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演戏---海陆丰白字戏之观音送子。

楼主
乡村演戏---海陆丰白字戏之观音送子。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Sm0HmfQYl8/]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Sm0HmfQYl8/[/URL]
1楼
[EM05]
 [EM05][EM05]
2楼
呵呵,服装漂亮,场面热闹.[em05]
3楼
哈哈,全国唯一剧种“海陆丰白字戏”也弄上来了[em05]
4楼
海陆丰白字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5楼
一、简介

  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人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 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潮人为了区别于潮州白字(即今潮剧),称之为“南下白字”。


二、历史溯源

  白字戏和潮剧原都称白字戏。白字戏称"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称"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海、陆丰和潮汕,同属闽南方言语系的两个方言区。海、陆丰的白字戏,用海、陆丰方言规范;潮汕的白字戏,用潮州方言规范。它们是同一语系的孪生姐妹。两个剧种的剧目体系、音乐声腔体系、表演体系、舞台美术体系,也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后来的发展和规范的方言不同。白字戏的艺人,尊奉田元帅为戏神,与福建南部的梨园戏、老白字戏,以及"正音戏"、"潮音戏"等相同,它们是同源异流的剧种。 白字戏渊源于南戏的泉调、潮调。现在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泉调、潮调剧本,有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重刊本《荔镜记》,以及稍后的《摘锦潮调金花女》、《苏六娘》等。可从中看到

  一、所谓"泉调"、"潮调",是用闽南语系方言演唱的腔调。所用方言、词汇,同白字戏也都一样。


   二、在体制上,称剧目为"戏文",称折子戏为"锦出",以主角人名命戏名。故事多取材于爱情生活、婚姻家庭问

                 题,与传奇南戏的路子相同。


  三、在行当上,基本上同是南戏七角的规模。泉调、潮调是:生、旦、丑、净、婆、占、末。白字戏是:旦、

               生、占、丑、婆、公、净,实际也全相同。


  四、在音乐曲调方面,同是"联曲体",明刊本《荔镜记》用了[望吾乡]、[风入松]、[驻云飞]、[红衲

              袄]、[四朝元]、[山坡羊]等不同曲牌七十五个。这些曲牌,白字戏保留了不少。且其中的句数、字

              数、节奏、文采也多相同,还有唱"平调"和唱"赚"的习惯,也大同小异。


  白字戏在粤东地区演出历史久远,而且经常与正字戏同台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陆丰地方俗例迎神赛会,如有几班戏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戏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还有一种"半夜反",即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有所谓"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戏谚。白字戏的开台戏《净棚》、《八仙拜寿》、《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无关系。白字戏有"哩"调,有"哩"拉腔,与《金钗记》、《荔镜记》相同。这也是出自南曲。正字、白字两个剧种,有些剧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记》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不同外,词曲俱同。 从历史资料和现在面貌来看,均说明白字戏是在南戏改用方言而歌的泉调、潮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正字戏的很多东西,并进一步与海陆丰地方方言、民情风俗、民间艺术相结合而形成。也有人认为,白字戏源自漳州、潮州流行的竹马戏。元、明之际,闽南大量移民到海陆丰,他们带来宋代陈淳《上傅寺丞论淫戏》所说淫戏。宋庆元三年(1197年)漳州有"戏头""逐家裒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这种戏随移民传到海陆丰,就有现存的俗称老白字的竹马戏。竹马戏用孩童演《搭渡弄》、《士久弄》等戏,载歌载舞,以《踏钱鼓》收场;现存的竹马戏、钱鼓舞尚可见早期白字戏的影迹。它表现陈三五娘等民间故事,伴奏曲牌、锣鼓点与白字戏是相同的。 白字戏虽从正字戏中吸收了很多剧目,但由于它没有大袍大甲戏,因之艺术上趋于向柔美方面发展,形成轻歌曼舞的风格。鸦片战争后,因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农村小农经济迅速破产,白字戏也走着一条由兴盛到衰落的道路。这时白字戏出现一些开始是从正字戏中学习搬演过来的"科白戏",这类戏的"场口"、"科介",都有一定的程式可依。有些戏做工也相当精彩。打击乐主要是大锣大鼓,吹管乐主要是大唢呐,有较丰富的吹奏牌子。由于"科白戏"的上演、流行,使原来的曲戏丢失不少,唱工艺术也就因之倒退。但从另一方面看,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提纲戏也给演员在表演艺术创造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所以,"科白戏"的出现,对于白字戏来说,有功也有过。 鸦片战争后,海丰西路的粤剧,以及东路的潮剧,都有很大发展。他们不时来往于海陆丰等地演出,白字戏为了稳住阵脚,也着力发展"文戏",因此就从潮剧中吸收了一些新剧目,以招徕观众。这主要以新编的地方故事剧目为主,如《剪月容》、《审冯旭》、《李唔直》、《铁剪刀》、《滴水记》等,是通过延请潮剧教师来教授。这时潮剧的音乐声腔,已有很大的发展,和白字戏已有很大的差异,故此这类剧目另成一格,被称为"潮音反线戏"。同时,白字戏的本地教师,也根据当地的民间故事编演了一些剧目,如《稔山案》、《一板打死江西王》等,称为"白字反线戏"。 大革命时期,海陆丰戏曲艺人,在彭湃同志的领导下,于1925年10月成立了梨园工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和宣传工作。彭湃同志以白字戏的形式写过宣传材料,其中"咚咚咚,田仔骂田公"一曲,影响极广,老幼能唱。1927年11月,海陆丰苏维埃大会成立时,艺人们热情地参加了庆祝活动。接着,在第一次苏维埃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改良戏剧"的决议案。并且,在彭湃同志的亲自领导下,以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编演了一出反封建压迫的大型白字戏《彭素娥》,又曾经整理上演了歌颂明代农民起义的剧目《李闯王》。苏维埃政权失败后,不少艺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有的后来牺牲了,有的一直坚持到革命胜利。 由于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日甚,随着日寇的入侵,国民党的强征暴敛,使农村经济破产。1943年大饥荒,戏曲无法演出,艺人流离失所,很多成为饿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白字戏陷入了"广陵曲散"的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及时抢救了海陆丰三个地方剧种,白字戏成立了第一个合作性质的班子,即现在海丰白字戏剧团的前身。"文革"前十七年,对白字戏做了大量的整理改革工作,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1962、1963年,白字戏进入了新生时期。整理上演了《白鹤寺》、《白蛇传》、《访友记》、《书琴缘》、《天门阵》、《白罗衣》等优秀传统剧目以及改编上演了《金菊花》、《红珊瑚》等现代剧,受到观众欢迎,《白鹤寺》和《访友记》中的"访友"一折,收入《中国戏曲志·广东卷》。 "四人帮"篡权时期,白字戏被诬为封资修黑货,剧团被强迫解散。打倒"四人帮"后,1979年3月重建海丰白字剧团,演出《金叶菊》、《刺吕后》、《白罗衣》、《放走曾荣》等剧目,很受群众欢迎。白字戏重新恢复后,业余剧团、曲班有如雨后春笋,又遍及城镇农村。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2031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