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3
    • 经验5789
    • 文章21
    • 注册2006-12-21
    我是风城通远堡曾家村人,现住沈阳,与版主同房系.据老人传说是从"小云南"迁徙过来的,不知小云南为何处.
    曾宪恕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3
      • 经验5789
      • 文章21
      • 注册2006-12-21
      查阅有关资料共同磋商;
      山东省济宁嘉祥县南武城是曾氏第一发脉地,后来曾氏的各派系后代,无不是武城曾氏所派衍。以曾参开一派祖,其后裔多代世居山东境地。至第九代曾乐(字训韶),随曾出关为汉山阴(今浙江绍兴县)县令,因有功加封都乡候,但后又返归山东。至莽篡汉时,山东武城曾氏南迁江南庐陵。第十四代曾琰(官汉提举付史)的长子曾据为曾氏“南迁鼻祖”。
      曾据,字恒仁,为曾氏第十五代,生于汉元帝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正月初七。官至都乡候,因治朝有功,西汉永光年间加封关内候。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颁行“王田制”,改变币制及奴婢制,使当时社会发生严重危机和经济混乱,法令苛细,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引起农民反抗。曾据遵循宗圣“爱忠中君,驱邪匡正”之训,对王莽的举动大逆不孝,不事官职,于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携族二千余人,尽徙豫章庐陵。至此,山东武城曾氏几乎无人再居此地,庐陵则成为曾氏望族中心,亦可称为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宗圣十五代曾据南迁这里后,人杰地灵,人丁兴旺,名人辈出,由十五代发展至八十余代。特别是第三十四代曾圭,曾旧,曾略三兄弟发脉,衍徙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成为中国曾氏繁衍昌盛之期。
      在曾氏第三十四代曾圭这一支脉开始到第三十七代曾庆有两子,即三十八代的长子曾伟(为南宗),次子曾骈又经过二十一代传至曾质粹。
      曾质粹,号南武,曾氏五十九代,原居江西永丰木塘源。因历代封建王朝曾规定,孔子,孟柯,颜渊的后裔都世代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专掌祀典,祀产,而唯独曾参的后裔却没有享受到这种“世袭”的礼遇,故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世宗朱厚璁鉴于“四贤一体,皆有大功于吾道,而曾氏独无世系,非缺典欤(yu)”。便下诏寻找曾参后裔。其实山东无曾氏,曾质粹奉旨东归,迁徙嘉祥县先世祖古代的故地,世袭翰博。故山东复有曾氏,从曾质粹始。所繁派衍,旧谱称“东宗”;其祖兄辈曾伟的后裔仍居江南,则称“南宗”。至今长江以北特别是东北曾氏,多系曾骈(pian)后裔,属“东宗”;江南曾氏为曾伟后裔,属“南宗”。
      [ 此贴最后由曾健峰在2007-9-3 18:38:49编辑过 ]
      曾宪恕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3
        • 经验5789
        • 文章21
        • 注册2006-12-21
        更正:
        对不起,上文中下往上数第七行"曾质粹,号南武,曾氏第三十八代",应改为"曾质粹,号南武,曾氏五十九代",特此更正.

         

         

        [COLOR=#4d4db3]已更正,其实你也可以修改的呀,点击贴子上面的那支笔就可以修改了-----版主留[/COLOR]

        [ 此贴最后由曾健峰在2007-9-3 18:41:26编辑过 ]
        曾宪恕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