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从龙(曾公亮四世重孙)

楼主
曾从龙(曾公亮四世重孙)
 


[IMG=0,absMiddle]../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0,absMiddle]../images/upload/2006/05/16/162042.jpg[/IMGA]


   曾从龙字君锡,别号云帽居士,泉州晋江县人。北宋中叶著名的政治家曾公亮四世重孙。生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二十五岁中状元,历仕宁宗、理宗两朝,累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卒,享年62岁。卒后“遗表上闻,上震悼,辍朝,遣使临奠”,赠少师,封清源郡公。   曾从龙出身名宦世家,从小生活朴素,“不事华饰”,勤奋攻读,其嗜学如命简直到了如颠似狂的地步。

   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殿试时,曾从龙被“擢进士第一”。他初名一龙,因廷对称旨,名列榜首,被宁宗御笔改赐“从龙”,宁宗十分尝识曾从龙的才器,认为他是栋梁之才。嘉定元年(1208年)十二月,曾从龙作为南宋的外交使节出使金国,他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执礼不挠”,维护了南宋国家的尊严。返国后,受到宁宗的器重,被擢迁为刑部尚书。

   南宋只半壁河山。可是,冗官较之北宋却是有增无减。官员的冗芜,不但造成了官制的混乱,而且助长了官吏的贪污和习常因循的作风。曾从龙不满南宋王朝这种腐败的吏治,他上书希望朝廷能够明诏二三大臣,郡守有阙,即时进拟。如“有求避惮行者,悉杜绝其请。”字里行间,流露出曾从龙希望革弊兴利的思想和要求。

   要使国家长治久安,不仅需要政治清明,而且必须选贤任能,这些都离不开对官使的选拔和对人才的培养。嘉定六年(1213年),曾从龙更进一步地向宁宗把选拔国家人才的大任交给了他,让他来主持贡举的大事。曾从龙的忠心谋国和悉心辅政,得到宁宗的重用,不久进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太子宾客,后来又改参知政事。

   曾从龙为人“忠实有特操”,从趋炎附势,在权贵面前,不会折腰摧眉。对当时把持朝政的奸相史弥远的擅政弄权,他更是疾恶如仇。曾从龙切齿痛恨史弥远及其帮凶窃弄威福的行径,“绝不附之”,因而深得正人贤士的敬重,“士论归焉。”

   曾从龙人品的高中,不仅在史弥远  赫一时没有党附于他,更在于他敢于伸张正义,直接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史弥远及其帮凶。当时,被称为“三凶”之一的胡矩,为人巧言谄媚,深得史弥远的重用,胡矩也因为有了史弥远的撑腰,为非作歹,曾从龙对胡矩的为虎作伥,深恶痛绝,上疏“陈其罪”。结果为胡所所忌恨,使唆使他的同党李楠劾罢曾从龙,曾从龙被谪知建宁府,后又起用为湖南安抚吏。

   曾从龙为朝官时,能够忠心谋国,悉心辅政,出任地方官时,能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瘼,锄暴安良。由于曾从龙政绩卓著,受到了朝廷的重用,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曾从龙被授予资政殿大学士,不久,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这时的南宋,虽然对来自北方的金国军事威胁解除了,但是,又面临着一个比金更加强大的敌人--蒙古汗国的威胁。南宋小朝廷在奸相吏弥远的把持下,对于来自蒙古的威胁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些主张恢复国土,“收拾旧河山”的官员在根本不了解宋、蒙双方力量对比的情况下,错误地认为金国刚亡,河南空虚,正是出兵收复河南的大好良机,因而要求朝廷出兵收复开封、洛阳等地。轻率的行动,容易造成宋军轻进易退,被动挨打的局面。南宋收复三京的计划失败后,不仅损兵折将,耗费了国家的大量军费,而且从此成为蒙古贵族南侵的借口。端平二年(1235年)冬,蒙古军开始窥伺南宋的襄、淮地区,警报沓至。十一月,理宗以曾从龙为枢密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曾从龙受任于败军院,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受命之后根据江、淮地形,上疏陈说边防形势,提出“并建二阃”的建议,得到了批准。正当曾从龙在积极筹措边防事宜的时候,朝廷中一些目光短浅的官员和主和派,却以边用不足为由,提出了反对意见,而昏庸的宋理宗却又偏偏听信了这种议论,召回曾从龙,致使曾从龙壮志难酬,忧悒成疾,不久也就含恨而逝了。

   曾从龙有《曾少师诗文集》遗世。

  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泉州人曾一龙(公元1175年—公元1236年)廷对“独占天下第一之选”,中状元。宁宗改赐名“从龙”,寓君臣相得之意。后曾从龙官至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并以枢密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是南宋朝较有作为的宰相之一。卒后,赠少师,封清源郡公。遗作有《曾少师诗文集》。其家中水井称“状元井”,位于泉州市区曾井巷内,1998年3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