和县派,他们均说是“宗圣”曾参的后代,只是开派始祖不同而已。台湾龙山派曾氏与邱氏联宗,经常聚会,共叙亲谊。原来,福建海澄新安乡有一位曾氏子弟入赘当地邱姓,后随着移民把这种亲情带到了台湾与海外。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曾氏有些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侨居于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及美洲、欧洲一些国家。

                      曾姓很早就是一个大姓,且早在汉代就有南迁到江西赣南,成为早期客家先民。南迁近2000多年来的曾姓在赣南、闽西又粤东,发展成为客家大姓,衍播海内外。

                      曾姓在人民日报1987年5月3日报道中国科学院两研究人员据1982年国家统计局及台湾人口有关资料分析,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38大姓;21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历时两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人口统计》之姓氏人口排序为第32大姓;当今按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7年春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人口多少排次序也为全国第32大姓。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分布很广,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较多,这4省曾姓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曾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京、彝、满、苗、黎、土家、布依等民族中均有曾姓。

                          此外,台湾省的曾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曾被迫改用曾根、曾我、曾山、曾田等日本姓,直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才恢复原来的曾姓。

                      南丰房QQ群24021095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