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曾国藩(序)一条江和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楼主
走读曾国藩(序)一条江和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ALIGN=center][FACE=黑体][COLOR=#e4946e][SIZE=4]走读曾国藩(序)一条江和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FACE][/COLOR][/SIZE][/ALIGN]
 
2011年3月7日 江西省南昌市
[IMG]http://i781.photobucket.com/albums/yy93/Amelia0731/5e1b2a1bx9dd671c50343690.jpg[/IMG][URL=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5e1b2a1b0100pr4i&url=http://static4.photo.sina.com.cn/orignal/5e1b2a1bx9dd671c50343][/URL]
   
    曾国藩这个人,光是署他名的书籍,从清末光绪年间到今天,据朋友荣挺进在国家图书馆所查,就有700多种。还有那些写曾国藩的,从唐浩明老师著名的三部曲,到各种正说、反说、侧说,此起彼伏,数也数不清。
套用西方人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曾国藩。
    今天,我们电视人来读了!
    怎么读?走读!
    从长沙出发,经江西、安徽、江苏到上海,沿着长江顺流而下,一直到入海口,面向东海、面向太平洋。当年,曾国藩和湘军用脚步踩出来的道路,被岁月模糊了行迹。今天,我们这些晚辈,用车轮代步,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张开鼻翼,捕捉空间维度中若有若无的气丝;伸出舌头,咂摸时间隧道里似隐似现的味道;睁大眼睛,读取断壁残垣上忽明忽暗的信息!
    为什么从长江开始走读?
    1860年代,这条世界上排行老三的亚洲大河,把还在沉睡的老大非洲尼罗河与老二南美洲亚马逊河,远远地甩在了经济排行榜的后头。东亚的经济中心,从十三行时代的广州,北移到了十六口通商时代的上海。
    是什么力量造成了这样大跨度的位移?
    答案是西方从本国市场潮水般外溢的商品。英、美、法、俄等国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新兴产品急于寻找新兴市场,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商人垂涎欲滴的目标。列强用蒸汽时代的坚船利炮,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大刀长矛的抵抗。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十六口,长江中下游出现了宁波、上海、镇江、南京、九江、汉口六个通商口岸。蒸汽船、航向标、机织布、煤气灯、照相术、自行车、消防队,这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洋玩意儿,不可阻挡地从入海口溯流而上,经过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直达面积广阔、物产丰富的中上游地区。
    曾国藩三任两江总督,恰恰是这条经济大通道的治理者。换句话说,连结西方世界和中国内陆的经济大动脉,就在他的治下。跨国公司、外资银行、地产泡沫、金融危机等,在他的那个时代已经发生。这是他个人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也是整个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如同处理军事、政治、外交问题一样,他同样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交出了第一份答卷。他不是没有抵抗过:对洋枪不以为然、对洋医将信将疑、对洋布敬而远之。但是,在人生最后的12年间(1861-1872),他没有就此止步。他的幕僚唤醒他看清楚,他的对手逼迫他干起来:安庆内军械所,第一座兵工厂;黄鹄号,第一艘蒸汽船;江南制造局,亚洲最大的造船厂;恬吉号,第一艘军舰;“商战”一词独家造;轮船招商拍板办;幼童留美破天荒……当我们从尘封已久的档案里抬起头来,眺望滚滚长江东逝水,不得不承认当年他采取的行动,不仅改变了他的时代,还在潜移默化我们的今天。
    这,就是“走读曾国藩”第一篇从长江开始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只是两年来我所看到的曾国藩。至于一路行下去,我们将读到什么,悟到什么,还请大家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曾海波  2011年3月7日 凌晨四点五十于南昌旅次
1楼
海波宗亲好,为了做好这件事得万里之行,祝你和摄制组全体同仁工作顺利!早日完成这个宏伟目标!
2楼
拜读了,[em01]
3楼
海波宗亲,你好,辛苦了!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