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2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
    • 经验131
    • 文章13
    • 注册2007-10-22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远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 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户)氏的反抗。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最后把有扈氏灭了。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义),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o,啄)。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ao,傲),一个叫殪(yi,意)。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 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椒还没到有仍,少康得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li,利,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少数民族中曾姓: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岛、巫头岛上,京族曾姓族人迁入潭吉岛的时间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头岛上的曾姓族人迁居于此稍晚,仅传3世。

    满族 今河北省隆化县的中满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陵两个布依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市郊,属古代“百越”中的一支。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有曾姓。

    介绍文件

    曾姓迁徙史

    曾姓迁徙概述

    曾姓源于山东,汉代之前未出山东,自西汉开始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后,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春秋时期

    曾姓远出于夏禹,到了春秋末年,家族中出了曾点,曾参(宗圣曾子)父子。曾姓族谱中把宗圣曾子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两汉时期

    发祥于山东的曾氏,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庐陵一带。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遂使曾姓发展成为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曾氏于东汉时大举南迁。15派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先居于庐陵吉阳乡,后又迁至莺迁乡。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徙居蜀郡(四川)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南丰曾氏经江西广昌、石城,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宋元时期

    宋元间曾参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宋末已有曾姓先民到金门居住了。靖康乱时,金门乱世中的桃源,当时梁、傅、曾姓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
      • 经验131
      • 文章13
      • 注册2007-10-22
      “曾”字的辈份:1.曾氏源於「鄫」或「缯」,根据《辞海》中记载:「鄫,古国名,姒姓,在今山东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曾氏源自春秋时代鄫国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相传帝舜时,夏禹的母亲因在梦境中食薏苡而诞下了他,故此帝舜便赐予夏禹姒姓。

      据古老的姓氏传书《世本》记载:「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夏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得贤人相助下,使夏室中兴,分封其幼儿曲烈於鄫(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后来,於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所灭,太子巫逃亡到邻近的鲁国,他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他本欲以故国「鄫」为姓,但感叹封邑已失,故删去邑部(邑部为「」),改姓为「曾」。这一段历史缘由在其他姓氏古籍,如《姓纂》、《姓氏考略》等,也有相同的记载。

      2.纯粹的宗族源流

      「天下一曾无二曾」,曾氏只有一个祖宗——曾巫。然而,在中华民族中,许多姓氏虽然同字,但也可能源自不同地方或直系不同的祖宗,有些更无法确实地追查祖源。但经专家及学者的考证,长久以来曾姓从未发现经其他姓氏改姓或冒姓,姓氏来源既清楚且纯正。曾氏后人对其祖籍深感认同,无论迁移到何处,也会自称为山东人士,更於祖宗牌位及祠堂宗庙上列明「山东武城」或「鲁国堂」,而且在堂联上亦清晰写上祖籍於鄫国,如「望居鲁郡,源起鄫国」。

      3.儒家宗师为曾族添荣

      曾氏自古以来具有崇高地位,成为名门大族,历史当中出现过不少杰出人士,为氏族赢到荣誉。曾氏出现一位儒家宗师——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氏的代表人物,故此曾氏多自称为曾子的后裔。《辞海》记载「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名参,字子与,孔子学生,以孝著称。」他曾著书《孝经》,被历代君主封为「宗圣」。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曾子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地位亦因此提高。曾氏家族与孔、孟、颜三大家族,获得历代统治者的尊重及赞赏,被表扬为「四圣」。「四圣」之嫡系世代封袭,能享有朝廷的优惠和特权。

      排行38 人口六百万

      字辈是辈份的代表字,辈份标志世系次序及宗族内部等级身份高低,故此古时每个家族对字辈均十分讲究。特别是名门望族,要求更为严格,家中子孙取名,必定按照族中字辈排列,以识别其出身。自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其后人均可获封为「衍圣公」,历朝皇帝亦偶有赐名。直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於乾隆九年下旨,赐孟、曾、颜的后人,可与孔府子孙共同沿用统一的五十个字辈,地位显赫。

      曾氏家族的子嗣散播到世界各地,自曲烈封於鄫国至今,已持续4600多年,全球的曾姓人士约有650万人,在中华民族22000个姓氏中,人数占第38位。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
        • 经验131
        • 文章13
        • 注册2007-10-22
        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    大界曾氏名人录
        大界曾氏名人辈出。曾元吉公六个儿子都读了书。至第六十七派后不仅代代有读书之士而且房房有人在朝中做官:以下资料录辑[大界曾氏五修族谱]曾国藩、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华、曾纪泽、曾纪鸿、曾昭燏、曾昭抡。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宪杰、等在论坛已有专述。下列名录不再重复。末入谱的名人当有遗漏。
        曾尚榜:曾元吉第三子。名文炳字兴榜、号静轩。清从九品。
        曾尚怀:曾元吉第四子。字兴怀、号明德。清诰封建威将军。配贺氏,诰赠一品夫人。
        曾尚烈:曾元吉第六子。字兴烈。号戌若。清诰封建威将军。配龙氏,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胜:尚庭长子。字儒胜。号竟希。清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候一等义勇伯。配彭氏。清诰赠一品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衍寀:尚庭次子。字儒,号同寅,别号桂亭。清诰赠奉政大夫。配彭氏。诰赠宜人。
        曾衍霖:尚榜长子,字儒霖,号琼芳。清貤赠通奉大夫。配彭氏,清貤赠夫人。
        曾衍雅:尚榜次子。字儒雅、号仲醇。清诰赠建威将军。配高氏。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达:尚怀六子。字儒达、号尊三。清诰赠建威将军。配左氏。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才:尚烈长子。字儒才,号际盛。清诰赠建威将军。配左氏。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铎:尚烈次子。字儒铎。号金声。清诰赠中议大夫、武翼都尉、建威将军。配贺氏。清诰淑人一品夫人。
        曾兴仁:衍政长子。字于心。清诰赠武义都尉、晋赠建威将军。配刘氏。清诰赠淑人晋赠一品夫人。[衍政系尚梁长子]
        曾兴教:竟希长子。名民升。字为教。号重五。清太学生,貤光禄大夫。配彭氏。清貤赠一品夫人。
        曾兴致:字为致。号中和。清貤赠荣禄大夫。诰赠振威将军。配肖氏。清貤赠一品夫人、诰赠一品夫人。
        曾星冈:名玉屏。号星冈。清太学生。诰封中宪大夫荣禄大夫、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候一等毅勇伯。配王氏。清诰封一品夫人、诰赠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兴旭:衍寀长子。字东阳、号阳谷。清诰封奉政大夫。配聂氏。清诰封宜人。
        曾兴晟:衍寀次子。字日成。号紫云。清太学生。
        曾兴国:衍霖长子。字民惠。清诰赠奉政大夫貤赠通奉大夫。配唐氏。清诰赠宜人她赠夫人。
        曾兴渠:衍雅子。清诰赠建威将军。配彭氏。清诰封一品夫人。
        曾兴渤:衍魁次子、清诰赠奉直大夫。配胡氏。清貤封宜人。
        曾兴炬:衍达次子,清诰封武显将军。配赵氏。清诰封夫人。
        曾兴松:衍才子。清太学生,诰封武义都尉,诰赠建威将军。配刘氏。清诰封淑人诰赠一品夫人。
        曾兴蚊:衍铎次子。清武庠生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配杨氏。清诰封宜人晋封淑人。
        曾兴甲:衍铎四子:清诰封建威将军。配刘氏。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兴楚:衍铎五子:清诰封武又义都尉、晋封武显将军。配刘氏。清诰封淑人晋封夫人。
        曾毓岱:兴仁次子:字瞻岳、清诰封武义都尉、晋赠建威将军。配彭氏。清诰赠一品夫人。
        [尚梁曾孙]
        曾毓裔:兴教次子,清敕授文林郎诰赠奉政大夫晋赠中宪大夫。配彭氏。清例封孺人、诰赠宜人、晋赠恭人。
        曾敏羔:兴教四子。清五品衔侯选训导诰授奉直大夫诰赠资政大夫。配朱氏。清诰封宜人诰赠夫人。
        曾毓公:清诰赠武显将军诰赠振威将军。配朱氏,清诰封夫人诰赠一品夫人。
        曾毓圭:清诰赠昭武都尉。配彭氏。清诰封恭人。
        曾毓壁:清诰赠武显将军。配彭氏。清诰赠夫。
        曾毓济:名麟书。号竹亭。清邑庠生。诰封中宪大夫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诰赠建威将军。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候一等威毅伯。配江氏。清诰封恭人一品夫人诰赠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毓驷:名骥云。字高轩。清太学生貤封荣禄大夫光禄大夫。特旨诰封通奉大夫。配罗氏。
        清诰封一品夫人特封夫人。
        曾毓龙:清从九品。
        曾毓玟;清从九品。诰封奉政大夫晋封通奉大夫。配王氏。清诰赠宜人晋赠夫人。
        曾毓璋:清诰赠武功将军。配高氏。清诰封夫人。
        曾毓官:清由军功五品保外委把总赏戴蓝翎加守备都司游击赏换花翎升参将副将总兵记名提
        督刚勇巴图鲁御赐奖武银牌赏穿黄马褂诰赠建威将军。配王氏。清诰封一品夫人。
        曾毓华:清军功五品。
        曾毓聘:清从九品以军功保县丞府经历加同知衔即选知县由蓝翎赏穿花翎加三品封典奏留两江补用同知直隶州知州。浩授中议大夫。配周氏。诰封淑人。
        曾毓衢:清六品军功。诰授振威将军。晋授建威将军。配欧阳氏。清诰封一品夫人。
        曾传家:毓岱长子。原名嘉。号进贤。清诰赠武义都尉晋赠建威将军。配陈氏。清诰封淑人晋封一品夫人。
        曾传芹;清六品军功加五品顶戴。配王氏。
        曾传薰:清诰授通议大夫。配李氏。清封淑人。
        曾传芳;清太学生诰封昭武都尉。
        曾传唐:清赏给二品封典,诰授武显将军。
        曾传盛:清太学生加同知衔,候选知县升用直隶知州,赏戴蓝翎。
        曾传黄:清由军功保外委把总。千总守备,都司尉游击赏戴花翎。
        曾传俊:赏给一品封典。诰授振威将军。。赏骑都尉世职。追赠建威将军。
        曾传巨;清五品顶戴。世袭骑都尉。
        曾传里:清由军功保至都司。貤封武义都尉。
        曾传纯:清以军功,历保至参将,浩授武义都尉、建威将军。
        曾传宠:清赏五品功牌,历任江苏太湖水师哨长。
        曾纪辉:传冢次子。清由军功保外委把总千总守备赏戴蓝翎升都司游击赏换花翎。补授江南孟河营都司加参将副将总兵记名过缺简换提督敢勇巴图鲁。诰授建威将军。配李氏。清诰封淑人晋封一品夫人。
        曾纪纲:传家三子:字趾祥原字祯祥。清由军功保外委把总千总守备加都司衔赏戴蓝翎。二十六岁,同治六年丁卯二月十八日午时在湖北蕲水县阵亡。
        曾纪麟:传家四子。清太学生。
        曾纪兰;清五品顶戴。
        曾纪铎:清五品顶戴。
        曾纪梁:曾国潢长子。清县学附生、貤封中宪大夫。
        曾纪湘:曾国潢三子。清县学附生。诰赠奉政大夫。
        曾纪渠:曾国潢次子[抚曾国葆]清二品荫生。奉旨记名出使大臣。诰授中宪大夫。累赠光禄大夫。
        曾纪寿;曾国华次子。钦加三品衔、二品顶戴,诰授昭武都尉、奉政大夫、晋封资政大夫。
        曾纪瑞:曾国荃长子。一品荫生。兵部员外郎,钦加三品衔、诰授奉直大夫。通议大夫、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曾纪官:曾国荃次子。正一品荫生,户部员外郎,云南司兼广东司行走,钦加三品衔,诰授奉直大夫。通议大夫。貤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曾纪禄:诰授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官夫。
        曾纪福;清从九品。
        曾纪和:清贡生、遵例纳捐中书科中书。
        曾纪策:诰授武显将军、振威将军、建威将军。
        曾纪范:例授武显将军。
        曾纪笏:赏给正四品封典。诰授昭武都尉。
        曾纪典:清太学生加同知衔。诰封奉政大夫。
        曾广勋:清诰封奉政大夫,太学生蓝翎五品衔,安徵候补知县。
        曾广祺:清五品顶戴。
        曾广祜;国民党中央陆军讲武堂毕业、历任连长、营长、高级参谋、江苏句容县公安局长。
        曾广俊:清太学生。德国陆军大学毕业,囝国民党陆军部航空署上校科长。保定军校上校教官。
        曾广坛: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陆军少将。
        曾广銮:纪泽三子。清正一品荫生。花翎郎中衔,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曾广鎔:纪鸿三子。花翎二品衔湖北侯补道,湖北牙厘局总办。简授湖北施鹤兵备道、署理湖北按察使。
        曾广祚;纪梁四子。江苏侯补道,诰授中宪大夫。
        曾广汉:纪瑞长子: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承袭一等威毅伯。钦派留京师大臣。
        曾广河:纪瑞三子:特赏员外郎,邢部奉天司行走。诰授中宪大夫。
        曾广江;纪官长子:特赏举人,一体会试花翎郎中。钦加三品衔、二品顶戴。安徵候补道。诰授通议大夫,晋授资政大夫。
        曾广敷:纪渠长子。诰授通议大夫。
        曾广泰:清太学生,国民党陆军少将。
        曾广镇: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后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中国科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广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陆军少校。
        曾广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陆军中校。
        曾昭懿:广祚第四女。南京金陵大学理科学士。北平协和医院博士。
        曾昭繗:广祚第五女。西南联大经济系学士。
        曾昭楣:广祚第六女。长沙艺芳女校高中毕业,西南联大生物糸学士。
        曾昭佑;广荣三子。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陆军中校。
        曾昭粟: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陆军中校。
        曾昭敦;广泳三子。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十三期毕业,陆军第四十九师军需处主任。陆军上校

        曾昭垂:字启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6期毕业。新疆建设兵团离休干部。著有[评说曾国藩]。入选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世界名人录。
        曾昭谏:广鎔六子:交通大学公务管理科经济学士。
        曾昭杭:广钧钧子,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华东美术学校校长、湖南省政府参议。
        曾昭桦:广钧三子。香港大学文学士。广西省高级顾问、
        曾昭柯:广钧四子。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毕业。军政部外事局少校参谋。
        曾昭亿:广鎔次子:国立南洋大学铁路管理科学士。北平铁路管理学院交通博物馆主任。
        曾昭建:广鎔三子:湖南大学商科学士。川滇公路局宣威段会计主任。
        曾昭明。中央陆军官学校毕业。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参谋班毕业。陆军少校。
        曾昭棉:广鎔五子:上海无线电专门学校毕业、汉口公路局无线电台台长。新中国建立后任湖南常德无线电厂高级工程师。
        曾昭权:广钟长子: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北平电灯公司西山新厂主任工程师。新中国建立后任湖南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主任。
        曾昭桓:广钟次子。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美国意利诺大学铁路土木工程学士。复旦大学教授、广西大学教授、交通大学教授。
        曾昭承:广祚长子。美国威斯科康新大学经济硕士。国民政府会计处科长。
        曾昭拯:广祚五子。大夏大学商科学士。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财务科科长。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
        曾昭六:广汉九子。上海复旦大学商科学士。历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科长。
        曾昭籛:广河长子:国民政府邮传部员外郎路政司行走。
        曾昭南:广汉次子:清太学生、花翎同知衔。湖南私立第一法政专门学校毕业。
        曾昭河:广江长子。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
        曾昭义:广江四子:日夲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士。国民党中央考试院检定高考及格会计师。
        曾昭祁:广江五子:日夲东京大学商科学士。国民党中央铨叙部甄审合格经济部特许会计师。
        曾昭茂:广敷次子。清太学生。花翎三品衔。日夲法政大学毕业。国民党政府河南省鹿邑县县长。
        曾宪惠: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第一期毕业。陆军中校。交通部人事处审查委员。
        曾宪模:湖南私立明德中学毕业。辽宁铁道管理学校毕业。
        曾宪栋:国立湖南大学理工科学士。全国运输总司令部上校电信主任。
        曾宪朴:昭和长子。国立中央大学农科学士。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办公厅主任。
        曾宪柱:昭和次子。湖南私立明德学校高中部毕业。华西大学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曾宪楷:昭和长女。曾宪植之姐。湖南大学文学士,私立燕京大学文科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终身未嫁。
        曾宪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校区毕业。美国联合大学硕士,台湾国防部电视制作中心主任。国大代表。
        曾宪援:立军军官学校气象科第十二期毕业。台湾民航气象中心简任主任。少将衔。
        曾宪衡:湖南医学院毕业。历任湖南医学院教授。卫生部外医学杂志社编审。
        曾宪枚:湖南私立明德中学初中毕业。广雅中学高中部毕业。
        曾宪枢:国立湖南大学商科学士 。
        曾宪根:湖南私立明德中学初中毕业。岳云中学高中部毕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西分校毕业。
        曾宪涤:昭承次子,字雅恂、号子静、行二。著名导演(代表作: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大界曾氏名人录中:曾兴仁、曾毓岱、曾传家、曾纪纲、曾纪辉、曾纪麟、系夲人直系长辈。
        家谱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年)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守约堂木刻本 三十九册 河北大学
        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征五卷 曾士璋辑 清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
        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圣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辑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国三年(1914年)重镌本 一册 河北大学(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曾百容等续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大渡乡 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 (民国)曾毓南、曾广发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 (民国)曾志益重修民国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武城曾氏族谱二卷 木刻本 湖南来凤县志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贯之、曾得宗修,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图 存八卷
        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录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图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曾毓绪、曾广镕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9)、美国
        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 (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图(存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曾广杰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连胜修,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又一部存三册)
        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养志堂活字本 七册 吉林大学
        曾氏宗谱不分卷 曾星炳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辑 民国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曾彬文卒于清咸丰十年,后人增辑记事至宣统间
        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口口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 木刻本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谱四卷 江西铜鼓县丰田木刻本江西档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 残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口口卷 (民国)曾大方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照临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江西图
        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后编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七卷)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达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 一册 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日本、美国 注:首修于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图 注: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 林添福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册 美国
        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写本 一册 美国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国(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编修者不详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册美国国会
        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咏同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民国)曾达文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 三册 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册 日本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庆良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册 日本、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一卷 曾文玉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日本东京帝大
        曾氏家训八卷 曾克专 民国铅印本 一册 日本东京帝大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清)曾宪柘主修 清官统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辑 明嘉靖刻本 上海图 存五卷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图、天一阁
        富顺·曾氏宗圣支谱 曾昭煌等编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文生续修 清咸丰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此谱首修于清乾隆年间曾仁山
        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昭煌编纂民国间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川图(存一册)注:记事迄同洽年间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忠谋堂刻本 四川图 (存一册)
        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 (民国)曾贡三、曾介圭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
        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国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修,此为四修
        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曾锡光、曾传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内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晋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钞本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系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东梅县·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台湾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万万斋 附注五代闽南安郭忠福后受封广泽尊王之谱传、附土库凤山寺尊王版画像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湘乡曾氏文献、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谱
        宗圣志不分卷(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附注曾宪口等在台湾重印宗圣传记事略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
          • 经验131
          • 文章13
          • 注册2007-10-22
          关于曾氏名派字辈,经本会考证,我姓字辈分为清代康熙、道光、同治皇帝所赐,最后二十字则为民国政府颁发。均经过我族宗子拜受。

          曾氏全国统一名派字辈为: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鼎、新、开、国、运、

          克、复、振、家、声、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锦、瑞、

          永、锡、世、绪、昌。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
            • 经验131
            • 文章13
            • 注册2007-10-22
            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
              • 经验131
              • 文章13
              • 注册2007-10-22
              曾氏族谱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年)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守约堂木刻本 三十九册 河北大学
                  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征五卷 曾士璋辑 清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
                  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圣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辑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国三年(1914年)重镌本 一册 河北大学(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曾百容等续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大渡乡 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 (民国)曾毓南、曾广发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 (民国)曾志益重修民国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武城曾氏族谱二卷 木刻本 湖南来凤县志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贯之、曾得宗修,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图 存八卷
                  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录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图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曾毓绪、曾广镕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9)、美国
                  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 (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图(存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曾广杰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连胜修,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又一部存三册)
                  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养志堂活字本 七册 吉林大学
                  曾氏宗谱不分卷 曾星炳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辑 民国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曾彬文卒于清咸丰十年,后人增辑记事至宣统间
                  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口口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 木刻本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谱四卷 江西铜鼓县丰田木刻本江西档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 残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口口卷 (民国)曾大方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照临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江西图
                  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后编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七卷)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达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 一册 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日本、美国 注:首修于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图 注: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 林添福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册 美国
                  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写本 一册 美国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国(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编修者不详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册美国国会
                  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咏同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民国)曾达文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 三册 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册 日本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庆良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册 日本、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一卷 曾文玉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日本东京帝大
                  曾氏家训八卷 曾克专 民国铅印本 一册 日本东京帝大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清)曾宪柘主修 清官统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辑 明嘉靖刻本 上海图 存五卷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图、天一阁
                  富顺·曾氏宗圣支谱 曾昭煌等编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文生续修 清咸丰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此谱首修于清乾隆年间曾仁山
                  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昭煌编纂民国间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川图(存一册)注:记事迄同洽年间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忠谋堂刻本 四川图 (存一册)
                  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 (民国)曾贡三、曾介圭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
                  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国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修,此为四修
                  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曾锡光、曾传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内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晋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钞本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系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东梅县·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台湾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万万斋 附注五代闽南安郭忠福后受封广泽尊王之谱传、附土库凤山寺尊王版画像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湘乡曾氏文献、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谱
                  宗圣志不分卷(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附注曾宪口等在台湾重印宗圣传记事略
                  曾氏家乘五卷 曾克专 1958年曾克专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省文献会、北文献会 附注由赣人闽曾氏庐陵公裔孙谱系
                  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写本册 香港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刊本 四册 香港大学
                  武城曾氏宗圣志谱二十卷册 香港大学曾容光 清光绪十六年影印曾宪 1968年刊本
                  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光绪十七年写本一册 香港大学
                  曾氏家乘五卷 曾克专 1958年铅印本 一册 香港大学
                  曾氏家乘不分卷他家谱学会
                  福建·曾氏族谱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克专 1958年铅印本 一册 犹曾六郎 刊本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69年刊本 1969年刊本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朝清 196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海澄·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柱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宁化·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宁化·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清贤 刊本 一册 犹曾元辅 民国十五年刊本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曾得昌 刊本 一册
                  福建平和·曾氏家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民国三十七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平和·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真枝 1980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平和·曾氏族谱不分卷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同安·曾氏家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林碧珠 1985年刊本 (福建同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取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同安·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武平·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武平·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人格 1975年刊本曾蓬辉 1983年刊本曾庆祥 刊本 一册 犹
                  福建永定·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玉音 清嘉庆十二年刊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博罗·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修山 1971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程乡·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海丰·曾氏族谱不分卷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湘江 1963年刊本编修者不详 1968年刊
                  广东嘉应·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镇平·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义秀 1984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系·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呈贞 1976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南邑·曾氏家谱不分卷 杨朝逢、杨丹桂 197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台湾·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头公派下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丽纹 1979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嘉庆九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雾峰·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申甫 民国十二年、1976年 (续抄)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不分卷 曾玉音、曾味根、曾庄、曾文鳌清乾隆四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世系统图不分卷 曾焕魁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列代祖先祭祀表及户口誊本·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传家宝(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元辅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稻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玉音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惠安獭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惠安獭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民国十六年刊本 一册曾颐和 刊本 一册曾颐和 1967年刊本
                  广东省揭阳县西门外五经富客属宗圣曾子五十五世孙支系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黄帝至夏禹历代远祖史料集不分卷 曾颐和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回忆录不分卷 曾勤华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家谱(曾氏)不分卷 曾聪恕会缩微胶卷
                  家族簿不分卷编修者不详会缩微胶卷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
                  金湖春秋(曾氏等家谱)不分卷 曾人口(曾启修)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开澎始祖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江海、曾其明、曾荣宗、曾根旺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家谱不分卷 曾一平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派曾氏家谱牒(正本)不分卷 陈家驹 民国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世系,第六十五派才公直系考直系图不分卷 曾份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上曾氏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之神位不分卷 彭素娟(抄) 1985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曾氏历代族谱不分卷 曾和文(重抄) 1970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族谱(曾氏)协春分堂不分卷 曾蓬辉 1983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南投曾质朴公派下家谱不分卷 曾海倾 1973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
                  平和族谱不分卷 曾焕枝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嵌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7年刊本 一册 犹他曾昆和 清道光元年刊本
                  泉郡龙山分派于台湾此路海山郡板桥庄下深丘曾氏历代家承不分卷 曾人焕 民国三十二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荣泉家谱(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荣泉 民国十一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汝拱汝潮曾公派下裔孙族谱不分卷 曾盛和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鲁国郡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来 1982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堂尚上历代祖高曾祖考妣神位不分卷 曾清发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堂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5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濠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神经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民国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清乾隆四十六年刊十八年刊本 一册十六世曾六一公派下家系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世系族谱(曾氏)不分卷 曾忠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2年刊本 一册
                  台北竹堑曾氏族谱序、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金定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台湾桃园永安村曾姓沿起及原籍界台籍历代谱序不分卷 曾门 196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太平寨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玉音 清嘉庆十二年、清光绪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堂家谱不分卷 曾进松 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曾纪湖 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雪兰莪曾氏宗祠族谱不分卷 曾庆贤 1960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燕翼堂曾氏族谱不分卷 霞山氏 清咸丰十一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依照童印族谱抄族谱(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祥富 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永定迁台曾氏派字系统表不分卷 曾子中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元才公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宝荪回忆录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东灿家谱表不分卷 1976年刊犹他曾宝荪 1969年刊本 一册
                  曾东灿家谱表不分卷 曾东灿 1980年刊本 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国堂族谱不分卷 曾富雄 1982年刊本 一册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系图(曾家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族谱记录簿不分卷 曾水发 1959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祖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77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见龙公尝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景和家谱表不分卷 曾景和 1981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丘渊源考不分卷 曾清贤 1981年刊本 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 曾水照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第六十五派才公房直系考不分卷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册 1976年刊本编修者不详曾氏黄氏梁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乘不分卷 曾克专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礼簿不分卷 曾荣村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册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胶卷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曾连科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秋林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松麟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嵩生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
                  曾氏家谱蔡惠荣(抄)不分卷 1979年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学序编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族原谱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克专 1962年刊本曾文楷 1977年刊本 一册
                  曾氏历代系统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七十三世伯杂公家谱不分卷 曾颐和 1961年刊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次源流族谱不分卷 曾光清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次源流族谱不分卷 曾光清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清道光二十六年刊
                  曾氏世系谱不分卷 曾光清 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系图(平和衍台湾部份)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6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手抄族谱不分卷 曾火顺 刊本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谱学会缩微胶卷册犹他家谱册 犹他家曾氏裕振公派高祖十七世日恭公支派系家谱不分卷 曾监灶 1981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渊源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60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源流大宗谱(抄录式)不分卷 曾锦祥(抄)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宗族世谱不分卷 曾阿山 1975年刊本册民国三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南投镇内兴里)不分卷 曾炳炉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平和部份)不分卷 曾添福 民国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74年刊十一年刊
                  曾氏族谱(神经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屏东全台宗圣公祠六大户派下不分卷然 197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57年刊本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7年刊本 一册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 196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德才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三捷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振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抄录不分卷 曾金莲 1975年刊本 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龙山部份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康熙六十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五十五派公房不分卷 曾建安 民国三十八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序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民国十二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序不分卷 曾焕进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祖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祖先忌辰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文滔药簿(后附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文滔 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宪泽家谱表不分卷 曾宪泽 1980年刊本 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姓系统一览表不分卷 曾文楚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姓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76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姓族谱不分卷 彭玉旺 1966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张曾家族谱不分卷 曾新德 民国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张哲山传不分卷 曾和安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彰化花坛白沙村曾家族谱不分卷 曾耀东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镇平南山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秋月 1970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竹堑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银镂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竹堑曾氏族谱手抄部份不分卷 曾肇珠、曾蓝投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子孙宗族芳名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祖考口仁善子嵩曾公系统表不分卷 曾子嵩 1961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祖谱(永定移台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宪毅 1980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祖宗谱序不分卷 曾戌坤 197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浙江常山·定阳桂岩曾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曾宗鲁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村老坞 不全
                  浙江常山·曾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三年(1914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新村白谷圩(存卷3)
                  浙江常山·定阳曾氏宗谱三卷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油印本 浙江常山县东鲁黄坞岭路底蓬
                  浙江常山·武城曾氏族谱十卷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乡占汗村
                  浙江常山·前川曾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王朝佐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前庄坂(存 卷1、2)
                  浙江常山·续修曾氏宗谱常山龙尧麦圹世系不分卷 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麦坞村长家圩
                  浙江常山)定阳归严曾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十二年(1923年)木刻本(序)浙江常山县五里乡山底村石冈(存卷首、7);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水牛坞村(存四卷)
                  浙江常山)续修曾文定公族谱十二卷 (清)魏定国续修 清乾隆四年(17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箬溪村
                  浙江常山·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符璋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箬溪村
                  浙江常山·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郑凤池, 曾繁仁续修 民国间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外方山村、箬溪村 注:始修于清道光十七年曾纯瑚
                  浙江常山·曾氏宗谱四卷 (民国)曾职员 曾绍曾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年)木刻本(序)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游林 村上东坑 注:始修于清宣统二年徐燮
                  浙江腊溪·石坑曾氏宗谱三十八卷 民国十五年 (1926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松阳·午岭曾氏宗谱五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 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四都乡午岭村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民国)佚名纂修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感恩村曾氏族谱(民国)曾尊椿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石印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石莲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海南等纂修 同治五年追远堂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 嘉庆二十三年守约堂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清)曾毓纂修 嘉庆十一年刊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家乘(不分卷)(民国)佚名修 民国抄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家乘略(二卷)(清)曾尚增辑 乾隆二十六年 抄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家谱(清)曾新续修 光绪三十四年稿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六修族谱(清)曾育才修 道光二十一年宗圣堂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蜀支谱(民国)曾尔楷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蜀支谱(不分卷附曾氏通谱)(民国)曾启濂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通谱(清)佚名修 乾隆五十八年修,民国三年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文献存征(五卷)(清)曾士璋辑 清代敦本堂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山东嘉祥·曾氏宗圣志二十卷 (清)曾国荃修,王定安 编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南京刻本 六册 中央民院、日本 注:初修于明万历间,此为三修
              -------------------------------------------------------
              曾姓字辈
                  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
                  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
                • 经验131
                • 文章13
                • 注册2007-10-22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
                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
                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
                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
                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
                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
                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
                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
                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
                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
                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
                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
                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
                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
                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
                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
                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
                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
                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
                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
                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
                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
                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
                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
                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
                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
                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
                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
                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
                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
                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
                之气”。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
                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
                “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
                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
                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
                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
                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
                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
                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
                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
                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
                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
                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
                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
                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
                “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褒贬不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
                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
                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
                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
                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
                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
                求。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
                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
                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三)轶事点滴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
                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
                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
                ”,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
                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

                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
                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
                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
                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
                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
                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
                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

                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
                子”。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
                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一生爱钱”之谜

                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在
                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
                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
                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
                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
                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 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
                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
                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
                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容、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
                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
                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
                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
                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 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
                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
                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
                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
                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
                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
                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渊阁
                校理。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
                1844年(道光24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 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
                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 总裁,殿试读卷
                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
                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
                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县小
                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
                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
                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
                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 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
                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
                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
                “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
                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
                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第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
                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
                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
                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
                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
                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
                商筹北援之策。
                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
                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
                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
                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
                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关刨办
                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
                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
                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
                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
                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
                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
                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
                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第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
                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
                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
                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
                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
                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
                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6月13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9月,与容闳见面,
                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
                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
                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长
                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
                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
                25000人。
                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
                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
                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
                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已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
                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
                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
                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
                ,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
                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
                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
                3月,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
                山东。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营。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
                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
                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
                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
                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
                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
                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
                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
                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
                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
                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
                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
                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
                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
                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
                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
                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
                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
                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
                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
                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
                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23日在沪设宴庆祝61岁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岁
                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
                “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
                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3月1日,时发脚麻
                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
                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
                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
                  • 经验131
                  • 文章13
                  • 注册2007-10-22
                  曾国藩



                  生平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之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之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是为杀人灭口。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干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 “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年谱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24年)34岁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 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弟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 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之策。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1月28日,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 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 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山东。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养。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11年)62岁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
                    • 经验131
                    • 文章13
                    • 注册2007-10-22
                    有在顺德容桂的陆丰西南曾氏家族吗?请联系我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42
                      • 经验1081
                      • 文章35
                      • 注册2008-02-26
                      我祖亦來自廣東五華據目前所知一世祖法遊公, 約當1486年於廣東惠州府陸豐楓樹坪燈心陽君仔田開基, 之前無所考, (( 只知應是承襲自33派祖曾丞→34派祖曾略(即南豐略公房系)→38派祖曾洪立→40派祖曾仁旺→,→52派祖曾仲輝→53派祖曾楨孫,從福建甯化縣石壁村,徙廣東嘉應州長樂縣高竹園(今五華縣華城鎮萬仔崗管區)立業。之後無所考)), 二世祖法行公,三世祖法開公,→萬孟壹義郎→千五→子明→蒼岳→奎壹→若魯→文攀→雲捷→勝鳳→達聞→(英)財→(振)海→(壬)操→(國)金→(貴字輩)一庭

                      從12世祖公渡海來台(約當1790年),落籍苗栗縣西湖鄉,
                      蓽路襤褸至今18世, 原操海豐客家話現都講四縣客語,
                      晚生一庭(貴祥) 現於新竹縣峨眉湖畔之彌勒大道世界總會,文康中心新建工程擔任機電工程組組長,
                      尚祈五華之宗亲群前賢宗長能提供晚生後學於法遊公太之前至53派祖楨孫亦可能是佑孫的世系,若能完成則無任感激,相信我等所有來台之曾家子弟亦當感同身受。

                      連絡處 : 新竹縣峨眉鄉湖光村14寮1號文康中心新建工程處
                      電話: 00886-912-815-773
                      信箱:  goat5568@gmail.com.tw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42
                        • 经验1081
                        • 文章35
                        • 注册2008-02-26
                        我祖来自广东五华据目前所知一世祖法游公, 约当1486年于广东惠州府陆丰枫树坪灯心阳君仔田开基, 之前无所考, (( 只知应是承袭自33派祖丞公→34派祖略公(即南丰略公房系)→38派祖洪立公→40派祖仁旺公→,→52派祖仲辉公→53派祖桢孙公,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徙广东嘉应州长乐县高竹园(今五华县华城镇万仔岗管区)立业。之后无所考)), 二世祖法行公,三世祖法开公,→万孟壹义郎→千五→子明→苍岳→奎壹→若鲁→文攀→云捷→胜凤→达闻→(英)财→(振)海→(壬)操→(国)金→(贵字辈)一庭

                        从12世祖公渡海来台(约当1790年),落籍苗栗县西湖乡,
                        荜路褴褛至今18世, 原操海丰客家话现都讲四县客语,
                        晚生一庭(贵祥) 现于新竹县峨眉湖畔之弥勒大道世界总会,文康中心新建工程担任机电工程组组长,尚祈居广东之前贤宗长能提供后学于法游公太之前至53派祖桢孙亦可能是佑孙的世系,若能完成则无任感激,相信我等所有来台之曾家子弟亦当感同身受。
                        连络处 : 新竹县峨眉乡湖光村14寮1号文康中心新建工程处
                        电话: 00886-912-815-773
                        信箱:  goat5568@gmail.com.tw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
                          • 经验34
                          • 文章4
                          • 注册2008-04-24
                          我也是陆丰的??甲子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171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