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42
    • 经验1540
    • 文章33
    • 注册2009-08-18
    曾子故事系列

    曾子简介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曾子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卒于鲁悼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35年)。曾子是孔子儒学的正宗传人,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曾子年少时因生活贫寒参加生产劳动,自幼跟随父亲曾皙读书,十七岁成为孔子的学生,二十三四岁开始设教讲学。曾子一生到过郑、齐、莒、楚、卫、费等国。因曾子具备不苟同权贵的君子品格,所以拒绝了楚、齐等国给予的高官,只在一些国家短期入仕。
    曾子著述颇丰。他名下的著作有3种,即《曾子》、《孝经》、与《大学》。曾子及其弟子编纂《论语》一书,对儒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曾子的思想十分丰富。主要表现为“修齐治平的政治规”、“严于律已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和“以阴阳学说为中心的宇宙观”。曾子的思想既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又有其发展和建树。
    曾子因其对儒学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而受到 历代封赠。唐高宗李治赠太子少保,至元文宗顺元年加封为成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曾子。
    自曾子诞生至今2500余年,曾氏传承80余代,人口众多,历代英才辈出,为中华民族作出世人赞叹的贡献。
     
    曾参名字由来的传说
    曾点原是贵族后裔,可是,曾点出生后家族衰败了。曾点娶妻早,但生子晚,直到40余岁才生得一子。当时曾点在曲阜求学,得到消息后,又唱又跳,欢喜欲狂。这种近乎疯狂的举止,惊扰了老师孔子。孔子正要训斥他一顿,但听说是他晚年得子,立即眉开眼笑地说:“大喜!大喜!”
    于是,曾点向老师请假,要回家看儿子,孔子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棵东北参拿出来送给曾点,一来作为贺礼; 二来给曾点妻子补养身体。
    曾点捧着人参,一路唱着歌跑回家。为了感激孔子赠参,于是,给儿子取名曾参,故曾参的“参”字,读人参的参(shen),不读参加的(can)。
    曾子故事系列
               一、从小爱劳动
    帮助父母亲
    曾子从小就是个热爱劳动、十分勤快的孩子。才五六岁时,就开始帮助母亲做家务。见母亲做饭时,又顾上又顾下,他就赶快跑去帮母亲烧火、洗菜、洗碗菜、洗碗筷,学洗衣服。稍长,就跟父亲下地劳动,十三岁就独自到野外打柴。后来又学会了驶牛犁田,驾车载柴。十四岁那年初冬就随人到泰山脚下做工,挣钱帮助父母维持家庭生活。有一回,连续下着大雪,数月不得回家。他非常想念父母,便作《梁山之操》,一边弹琴一边歌唱,用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听到的人都不禁流下了眼泪。
                      二、每天自我“三省”
    学习结合实践
    曾子特别注重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意为: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往来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怎样才算有所成?曾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君子已经学习了,怕的是学的不够多;已经学多了,怕的是不注意学习了;已经温习了,怕的是不理解;已经理解了,怕的是不能用于实践;已经能够用于实践了,最宝贵的是谦让。君子学习,达到五条就可以了。”
                          三、辞赠采邑
    洁风感人
    曾子22岁时,随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这时父亲已经年老,家境相当贫寒,他既要担负起养家的重任,又要坚持学习,只好半耕半读。从此人们常常见到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农田里耕种。鲁国国君听说曾子衣服破旧,为感其诚,为济其困,便决定送采邑给他。曾子坚决推辞。他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往往害怕赠送自己礼物的人,赠送礼物的人往往欺负接受馈赠的人,即使国君赠给我采邑而不欺负我,我又怎能不害怕呢?”
                         四、言行一致
    杀猪示信
    曾参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坚持“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原则,他教育孩子,也是采取这样的态度。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说:“好孩子 ,听话,不要去了,妈妈很快就会从集市上回来。”但是,不论曾妻怎样给儿子说好话,儿子就是不听,死活要跟着妈妈去赶集。最后,曾妻戏哄孩子说:“别去了,妈妈回来买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不随母亲去了。
    见妈妈从集市上回来,儿子很是高兴,急忙从妈妈手中接过篮子,但翻遍整个篮子也没有找到肉的影子,便哇哇大哭起来。曾妻说:“孩子,都是妈妈不好,要办的事太多,把买肉的事给忘了。下次妈妈一定给你买,好不?”任凭曾妻怎样哄劝,儿子就是不依。
    曾参回家问明情况后,见天色已晚,去集市上买肉已来不及了,就去厨房拿了菜刀要杀自家的小猪。曾妻见状,就说:“孩子小,不懂事,讲道理不管用,所以我就戏言哄他了。事一过也就算了,你还当真了。”曾参正色对妻子说:“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向父母学习。做父母的如果欺骗孩子,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以为人是可以欺骗的,转而就会欺骗别人,这就等于父母在教孩子欺骗人。另外,做父母的欺骗了孩子,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以后,孩子就再不会相信父母,对父母的教诲也就听不进去了。这样,很难把孩子教育成有用之才。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尊敬,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玩笑,更不应该欺骗孩子。既然答应给孩子肉吃,就应该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她和丈夫一起动手磨刀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儿子一边吃,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五、忍痛假欢
                         免父心疼
    一天早饭后,曾点肩扛锄头出门了,曾参紧紧跟在后面,来到山脚下的瓜地里。看到父亲累得满头大汗,刚8岁的曾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让我替你锄会儿吧。”
    曾点说:“你还小,等长大些,我会让你干的。”
    曾参坚持要替父亲锄瓜地,就央求说:“你就教教我嘛!”
    父亲见曾参执意要锄,便同意了,并在一边指导说:“锄地下锄要稳,拉锄要匀,手抓锄把别放松。”
    曾参认真听着父亲的教诲,小心翼翼地锄瓜。可是初学乍练的曾参,顾了左边顾不了右边,顾了前边顾不了后边,一不小心,还是将一棵瓜秧锄断了。曾点见状非常生气,气愤地说:“不让你干,你非要干,这回你不臭能了吧。”并痛打了曾参。
    回家后,曾参又主动去向父亲赔不是,说:“爸爸,都是我不好,惹你生气了,也让你把手打痛了。”
    实际上,打完曾参之后,曾点也很后悔,担心打伤了孩子,但又怕丢失尊严,便悄悄来到曾参窗下窥视。曾参知道父亲的用心,为了不使父亲为自己的伤痛担心,还忍着痛操琴唱歌,以向父亲表明自己的身体很好。曾点看后,才放下心来。
    六、当袄换面
          卧冰求鱼
    曾参的母亲体弱多病,父亲又跟孔子在曲阜求学,长年不在家,曾参从小就担负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不向困难低头的倔强性格。
    一年冬天,大雪一连下了七天七夜,母亲又卧病不起,家里的粮食快完了,曾参十分着急。每到吃饭时,他见母亲吃糠菜团子难于下咽的样子,就像百爪挠心一样难受。
    好不容易等到雪过天晴,曾参就走到母亲床前说:“娘,看你病成这个样子,爹又不在家,你想吃点什么东西,就给我说吧,再难我也要让娘吃上一点可口的饭菜。”
    曾母看着既懂事又孝顺的儿子,不由得双眼噙满了泪水,她凝视窗外银白色的大地,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要是尝到白面馍馍,再炖条鱼吃,该多好啊!”
    曾参记住了母亲的话。第二天一早,他就踏着厚雪来到集市,见街上摆满了一袋袋白面,摸摸空空的口袋,想想母亲那病弱的模样,恨不得大哭一场。他在街头转了一圈又一圈,于是,咬着牙把身上穿的一件半新旧的棉袄脱下来,用棉袄换了几斤面粉,随即向家奔回去。他想到母亲就要吃上白面了,心中生出阵阵暖意,竟忘记了衣单体冷,寒风剌骨。
    他一路跑,一路想,一会就走到洙水河畔,猛然想起母亲还想吃鱼。可是,他望见河面被冰封了,就抱起一块大石头向河面砸去,想砸破冰块捉鱼。一下,两下,三下,冰面纹丝不动,只有冰花飞溅。怎么办呢?曾参站在河边喘气,心里暗下决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于是又抱起大石一砸再砸,弄得满头大汗,那汗珠子滴到冰上就融化出一个芝麻大的点点,见状,他高兴地说,有办法了。于是就扔掉大石,脱下上衣,趴在冰面上,用胸膛去暖化坚冰。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河面终于露出了一个盆口大的窟窿。曾参兴奋地正要向水里伸手,就听到“啪”的一声,一条一斤多重的鲤鱼从冰窟窿里蹦出来,他立即扑上去,把鲤鱼紧紧抓住……
    数九寒天,曾参当袄换面、卧冰求鱼孝敬母亲的事,很快就传扬开去。不仅受世人称道,据说还感动了上天,让曾母很快恢复健康,且增加了寿数。
                   
                      七、不去当高官
                              守家侍父母
    曾子25岁那年,齐国了解到他的才能,想聘用他,拜他为卿。他为孝顺父母而不去应聘,人们不解,问他:“为什么有官不当?”他说:“我不应聘,是因为我父母年老了。拿人家的俸禄就要替人分忧,所以我不忍心远离父母而去做官。”听的人无不深受感动。
                       八、饮食起居  
                               处处关心
    曾子是孝顺父母的典范,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但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他对他的学生公明仪说:“君子所说的孝,是父母还没有把意思表示出来就能知道他的意思并且照办,还要让父母知道道义。我仅能做到奉养,哪能算得上孝!?”
    曾子的父母年老以后,他对父母时刻挂在心上,尽量守在父母身边,就连一个晚上也不轻易离开父母。真有特殊情况,他也安排好家人,告诉自己的去向。
                       九、孝敬后母
                               一如亲娘
    曾子不仅对亲生父母的孝敬竭尽全力,对待后母同样供养不怠。他对后母象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关心得无微不至,经常一夜五次起来,去看后母盖的被够不够厚,枕头高了还是低了。后母深受感动,街坊邻居交口称赞,引其为楷模。
     
                     十、父母未能享用
    辞官返回故里
    曾子曾经在楚国当高官,住的是豪华的房子,吃的是山珍海味,还有百辆车供他乘坐。这样的日子够快乐了吧。但他却常面向北方而哭泣。大家莫名其妙。有人问他:“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你为什么还伤心?”他说:“是的,我是在享受荣华富贵,可是我的父母却得不到这种享用,使我心里十分难过!”不久,他便辞官返回家乡。
    有一次,曾子吃生鱼,感觉味道十分鲜美,立即把它吐了出来。旁边的人问他:“不好吃么?”“不,味道很好!可是我母亲活着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生鱼的美味。想到母亲没能吃到这么好的东西,心里就难过得使我吐了出来。”
                        十一、守丧七日
     滴水不进
    曾子常常对人说:“孝子养老,要使父母心里快乐,顺从他们的心愿,使它们耳目愉悦,寝处安适,对他们的饮食尽心调养。”他说到做到,为父母尽孝,晚间安定床铺,晨起探望慰问,在饮食、睡眠上尽最大努力使父母满意。他30岁时,父亲去世。他为父亲守丧,7天没喝一点水、汤。出丧时,他攀着丧车痛哭,赶丧车的人不忍心只得停了下来。
                     
                     十二、不孝学子
    断绝往来
    吴起少年离开家时盟誓说:“我吴起当不上卿相,不再回卫国。”于是从学于曾子。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吴起没有回家吊丧。曾子认为吴起这种做法,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于是断绝了与他的来往。
                      十三、思念故国
    离越返鲁
    曾子的文章道德,早已远近闻名,他在39岁时,很多越国人要求他去讲学。他便离开武城前往。现郯城县西北60里有磨山,相传曾子就在那里授徒。当时越国建都琅邪,原曾国故地已属越国,曾子感到十分痛心。他追念先祖,凭吊故国,不愿在越国久留,不久,便回到鲁国,实现了自己“慎终追远”的愿望。
     
                      十四、安于贫困
    气节感人
    曾子40岁时,不再求仕,安于贫困,十年不做一件衣服,常常整天不生火做饭。仍然保持高昂的志气,放声而唱《商颂》。他始终保持大丈夫气节,对卑躬屈节的行为非常反感,他说:“缩敛肩膀,作出恭敬的样子,强作笑脸以讨好别人,比夏天在烈日下进行笨重的农田劳动还要令人困苦、厌恶。”
                     十五、莫当伪君子
    独处要自律
    有的人在他单独一人的时候,就不讲道德,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但在人前人后,又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儿。
    曾子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他说:“别认为独处就没有看见你,自己心中想的,必然显露于外,掩盖有什么用呢?人是众多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还不严厉吗?所以君子独处时同样应该谨慎不苟,绝对不能做坏事。”
                      十六、得民者兴
    失民者灭
    曾子在卫国时发表了一些关于治国的言论。在谈到国君与民众的关系时,他说:“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谨慎,如有偏颇,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惩罚。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任何时候,当官的都要关心爱护人民。
                      十七、德行为本
    财富是末
    曾子在谈到德与财的时候说:“君子应首先注重德行,有德行才会有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又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举荐,举荐而不能让他处在自己的前面,这是怠慢。发现不好的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让他远离,这就是过错。让小人去处理国家大事,天灾人祸就会一齐降临。”
     
                  十八、保持崇高人格
    拒受厚禄高官
    曾子50岁时,齐国要拜他为令尹,晋国要拜他为上卿,当时这几个国家忙于争霸,卿大夫忙于争强,已无忠信可言,因此,曾子为了保持自己的崇高人格而拒绝了楚、齐、晋等国给予的高官。
    曾子,拒受高官而保高人格的德行为人民所千秋赞颂。
                      十九、浪费有三
    高见服人
    一天,子夏(卜商)路过曾子家门,曾子看见了,热情地说:“请进来吃饭。”子夏客气地说:“这不让你耗费吗?”曾子说:“诚恳地接待人,这是为人起码应该做到的事,耗费不等于浪费,浪费可不行哪。君子的浪费有三种,是不包括吃饭的。少年学习,年老却忘记了,这是一种浪费;辅助国君有功却轻易地离开他,这是第二种浪费;长期的交情而中途断绝了,这是第三种浪费。”
             二十、著书立说
    儒家经典
    曾子像孔子一样,到了老年,为了把儒家思想记录下来,传播后世,在讲学的同时,致力于著书述业。他勤于笔耕,著述颇丰。《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为72贤之最。世传《孝经》、《大学》为曾子所著,后皆被尊为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贵遗产。
              二十一、病中不忘教育
    谆谆教以礼节
    曾子70岁时,从卫国回到鲁国,不久就病倒了。很多学生去看望他。曾子对他们说:“礼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修养礼仪来树立志向,贪欲之心就不会出现;思考礼义来提高修养,轻慢无礼的表现就不会发生;修养礼节来实现仁义,忿争暴乱就会远离而去。”
    又说:“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和善的。在上位的人应该重视的礼貌有三点: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说话时措词得当;声调适宜。至于礼仪中的细节,自有主管的官吏在那里。”
                     
                二十二、病重论交友
    临终示洁身
    曾子病情加重了,召集学生们到跟前,对他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好象面临着深潭,好象走在薄冰上。’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曾子临终时让学生们看着自己的手脚完好,说明自己终身慎行,严守规矩,并恪尽孝道。
    他病情越来越严重了。他的儿子曾元按头,曾华抱足。曾子交代他们:“鹰和鸷鸟认为山低却在上面筑巢,鱼鼋鼍认为渊浅却在其中掘穴,它们最终被人捕捉是因为‘饵’,所以君子如果不以利害义,就不会招致耻辱。要与君子交往,不要与小人交往,要慎重地选择自己的去处。”
    曾子临终,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身旁。拿着蜡烛的童子说:“这席子真漂亮光滑,是大夫用的吧!”曾子看后说:“这是鲁大夫季孙送的,曾元,过来换掉它。”曾元不想换。曾子说:“君子爱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我能合乎规矩地死去,也就够了。”于是换了席子,还未放妥,曾子就死了。
              二十三、一代圣人归天
    人们建祠永祀          
          
    曾子久病不治而去世,时为周考王五年,即鲁悼公三十二年(公元435年),终年71岁,葬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子贡称赞说:“道德充足而不自满,对任何人没有不诚实的,他高明广大,洁白无瑕。”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朝廷赠曾子为太子少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赠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晋为瑕丘侯;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升为成 国公。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加封为成 国宗圣公。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改称宗圣曾子。
    曾庙也叫宗圣庙,位于嘉祥县城南20公里的南武山之阳。始建于(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建。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扩建。以后多次进行修缮。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朝廷恩准,春秋次丁有司,永祀曾子。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3040
      • 经验91188
      • 文章3771
      • 注册2009-01-06
      学习收藏了,谢谢楼主。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664
        • 经验44146
        • 文章638
        • 注册2009-04-25
        [EM27]故事短小精干,易读易记。对培养我族子孙的良好品德很有帮助。建议各地修谱时,将此类故事编入。谢楼主。
        祖籍广西岑溪,参公72派孙。
           
        恭慎为本,学行为先,讯爱亲贤,忠信为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财富1
          • 积分6013
          • 经验155640
          • 文章5941
          • 注册2006-05-10
          拜读了,非常受教育,谢谢!
          广新公--庆甫公--文山公--祖绶公房系,...。曾上权。四川宜宾县人。
          QQ,940195785,微信,940195785。手机;15883178835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顺德锦里房~75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2270
          • 经验83813
          • 文章2185
          • 注册2005-05-08
          集结成书,作为曾家少儿启蒙书是很好的一个教肓方法。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研究会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43
            • 经验21533
            • 文章490
            • 注册2007-01-07
            [QUOTE][B]下面引用由[U]兴宁曾拓[/U]发表的内容:[/B]


            曾子简介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曾子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卒于鲁悼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35年)。曾子是孔子儒学的正宗传人,是继孔子之后著...[/QUOTE]  
                1.古人的名与字,其含义往往相应,曾参字子舆,“参”与“舆”在意义上亦当有所关连。孟轲字“子舆”,可证“舆”与“车”意相关。“曾参”之“参”盖为“骖”之借字,“骖”为拉车之马,故其义与“舆”发生关系。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鲁曾参字子舆,‘参’读为‘骖’。……桓三年《左传》正义云:‘初驾马者,以二马夹辕而已。又驾一马,与两服为参,故谓之骖。……’名‘骖’字‘子舆’者,驾马所以引车也。”由此看来,“曾参”之“参”,其音当为“cān”。
               
                2.王安石《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留犁挠酒得戎心,并夹通欢岁月深。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燕人候望空瓯脱,胡马追随出蹛林。万里春风归正好,亦逢佳客想挥金。(《全宋诗》卷556)
              王安石《初去临川》: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未有半分求自赎,恐填沟壑更沾襟。(卷562)
              这里“参”和“侵”同韵,一般是读成shen。
            宗圣公77派孙.略公>巩公>憇公>孟永公>卓公.
            入川祖训:话到口边留半句,理从是处让三分。
            邮件:wzzxzgr@163.com    QQ:249296749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048
              • 经验77770
              • 文章2052
              • 注册2009-01-23


              楼主辛苦!恭读了,谢谢分享![em27][em35]
               QQ:1710909686 其中1个电话号码 17093606054 自称李明老师 骗了我的钱,然后拉黑了我。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
                • 经验345
                • 文章8
                • 注册2010-01-27
                详读曾子故事,我为宗圣的高风亮节自豪。
                我的名字叫曾昌伦,来自贵州省兴义市鲁屯镇章磨村一组,因祖上在一次火灾中,家谱不慎被烧毁,现只记得是......大,学,....(隔两代),孔,光,昌......不知哪位宗亲家谱与我们的一样敬望告知.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19
                  • 经验5068
                  • 文章136
                  • 注册2008-11-14
                  曾子的生平介绍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建有曾点墓和曾参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http://blog.sina.com.cn/zbq2003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5
                    • 经验430
                    • 文章35
                    • 注册2010-02-15

                      看后学会了很多
                        收藏先~
                      谢谢~楼主~
                     
                    签名:我姓曾,我很自豪,我们加油。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