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 头像
  • 武城曾氏族谱研究会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0
  • 财富4
  • 积分4333
  • 经验575029
  • 文章5045
  • 注册2006-03-07
[原创]曾令骐(曾训骐)注译老祖宗曾子《孝经》15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章旨】

这一章是讲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特别强调谏诤的重要性。列为十五章。

 

【注释】

1.争臣  能直言诤谏的大臣。争,通“ 诤”。

 

【翻译】

曾子问道:“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冒昧地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惊叹地说回答:“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

“上古的时候,天子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也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那么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则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如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他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

“所以,如果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若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盲从,那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释义】

按前数章所讲的,尽是爱敬及安亲之事。对于规劝之道,未曾提及,本章,就谏诤一事,专题论列。首层,因曾子发问,而引起孔子的惊叹。二层,是孔子举例说明谏诤之重要性。不但谏诤对于君父朋友的道德行为有关,且对于天下国家社会人心之影响亦大。三层,“从父之令又焉得谓孝乎”一句,是重复慨叹,以提醒世人不要轻视本章谏诤之意。细这一章有双重意思:一面对于被谏诤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种警告――接受谏诤,不但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且对于天下国家,将有重大的影响,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对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种启示――既要事君尽忠,事父尽孝,对朋友尽信义,若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陷君父朋友于不义,以至于遭受不测的后果,那忠孝信义,就化归乌有了。

 
名文辉 家广东·化州 宗圣76派,龙山派41世,南门房17世嗣孙
始祖讳宗廉名龄字介,自闽从戎,于成化元年克桂平瑶乱,旋镇高雷廉诸州,守化州石城,遂居南门。
     [GLOW=1,RED,2][URL=http://blog.sina.com.cn/zengshi1414/]八仙的博客[/URL][/GLOW]    [B]我的QQ: 373772728[/B]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