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毋容“存疑”

楼主
“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毋容“存疑”
       [COLOR=#f00000][SIZE=4]“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毋容“存疑”
[/SIZE][/COLOR][B][i] [SIZE=3] [/SIZE][/i][SIZE=3]网上有宗亲因《曾子处费》中有说“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认为是“重名”了,以为当时真的有两个曾子,因而对“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存疑”,这是误解。因为这是一则寓言,其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的。《曾子处费》本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它是《战国策.秦策》里,秦国谋臣甘茂为取信于秦武王,使之与魏结盟伐韩的故事中的一段。原文如下:
[/SIZE][/B][COLOR=#990066][SIZE=2][B]秦武王谓甘茂

[/B][/SIZE][/COLOR][COLOR=#003333][SIZE=2]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COLOR][SIZE=2][COLOR=#000000]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COLOR=#f00000]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SIZE]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译文】
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韩国一地名),取周室而代之,你如果能为我实现这一夙愿,我将至死不忘。”甘茂说:“我要求去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
甘茂来到魏国,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大事成功之后,一切功劳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到息壤这个地方迎接甘茂。
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其中的原因?甘茂回答说:“要进兵三川,必须先攻下宜阳,宜阳是韩国的大县,是上党和南阳两部间的贸易要道,长期以来,在宜阳积聚了两地的人力和财物,它名义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的军队要经过重重险阻,跋涉千里去攻打宜阳,实在太难了啊!
我听说,张仪西并巴、蜀,北取河西,南占上庸,诸侯并不因此就赞扬张仪的能耐,却称颂先王(秦惠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魏文侯拿出整整一箱群臣诽谤乐羊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赶紧接受了文侯的批评,心悦诚服地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主君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而秦国权臣樗里疾、公孙衍倚仗和韩国的关系,将来如果在攻打宜阳时对我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大王就欺骗了盟国魏国,而我又会白白招致韩国相国公仲侈的怨恨。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COLOR=#f000f0]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将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会因为不信任我的而(象曾母)扔掉梭子(翻墙逃跑那样对我啊)[/COLOR][COLOR=#f000f0]!”[/COLOR]武王坚定地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攻了5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武王面前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几乎都要听信了,因而召回甘茂。甘茂到后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不得不说:“确实有这回事”。这时武王才又坚定信心,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最后终于攻克了宜阳。[/SIZE]
[/COLOR][SIZE=3]  [B] [/B][/SIZE][SIZE=3][B]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甘茂引用“曾参杀人”这则寓言,是用“曾参之贤与母之信,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作比喻,来说明“
臣之贤不若曾子”“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而朝中“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以此使秦王相信他,让他继续统兵攻打宜阳。[/B][/SIZE][/COLOR]
[COLOR=#003333][SIZE=3][B]  《曾参杀人》既是一则寓言,那它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一个与我们老祖宗同名同姓的杀人者“曾参”。也许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是个远近闻名的贤德之人,作者想利用“名人效应”来增加故事的说服力,不惜借用我们祖宗的名字造假,而又用“与曾子同族者”作区分,说明此曾子非彼曾子也,这样,即使我们的老祖宗想和作者打官司也毫无办法,实在是高!可这就把我们的老祖宗给害惨了,不仅邻居怀疑自已,连慈祥的老母亲都不信自已而在惊慌失措中翻墙逃走。想必那时,他是申诉无门欲哭无泪啊,只好沉默是金了。[/B][/COLOR][/SIZE]
[COLOR=#003333][SIZE=3][B]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天有不测风云,人生又岂有事事如意,只要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已的亲人与良心,行的正,站得直,世俗中的是非曲直,又何足道哉!清者自清,浊者浊,我们的宗圣公面对沸沸扬扬的“曾参杀人”的流言,安之泰然,不作申辩,这就是他人格的伟大与高尚!我想,以往有的宗亲修谱时,把这则寓言作为《曾子故事》收录,其由是否出于此。至于今后修谱,如有人还把它作为《曾子故事》收录入谱而又不加说明,那将误导子孙,是为大不敬了。 
[/B][/COLOR][/SIZE]
1楼
广福叔祖,辛苦了,我拜读了!
2楼
楼主辛苦了,说得在理,如果仅从一则寓言否定天下一曾无二曾,也未免太简单太幼稚了。
3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梅州曾祥粦[/U]发表的内容:[/B]

楼主辛苦了,说得在理,如果仅从一则寓言否定天下一曾无二曾,也未免太简单太幼稚了。[/QUOTE]
 
赞同,顶一个。
4楼
楼主的分析言之有理,支持。。。
5楼
赞同,顶一个。楼主的分析言之有理,支持。。。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