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字解字之二·“忠”

楼主
拆字解字之二·“忠”
[SIZE=3] “忠”字,自钟鼎文、篆、隶、楷等字体演变至今均一致,都是下“心”上“中”的结构。观其字型解其意,即明确释义为心上之中,中者正也,不偏不倚为之中,字义表达我们要时时刻刻想着在心中有正气,尽心尽力、无自欺之心者就是“忠”。《大学》云:正心诚意,也就是说待人处事均需要没有偏袒、诚心诚意。组词多有忠心、忠诚、忠实、忠告、忠于、忠魂、忠义等,也是突出心中之正。
     这里特别一提,春秋后,尤其是汉代,汉帝崇儒学,下诏废百家而独尊儒。这与西汉董仲舒等文臣有莫大的关系,他们在皇帝面前突出儒家的“忠”字,引其意为“忠”则是“忠君”,“忠君”等于“爱国”。无限放大君臣之间、上下级别之间无条件“效忠”的愚忠理论。如此、皇家为了易于驾驭、顺服臣下、百姓而顺水推舟利用儒家文化治国。或者这也是当时大势所吹,民间的读书人大多认同儒理,这样无论君、臣、百姓都各得其所了。故忠字原意在其后的“忠君”一说是断全章取单义,也许是文人不得已之举,因为在封建帝皇的年代,无论再好的哲理,不能够得到皇家的认可也是变成废话。有意的突出、甚至曲解儒学的某部分以顺应正统者,也许是儒家文化在汉代及至后世皇朝时代得以生存、完善的契机吧。君不见孟子在明代洪武年间踢出文庙、请回文庙的历史就可见一斑矣!如果不知道这些古代历史的故事,看看近代批孔、尊孔的反复两极端,也许还能够悟出点什么了。哲理永远离不开政治的,明白了这些,就不会再有批判董仲舒了。
    现代人需要全面理解“忠”,否则与孔子思想是背道而驰了。孔子心中的“忠”,并非只是忠于君王、国家。其意为忠实、正心,也就是以公正诚实的态度对人对事。
 
    可见汉文化文字观其型而表其意,本文只看字拆字解字,常规更多的注解和引喻“忠”字,在这里价不赘言了。
[/SIZE]
1楼
[em05]上中正者也,上正下心从也--忠也!
2楼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现实意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论语·子路》)。
  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em27]
3楼
荣辱之分---忠与奸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个“有幸”,一个“无辜”,已经鲜明地表现了中国人的道德立场。岳飞精忠报国,魂魄托日月,肝胆映山河,埋他的青山也觉得幸运。白铁又何其无辜?铸造了奸臣四人,长跪于西子湖畔,日夜受风吹日晒雨淋?人民的心头有杆秤,忠奸荣辱分得清。人民的心头悬明镜,爱谁恨谁自分明。就算有无耻之徒想为秦桧翻案,想要诋毁岳飞,也终究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可笑不自量!岳飞埋在中国人的心里,秦桧跪在中国人的脚下,谁又能颠倒中国人心中的荣辱是非?千秋冤狱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一时被颠倒的,总会被人民颠倒过来。一旦人民判定了荣辱,就没谁能再混淆黑白,反荣为辱。这是历史亦是现实。[COLOR=red][SIZE=5]同样的道理,若有族人在族群中造谣离奸、诋毁宗亲平台也终究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可笑不自量!最终只能落个不忠不义不孝之名.......[EM38][EM38][EM38][/COLOR][/SIZE]
4楼
所谓“忠”,意由心中出谓之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就是忠。
《说文解字》:忠“敬也”。
《左转 成公九年》:“无私,忠也”。
《论语 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
《左转恒公六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
《左转庄公十年》:“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左转昭公元年》:“赵孟曰:临患不忘国,忠也”。
《国语 周语下》:“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
韦昭注:“出自心意为忠”。
《荀子 尧问》:“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
后汉马融《忠经》:“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为国之本,何莫由忠”。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1.7188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