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女儿早年与第一夫人彭丽媛合影

楼主
曾姓女儿早年与第一夫人彭丽媛合影
[P][FACE=宋体][COLOR=#f709f7][SIZE=5][b]曾姓女儿早年与第一夫人彭丽媛合影[/b][/FACE][/COLOR][/SIZE][/P][P][FACE=宋体][COLOR=#f709f7][SIZE=5]
[/FACE][/COLOR][/SIZE][/P][P][/P][P][FACE=宋体][COLOR=#f709f7][SIZE=5]我曾姓女儿曾庆芬,广西玉林曾屋寨人(第75代,本寨"基"字辈,对应全世界曾氏通用型是"庆"字辈),早年参与自治区庆典与第一夫人彭丽媛合影。[/FACE][/COLOR][/SIZE][/P][P][/P][P][FACE=宋体][COLOR=#f709f7][SIZE=5]顺便发帖:[/FACE][/COLOR][/SIZE][/P][P][/P][P][FACE=宋体][SIZE=5][/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COLOR=#f709f7]国家领导人刘运山接见我广西玉林曾屋寨老人曾耀邦[/FACE][/SIZE][/COLOR][/P][P][FACE=arial][SIZE=14px][COLOR=rgb(247, 9, 151)][SIZE=24px]曾耀邦,字曾峰,90多岁[/FACE][/SIZE][/COLOR][/SIZE][FACE=arial][SIZE=14px][COLOR=rgb(247, 9, 151)][SIZE=x-large],[/FACE][/SIZE][/COLOR][FACE=arial][SIZE=14px][COLOR=rgb(247, 9, 151)][SIZE=24px]第74代,本寨"邦"字辈,对应全世界曾氏通用型是"宪"字辈(附帖)[/FACE][/SIZE][/COLOR][/SIZE][/SIZE][/P][P]
[/P]
[P]
[/P]
[upload=38400,0]25_101247.jpg[/upload]
[upload=38401,0]25_101247_0.jpg[/upload]
[upload=38402,0]25_101247_1.jpg[/upload]
[upload=38403,0]25_101247_2.jpg[/upload]
[upload=38404,0]25_101247_3.jpg[/upload]
[upload=38405,0]25_101247_4.jpg[/upload]
1楼
曾母


       曾母(公元1612年---公元1646年),河南南阳人,诸生曾文彦的女儿,母亲吉水伯夫人何氏。后嫁唐王朱聿键为妃。唐王朱聿键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八世孙,其祖父唐端王朱硕熿不喜欢长子(即朱聿键之父朱器墭),有立爱子之意。因为朱器墭嘴舌上长个大瘤子,又爱小妾生的儿子。幸得朱聿键的曾祖母魏氏维护他们,在他8岁时为他请老师教书,到12岁能够读懂文章的时候,他的曾祖母去世,他的祖父便把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囚禁在亲王府的内官机构承奉司内,想活活饿死他们。幸亏暗中有人帮忙送饭,父子二人才不至于饿死。在囚禁中朱聿键借着佛灯日夜苦读,掌握了一身经世致用的本领。

  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二月,朱器墭被朱聿键的叔叔毒死,端王于是立次子为世子,被明廷右参政陈奇瑜劝阻,遂立聿键为世孙。朱聿键到此时已经28岁了,才恢复自由之身体。

  明思宗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十二日,端王薨。朱聿键继承王位,杀死叔父为自己的父亲报了仇。这一年,十九岁的曾母入宫为三十一岁唐王朱聿键的妃。时逢明朝覆亡,她劝唐王自立政权,倡导抗清。

  明思宗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八月,清兵犯关,北京宣布戒严。唐王激于义愤,报国心切,毅然起兵北上勤王,不料大明律令规定,没有奉到诏旨,是不得擅自出兵的。于是崇祯帝以擅发护军勤王为罪,废他为庶人,安置在凤阳的监狱中。在狱中,狱卒以为皇亲国戚一定少不了金银宝物,就向唐王勒索,不想此时的唐王己是一贫如洗,狱卒认为他装穷,于是变本加厉地折磨他。唐王哪受得了这般皮肉之苦,很快便染上了重病。急得曾母在深夜,偷偷对着晦暗的夜空祷告,但唐王的病仍在恶化。无计可施的她突然想起春秋时期介子推跟随晋文公流亡的故事。于是,她也将自己大腿的肉剜下来奉给唐王。没想到,唐王真的奇迹般活过来。唐王病愈后才得知这件事,从心底感激万分,于是更加怜爱曾母。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福王在南京称帝后,宣布大赦,于是唐王被放出来,但明安宗并没有重用他,而是命他移住到广西平乐。唐王在南行经过杭州时,途中遇见了由南京逃来的镇江总兵郑鸿逵,他把南京即将陷落的坏消息告诉了唐王。唐王听后,想到国恨家仇,不禁忧愤慷慨,一腔热血正气。就暗中派人告诉了他的哥哥、驻守福建的安南伯郑芝龙。他们认为奇货可居,在时局激变中,可以用拥立唐王来做自己的资本。不久,南京失守,苏州陷落,清军兵锋直指搞州。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唐王为重振国威,主动劝说在杭州的潞王朱常芳监国。曾母不同意唐王的做法,她希望唐王自己登基,于是说:“依我看来,潞王为人平庸,定非英主,他怎能挽狂澜于既倒,拯救这个国家呢?你英明睿智,应早为自立计,收拾旧山河。在国家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应该当仁不让,莫做他举。”唐王未置可否。不久,潞王果然投降了清朝,浙西杭、嘉、湖等地,全被清军占领,失去了一次光复良机。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朱聿键在郑鸿逵、郑芝龙的拥立下在福州即帝位,建元隆武,是为隆武帝。封曾母为皇后,封曾母的父亲为吉水伯。由于曾母从前治理内宫很有条理,这时隆武帝就让她开始参与外政,凡是章表奏议,一般都要经过曾后的批阅。她办事效率很高,批阅后指出不合时宜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多被隆武帝采纳,效果颇佳。隆武帝觉得曾母确实能干,他索兴让曾母在他临朝听政的时候坐于帘后,一起帮助他决断朝廷大事。都御史张肯堂专为这件事上奏疏说:“我朝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皆雄才大略,两朝皇后也都是圣德的,助成王业,肇基于今,即使是这样,她们也只是在宫闱之中默默赞助,垂帘听政绝非我朝圣世所宜”曾母看到奏疏后,非常怨恨,开始疏远张肯堂。在这一点上,曾母犯了错误,因为张肯堂是隆武政权中一位较有作为的大臣,别有用心的郑芝龙也忌恨其能,觉得他在朝中于己不利。一忠一奸,竟在用人问题上统一起来,所以张肯堂很快就被调出朝中,率水师在外,未能尽展其才。相比之下,当大臣路振飞上奏说隆武帝“有爱民之心,未见爱忆之政”时,隆武帝却能对这样敢于直言诤谏的大臣予以“优旨褒纳”。这件事引起朝野人士的议论,他们说隆武虽有英明识见的美名,可太过于溺爱曾母,看来隆武帝是不能成就光复大业了。

  这年冬十二月,隆武帝眼看二郑兄弟,尽收闽粤兵饷,操纵兵权,观望不前,根本无意搞清。自己虽颇思有所作为,又处处受制于郑芝龙,不得行光复大计。当时的明将何腾蛟正与李自成余部郝摇旗、高一功等领导的队伍联合,能成荆襄十三家军,带甲数十万,声振中南,抗清形势波澜壮阔,曾母暗中向隆武帝献计说:“咱们再不能依靠郑氏兄弟了,莫不如借机脱离郑氏兄弟,去依靠何腾蛟,倒会有一番大的作为。”隆武帝本人思想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主观愿望未尝不想振作有为,光复故土,建立中兴伟兴,但军政大权己为郑芝龙所把持,很难脱离羁绊,况且隆武帝窨不能摆脱封建宗法的本质,他认为只有大军阀才能保障他的政权和生命,始终不能、也不敢大振乾纲,收回太阿之柄。对曾后提出的移驻江西、依靠声势浩大的何腾蛟的正确建议,更是顾忌多端,畏首畏尾,认为荆襄十三家军原是农民军,还不如朝廷命官郑芝龙可靠。隆武越想越矛盾,最后对这个建议还是不敢采纳和实行。就在这种反复犹豫中,他让郑芝龙留守福州,自行誓师亲征,出师北伐,恢复国土。曾后一起随军出征。郑芝龙当然不愿意意隆武帝出征,这样会失去他对隆武的控制,就指使数万军民遮道呼号,把隆武帝的车驾拥住,不能前进一步。隆武帝没法,只好停驻延平,以府署为行宫。又失却了一次光复故土的良机。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六月,曾母生下儿子。这时郑芝龙早己暗通清坐镇南京的洪承畴,准备投降,尽撤关隘水陆防线,仙霞岭二百里间空无一人。八月,清兵进犯仙霞关,当时郑鸿逵驻防仙霞关外,闻知清兵到来,立即弃关而逃。清朝贝勒博洛率军直攻福建。朱聿键苦于自己无兵,命大学士黄道周外出募兵,黄道周于半途被清兵俘杀,朱聿键只得亲自从福州抵达延平,准备冒险去湖南,而为郑芝龙所阻留。不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其父决裂,率部南下。以致隆武朝廷门户大开。此时清军越过仙霞岭直入福建,攻陷建宁,直扑延平。8月21日,朱聿键逃出延平,到汀州城外时被清军追上,他带着曾母和忠诚伯周之藩等躲入关帝庙。清兵在门前厉声呼喝:“朱聿键出来。”忽然,一个人手持钢刀跳出庙门,高喝我就是隆武帝,挥刀杀向清兵,清兵急忙发乱箭将他射死,原来此人是周之藩,他舍身想掩护朱聿键脱险。清兵也怀疑他不是隆武帝,进庙搜查,只见后门洞开,庙内空无一人,知朱聿键和曾母已从后门逃入汀州城内。清军前锋统领努山命令几百个兵士穿上明军服装,打着明军旗号,直奔城门。汀州守军以为是败退下来的明军,让清军一拥而入,俘获了朱聿键和曾皇后,并将他俩分别押入轿子送往福州。到闽江支流九溪边停下休息时,曾母猛然窜出轿子,哭喊一声,陛下宜殉国,妾先去了。纵身跳崖身死。朱聿键也几次想自尽,都因清兵的严密监守而未成,于是绝食而死在福州囚处。

  后永明王上尊号曰思文皇后。永历时,上尊号思文皇后,后谥曰孝毅贞烈慈肃贤明承天昌圣襄皇后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