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83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好家风】三乡古鹤曾氏“乐善”家风代代传承
    2015-10-23[P]中山商报记者 何淼 通讯员 袁旺 [/P][P]摄影 缪晓剑 [/P][P]策划:査九星 麦倩芳 陈浩勤 [/P][P]统筹:魏静文[/P][P]采写 周蜜 通讯员 吕飞[/P][P]
    [/P][P]【前言】  [/P][P]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这是继2014年“家风”成为年度热词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重要场合强调“注重家风”,迅速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  [/P][P]    的确,良好的家风是维系一个家庭繁荣幸福的“关键因素”,家风是民风的体现。现代社会,尽管传统风俗不复当年,不过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向前,离不开家风建设。中山市妇联近年来围绕家风建设,一直致力通过形式丰富的系列活动,用小家庭的良好家风带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从而形成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譬如举办了“传承好家风,汇聚正能量”城市论坛,邀请嘉宾与市民一起谈家风、晒家训,引导全市家庭重视良好家风的树立,以家风促民风。市妇联还结合全市“邻里文化节”的契机,寻找“最美家庭”、举办“好家风伴我成长”中小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父母修身大讲堂”公益讲座,同时举办“好家风促和谐社风”网上微访谈等活动,向全市家庭征集“家规家训”,让优秀的家规家训在每个家庭得到传承和发扬。 [/P][P]    市妇联联合中山商报,于6月12日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齐塑良好家风,共建美丽中山”,这个报道将持续到今年年底,为读者讲述中山“名门”的家风故事,也寻找我们身边的“最美家庭”,解构中山社会发展背后的精神支撑……看看好家风如何在中山家庭中传承。曾家祠2012年被公布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P][P]    说起三乡镇古鹤村,其秀美的风光、宁静古朴的建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古鹤的青山绿水间,时间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斑驳的石墙、门楼、牌坊,掩映在沉寂的民居中,古老的石板街犹如血脉般蜿蜒延伸。  [/P][P]    本期家风从古鹤村闻名的石板街讲起。这条拥有“乐善好施”牌坊的村庄,扶弱济贫的风气由来已久。近代以来,村中曾氏一族,将“乐善”的家风进一步发扬光大,代代传承,造福村民。矗立村口的“古鹤乡建筑石街之缘起”碑记,记载着华侨曾卓轩先生捐资修筑石板街的故事,正是“乐善”家风的开始。  [/P][P]    10月19日,在古鹤曾氏宗亲会负责人曾尉伦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简朴的曾家祠。在这里,你看不到形成文字的家风、家训,也没有一一悬挂名人的“威水史”。但在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里,你会发现,曾氏一族热心公益、资助教育、敬老爱老的精神,隐藏于村中碑记、碉楼、戏院等建筑中。曾氏的家风,用这种另类的方式进行传承。曾家祠2012年被公布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P][P]■家风之始曾卓轩捐巨资修筑石板街  [/P][P]    “石板街的由来有段‘古’(故事),每个古鹤人都耳熟能详。”今年54岁的古鹤曾氏宗亲会负责人曾尉伦,向到访古鹤的客人娓娓道来。古鹤地处金斗湾,由清乾隆年间起,村民历经一次次筑堤、围垦的努力,促进了人口的繁衍、码头和集市的繁荣。据村里80多岁的老人讲述,古鹤村道在清代是用角石铺成,并没有石板街。人来人往的村道,晴天角石嶙峋道路难行,雨天则深一脚浅一脚泥泞不堪。  [/P][P]    1920年,村人郑华桂、曾兆魁二人召集乡中耆老,商议重修石板街。预算工程款约1.9万余银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村民们大力宣传、积极捐款,最终筹到7千余元,与预算所需相差甚远。  [/P][P]    眼看修筑石板街将“泡汤”,旅日华侨曾卓轩先生收到捐款邀请后,慷慨承诺:“你们尽管修,不足款项由我一人承担。”资金筹集有了保障,修筑工程在同年11月展开,1922年全部完成。曾卓轩先生共捐出12796大元,贡献极大。村民们为纪念这桩共建的盛事,在村口石板街旁竖起“古鹤乡建筑石街之缘起”碑记。  [/P][P]    碑记上的金漆碑文,一一记录着捐款人、总理、绅董、耆老等的名单,曾卓轩先生的捐款数量居首,刻在醒目位置。  [/P][P]    “如果没有曾卓轩先生那句承诺,村里断然不敢动工,也就没有今天看到的石板街了。”曾尉伦表示,此后,曾氏慷慨做慈善的美名传开,人称“曾包尾”。村中每有大事需要集资,大家都会开玩笑地说,“钱银筹不足,可找曾氏‘包尾’(即填补不足款项)。”曾尉伦说,村里有这样的言论,是曾氏的荣耀,族人倍感骄傲。曾卓轩故居。[/P][P]
    [/P][P]■家风之弘扬“西饼皇后”事业成功不忘回馈社会  [/P][P]    李曾超群,是古鹤曾氏宗亲中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人生,创造了为数不少的第一。她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售卖西饼的“超群饼店”,开设了第一间专为妇女而设的“超群烹饪研究学院”,是香港第一位在电视台主持制作西饼节目的人,还是香港第一代开办连锁店最多的企业家。她获得过英国女皇颁授的英国最高贵的M.B.E勋衔、美国路德大学授予的“摄政”权威认可奖、美国政府颁授的“艾森豪威尔”奖、国际华人社团颁赠的“杰出国际商界妇女成就”以及“世界最杰出女企业家”……  “按辈分,我应该叫李曾超群为姑妈,村里有人亲切地叫她‘群姐’。”曾尉伦表示,被誉为香港“西饼皇后”的李曾超群,事业成功后不忘回馈社会,是有名的慈善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曾超群开始深入到广西、贵州、海南岛等偏远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助学工作,重建校园、添置教学用品、捐助辍学儿童。1987年,她通过与好友粤剧名伶芳艳芬登台义演粤剧《红绫配》,筹得善款1260余万元,全部捐赠给香港十大慈善机构。  [/P][P]    1998年,遭遇香港金融风暴打击,“超群”集团轰然倒下。李曾超群毅然决定全线清盘,需要变卖资产偿还数千万的银行债务。  [/P][P]    多年后,李曾超群在接受电视节目《志云饭局》访问时坦言,“我由创立超群到亲手终结,是从零到零,中间32年,我自己没有留下什么,但帮助了不少人。”这句话包含李曾超群面对人生挫折的大智慧,也说明了她多年从事慈善事业的坚持。修缮祖父故居开办福利中心  回馈社会之余,李曾超群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古鹤。她的血液中,有着如祖辈般慷慨做慈善的基因。当年那位汇巨款回乡资助修筑石板街的曾卓轩,正是李曾超群的祖父。  [/P][P]    “上世纪80年代,李曾超群把祖居扩展、修缮成村的福利中心,还拿出100万港币,成立古鹤老人福利基金。”曾尉伦带记者来到古鹤村角头街37号,此处是曾卓轩的故居,曾被李曾超群打造成为老人福利中心。  [/P][P]    这幢建于清代的建筑,设有前院、正厅、侧厅、厢房、后院。曾尉伦仔细回忆当年福利中心的布局:正厅用于摆放图书、报刊,设为阅览室;侧厅是老人活动室,有健身器材、麻将桌等设施;厢房是医疗室,李曾超群聘请了一位专职医生,开设了平价诊所。  [/P][P]    后期,因李曾超群生意失败,福利中心的医疗诊所停办。村里也新建了老人活动中心,老人活动室从曾卓轩故居迁出。尽管如此,当李曾超群经济情况好转后,她又想起了家乡的老人。  [/P][P]    “她的情况后期慢慢好转,重新拿出一笔钱,继续运作老人福利基金,一直延续至今。”曾尉伦说,李曾超群建立的老人福利基金,因金额未达到国家规定建立基会的标准于2001年停办。那笔钱移交村委会代为运作。每年重阳节,村里的老人按不同年龄段划分,可领到一笔节日慰问金。[/P][P]
    [/P][P]■家风之团结集资重修祠堂>然一新  [/P][P]    根据村史记载,古鹤的老祠堂有23座,郑姓就有12座,此外陈姓5座,许姓2座,冯姓、张姓、刘姓、曾姓各1座。如今,只有部分能保存下来,曾家祠是其中之一。“土改时,祠堂刚好分给一户曾姓的人家。他们有意识加以保护,才使祠堂免遭毁坏,最终保留下来。”曾尉伦说。  [/P][P]    曾家祠位于角头街41号,与曾卓轩故居仅一路之隔。祠堂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两进带左偏房,为砖木结构,总面积148平方米。2012年,曾家祠被公布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P][P]    “曾氏宗亲大部分分散港、澳、台或海外,留在本村的曾氏仅我家三兄弟这一支。因此,管理祠堂的各种事务,基本由我家负责料理。”曾尉伦表示,曾家祠建于1922年,于1997年重修一次。台湾宗亲曾昭颖、曾雪明兄妹返乡祭祖之时,发现祠堂年久失修,联合其他海外宗亲商议集资修缮。建议提出之后,曾氏宗亲一呼百应,修缮经费很快筹集起来。  [/P][P]    重修的曾家祠焕然一新,仍保留简朴的风格。每逢清明节,祠堂成为曾氏各地宗亲欢聚之地。记者在祠堂门口看到一份曾氏祭祀太祖扫墓时间更改的通知。曾尉伦说,“海外宗亲回家,一定会到祠堂看看,通知贴到这,大家都能看到,不会错过拜祭的时间。”[/P][P]
    [/P][P]■家风之传承乐善家风凝结在建筑中  [/P][P]    翻看古鹤曾氏族谱,一指宽厚度的手抄本,连正式的封皮都没有,实在显得有些简陋。族谱除了记录古鹤曾氏的起源外,只有各房繁衍的记录。记者反复查看,都没有找到有关祖训、家规的内容。  曾尉伦告诉记者,“曾氏祖辈多数从商,所以族谱没有形成文字的祖训、家规。父亲从小对我们的教育都是言传身教,太公、叔公乐善好施的故事,从小就听;他们做善事留下的痕迹,村里处处可见。”  [/P][P]    在古鹤村近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记者走访了重修石板街碑记、曾卓轩故居、曾家祠、古鹤碉楼、群芳戏院,这些标志性建筑记录着曾氏一族“乐善”家风的传承。  [/P][P]    其中,古鹤碉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为美籍华侨胡德乾的私人住所。1988年,旅日华侨曾广仁,捐资港币100万元建立“曾广仁教育基金会”,用于古鹤村助学、助教。基金会出资购买古鹤碉楼,用于基金会会所。1992年,基金会将古鹤碉楼赠送给古鹤村。  [/P][P]    由李曾超群捐资6万元建造的群芳戏院,在上世纪90年代,群芳戏院经常放电影,每天晚上人头涌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今,群芳戏院成为村中文化下乡演出的场地,也是村民大会的会址。[/P][P]
    [/P][P]■族谱  [/P][P]    古鹤曾氏哪里来?由惠州迁至古鹤  [/P][P]    曾姓,祖籍山东鲁国。据古鹤曾族谱记载,曾姓日富公于1537年 (明嘉靖十五年)由惠州到古鹤谋生,为古鹤始祖。派分两房,长房兰所住古鹤,后在古鹤繁衍,派分五房,分别为于祯、于德、于丙、于顺、于和。二房在日富公去世后随母返回原籍。[/P][P]■古鹤曾氏慈善名人  [/P][P]●曾卓轩:清末民初旅日华侨,后定居上海。于民国十一年捐资12796大元重建古鹤石板街。  [/P][P]●曾广仁:旅日华侨,1987年捐赠牌楼一座,捐资修桥整,建自来水塔。捐资港币100万元建立“曾广仁教育基金会”。因基金不能达到国家规定金额于2002年更名为“教育基金”。置有教育基金会所一座,并赠送给村委会使用。  [/P][P]●李曾超群:1929年上海出生,现居香港。父亲曾广植,是中国多个地区邮政储金汇业局之经理;母亲陈凤琼,曾出版《中国食谱简制法》,是当年美国第一位有英文书写烹饪书的中国人。1958年,李曾超群在香港开办“超群烹饪研究学院”;1966年12月,开设以出品糕饼闻名的超群西饼有限公司,1971年以后,生意扩展为亿万元跨国企业,被誉为“西饼皇后”。[/P]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