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07中华母亲节·儒商论坛”演讲稿:现代企业文化的真谛

楼主
[原创]“2007中华母亲节·儒商论坛”演讲稿:现代企业文化的真谛
[ALIGN=left][B]“[/B][B]2007[/B][B]中华母亲节·儒商论坛[/B][B]”[/B][B]演讲稿[/B][B][/B][/ALIGN][ALIGN=left][B][COLOR=#ff0033]现代企业文化的真谛[/COLOR][/B][/ALIGN][ALIGN=left][B][COLOR=#ff0033]——回归传统道德塑造人的价值观[/COLOR][/B][/ALIGN][ALIGN=left][B]陆声俊[/B]

[IMGA=0,absMiddle]http://www.rxdjt.cn/editor/UploadFile/20075117922346.jpg[/IMGA]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总,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文明礼义之乡”的邹鲁大地与大家欢聚一堂,过我中华母亲文化节,共襄切实构建和谐社会,回归传统道德的长治久安大计。

    这是时代的召唤,国家主席的召唤,太平盛世的召唤,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呼声。当然,更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史命。孟母是我华夏母亲的杰出代表,亚圣孟子,是我中华儿女的人格楷模。

    我泱泱华夏文明,能永远独树一帜,立于世界文明的苍穹之中,光照整个人类延锦不断,皆因“孔孟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向我们揭示和传授了社会人伦的真理,社会人性的真理。 这是我华夏文明的骄傲,也是我每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孔子主张“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国家以“礼、乐”风化治国,强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以“忠恕”之道,约束人的行为、以“中庸之道”支配人的行为。“忠”是“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意思,“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强调做人要坚守“仁、义、礼、智、信”。教化人民懂得怎么做“正人君子”,不做“奸侫小人”。因此而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的道德价值观,铸就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灵魂。

    而最能继承与发扬孔子精神的就是孟子,他生于公元前372~前289年的战国时期,今天我们所在的邹城,名轲,字子舆。母亲仉氏是一个贤淑善良,教子有方的伟大母亲,在历史上同后来徐庶的母亲和岳飞的母亲被尊崇为我华夏母亲的杰出代表。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这个“2007中华母亲文化节·儒商高峰论坛”,就是出于崇拜这个母亲的道德典范。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可说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其祖上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幻年丧父,由母亲仉氏含辛茹苦抚育成才。师承曾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儒,并广收弟子“传带”,所历足迹梁、齐、宋、滕、鲁。他把博大精深的孔子儒学,系统归纳成“修、齐、治、平”四个字。所谓的“修”,指修身;所谓的“齐”,指齐家,即和睦家庭;所谓的“治”,指治理国家;所谓的“平”,指平天下,即和谐社会,太平天下,大同人类。

    其关于社会人伦,人性的理性思维,相当缜密。把“平天下”的道理用十分简洁的语言告诉每个社会成员,即要咱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告诉咱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是针对孔子“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和“忠恕”之道,与时俱进的诠释。他主张,做人要诚实、诚身、诚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因此,整个“孔孟之道”的学说,实事求是的切合人身,内容积极进取,“经世济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儒商高层论坛,有个极重要的孔门弟子必须详细介绍,他就是孔子的学生端木子贡,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儒商始祖。

    子贡姓端木,名赐,春秋卫国黎(今河南浚县)人,生于公元前520~456年,孔子高徒之一,小孔子三十一岁,此人才辨出众,是一个做外交官和经商的天才。《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他这么评价“德行:顔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利口巧辨,孔子常黜其辨”,描述真切可信。《论语·雍也》中记载,鲁国的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三人皆可,但各有所长。原话是“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孔子对学生的长处了如指掌。所谓的“达”,就是指子贡通达事理,反映敏捷,变通灵活。

    有人说儒学只讲修身养性,空谈心性,妄自尊大,不善权变,僵化教条,墨守成规,尤其不注重商贸和科技,致使满清落后列强,这是毫无道理的。不但毫无道理,而且恰巧相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孔门弟子这样一段史实,齐国的田常想作乱夺权,因而生计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公孙龙)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可见孔子知道,子贡就有这个才能解救鲁国的这场灾难。子贡受命,先到齐国,果然说服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转而去攻强吴。随后他又跑到吴国,告诉了吴王这个消息,说服吴王要以救鲁为名,先发制人,出兵齐国。但吴王顾虑,对齐用兵,越国背后攻吴怎办,同意先攻越国,然后再去伐齐。子贡救鲁心切,于是赶到越国,告知吴国的想法,越王勾践大嚇,同意派军队随吴伐齐,解除了吴王之忧。之后,子贡又到晋国,告诉晋国,吴胜齐后,必然加兵于晋,让晋军随时备战。后来,吴国伐齐成功,转而攻晋。晋国有备,大败吴军。越王趁吴军大败,从背后伐吴,一举灭掉吴国而北上争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可见,师承孔门的高徒,不仅权变能力极强,而且,外交活动处处在理,以德服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废举”是指贩卖商品,贱买贵卖;“货”同化,“转货”是指将商品转化交易的意思,“赀”同殖,生养繁殖的意思,是指增值。且孔子也在《论语·先进》中,这样评价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也就是说,子贡经商,从不亏本,这是儒家重商的典型写照。

    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溘然长逝,子贡在孔子故里,也就是今天的曲阜,与同门弟子同为老师服丧三年。三年期满,同学们都相泣而别,唯子贡又“庐墓三年,凡六年”。可见,此人对夫子至诚至孝。更证明儒商崇尚道德,遵守做人的根本 。

[IMGA=0,absMiddle]http://www.rxdjt.cn/editor/UploadFile/200751171014897.jpg[/IMGA]

    在孔门众弟子中,子贡对老师的崇拜、崇敬之情,尤胜其他门徒,他把孔子称圣人,视同日月。《论语·子张》篇中记载,鲁国大夫孙武武叔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马上反驳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意思是说,我子贡的贤德,不过就像不及肩高的园墙一样,大家一看,就知道里面的内容,可夫子的道德园墙,高我不知道多少倍,我想进去都找不着门,怎么能窥见园内的富丽堂皇。

    当他一旦听到他人毁谤孔子,势必挺身相讥“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这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贬低他、毁誉他,一般人的贤德,不过像小丘小陵一样,一登就过去了,可夫子的道德,如同日月一般,你有谁能逾越?人无自知之明,偏要去同日月相撞,这对日月又有何伤害?

    《韩诗外传·卷八》记载:“子贡答齐景公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过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使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于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这里的两段对话,有时把孔子比作江海,说自己向孔子学到的,不过是从江海舀了一壶水喝;有时把孔子比作泰山,说自己的赞誉之词,不过是给泰山添了两把泥土;反过来说,即便是任何人想损害它,也不过是用手刨去泰山上的两捧泥土,这对泰山又哪里会有丁点损伤?可见,子贡对孔子学说的崇拜与崇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IMGA=0,absMiddle]http://www.rxdjt.cn/editor/UploadFile/200751171052516.jpg[/IMGA]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上这样记载,:“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也就是说,子贡在传播孔子儒学的道德理论上,于孔子的身前身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见,儒学育人以德,绝非空谈心性,妄自尊大,不善权变,僵化教条,墨守成规。恰巧相反,它能经世济国,为人不可或缺。

    有人说,儒学是官本位的学说,专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更不客观,也绝非孔孟之道的本质。

    先秦时期的孔孟儒学,除了“经世济国”之外,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任何儒者必须担当社会责任,要求统治阶级“爱民如子”,“以仁治国”,达到“内圣”而“外王”,相当鄙恶人的“霸道”行为。尤其孟子主张以人为本,“民为贵”,“君为轻”,士、农、工、商,各尽其责,社会协(谐)调发展。同时,也把“商贸”对“经世济国”看地很重。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中,把一个轻视“商贸”的叫许行的学者及其学徒陈相,批评的无以言对,理屈词穷。因为他俩主张作为国君的滕文公,必须“与民并耕而食”,还要早晚自己做饭,才乎合“古之大道”与“贤”德。这跟今天的职工要求当领导的,非要下车间干活的心理没有什么两样。当然,一次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又怎么做好自己的管理本职。

    作为“孔孟”儒学的道德价值观,他们在与统治阶级为伍时,态度非常强硬,如果不是爱民如子的仁慈君主,他们宁可隐居,绝不事奉,这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于这种思想的稳定、牢固和深得人心,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起到了跟今天西方在野党一样的监督作用。否则,任何独裁专制的国君,就会面对社会的舆论压力,将有可能“国之不国,君之不君”,这是先秦儒学的传统道德根基。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巩固政权,采取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企图消弭儒学对其专制统治造成的负面影响。

    汉朝建立,至汉武帝,为长治久安,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从此主导中国的思想,凡两千余年,直到“五四”运动“倒孔”,文化革命“批孔”。

    这期间改朝换代,政权变更,每个朝代仍以儒家为一统,世世相传,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得以不断的传承,在世界的文化史中,独树一帜,举世无双。

    先秦儒学,高举“儒道”大旗,欲为“天地立心”,为人伦建经纶,将“儒道”置于统治者之上,期许统治者能“遵”大“道”,以仁治天下。反之,就决不妥协而出士为官。但至汉武帝以儒学立国,“以儒取士”,道统、学统、政统三者合而为一,儒家与政治从此依存,纠缠一起。展开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史,学术史。

    先秦儒学属于士阶层,与统治者总是保持着距离,坚持从“道”不从“君”的理想,有为民请命的传统。但自汉武帝以后,儒家变成了一个以官僚为主体的阶层,与统治者融为一体。因此,先秦儒学从此变质,开始偏离孔孟之道。儒家在与统治者附和与制约之间游移不定,为应对外来挑战与适应时代,经常自我调整,在不同的时代出现不同的面貌。

    两汉以经学为其特征,以传承《五经》奠定其国学地位,儒学也因其提升为“国教”而僵死。    

    魏晋时期,儒者容纳道教。从而使儒学变成玄学。

    南北朝与唐朝以儒家为首,儒、释、道三家鼎立,相互排斥,最终走到相互融合。

    唐朝继承隋朝的科考制,儒学又独获新生。

    在儒、释、道三家并立的过程中,儒学为了应对佛,道的挑战,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本体论”思想。末了,又在思辨上狠下工夫。从而把儒学变成纯哲学,在两宋形成理学。以后就成了宋、元、明、清的主流思想。理学受佛、道影响,空谈心性,完全悖逆了先秦儒家务实人生的宗旨。从而把伦理道德教条化,包括女人要从一而终,乃至后来的裹小脚,立贞洁牌坊以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因而,社会思想受到严重的桎梏。自明成祖朱棣以八股文取士,思想更加苍白,儒学已空有其壳。

    明末,儒者开始反思,想回归先秦的孔孟之道,他们摈弃理学,推崇实学,但因满清入主中原,中途夭折。满清为巩固统治,全面学习汉族文化,理学又得到意外的重生。清朝中期以后,儒者转向埋头书堆,专事考据汉学,儒学从此走进了死胡同。清末,列强入侵,中国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冲击,列强坚船利炮,让我中华民族屈辱连连。后来的知识分子无法心平气和的考虑屈辱的根因,一股脑的把气撒在了孔子的身上,从先前的妄自尊大,转而自卑自弃。因此,儒学成了自卑自弃的牺牲品,孔子开始背“黑锅”。人们“弃千金之璧,抱赤子而趋”,思想开始全盘西化。乃至今日,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人们始知孔孟之道的传统道德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对人的精神支撑的重要,从而开始复苏。这就是我对我所理解的儒学历史简述,所以,我今天的讲义直承先秦,不理后儒,主要是想以孔、孟二圣人的“原版磁带”播放,和大家讨论传统道德,传播“孔孟之道”的价值观。

    我为什么这样说?请看看我们今天的企业文化精髓是什么?

    我来这里之前,武汉电视台的高梦记者对我进行了一次采访,主要是儒学与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现代企业对人的道德要求问题。

    她说她看到了我办的“润民儒学大讲堂”网站的广告词:“高扬传统道德,打造人的价值,企业儒学化,儒学企业化,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人人有责。”要我谈谈这方面的想法。

    我说:每个现代企业,都在做企业文化。其实,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内部凝聚人的力量,比如事业心、责任感、诚信、道德,这些全都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至于表格、制度、管理体系,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问题上,基本都可及格,因为这是现代应试教育的基本要求。但企业制定了制度和表格后,要靠什么去实施呢?它是靠每个职工的诚信和责任心。倘若没有这种诚信和责任心,任何好的制度和表格,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现代企业也开始学西方,每个企业都需要做企业文化,有些企业文化的开头用语就有这么八个字:“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这个“先学做人,后学做事”道出了企业文化的真谛和精髓。

    这个真谛和精髓它是什么?它就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它就是怕你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它就是怕你把它的团体搞坏、质量搞坏、品牌搞坏;它就是怕你只会消耗他的资源,浪费他的资源;它就是想告诉每个职工,企业是造产品和搞销售的地方——企业不是造钱的地方;它就是想告诉每个职工,企业只是一个就业的平台,或者说,专供人才演戏的舞台。因此,你是人才,就必须当好演员,把戏演好,企业才能卖得出门票。假如你是张国立、张铁林、陈道明这样的演艺角色,哪个舞台、哪个制片厂都要抢起来跟他签约。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天才”演员,他本身就是价值。一个“空空”的个人,到哪个舞台都能换取最大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市场,就是门票,就是受众。这是打的一个形象的比方。其实,企业给每个人才提供的就业舞台,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所以说,现代企业,每个都在做企业文化,就是要求每个干部员工都具备事业心、责任感,在企业为他提供的舞台上演好角色。然后企业才有票房收入,企业也才付得起大家的工资和奖金,这就是企业文化的目的和目标。

    当记者问到我,现代企业也开始学西方,每个企业都需要做企业文化 是什么意思?难道企业文化也有东西方之分吗?

    我说: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是西方社会的文明产物。而我们的 传统文明本身就没有这个概念。所谓的企业文化,无非就是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诚信度,提高人的责任感,提高人的事业心。这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中,是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教育,一直都是强调的这一点,尤其我们的儒家文化思想,几千年都讲一个道理,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但现在学西方,早把这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完全忽视。几代人的应试考试,注重的都是数、理、化。语文教育,华而不实,内容西化。所谓的德育,讲的又十分空洞和虚假。因此,传统道德的灵魂构建,几代人从儿童时代就开始荒漠,久而久之,人们的头脑中就只有竞争和斗争。到了成人和成材之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个好职业,能够赚大钱。因此,灵魂上出现的空洞全被金钱所填塞。这就是,现代社会人们都迫切盼望传统道德回归的根本原因。然而,西方文明中,几千年来都只讲,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竞争和斗争,所以他们也活得很吃力。于是他们的祖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找到一个精神道德上的支撑。于是,就人为的创造了一个彼岸的世界,来规范做人的心理底线,这就是西方人头脑中的“上帝”观念。当然,也就是我们说的西方人的意识形态。今天,我们引进西方文明,西方技术上的东西一学就会,可是,西方道德价值观的东西,就跟A型血配B型血一样,是根本没办法融合的。所以,技术上的东西可以借过来用,灵魂上的东西却是格格不入的。这就是,今天社会不诚信,不和谐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我们丢掉了传统道德的价值观。表面上看,人们的物质生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丰裕,可精神却十分空虚,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算计,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芸芸众生,均都活得实在吃力。

    所以,企业需要心态平实的人才,企业需要吃苦耐劳的人才,企业需要能为企业增创效益和价值的人才,企业需要能与企业的壮大发展同心同德的人才,共生共死的人才。今天这个社会有吗?你刚刚把他提升当个科长或厂长,很多所谓的人才,他就开始想心事。他要拆你的舞台,和你分庭抗礼,和你离心离德,他要另起炉灶,和你打擂台。因为,西方的价值观告诉过他,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他拆你的网,卷你的货款,蒙你的钱财,侵占你的资源,也是为了当老总。他也想过过老总的瘾,你说他有什么错?

    因此,整个社会都这样去生存,人们就感到活得很吃力,就很难有真正的和谐可言。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企业,很多人说,最多能红个三年五载,就开始萎缩。经济学家找原因,说是中国的企业起步迟,不成熟。我说他们是洋人的书读多了,读迂了,才这样胡说八道。

    因为,日本和韩国,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完全秉承了我泱泱中华“孔孟之道”的精髓。可他们的企业,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被称之为当今亚洲的经济大国,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企业的凝聚力强,员工的精神素质好,每一个人都能与企业同心同德,共生共死,才是他们赶超世界列强的动力所在?所以他们的企业是越做越大,我们的企业则越做越小。甚至好多大企业一旦分解,就成了原始的作坊。你说这又怎么去同列强抗衡?你说这难道又不是道德灵魂丢失的原因?所以,现代企业没哪一个不想把自己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然而,面对人们今天的价值观,它就只能从内部企业文化上想心事。想什么心事呢?重新塑造人的价值观,找回传统的道德理念。

    在我的“润民儒学大讲堂”内容简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举世最优秀的企业文化,无一不是等于孔子儒学的精髓。”

    所有企业做企业文化,就是想用企业文化,约束他的干部职工,教大家怎么做“正人君子”,不做“奸佞”“小人”,告诉大家事业心和责任感,就是孔子说的“敬其事,而后其食”,“节用而爱人”。通过企业文化告诉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很多企业老总创立他的企业文化,所翻的书本,全部是西方的管理经验,然而,不管是哪一种语言写出来的企业文化,他们的最高要求,也没有出乎我们的孔圣人为他的后人设定的这套社会人伦的价值观。所以我说,举世最优秀的企业文化,无一不是等于孔子儒学的精髓,既然是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还用得着企业文化去重新塑造吗?

    也就是说,现代企业要做企业文化,其实,是不买现代教育的帐的,不喜欢西方的价值观。这是一句老实话,也很直白,其实是一语道破天机。假如,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从孩提时代起,就给孩子们灌输传统道德的价值观,考大学也必须熟记烂背“孔孟之道”的儒学精髓,当干部的不知道什么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应试就不让他通过。你看,企业还需不需要做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所以,我诙谐的说,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救命稻草”,很多企业想靠这个“稻草”救活自己,其实,根本无法做到。因为,任何企业文化做得再好,大环境的价值观没有改变,企业不是真空,很快就被污染,你说,他是不是“救命”的“稻草”?再说,今天的大学生,面对企业的应试,无论是面试和笔试,企业老总不需要你说很多漂亮的话,只要你心态平实,走到哪里都受到企业的欢迎。比如,我曾笔试今天的学子,问问他们就业等于什么?它包括哪两种范围?是为了干什么?为人应该怎么做,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十个答卷的,就有九个是这样回答的:就业等于有了饭碗(当然这是大致意思),它包括下车间和坐办公室,只有找到效益好的企业,才能拿到最高的收入。你说他答错了吗?

    一个心态平实的老实的人,他会立马答道,就业等于劳动,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两种范围,为人必须要认真学习,实实在在的工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请大家比较一下,这是两种不同心态的就业学子,给出的不同答案,你说,假如你是企业老总,是愿意接受前者还是愿意接受后者?是心态平实的人有社会责任感,还是心态不平实的人有社会责任感?其实这两种不同心态的人,最终的个人价值成就,也会截然不同。当然,不包括心态不平实的人会坑蒙拐骗。但任何坑蒙拐骗对全社会财富的总体积累没有丁点帮助,只有可能消耗,没有可能再生,这就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所以,企业文化的真谛,无非就是回归传统道德,重新塑造人的价值观。

谢谢大家!

附“润民儒学大讲堂”网站网址:                              [URL=http://www.rxdjt.cn/]http://www.rxdjt.cn/[/URL]  [/ALIGN]
1楼
有文采,敬佩[em11][em37]
2楼
顶!邹城,我的故乡。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