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曾氏典故 -> 弘扬祖德,贡献和谐 返回  打印
弘扬祖德,贡献和谐
作者 曾广河   摘自 曾氏宗亲网   发表 2006-7-1 6:58:49  
――海南曾氏文化联谊活动纪实        万宁宗亲在修建宗祠。(曾宪丹 提供)

      海南曾氏,历史辉煌

     海南省曾氏约有九万余人,分居在全省525个村庄及国内外城市,大都是南宋时期从福建莆田迁琼当官的后裔。虽然曾氏在海南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但曾氏的繁衍发展,人才辈出,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为世人所共认。从古代出解元、进士,到现代的博士、院士、教授、将军、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特别是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许多曾氏儿女走上革命道路,涌现出一批坚持二十多年红旗不倒的红色革命村庄和革命先锋,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起到堡垒、模范的作用,先后有245位烈士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当族人走向新时代回顾繁衍发展历史的时候,都感爱到曾子思想文化对氏族产生的深远影响,正是族人承血脉而绵道脉、与时俱进谋发展,创出旺族兴国的业绩。本文记述海南曾氏传承曾子思想文化联谊活动中的一些事迹和研究成果,作为纪念字圣曾子诞辰2510周年,也为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办点实事。


     保护曾氏文化,服务和谐社会


     氏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曾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二千五百年前诞生的曾子,在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起了独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给予族人一代又一代的深刻影响。远离祖居的海南曾氏后裔,承血脉也传道脉,让曾氏思想文化世代相传,兴而不衰。以曾氏宗祠作为传承曾子思想文化的基地,以修族谱记载世系相承、家运兴衰的历史,对族人的繁衍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深深扎根在我族群之中。但是,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开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对儒家学说全盘否定、批判,动摇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延续几百年的曾氏宗祠被毁,族谱被烧,宗亲情也蒙上厚重的阶级斗争阴影,氏族文化遗产也视为毫无价值东西,任其废弃毁掉。改革开放,人们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在关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问题,想在身边寻回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社会氛围。上个世纪八十年初,万宁县张田、张北、旧村的曾氏父老,倡议重建曾氏宗祠和重修曾氏族谱。他们认为,这里自明清时期修建的曾氏宗祠,自古闻名,人才辈出。明朝进士曾镒、民国名人曾三省,都出自这间祠堂,被称为“贡举”地区。1948年曾三省亲自下命拆毁祠堂,并向族人承诺拆后一定要建更大的新祠堂,村中父老明白三省拆祠是为建海南大宗祠的初衷,但由于种种原因,修建新祠堂未有结果。为了抢救氏族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根基,建议发动族人捐资出力,在原宗祠地基上建新宗祠。在得到曾良、繁畅等一批年轻宗族的大力支持下,明朝入琼始祖曾元发公后裔重建的曾氏宗祠,在张田旧村落成,从此也恢复了每年的合族祭祖及清时节扫祖墓活动。与此同时,海南曾氏聚居最多的澄迈县,一些知名宗亲发起建设海南曾氏大宗祠的倡议,得到各支派宗亲的支持,特别是曾令进宗亲主动承担出资过半的重任,广大宗亲群策群力,捐资116万元,终于在1984年建成海南曾氏大宗祠,当时的海口市长曾浩荣,为海南曾氏大宗祠题字留名。二零零五年正月二十,全省各迁琼始祖后裔一千多人,第一次聚集在海南曾氏大宗祠,隆重纪念参公诞辰2510年,全省宗亲合族拜祭先祖,对弘扬先祖美德,增强宗亲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曾氏迁居海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八百年,但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留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人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有曾氏聚居的村庄都建宗祠、祖祠,至今保留的迈德曾氏宗祠,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设计、雕饰,实在是一座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曾德超院士离家几十年,还清楚记忆祠堂容貌,写道“迈德曾氏祠堂坐北朝南,有四进,宗圣门、经学堂、拜祭亭、宗圣殿,东西各有厢房三楹均衡对称。祠堂前广场左边有口神龙古井,祠堂正门前左右各有一个石鼓,广场立有用两块约1.5米高的石板夹着的旗竿,宽广的广场前有一水塘,这些景物配置一地相互呼应,暗示这地方是圣人――孔夫子得意门生曾子的后人教育子孙的学堂。”由此可看出保护这个曾氏宗祠的价值。海南曾氏联谊会提出保护曾氏历史文化遗产的倡议,要求族人根据实际情况,对曾氏宗祠加以维修、保护。并把拜祭祖先的活动根据时代的要求,充实内容,改革创新,以启迪族人奋发上进,增强凝聚力。


     与时俱进开发家族文化宝藏


      曾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留下了许多流传千世的名著名言,成为影响后代永恒的精神财富。为了发掘藏在族人民间的文化宝藏,在2003年4月召开的海南曾氏联谊会上,作出与时俱进,研究和开发氏族文化的决定,组织几位有经验且热心于氏族事业的宗亲,开展对海南曾氏渊源与发展为课题的调查研究。经过三个多月翻阅大量的族谱史料,深入三百多个村庄实地调查,聘请海南大学名教授等一些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曾氏文化传承问题,一致认为海南曾氏在中华文明方面有独特的历史轨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值得研究、总结、保护和开发。在2003年8月,我们在海口召开《海南曾氏渊源与发展》的理论研讨会,大家对曾广河宗亲在大会上作的《海南曾氏渊源与发展》的主题发言感到兴趣,认为这是在新的时期氏族文化继承发展有意义的课题,一致提议在这基础上,把海南自古以来涌现出的人物及在“三个代表”指导下的氏族文化研究成果,编写《海南曾氏》一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海南曾氏》一书终于告成问世,赠送给曾氏宗亲阅读、珍藏。这本记述了海南曾氏的渊源、族谱,总结了繁衍发展的基本经验,颂扬了一代代曾氏孝子贤才,探索在新的时期氏族联谊活动的思路,必将激励曾氏子孙弘扬祖德,谱写与时俱进共谋发展的新篇章。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藏于民间记载世代相承、家运兴衰的族谱,是史学的组成部分。曾氏文化联谊活动,把对族谱的查考研究和续修当作一种重要工作来抓,并且取得了新的成果。
      海口市桂林洋农场迈德村,是海南曾氏最大的村庄之一,从明朝迁居以来,已繁衍二十多代,至今保留着十三本清代和民国时期两次重修的族谱,记载着曾氏世代相传的血脉关系,也记载和传颂着这个曾氏家族人才辈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史迹。就是这个曾氏家族,明清时期出国学生、贡生、拨元、解元等一百多人,清代最后一场科举登上解元榜的曾对颜,中举不当官,一生以教育为业,是清末民初海南一位优秀的教育家、进步思想家。他家族九代人,代代出教师,计有47位执过教鞭,现在健在的有26人,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海南文博专家邱达民,从人文的角度评说:“迈德村的教育世家,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这个文化古村几百年书香积淀,人文底蕴的精华。”我们从这个村至今仍看到延续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轨迹,同时看到近百年这里的曾氏子孙,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与时俱进的发展,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芒。迈德村曾氏文化的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典型村庄。一个村出了7位博士,一位资深的工程院士,还有十多位县团级以至省、市县级官员。特别是这个村是海南最早成立中共党支部的村庄之一,在敌人统治的心脏地区,坚持23年红旗不倒,这个红色保垒村庄,解放前先后有36人加入共产党,31人参加红军和抗日游击队,有29位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曾昌銮1926年参加革命,是早期党支部负责人,参加创建母瑞山革命根据地。1930年被选为琼崖苏维埃政府常委;1931年被选派到江西瑞金参加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接见。1933年在敌人围剿中不幸被捕,敌人软硬兼施、劝降拷打,但曾昌銮视死如归,死不叛党,牺牲时仅33岁。
      迈德村在百年近代史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村曾氏后代,一部分迁居国内外城市,走上世界大舞台,但他们始终不忘祖宗根脉。时年86岁高龄的我国资深的有突出贡献的著名农业机械、农业工程专家、工程院士曾德超,大力支持氏族文化联谊活动,亲自撰写他近百年的人生经历体会《曾昌福―曾德超家属的世纪沧桑》文章,告诫族人,在当今新的社会要弘扬先辈重视教育的传统,普及科学发展观,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及古文化遗产,加以开发利用,造福子孙。德超的二个儿女现在都是离居美国的博士、科学家,虽然他的子孙儿女都有欧美血统,但都起中国名字,并嘱咐在迈德村曾氏重修族谱中写上曾路、曾虎、曾安琪、曾莲西四位旅居美国的德超孙儿名字,让后代不管走到那里,永远不忘根不忘祖。从迈德村曾氏历史文化传承与时俱进发展的事迹,使人看到这个村庄文化具有保护、开发价值。我曾十多次带领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干部和知名宗亲到村中实地考察、研究,探讨这个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问题。海南省和海口市有关部门专家认为,这个村的曾氏宗祠、族谱、神龙古井具有历史文物保护价值,建议列入海口市文物保护项目,加以维修保护,结合古今人才辈出的事迹,申报历史文化名村,由专家评估和规划建设,打造文化名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海南省和海口市关心下一代工委领导到村考察认为,要充分利用这个村文化传承发展的典型事迹,建设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让子孙后代健康成长。海南曾氏民营企业家及各市县代表,经实地考察,作出建设迈德曾氏文化馆的决定,在维修保护原有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与历史文物配套协调的曾氏历史文化资料收藏、研究、展览和交流项目,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发展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把对族人后代的教育同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业结合起来。为此,由曾令进、曾勇、曾良、繁益等宗亲,出资注册成立海南曾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并把迈德曾氏文化馆作为开发的项目之一。目前正在策划、筹备,希望得到曾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争取早日建成我国南方有影响的曾氏文化研究、交流平台,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筹建教育基金,促进宗亲重教


      曾氏自古以来就有兴教助学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部分家庭担负不起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一些曾氏有识之士,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最突出的是曾令进、曾繁益两位宗亲,从八十年代开始,年年都捐助一些曾氏子女上学读书。2003年4月,在海口召开曾氏联谊教育基金筹备会上,曾令进宗亲提出,曾氏联谊活动就要为支持族人教育办点实事,依靠个人捐助的力量和作用都是有限的,建议筹备成立曾氏联谊教育基金会,年年奖助一批高考成绩优异和特困的曾氏子女上学深造。他带头向基金会捐款10万元,当场有37位宗亲带头承诺捐款52万元,并推举成立曾氏联谊教育基金筹备机构和人员,制订曾氏联谊教育基金会章程。一个以民间氏族奖学金机制于当于八月开始启动,给在海南考区成绩优异考上北京大学的曾德彬和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曾德梅等14名曾氏子女颁发奖学金4.8万元。往后奖学金范围人数年年增加,分设高考优异者一、二、三等奖,还设鼓励奖、特困奖。三年来共奖助曾氏子女120名,共计人民币19万元。每年都在海口开大会颁奖,并通过媒体对外宣传,在社会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教育基金会所筹集的资金,尚未达到政府注册规定的要求,2004年成立的海南曾氏文化开发公司,承诺将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20%作为奖学基金,专款专用,扩大了奖学基金的来源,也调动了宗亲的积极性,因此每年在发放奖学金的同时,与会者都踊跃捐款。海南曾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在今年8月召开有三百多名宗亲参加的联谊大会上,郑重宣布成立曾氏联谊奖学金理事会,并承诺:所捐助的资金设专款专用帐户,只作奖学金发放,不作其它任何开支,奖助的对象范围数额由理事会民主决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每年发放奖学金。目前主要奖助高考中成绩优异的曾氏子女,今后根据资金情况扩大奖助范围,并号召曾氏宗亲广泛发动自愿捐助。开户银行为:交通银行海口名门广场支行,户名:海南曾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基金专户,帐号:601204018000841114。曾氏联谊奖学基金会收到款后,发给收据,并通过各种形式,表彰捐助者的功德。
      职工曾氏奖学基金会的建立,得到族人的广泛支持。正像曾繁益在曾氏联谊奖学基金颁发大会上所说:“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积德事业,是光宗耀祖、承前启后的善举,列祖列宗会保佑功德者事业辉煌、幸福安康”。

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0727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