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释义

楼主
忠恕之道释义
[P][FACE=宋体][SIZE=5]点击红字收听国语语音讲座:[URL=http://www.ximalaya.com/44764416/sound/15679773][COLOR=#f76809]《忠恕之道释义》[/FACE][/URL][/SIZE][/COLOR][/P][FACE=宋体][SIZE=4][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
[/FACE][/SIZE][/FACE][/SIZE][/P][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
[/FACE][/SIZE][/FACE][/SIZE][/P][P][FACE=宋体][b]全文:《忠恕之道释义》[/b][/FACE][/P][P][FACE=宋体]      “忠”字的结构是上“中”下“心”。首先观其字解其意,即古人造字很明确告诉我们心上持中就是“忠”,中者正也,不偏不倚为之中,字义表达我们要时时刻刻想着在心中有正气,尽心尽力、无自欺之心者就是“忠”。《大学》云:正心诚意,也就是说待人处事均需要没有偏袒、诚心诚意。组词多有忠心、忠诚、忠实、忠告、忠于、忠魂、忠义等,也是突出心中之正。[/FACE][/P]      汉武帝刘彻在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董仲舒等儒臣在皇帝面前突出儒家的“忠”字,引意为“忠”就是“忠君”,“忠君”等于“爱国”。无限放大君臣之间、上下级别之间无条件“效忠”的愚忠理论。如此、皇帝为了易于驾驭臣下、顺服百姓而顺水推舟利用儒家文化治国。或者这也是政治需要,民间的读书人大多认同儒理,各得其所。故当时“忠君”注解是有意突出忠于君王,因为在封建帝皇的年代,无论再好的哲理,不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也是变成废话。有意的突出、甚至断章释义某一部分以顺应正统者,也许是儒家文化在汉代及至后世得以生存、完善的契机吧!其实也是各取所需而已。明初、因《孟子》一书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元璋下令把孟子牌位踢出全国文庙,事后经文人讲解全文哲理,老朱又命人将孟子排位请回文庙的历史就可见一斑矣!如果不知道这些古代历史的故事,看看近代批孔、尊孔的反复两极端,也许还能够悟出点什么了。哲理永远离不开政治,大家明白就好。
      现代人需要全面理解“忠”,否则与孔子思想是背道而驰了。孔子心中的“忠”,并非只是忠于君。孔子的愿意是忠实、正心,也就是以公正诚实的态度对人对事。
     “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曾经当着众学生问:“大家能把我的思想以一句话总结吗?”只有宗圣曾子说:“唯!”孔子点头离去,大家围着问曾子怎样说,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引自《论语里仁》),曾子把孔子的全部思想用“忠恕”二字就可以概括。实际上、在孔子思想中“忠”和“恕”都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忠”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过近二十次,可见孔子非常重视“忠”这个道德规范,“忠”的基本意思是正心、诚意、尽力。
    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与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呢?“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用真诚对人对事的态度。儒家“忠”还包含上下级之间的道德关系,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各应该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欠繑》),也就是说,上级对待下级,应该以礼相待,才能够使下级忠于上级,这就是儒家文化“君义臣忠、父慈子孝“的道理。
     “恕”从字的组合可以看出,上“如”下“心”,“如心”就是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换位思考,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怎么对待你。“恕”字在篆书还有另一个异体字的写法就是“女“字旁,右面上”口“下“心”,古代“女”字,多引寓女性、母亲,慈爱的代名词,大家想一下妈妈的口与妈妈心,经常不一致的,对待儿女出言严厉、而心狠不下来,这就是苦口婆心,是“恕”的体现,很快就饶恕了儿女所犯的错误。因此“恕”就是首先原谅别人,而不是要求别人原谅自己。
   “恕”是孔子“仁”的又一方面的内容。《说文》:“恕,仁也”。 “忠”和“恕”的区别是:“忠”是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用此态度处事的行为。“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换位思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尽量谅解别人不妥之处。儒家关于“恕”的精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别人用这样的态度或者方法对自己,自己接受不了。那么自己也不能用那样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别人。以这样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人与人就可以和谐相处。
     《论语雍也》篇章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所希望得到的,要达到的某个目的,也要容许、甚至帮助别人去追求和实现这个目的。作为一个有道德人,应该自己先具备这种美德,然后才要求别人也具备;自己没有恶习,然后才能批评别人。自己心中没有“恕道”,却要求别人对你实行“恕道”,这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的。儒家的“恕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恕道”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凡遇到非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以恕道去包容别人,以恕的道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首先使自己不带一点怨愤之心,如果对待一点小事都愤愤不平,说明自己还不懂恕道,也就是修身还没到家,能够用恕道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

                                                                                               丙申年初夏、昭演原创于承祖轩[/FACE][/SIZE][P][FACE=宋体][FACE=宋体][SIZE=4]
[/FACE][/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FACE][/SIZE][/P][P][FACE=宋体][FACE=宋体][SIZE=4]
[/FACE][/FACE][/SIZE][/P][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
[/FACE][/SIZE][/FACE][/SIZE][/P][P][FACE=宋体][SIZE=9pt][/FACE][/SIZE][/P]
1楼
己之所欲
[FACE=宋体][SIZE=12px]儒家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純粹是片面論。如己欲孝,難道就不能推人及己?[EM05][/FACE][/SIZE]
2楼
[FACE=宋体][SIZE=9pt][SIZE=4]总编授课~意义非常~!“忠恕”二字分解拆之~胜过昔日拆字先生~一家而言矣。[/SIZE][/FACE][/SIZE][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且言:夫子出生于春秋时期,二三百年战乱,如同今时阿富汗,四处杀戮,社会没有了秩序,民不安居;夫子多年周游列国,眼睛所见,亲身体会到,在战乱中,人们没有了人性,没有了社会行为准则,故曰“礼崩乐坏”;故夫子游历回家后,开始他的教育事业,设馆授徒,以此来传授他对社会秩序的主张“仁”。[/FACE][/SIZE][/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远古圣人主张“道”来作为社会行为准则,到了道家主张“德”来规范人之行为准则,儒学主张“仁”来规范人之行为准则,墨家主张“爱”(兼爱)来规范人之行为准则。那么“仁”究竟是什么?如何做到“仁”?[/FACE][/SIZE][/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孔子时期,也是早期的儒学并不完善,还不能成体系,是历经秦、汉后逐步形成体系。夫子的思想主张还未能被普遍认可,那么此时夫子提倡的“仁”来作为社会秩序,也就未能实现。[/FACE][/SIZE][/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仁”,是“德”之延伸,故有无道而德,无德而仁,无仁而义,无义而礼。故此,“德”是“仁”的本体,“仁”是在“德”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夫子提出“仁”是可以通过学习、制定规则而实现,也就是通过“仁”的准则来实现社会行为秩序。[/FACE][/SIZE][/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仁”是儒学“六德”之一,孔子四教:文、行、忠、信。通过这四个方面学习而达到“仁”的目的。[/FACE][/SIZE][/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忠恕”实则为四教后二者的结合与再次延伸,忠与信之中间所产生的“恕”;“忠”是唯心,是自我行为的一种制约准则;“恕”是唯物,是一种与人交往准则和秩序。忠恕——愼于内,宽于外。
[/FACE][/SIZE][/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
[/FACE][/SIZE][/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
[/FACE][/SIZE][/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FACE=宋体][SIZE=4](夫子晚年註《易》,后人只知道事物有两面而分阴阳,焉知《易》中每卦均有三才,故在阴阳相交处,乃是卦之粹)[/FACE][/SIZE][/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SIZE=4][FACE=宋体](《大学》[/SIZE][FACE=宋体]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为三纲。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FACE][/FACE][/SIZE][/FACE][/P][P][SIZE=4][FACE=宋体]六德(智、信、圣、仁、义、忠),[/SIZE][/FACE][/P][P][SIZE=4][FACE=宋体]六行(孝、友、睦、姻、任,恤)、[/SIZE][/FACE][/P][P][SIZE=4][FACE=宋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SIZE=4][FACE=宋体]弱弱言辞,学而不敏,浮躁之极,总编指正![EM35][/SIZE][/FACE][/SIZE][/FACE][/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