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族要闻 -> 家族活动 -> 家史缘(宗亲网诞辰三周年撰文) 返回  打印
家史缘(宗亲网诞辰三周年撰文)
作者 曾昭和   摘自 曾氏宗亲网   发表 2008-4-19 10:30:46  
   古语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人性爱心道德的延续。
   童年时,我喜好听村中老人讲村史、家族史,以及关于番禺区所在地曾氏各村的历史,并且喜欢在本村同辈年龄相妨的宗亲面前夸夸其谈,把听到的历史在宗亲面前耀武扬威。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对村以及宗族的事务也倍加关心和留意,特别是退伍以后,经常到祠堂看挂在墙上的字辈,开始对辈份有一定的认识,因为对家族事务有一股的热诚,我在村中的形象也渐渐提升,很多时候也参与村的大小活动和宗族活动,从而使我对家史的兴趣更浓、更深,更不时借、买一些书籍,从中知道宗圣公是精通孔子思想,直接继承和传播孔子学说的先驱,从中也知道有关宗圣公的一些典故,如〖一贯心传〗、〖卧冰求鱼〗、〖曾子杀人〗、〖思母吐鱼〗、〖伏案苦读〗、〖耘瓜受杖〗……从这些典故中获益良多,受益非浅。偶然的一次机会,翻阅关于“文正公”的文献,看到过一句话,“一氏族中,仅知近祖数代,而不知所出,是谓忘祖。即知发源之祖,而不能记一本之裔,是谓忘族。”众所周知,族谱是记载着不同氏族的源流及其子孙的繁衍发展,是其后裔寻根问祖,敬宗睦族的重要典籍。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忆起从前跟同辈中人讲家史的片段,真的觉得当时年少无知,肤浅热烈。于是,我暗暗下了决心,明确了目标,要真真正正系统地研究家史。从此,我再没有局限于手头上的资料,第一步是打听村中族谱的下落,当我一番打听后,知道曾经有一套清朝印刷版族谱,可惜遭遇“文革”,自然也被毁之。心感可惜的同时,心中一片迷茫,第一步刚迈开,难道就此停步?难道村就只有一本族谱?在细心分析过后,眼前呈现了一道曙光,村中以前既有印刷版族谱,爱好历史和有心人可能会有家谱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次和村老人的交谈中,打听到一本民国手抄版族谱,当时的心情无比激动,喜悦流言于表,好比沙漠中遇到甘泉一样,心情无法形容。在阅读过程中,使我对家史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到我族的迁移和繁衍,我46派祖仕行、仕贵公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年间(1127-1130年)自南雄迁广州城,因生计分走番禺、新安(深圳),临分别兄弟共剖一石,各持其半,以为异日之佐券(子孙相认的凭证)。这就是我曾氏在民间流传已久的“荷包石”、“猪腰石”典故。从族谱中得知我村开基祖守伦公是番禺开基祖仕行公的十世孙,字从善,号碧山。生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终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高中进士,授五品官职,为工部主政。公少明辩,长而练达,乡族奇之。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年应茂才试,铨考高等,授五品职衔、历工部事公工部主政,外放桂阳州,历任山西平阳蒲州同知,陞授湖广衡州府,三十五年致至仕。永乐九年率子姪修始祖祠(即小龙绍诚堂)。公是明朝永乐王师默(太傅),为民三十五年罷职及永乐即位,念公师传之恩,准召公入朝录用,公以年迈为由不愿出任。永乐三年(公元1405)获恩准,赠封司马官衔,并赐敕书一卷作褒奖,现仍为我族珍藏。《圣旨》御笔勅文如下:勅山西平阳府蒲州同知至仕曾守伦朕惟圣人之孝爱其所亲继志推恩朕所当务尔以才器仕朕皇考太祖皇帝建文之际默尔为民朕即位之初思皇考所任之人召至录用尔既来朝尔筋力衰迈弗欲重劳以事特赐冠带宴赏仍旧职致政归荣乡里。遂其优斿(+之部)教诲尔子孙教以乡民为善尔其钦哉故勅  永乐三年五月三十日勅
   2006年,从新闻媒体当中得知广州白云山泉公房墓一事后,特发其想,打开电脑,看看互联网上有没有曾氏子孙联名支持,偶然当中进入了宗亲网,当晚从论坛中阅读了一些资料,可能兴奋过后,彻夜难眠,虽然在论坛上只观看了一点点资料,但比起我以往所知道的家史资料相距甚多。看到各地宗亲志同道合,心感甚欢。既然宗亲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研究平台,方便了大家寻宗认祖,研究和查找资料,我更要珍惜美好时光,每天定下一个目标,必须要进论坛看看,充充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向资历甚深的一帮众宗亲虚心学习,每次利用出外访宗、聚会、祭祖的机会,接触各地的宗亲,感触既深,慨而有思。天下一曾无二曾,血脉相连、相通,奔涌着我们永生不变、亘古流淌的情缘。每次踏上归途,和宗亲们相聚的镜头、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画面都会历历在目。血缘的关系,可让万里天涯,变为咫尺;可使陌路之人,倍感情深。片言只语,一举一动,显露至真至诚。每次访宗、寻宗能使自己不断积累经验,凝聚宗支脉流,开阔宗族视野,感慨喟叹之情则终生难忘。
   木本乎根,始发千章之叶;水本乎源,方成百川之波;人本乎祖,始永万年之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家史的研究也有更深的了解,族谱的序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如果文化底蕴不高是读不通,看不懂的。古语云:“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为了提升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和译文水平,到书店买一些历史、古籍的书籍,对着注解了解其意思,利用空余和休息时间,多看多读,要想了解序文意思,首先要清楚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世系,最重要的是有一定的文言文水平,只有勤,才有功。研究家史要抱着持之以恒的心,研究的路是漫长的,只有潜心研究家史,继续加大和宗亲交流和探讨才能使自己有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追宗溯源,固本茂枝,启迪后人。秉承先祖遗训,弘扬宗圣公孝悌、敦宗睦族和勤学美德的思想和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有条件和适当的情况下重修我番禺仕行公房族谱,弘扬我族之光大也!

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0786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