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顺德锦里房~75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2270
  • 经验83813
  • 文章2185
  • 注册2005-05-08
曾子故里武城考略
李洪廷[ALIGN=left]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生于鲁定公五年(前505),约卒于鲁悼公三十五年(前432)。他是孔子著名弟子,儒家思想重要传人。[/ALIGN][ALIGN=left]曾子故里鲁武城,又名南城、南武城,即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春秋鲁襄公十九年(前554)筑城,北距今县城35公里。[/ALIGN][ALIGN=left]武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当地文化部门考古调查,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原始社会末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已相当繁荣。西周时期属鲁国,为鲁武城邑的治所。孔子弟子高柴、子游曾为武城宰。子游为宰时,用弹奏琴瑟,吟诵诗歌等形式对民众进行儒家学说教育,因治理政务有方,受到孔子的赞扬。《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1]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澹台灭明推荐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ALIGN][ALIGN=left]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武城因地势险要为兵家用兵之地。据《左传》载:昭公二十三年,邾人筑完翼城后西归返邾,途经离姑、武城,遭到武城鲁军的袭击,邾师大败,徐鉏、丘弱、茅地被鲁军俘获。哀公八年,吴国攻打鲁国,从险道进攻武城,并由原来曾与武城人因种田闹过矛盾的鄫国人带路,武城很快被吴军攻克。后来,吴军又连克东阳,从五梧、蚕室、庚宗,一直打到今泗水。鲁哀公十一年,齐军攻伐鲁国,“及清。……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卒徒”。冉有率师在清地击败齐军,获“甲首八十”,齐师溃不成军。[2]战国时,季氏据费为国,武城为费国所属。战国中期一度为齐国所有,武城始称南城。战国末为楚所辖。《说苑·尊贤》称:“鲁人攻鄪,曾子辞于鄪君。”[3]《战国策》卷四《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载:“曾子处费。”[4]《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5](P1891)秦统一中国后,武城属薛郡。汉以后设南城县,又名南武城县,并一度为侯国。北齐撤南武城县并入武阳县,唐贞观元年(627)省武阳县并入费县,后历宋、金、元、明、清至民国初期,南武城均属费县。1940年8月后为费南县所属。1943年12月后为费南县改称的费县所属,1946年4月为平邑县所辖至今。[/ALIGN][ALIGN=left]“武城”始见于《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晋杜预注曰:“泰山南武城县。”《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哀公八年、哀公十一年所言之武城及《论语·阳货》“子之武城”均指此地。《孟子·离娄下》:“曾子居武城,有越寇。”[6]《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又引《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5](P2205)这里的兖州是指唐贞观十四年所设兖州上都督府,下辖鲁郡、泰山郡、沂州郡。《齐乘》:“武城,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子游弦歌旧邑。”[7]可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谓的“武城”与“南武城”为一地,系地处费西滕东两县之间之武城,其地理位置,确然明白,非指他地。[/ALIGN][ALIGN=left]后人之所以将曾参、澹台灭明视为两地人,源于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和“澹台灭明武城人”的误解。孔子弟子曾子、澹台灭明本皆武城人,为什么独于曾子里籍前加一“南”字呢?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曾子南武城人》云:“宋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记》曰:'武城有四: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皆以县名。……’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其与定襄皆隶赵,且定襄在西故也。若子游之所宰,其实鲁邑,而东武城者,鲁之北也,故汉儒又加南以别之。史迁之传曾参曰南武城人者,创加也,子羽传次曾子,省文,但曰武城。”[8](P721)清代学者阎若璩《四书释地》“武城”条亦认为:“曾子居武城,即《仲尼弟子列传》之南武城,鲁边邑也。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吴未灭与吴邻,吴既灭与越邻。……《史记》加'南’于武城上者,别于鲁之北有东武城也,明曾子之为费邑人也。”[9]其说甚是。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辩》卷一第三十五“曾参南武城人”条考澹台子羽(灭明)、曾参本籍时亦认为南武城、武城为一地。钱氏云:“传云:'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是子羽为近吴之南武城,确有明证。故子游之所宰,曾子之所居,即子羽之邑,为近吴之武城,亦曰南武城。《史记》所载,本甚明白。今必曰曾子非南武城人,而别寻一地以说之,皆非也”[10][/ALIGN][ALIGN=left]《明史》卷二百八十四《儒林传·曾质粹》载: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11](P1301)此后,嘉祥南武山之阿城遂被附会为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的地望便被认为在今嘉祥县地。但今嘉祥县,为《禹贡》“大野之地”。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2]战国时为亢邑地,秦置亢父县,汉为亢父县地、巨野县地,隋任城县地、巨野县地,唐、五代、宋因之。金皇统中析任城及巨野置嘉祥县,县城初设于原巨野山口镇,嘉祥县之阿城位于县城南40里,西周春秋战国从未设邑,东汉始为金乡县城,后魏时金乡县城南迁原夏缗国、周宋缗邑、汉东缗县故址,即今金乡县县城所在地。此后,阿城无县治所在,北魏《水经注》称此为故城。嘉祥县设立后阿城为嘉祥县所属。[/ALIGN][ALIGN=left]嘉祥阿城不是鲁武城,更非曾子所居之武城。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卷七《圣里志·四配世家·曾子》说:“西汉改武城为南武城县,今南城山有曾点墓是也。向使曾子不家武城,胡其母之织于此,而葬其父于南城也耶?据《春秋》、《论语》、《曾子书》、《孟子》、《史记》、《王符论》,曾子为费武城人的矣。”“嘉祥南武山,上有阿城,亦名南武城,乃今附会为费之武城,子游所宰之邑,曾子所居之武城,其谬甚矣!”“假借《史记》南武城之南字,而不考杜预注《地理志》、《括地志))、诸儒辩证诸书,讹矣!”并呼吁应该“详加考订,为先贤正首丘。”[12][/ALIGN][ALIGN=left]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考武城》认为曾子故里“在今之嘉祥县,其说全无所本”。“或曰:'嘉祥之南武山有曾子墓,成化中有渔者陷入其穴,得石碣而封志之’。……如此之类,盖难以尽信也。”[13]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考费县”条云:“《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注:'泰山南武城县。’自古迄明初,无异说。明成化后,忽以嘉祥之后汉金乡县城当之,《前录》(指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辩之已悉。明费人王雅量有《曾子居武城考》,见《通志·阙里志》(《通志》指《山东通志》),辨驳尤详。”同书在“考嘉祥县”条考称:“金乡县故城在南四十里今阿城村,明代忽名之为鲁武城者也。鲁武城之不在县境(指今嘉祥县),《前录》考辩已悉。此等无稽之谈,稍知今古者必不为惑。”“非考明此城古为何城,终无以执沿讹之口。”经详细考证后,叶圭绶认为阿城为“汉金乡县故城明明白白。”“不知此为金乡故城可也,至谓之鲁武城,不可解矣。”[14][/ALIGN][ALIGN=left]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四《书<武城家乘>后》:“知春秋武城必在今费者,即以曾氏事证之。”并列举史籍加以详证:“《史记》既云'曾子南武城人’;《战国策》则云'昔曾子处费,同姓名者杀人,曾子母织自若’;《孟子》云'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说苑·尊贤》则云'鲁人攻鄪君,曾子辞于鄪君’,盖越兵假鲁伐三家者。《檀弓》云:'季氏卒,曾皙依其门而歌’,以曾皙在费故附会其事。又云'曾子之席华而睆’,曰季孙之所赐也。曾子父母及身终始皆在费,然则可因曾子证南武城在费。”在详考武城为费之武城后又说:“后人反以武城改曾子于嘉祥,其为谬也甚矣。…'曾氏修谱者偶见《史记》言曾子南武城人,遂谓嘉祥即南武城,又妄与人争,是其识之愚也。”[15][/ALIGN][ALIGN=left]清光绪年间曾国荃重修《宗圣志》卷十《林墓》记曾子第七十代孙曾国藩在其亲至嘉祥拜谒曾子庙墓后,对此也有怀疑。他在日记中说:“庙在南武山下,山高约五十丈,一片顽石,不生草木。”“在庙西南里许,北、东、西三面皆山,墓在平地。……余观山石顽犷,地势散漫,不似葬圣贤者,殊以为疑。”[16]1997年1月,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决定编写《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曾子志》,委托平邑县人民政府承编。1998年6月,初稿完成后,召开了志稿评议会。会议期间中国社科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师专等单位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对志稿进行评议的同时,实地考察了曾子故里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对曾子故里平邑说给予了充分肯定。[/ALIGN][ALIGN=left]综上所述,曾子故里为春秋鲁武城,即战国南城,汉南武城、唐至清末的费县南武城,今为平邑县南武城。对此,自战国、明、清至现代的著名历史学家、权威性史学著作都是肯定的。嘉祥南武城非春秋鲁武城,与曾子无丝毫瓜葛。曾子故里嘉祥南武城说纯属伪托附会。[/ALIGN][ALIGN=left]参考文献:[/ALIGN][ALIGN=left][1]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ALIGN][ALIGN=left][2]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ALIGN][ALIGN=left][3]刘向.说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百子全书》本,1984.[/ALIGN][ALIGN=left][4]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88.[/ALIGN][ALIGN=left][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ALIGN][ALIGN=left][6]盂轲.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ALIGN][ALIGN=left][7]于钦.齐乘:卷4[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ALIGN][ALIGN=left][8]顾炎武,日知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日知录集释》本,1990.[/ALIGN][ALIGN=left][9]阎若璩。四书释地[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ALIGN][ALIGN=left][10]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5.[/ALIGN][ALIGN=left][1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ALIGN][ALIGN=left][12]于慎行.兖州府志[M].济南:齐鲁书社据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影印,1984.[/ALIGN][ALIGN=left][13]顾炎武.山东考古录[M].丛书集成初编本.[/ALIGN][ALIGN=left][14]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M].光绪八年山东书局重刻本[/ALIGN][ALIGN=left][15]俞正燮.癸巳类稿[M].南菁书院《皇清经解续编》本.[/ALIGN][ALIGN=left][16]贾庆超.曾子校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ALIGN][ALIGN=left](作者系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ALIGN]
 
 
 
[B]蒙山文化研究总第三期(2008年第一期)[/B]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研究会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顺德锦里房~75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2270
  • 经验83813
  • 文章2185
  • 注册2005-05-08
我个人观点是,宗圣公以上几代曾氏极有可能在平邑县生活数世,特别是点公在平邑(或附近广大地区),那边确实也有个武城,这一点也不能否认。所以推断是,宗圣公一生前段时间在平邑伴随父母亲居住,后半生因为某种原因迁居嘉祥。到嘉祥后,那里相信也不会很多人聚居的地方,较为荒凉之地。宗圣公为了怀念出生地(故乡),将现在的嘉祥曾庙的后山改名成南武山,可能南武城就是这样来的。又或嘉祥的武城古已有之,跟平邑的武城相对应,宗圣公也可能慕名迁居此地。以上是个人主观观点,没有经过科学考究。如有说错的请包函。

以上两贴绝无误导之嫌,只是发出来大家讨论。实事求是。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研究会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