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教无类

楼主
[原创]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施教者都应该授予人们以平等的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道德休养,成为志士仁人,有为于世。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有教无类’”。南朝梁经学家皇侃注:“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类庶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教”含有教育,训诲的意思,“类”是类别,也有年龄、贵贱、地域等等之分的意思。
孔子提倡全民教育,他希望教育所有人,而同归于善,没有富贵穷贱,天资优劣,等级地位高低,年龄差距,地域远近,善与恶等等的不同的区别与限制。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是父子同为孔子的弟子,如颜路,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从国别上看,他的弟子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子贡来自卫国,从年龄差别上看,如秦商比孔子小四岁,颜刻比孔子小五十岁,从贫富差距上看,富有的,贫穷的,如颜回、原思;从地位高低看,地位高的如孟懿子为鲁国贵族,地位低的,如子路为卞之野人;从天资上看,鲁钝一点的,如曾考,愚笨一点的,如高柴。孔子的学生各种人都有。
    孔子在教学时,他不以家世,门第等等条件,只要“行束修以上”,即可成为他的学生。他的这种对教育对象的主张,深深的影响了现代教育。现代新儒家亦借“有教无类”倡导和普及全民进行教育。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有教无类”的主张还能适用吗?还能对今天教育有什么新的借鉴吗?从我个人角度认为有以下几点:
    1)从普及教育角度来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中国,小孩一旦到了6岁,就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了,不管家庭环境怎样,作为家长的,就应该把小孩送进学校,与同龄的孩子平等的享受九年义务教育。
    就拿外地进城务工人民来说吧,他们带着自己的家属一起进城打工。进了城之后,他们最为担心的是他们的子女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是让他们中途辍学?还是让他们继续重返学校学习?这该怎样解决呢?还好,党和国家的相关部门十分关心农村进城务工人民及其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该怎么解决?当相关人员得知一些进城务工人民有让自己的子女辍学的打算时,他们亲自来到进城务工人民面前苦口婆心的说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打消他们后顾之忧,他们为进城务工子女建设了一系列的子弟学校,再一次的圆了进城务工人民子女的学习梦,使孩子们的受教育的权利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的待遇平等。
    2)从教育出发点上来看,是一切为了我们的孩子。
    接受教育是我们每个人应享受的权利,国家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更是如此,规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这一权利。
   在学校的各个班级中,难免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学生在领跑班上前几名,或许始终都领跑班上成绩的一切,这些学生确被当成班上的“尖子生”,也老师被寄予很高的希望,相信日后,他们能有对社会一番作为的,那么,处在中游或下游成绩的学生呢,据我深深的体会到,他们或是稍微管一下,或是干脆就不管。究其原因何在?这些当老师的为何不管,据我所猜想,可能是嫌他们没有学习这门知识的天资吧?天资没有,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呀。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责任,“教书育人”还是什对那些因为出类拔萃的学生?不,如果一直照着这条路走下去,只能是“重优轻劣”。但是,我不相信人人都没有自己的长处,人人都没有发展潜力。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所有到了上学的学龄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一个也不放弃,我也相信学生的长处发展与老师的辅导是分不开的,我们就需要采取相对应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即第二节所讲的“因材施教”)
    教育改变一生,教育从来都没有“精英”与“平民”之分,天资高低之分,年龄之分,地域之分,只要我们的目标定位是学习,那么你也会对社会有一番作为的。前提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直坚持“有教无类”,那就不应该放弃每一个人,让他们能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吸收知识,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还得必须为什么要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还得必须弄明白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职业?弄清当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称为“老师”。
1楼
我们沙湾镇是全国的教育百强镇之一,也是广东首个百强镇。我们番禺区也是广东省的教育强区,随着教育的完善和提高,我们镇的生活、文体、科教、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2楼
你們有福了[em11][em05]
3楼
很多平民都比那些所谓的精英强,差的就是一个公平的环境![em01]
4楼
我国的现状是有钱人享受优良的教育资源,从现在大学的高收费就可见一斑,要扭转现状,完全达到“有教无类”的理想境界,还需要大家的努力。
5楼
理想境界跟现实是有差距的,可以说永远也达到不了.就象无法解决贫富悬殊.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