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老城区挖出银元宝的消息听说是我们曾家的

楼主
胶州老城区挖出银元宝的消息听说是我们曾家的
[SIZE=3]    [B]信是曾家“孙女”写的 望知情者提供线索(图)[/B][/SIZE]                         

                      2006年01月03日01:56 [COLOR=#a20010]青岛新闻网[/COLOR]                


[IMGA=0,absMiddle]http://image2.sina.com.cn/dy/s/2006-01-03/fb59cd1812a3468d6d77f595a8becfd0.JPG[/IMGA]

[SIZE=3]                 “神秘人”给记者写的信[/SIZE]

[SIZE=3][/SIZE]

    记者昨日接到“神秘人”来信披露新“段子”胶州藏银元宝的曾氏家族难道是中医世家 新“段子”

  早报连续报道胶州老城区挖出银元宝的消息后,关于藏宝地和传说中的藏宝人曾氏家族,一直是咱老少爷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昨日记者又拿到一个“段子”:曾氏家族是中医世家。你相信吗?且听俺向你一一道来。

   

  信是快递公司送来的上面没有寄信人地址

  昨日,记者收到一封自称是曾家孙女的信,信是通过快递公司发来的,没有留下寄信人地址。信上说:“我曾在胶州藏宝地的曾家老宅住过11年,12岁去了青岛上学,大学毕业后分到青海任教。我爷爷叫曾大洋,他的事我最清楚。”接信之前先接电话信中提到“曾大洋”

  几天前,记者接到一位陌生人的电话,说她的亲戚就是曾家的孙女,前一段时间看了早报的报道后,便写了这封信,说,曾大洋,生于1883年,死于民国初期。一生娶过两房夫人,育有两个女儿,因为膝下无子,便过继了一个儿子。曾氏家族自清朝初期从江西莲塘举家迁至胶州,世代行医并经营药材生意,在胶州还开有一家名叫“德全堂”的药店,到曾大洋已经是第四代。遗憾的是,对于曾大洋的死因,是不是像传言中所说的因压榨当地百姓而被民众处死一说,信里没有提到。“曾继阑”是女的她代父掌管家产

  关于“曾继阑”字样的木板房契,这封信说,“曾继阑”是曾大洋的女儿,她生于光绪末年(约1905年),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战乱她曾住在上海法租界,1947年回青岛定居,1948年病故。在她未出嫁时,由于父亲曾大洋身体有病,就经常代父掌管处理家中一切经济事务。由于到曾大洋这一代曾氏家族日渐衰落,为维持家用不得已才将多余的房产对外出租,故此才留下了这些带有“曾继阑”姓名的木板房契。对于曾大洋的另一个女儿,信中只提到了她叫“曾继蓉”。“冰山”只露一角咱们一起给后人一个交待

  胶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曾大洋”何许人也,史书没有记载,还需进一步考证。

  有关曾家的谜团今天仅揭开了冰山一角,在这里记者想见见这位写信人,当面聊聊,如果你看到这篇报道请拨打13006500013与记者联系。

  读者朋友,如果你知道曾家和藏宝地的哪些秘密,也请联系记者,大家一起把咱胶州以前的故事弄完整了,这也是对历史和后人的一个交待。你说,是不?记者牟成梓摄影报道



1楼
较早相关报道
[SIZE=3][B]    刻着袁世凯大头像 胶州藏宝地又挖出"袁大头"(组图)[/B][/SIZE]

[SIZE=3]             (2005-11-14 10:34:34)--[/SIZE][SIZE=2]来源:青岛早报 [/SIZE]

[IMGA=0,absMiddle]http://www.shm.com.cn/images/2005-11/14/xin_31110214103477025531.jpg[/IMGA]

[IMGA=0,absMiddle]http://www.shm.com.cn/images/2005-11/14/xin_321102141034750264562.jpg[/IMGA]

[IMGA=0,absMiddle]http://www.shm.com.cn/images/2005-11/14/xin_331102141034190140903.jpg[/IMGA]

[B][COLOR=#0000ff]藏宝地昨天又挖出“袁大头” [/COLOR][/B]

[B][COLOR=#0000ff]  胶州市博物馆专家认为这片已拆除的老房地下很可能还埋藏着其它文物[/COLOR][/B]          前天,在胶州市兰州路老城隍庙拆迁工地上,一名施工人员驾驶推土机平整地面时意外挖出了银元宝,经文物工作者现场清理,两个瓷坛内共有100余个大小不一、制作于清朝末年的银元宝,数量如此之多这在省内还是首次发现。昨天,这块藏宝地又传来好消息,文物工作人员挖出了十余枚银圆。据悉,这片已拆除的老房地下很可能还埋藏其它文物,文物工作人员将继续搜寻发掘。

   [B]挖出十余枚“袁大头”[/B]

[B] [/B]  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在挖出银元宝的工地上看到,胶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仍在现场搜寻发掘,周围聚集着百余名当地的市民。“又挖出袁大头了!”发掘现场再次传出好消息,围观市民立刻骚动起来,值勤的3名民警立即上前维持秩序,保护好现场。记者看到,这些银圆共有十余枚,呈黄白色,上面印刻着袁世凯的大头像。十几分钟后,这些银圆被胶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离现场。

  [B] 万克白银至少36万[/B]

   对于这些元宝的价值,胶州市博物馆王副馆长昨日告诉记者,清朝时期的银元宝根据纯度有官银和民银之说,那时的胶州是北方地区最大的贸易港口,社会经济已相当繁荣。银子是当时的惟一流通货币,由于散碎银两不利于客商携带和流通,加上官方铸造银元宝的作坊较少,满足不了当地的需求,导致民间铸造银元宝的作坊相对繁荣。这些银元宝暂时不能确定是官银还是民银,所以不能确定其文物价值。这些银元宝总重量有1.2万余克,仅按现在市场上每克白银30元计算,其身价至少36万元。

  [B] 安排人员继续搜寻[/B]

[B] [/B]  发现元宝的地方位于胶州市老电影院改造项目东侧,拆迁面积1万余平方米,在此附近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房20余栋。“拆迁现场很可能还会有文物。”王副馆长说,目前虽然确定不了施工现场到底还有没有文物,但由于这里曾经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城区,根据以往经验来看,这些已拆迁老房的地下很可能还埋藏着其它的文物。所以,为了预防国家文物流失,他们还会安排工作人员继续搜寻发掘。牟成梓摄影报道

 [B]  昨夜现场[/B]  [B] 警戒区戒备森严[/B]

   早报昨日报道胶州市兰州路施工挖出银元宝的消息后,引起读者的关注,这处“宝地”保护得怎么样,晚上会不会有人前去挖宝?昨晚7时记者冒雨再次来到施工现场。记者发现5名民警和两名文物工作者在此巡逻。   “唉唉,这里不准进!”当记者试图进入现场时,两名民警立即阻止。记者亮明身份后,一名民警说,为防止有人趁夜晚盗挖,他和10名队友分成两组轮班值勤。   10余分钟后,记者发现在现场的东面有两人试图进入,被及时发现的民警劝阻。随后,两人又试图通过其它位置进入,都被民警提出警告并阻止。晚8时许,记者离开现场时,再没发现形迹可疑人员。

 [B]  “宝地”曾住过一财主[/B]

   据史料简单记载,清朝末年有一名曾姓财主曾住在发现元宝的地方,他因欺压百姓被当地人打死。历史上这里曾几次搬迁,现在周围的居民没有一户姓曾,所以没有人知道这名财主有没有后人。



2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益忠[/U]发表的内容:[/B]

    信是曾家“孙女”写的 望知情者提供线索(图)                         

                      2006年01月03日01:56 青岛新闻网...[/QUOTE]
就算有证据证明什么,这些东西都只能收归国有吧?
3楼
不是我埋的。
4楼
地下宝藏属国家所有!可惜呀!!!若给曾氏族事所用该多好呀!!![em05][em05]   [em08]      献[em13]多好呀!
5楼
可惜!!可惜啊!!!!![em15][em15][em15]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9688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