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崇村,目前隶属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从前此地曾经隶属于滕县(现滕州市),所以发源于大崇村的曾氏被称为滕房崇村曾氏。
滕房崇村曾氏的开基祖宗是曾质本,宗圣曾参三十七派孙曾庆次子曾骈的后代(1参→2元→3西→4钦→5得(得无双人傍)→6羡→7遐→8炜→9乐→10浼→11旃→12嘉→13宝→14琰→15据→16阐→17植→18耀→19培→20德→21绚→22焕→23梓→24勰→25端→26铉→27海→28横→29兴→30隆→31钧→32谋→33丞→34珪→35宽→36荘→37庆→38骈→39耀→40崇范→41延膺→42硕→43承淐→44万敌→45公整→46九思→47纹杰→48浩古→49尚忠→50敬父→51元德→52价翁→53汝霖→54崇文→55利宾→56辅志→57端胄→58述兆→59质本)。
宗圣曾参世居山东武城,十五派孙关内侯曾据,傲节新莽,于始建国二年庚午(公元10年)挈族由山东武城南迁江右之吉阳(今江西吉安),子五传德,又六传端,又九传尚书丞,生珪、旧、略。曾旧徙云盖;曾略十传曾巩,居南丰;曾珪四传御史庆,生伟、骈。曾伟之后多居南方,为南宗房。曾骈十二传敬父,生元德、元益。曾元德四传崇文,子利宾、用宾。曾利宾生辅志,子德、琠、端、庄。曾端生述叁、述习、述兆、述彦、述事。明嘉靖年间,永丰曾质粹奉朝廷诏命迁来山东嘉祥奉祀宗圣庙墓,述兆子曾质本亦随之自木塘迁居嘉祥,越历年所,后复迁于大崇村,起家立业,耕读相传。
曾质本和嘉祥东宗曾质粹(37庆→38骈→……→56辅志→57德胄→58奋用→59质粹)是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兄弟,所以崇村的族谱一直由东宗续修。1935年,由滕房崇村曾姓发起,组织编修《滕房曾氏续修族谱》,参加编修者共十八人,设主修、编修、校阅、监修等职。主修为曾昭海,编修为曾纪文、曾纪斌,监修曾纪高、曾广乾等。到1936年夏,续修族谱完成,并在济宁泰源铅石印刷所印制。该谱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例,除曾纪文为之序外,还收有不同时期修谱序文七篇,另收纶音、奏牍、案牍、族源、宗子世系等共四册,详细介绍了崇村曾氏后裔衍徙情况。2006年由平邑曾宪福、曾广华发动重修了《滕房曾氏族谱》,2007年4月告成。该谱维持1936年谱的格式,除个别远离崇村或外出打工联系不上的外,崇村曾氏后裔繁衍、迁徙情况得到了完整的介绍。
从曾质本定居崇村,到现在已历四百四十余年了,人传也二十余世,现已拥有人口一万七千余众,支派迁徙,贤才辈出,成为鲁南一望族大姓。主要分布在济宁(邹城市、微山县、泗水县)、临沂(平邑县、苍山县、郯城县)和枣庄(滕州市、薛城区)三市八个县市区,在辽宁、江苏徐州也有滕房曾氏后代居住。
参考资料:《山东省志-曾子志》;1936年曾纪文作的谱序;2007曾广华《祭质本祖》;曾广溯《曾氏溯源》
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0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