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宗亲投稿 -> 湖北省阳新县龙港“上曾村宗祠” 返回  打印
湖北省阳新县龙港“上曾村宗祠”
作者 曾宪华   摘自 曾氏宗亲网   发表 2018-3-10 11:19:32  
    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受三湘、闽赣文化的影响,这里的人们不仅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与周边两省协调一致,就连语言也完全“客家化”了,十分难懂。
    在镇的西北边约两公里处,有一处三面环山的平坝,面积大约有两、三平方公里且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这里居住着2661200多人,形成了一个自然村,由于全村人几乎都姓曾,所以村名也就叫“上曾村”。
在村进口处,有一个占地近两亩古香古色的建筑,这就是涵盖赣、湘、鄂三省宜春、九江、黄石、咸宁、黄冈、岳阳等地区曾氏血缘脉络的龙港曾氏祠堂,也称“三省堂”。三省堂建筑面积912平米,坐北朝南,南北长65米,东西宽15米,前门高度达18米,分前、中、后三殿式结构。祠堂前面有一条村级水泥公路穿过,顺公路两旁全是居民住房,因此这里也是上曾村宗亲们逢年过节祭祖、聚会的重要场所。
    这座祠堂用现代审美观和建筑学来看,虽然谈不上档次,但他那鳞次错落的纵深构造,起伏叠嶂的山墙修饰,却是典型中国岭南传统建筑的一个缩影。大殿内部,全部是清一色的木质厅柱,底部用青石底座垫底,前后大殿相连一体,中间分别用两个天井连接,既可以疏通雨水,又便于采光。在后殿正上方的大梁上悬挂一块大匾,上面“三省堂”三个大字苍劲有力,透彻着极强的曾氏家族所特有的人文标记。后殿的神龛上供奉着老祖宗曾子的画像以及各列祖列宗神牌,从香炉和供桌陈设来看,这里的香火还是十分兴盛的。
    在后殿右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一米见方石块,上面镌刻着祠堂的“历史”。这座饱经风霜的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庚辰年间,即公元1580年,距今已有435年历史了,是开基祖曾俊茂(曾子第57代孙)第五代孙曾志科领班所建。到乾隆58年,即公元1793年,祠堂进行了开建以来的第一次扩建维修,主修人是俊茂公的第13代孙曾传玉。由于维修工程浩大,需要资金较多,传玉公倾其所有,但仍不能满足需要,无奈之下,他就将自家“两坵”水田卖出“以充公用”,他的大义之举受到了全族人尊崇。
    1958年,由于祠堂年久失修,后殿部分墙体开始崩塌。因为当时祠堂是大队部所在地,身为大队干部的曾庆兴、曾庆志等人就“假公济私”,动用公家的财力物力对祠堂进行了维修。事后他们都分别予以追责并罚款600元。
    2002年,上曾村德高望重的曾繁华、曾繁金、曾繁朋、曾繁玉、曾庆剑、曾繁本等人召集全村人集资52万余元对祠堂进行了第三次维修。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春风吹拂,各地都兴起了修谱建祠热潮。在大潮的影响下,上曾村文昭公(59世公)、文恕公两房系后裔又在本村建立了两座祠堂,用以祭祀本房系元世祖。这两座祠堂虽然简陋了点,但也充分反映当地曾氏族人敬宗睦族,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深情怀。
    上曾村曾氏祠堂自建成以来数百年间,不仅履行着对老祖宗祭祀感恩的职能,同时也是祖祖辈辈曾氏族人传承家族文化,规范家族言行,褒奖贤达仁人,诫勉违规出格行为的场所和精神家园。如道光年间,祠堂赠送曾昭栋80寿诞“椿萱并茂”寿匾一块,用以表彰其一生刚正爱族,济贫扶困的大义之举。民国年间,族人曾庆地因地界小事与族叔曾宪州吵闹不休,祠堂族会研究责其叔父曾宪圣管教不严,令其置酒赔礼道歉。这些举措对维系家族和睦、兴旺发挥了巨大作用。
    透过上曾村祠堂历史作用我们清楚地看到,家族祠堂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祠堂文化,祠堂制度在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举止方面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1242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