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固路---曾巩的家

楼主
子固路---曾巩的家
十分有趣的是,这条以曾巩的名字命名的老街,曾经住过其三十五世后裔——曾学红。正是因为看到他谈起子固路轶事的文章,才唤起我对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凭添一种老街坊的亲切感。
曾学红的父亲曾志远先生是位书法家,长期在文化部门工作,其单位宿舍是位于子固路中北段的一栋旧式小楼房。虽然他们一家五口住的仅仅只有两间房,但在六十年代,能住上“洋房子”的人还不多。曾先生多次对孩子们提到子固路是他们“真正的家”,曾学红当时还不解其意。他真正理解父亲这句话的意思,缘于其父赊账买书一事。
志远先生是一位典型的旧式文人,平生只有读书、写字两大嗜好。在七十年代初的园子庙附近有家小小的旧书店,那是曾先生常去的地方。有一回,他兴冲冲地捧回一套古书《元丰类稿》,说是赊账50元买来的,当时全家都惊呆了,因为这50元钱几乎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也是全家的养命钱。而曾先生却喜滋滋地说,以前只在南京图书馆里见过清康熙五十六年顾崧龄的《元丰类稿》刻本,非常珍贵。而这套《元丰类稿》是宣统年间国学扶轮社的石印本,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文献年鉴上也没有登录,实在是太难得了!当时曾学红的哥哥问,旧书店有那么多古书,我们哪有那么多钱去买?曾先生回答说:“这套《元丰类稿》却不同,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曾巩的著作呀!我们现在住的这条子固路,就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为了考证父亲所言属实,后来,曾学红同父亲去过南丰老家祭拜曾巩祠,一查家谱,发现自己果真是曾巩的三十五世后裔。曾巩与苏轼、苏辙是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同科进士,官授太平州司法参军,也曾经在南昌为官。曾家祠堂的碑文上确有记载:“熙宁九年丙辰(公元1076年),曾巩移知洪州(今南昌)事。充江南西路兵马都铃辖。是年,洪州瘟疫,曾巩处置得宜,民赖以生。师出安南,道江西,曾巩为之区处,民不惊扰……”
更为凑巧的是,经曾志远先生认真考查,当年曾巩在南昌的官邸就是后来明朝的宁王府,也就是现在省话剧团所在的位置,可巧,曾家也正好住在这个位置,怪不得曾先生一再对自己的孩子说,子固路是我们“真正的家”!
当年,曾先生为了还清《元丰类稿》的赊账,每天清晨四点悄悄起身,为人写字或刻钢板,当时刻一张蜡纸可以赚五毛钱。为了不惊动家人,他总是在卧室外间的一块大案板上写字或刻钢板。那时候,人们的住房面积普遍比较小,曾先生一张仅有的书桌要让给三个孩子做作业,而刻钢板时又会发出“沙沙沙”的响声,所以他选中了外间的大案板。在那个年代,曾家的这块大案板可真是派上了大用场,名符其实的“一物多用,资源共享”。曾夫人常在案板上裁剪布料、熨烫衣物,有时还用来擀面、包饺子;三个孩子则把它当作乒乓球桌;只有曾先生把它当作写字台。写字,是曾先生休闲与娱乐的主要方式,邻居有时打牌三缺一,邀他凑个角,曾先生总是笑着说,罢了罢了,我这个写字的只懂得书(输)法,不懂得赢法,还是放过我吧。有时实在拗不过,只好勉强上桌,其结果还是应了那句话:孔子搬家——尽是书(输)。
曾家可谓书香门第,其家学渊源和读书的风气在左邻右舍中有口皆碑,人们时常赞叹曾家是家有书香。曾先生写字用的宣纸和“一得阁”墨汁,还有他亲手调制的印泥,都有一股温醇而淡雅的清香。
然而,往事并不如烟。随着无数个日子如梦幻般地飘忽远去,居家的感觉依旧触手可及,每当曾学红回忆起住在子固路时的那一段段往事,一种美丽而温馨的感觉便如丝如缕般在心头缠绕。子固路儒雅的气韵和古典的情怀让人如沐春风,这条古老的街道虽经漫长的历史变迁而物是人非,但所幸的是遗风尚存!
今天,我把南昌老街的往事絮叨一番,并非出于怀旧,而是想与所有曾经在南昌老街住过的人一道静下心来捧起一卷旧书,追寻尚未远逝的书香气。
世事多变迁,书香犹可闻。
1楼
    子固路:以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江西南丰人,字子固)的字而命名。连接这条路的南北两端都是名人路。 [南中山路;北叠山路]
    在南昌多年,现在才知道子固路的来历。由衷为姓曾而感到自豪!
2楼
那位能否把这文章弄在网上来:歐陽修〈與曾鞏論氏族書〉
3楼
wo  我不行!
4楼
很高兴能在<曾氏宗亲论坛>里见到自己的文章,谢谢!!!
5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学红[/U]发表的内容:[/B]

很高兴能在<曾氏宗亲论坛>里见到自己的文章,谢谢

以后多在论坛里发表些好的文章吧……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