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殿堂研究

210楼
[P][QUOTE][b]下面引用由[@曾九明乐安]发表的内容:[/b]

天生宗亲好,你说的首山是否是河南襄城县的首山[/QUOTE]
[SIZE=4]首山在西部,不在河南襄城。黄帝本人不会知道有河南这个地方,他没有到过东部或者后世的中原。[/SIZE][/P][P][SIZE=4][/SIZE][/P][P][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襄城的原址不在河南,襄城是迁地。《史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庄周谓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见童子而问道焉。”八大名山,三不在中国,襄城并非在今天的境内。[/COLOR][/BGCOLOR][/P][P]
[/P]
211楼
曾氏出于少康,夏商周三代之帝王均有化石之像,以示天人合一。《左·哀元年传》:“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阝,灭夏后相。后緍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P]
[/P][P][/P]
212楼
实际上,曾氏从曲烈至曾参的形象,共54人,我全部有之,这些形象分布于从酒泉至兰陵的路上,是曾氏先祖迁徙的见证。[P]我们可以拿出曲阜所在的孔子与曾参共像,来解释为什么孔子称孔丘,而曾子称曾参,这反映了先秦人从他称到自称的过程,人名是如何产生的秘密就可以知道,同时也见证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P][P]
[/P][P]左边是孔子之像,右边是曾参之像,可以看出来曾参的位置是紧居孔子之后的,列于第二位。[/P][P]
[/P][P]
[/P][P]
[/P][P]
[/P][P]
[/P][P]
[/P][P][/P]
[upload=38170,0]曾参.jpg[/upload]
213楼
先来解释左边的孔丘,《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P]
[/P][P]首先孔子之像,就是一个丘字,下为甲骨:“丘”[/P][P][SIZE=9pt][upload=38175,0]曾参_副本.jpg[/upload][/SIZE][/P][P]
[/P][P][SIZE=9pt]再看仲尼的“仲”,仲代表拟人化的“中”,孔丘的脸部如同“中”字,下为“中”甲骨[/SIZE][/P][P]
[/P][P][SIZE=9pt][upload=38176,0]曾参_副本.jpg[/upload][/SIZE][/P][P]最后再看仲尼的“尼”,尼字就完全反映了孔子形象的结构,与孔子化像是一模一样的![/P][P][SIZE=9pt][upload=38174,0]曾参_副本.jpg[/upload][/SIZE][/P]


214楼
[P]曾参之“参”,“参”出[ALIGN=left][FACE=宋体][COLOR=rgb(0, 0, 0)][BGCOLOR=transparent][SIZE=12px]于其形象,是完全一致的。孔子曾子时期,正是姓氏形成期,也是人名由他称转变为自称的时期,可以从孔子曾子的化身像中看出。[/FACE][/COLOR][/BGCOLOR][/SIZ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rgb(0, 0, 0)][BGCOLOR=transparent][SIZE=12px]
[/FACE][/COLOR][/BGCOLOR][/SIZ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rgb(0, 0, 0)][BGCOLOR=transparent][SIZE=12px]
[/FACE][/COLOR][/BGCOLOR][/SIZ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rgb(0, 0, 0)][BGCOLOR=transparent][SIZE=12px]
[/FACE][/COLOR][/BGCOLOR][/SIZE][/ALIGN][/P][P]
[upload=38196,0]参.jpg[/upload][/P][P]
[/P][P]曾参与“参”字[/P]
215楼
[P]所以曾子的真实形象是什么?将上图旋转一百八十度,便是曾子的化身之像。[/P][P]
[/P][P]这反映出来的两个问题,其一,先秦时期只有贵族与知名人士具有这样的化身之像,从黄帝至于夏商周三代,只有不超过400人留下了姓名,而加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士,也不过千。这些人名的载体,并非是纸面上的,是立体的。[/P][P]
[/P][P]其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人名,均为他称,而非自称。就是说,战国之前的人物记载,必然是有地理上的出处。而孔子与曾子正处于姓氏形成期,他称转化为了自称,代表着姓氏与人名的产生。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巨大转变的时代。[/P][P]
[/P][P]
[/P]
[upload=38228,0]曾参.jpg[/upload]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