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首页 宗亲投稿 曾氏族谱 曾氏纲要 论文特辑 曾氏名人 宗圣曾子 家族要闻 曾氏典故 关于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宗圣曾子 -> 曾子专栏 -> 曾子生平

 
 
     
曾子生平
 
 
作者 曾氏宗亲网 来源 宗圣曾子网 发表 2006-7-1 6:17:39 人气 45709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号   
身世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少年就参加农业劳动。后从师孔子,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
  曾子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姓姒。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曾阝地,建立 曾阝国。曾阝国故址,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原名“缯邑”,以当地多产丝织品而得名。公元前567年(鲁襄公六年)邻近的莒国灭掉了曾阝国,曾阝太子巫无家可归,在远离莒国的鲁国南武城居住下来。曾阝太子巫的曾孙叫曾点,字皙,他就是曾子的父亲,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曾皙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狂者,即敢说敢为,不拘小节。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曾“依门而歌”。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曾皙说:“晚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描绘出了一个升平祥和的大同世界,因而孔子表示赞同。曾子的母亲上官氏是位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一生织布、操劳家务,对曾子非常慈爱。曾子的生母去世后,曾皙曾续娶,姓氏不详。
少年时期
 曾子是在母亲的关爱和父亲的严教下成长起来的。曾皙对曾子寄予厚望,在曾子六、七岁时,就教他读书识字。等到曾子年龄稍长,曾皙就把自己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六艺”知识传授给他。据传说,曾子小时候学习就非常用功,父亲教给他的字,他总是不停地背、写。随父亲田间劳动,见到树呀、草呀、虫呀,总要问父亲怎么写。曾子十二岁就跟随父亲读诗书,每天除完成父亲安排的学业外,总尽量多读书,常常学习到深夜。
 曾子从小就是个勤快的孩子,几岁就开始帮助母亲干家务活。年龄稍长,就跟父亲下农田劳动。十三、四岁时就独自到野外打柴。后来又学会了犁地、驾车。曾子禀性孝顺。据《论衡?感应篇》记载,有一次(清代熊赐履说是十四岁时),曾子在旷野打柴,有客人到他家。曾子的母亲情急中掐了一下手臂,曾子立刻感应到疼痛,他认为是母亲病了,疾步赶到家中。感应的事不一定实有,但可说明曾子时刻挂念着父母。《琴操》记载,曾子年少的时候,就对父亲尊敬亲爱。他家贫又没有固定职业,就靠亲自耕作供养父母。有一次在泰山下干农活,遇到大雨雪,一个月没能回家探望父母,心中非常担忧和思念,创作了《梁山操》这首琴曲。“梁”是“架桥”的意思,寓意是:让琴声架起桥梁去慰问父母。又有一次,曾子出发到郑国去,来到一个地方,听说那里的地名叫“胜母里”,他认为那个名字对母亲不敬,就非常厌恶,便调转车绕道而行。(参见《淮南子·说山训》)
  曾子在他的少年时期,仁爱、坚毅、诚实的性格就已经形成,父母对他也充满了信心。《吕民春秋·劝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曾子的父亲派曾子外出做事,过了时间而没有到达。因为当时战乱,人们都怀疑曾子可能被杀了,因而对曾点说:“曾参莫不是死在外边了吧?”曾点说:“他虽然有可能遇害死去,但有我活着,他哪里敢死呢?”意思是说,有父母在家等着,他会千方百计地避免伤害的。曾子一家曾就近移居过费国(费国与原曾阝国同为姒姓)。据《战国策》记载,曾子住在费国的时候,费国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族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说:“我儿不杀人。”仍像原来一样织自己的布。过了一会,又有人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还像原来一样织自己的布。又一会,有一个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这才害怕了,丢下织布梭越墙逃走了。虽然曾母最后还是逃走了,但仍可以看出,她是坚信儿子不会杀人的。
从师孔子
   曾子十七岁那年,曾皙认为曾子需要进一步深造,便决定派儿子去求师于孔子。于是,曾子从鲁国南武城出发,经陈国到楚国追上孔子,成为孔子的学生。孔子对曾子的第一印象是“参也鲁”,也就是说曾子比较质朴、憨厚。
  曾子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勤学好问。他说:“君子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有适宜的时间就要学习,对疑难问题不回避,容易的问题也不放过。”(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他对遇到的事理千方百计地弄明白,他曾说:“不会的就学,有疑难就问,想有所作为就要向贤达人看齐,虽然道路多艰险,顺着这个方法走下去,没有行不通的。”(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每次在孔子身旁,必然提出问题,凡是吉、凶、军、国的礼仪,常规和权变的方法,没有不问个究竟的。《礼记》中有篇《曾子问》,记述曾子一次向孔子请教就达四十多问。曾子在向老师请教问题中摸索出了经验,他说:“向老师请教问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顺序。对请教的问题没有弄明白,趁着老师有空察言观色再进行请教,假如老师不解答也不要强求。”《大戴礼记·主言》开头的一段文字形象地记述了曾子向孔子请教问题的情形:
  一次,孔子闲坐着,曾子陪伴着他。孔子说:“曾参!现在的帝王国君,有士大夫的主张在中间,很少听到君子的主张了。唉呀!我的治国主张到死也得不到推行了吗?真让人伤心啊!”
  曾子从座席上站起来说:“我冒昧地问一下,治国的主张指的是什么呢?”孔子不回答。曾子惊慌失措,恭敬地提起衣服走下座席,说:“学生知道这样做不恭顺。难得老师有空闲,因此冒昧地问您。”孔子还是不回答。曾子害怕了,退后背向墙站在那儿。
  孔子说:“曾参!你能谈谈圣明君主的治国方略吗?”曾子说:“不敢认为能谈得上来。难得老师有空闲,所以冒昧地相问。”
  孔子说:“我告诉你。……”
  经过曾子的耐心请教,孔子终于向他讲述了一大篇治国的大道理。
  曾子不仅善于向老师请教,还善于向师兄们学习,一旦发现自己的看法、做法不妥,就立即认错改正。《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在卫国的负夏吊丧。主人已行过了祖奠礼,撤了奠,见曾子来吊丧,又把灵柩推回到祖奠的位置上,让妇人降到阶下,然后行礼。随来的人问:“这合乎礼吗?”曾子说:“祖奠是暂且的礼仪,既然是暂且的,为什么不能将灵柩推回原先停放灵柩的地方呢?”随从来的人又去问子游:“这样做合乎礼吗?”子游说:“饭含在窗下,小殓在室门内,大殓在东阶,停柩在西阶,祖奠在庙前,下葬在墓地,这一切是用来表示逐渐远去的,所以办丧事只能进不能退。”曾子听到这番话后说:“子游说的出祖的道理胜过我啊!”《礼记·檀弓上》还记载,曾子穿着皮衣外的全套衣服去吊丧,子游脱去外套露着裼衣去吊丧。曾子指着子游让别人看,说:“这个人还是研习礼仪的,怎么可以露出裼衣去吊丧呢?”主人在小殓后,脱去衣袖露出臂膀,用麻布束住头发。子游快步走出,穿好全套衣服,头上腰里系上麻布带再走进去。曾子见到这种情形说:“我错了,我错了!那个人是对的。”
  在与同学们切磋学问的时候,曾子总是追根求源。有一次,有若问曾子:“你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关于丧失官位后应该怎么办吗?”曾子说:“听说过:丧失了官位要赶快贫穷,死了要赶快腐烂。”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有子还是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和子游一起听到的。”有子说:“那一定是针对什么事情说的。”曾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子游。子游说:“有子的话太像孔子了!从前孔子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为自己设制石椁,三年没有做成。孔子说:‘像这样奢侈,还不如死了快点腐烂的好。’死了赶快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说的。南宫敬叔失去官位再回鲁国时,必定载着宝物朝见国君。孔子说:‘像这样用贿赂求取官位,还不如快点贫穷的好。’丧失官位赶快贫穷,是针对南宫敬叔说的。”曾子把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我本来说这不是老师说的话。”曾子问:“你根据什么知道老师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有子说:“孔子在中都制定过规则,棺厚四寸,椁厚五寸,凭这点就知道他不主张人死后快点腐烂。从前孔子丧失了鲁国司寇的官位,将要到楚国去,就先使子夏前去表明自己的意思,又再令冉有前去,凭这点就知道他不主张失去官位后快点贫穷。”《见《礼记·檀弓上》)
  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他把学业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他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见《论语·学而》)他注意学习老师和同学们的优良品质。有一次,孔子在学生们面前夸赞颜回在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道德,史鱼酋 在三个方面符合男子的道德。曾子说:“从前我曾听说过关于老师您的三句话,我还没有做到。老师见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忘了他一百个过错,这是您容易侍奉;老师见别人有了善行就好象自己有了一样,这是您不与人争;老师听到善事必定亲自去做,然后引导人们去做,这是您善于操劳。学习您老人家这三句话我还没有做到,所以我知道自己终究不如他们两个人。”(见《孔子家语·六本》)颜回是孔子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曾子处处以他为榜样,直到颜回去世以后,曾子对他的优点仍念念不忘:“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象没有学问一样,知识充实象空无所有一样;别人侵犯他,他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这样做了。”(见《论语?泰伯》)这位朋友就是指的颜回,其实颜回做到的,曾子也都照着做到了。曾子还非常注重交友,他把交友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他说:“君子要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凭借朋友辅助自己培养仁德。”(见《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曾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也特别注重传授给他学业。有一天,孔子坐着,曾子陪着他。孔子说:“先生有一种最高的关键的道德,用来治理天下,你知道吗?”接着把孝道系统地讲授给他,传授的内容记录在《孝经》上。又有一天,孔子闲坐着,曾子陪着他,孔子又把治国的方略传授给他,传授的内容记录在《大戴礼记·主言》里。礼仪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也对他进行了耐心的传授,传授的内容记录在《礼记?曾子问》里。这种多次的单独传授,不能不说是孔子对曾子的特别关照和信任。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曾子对孔子思想的实质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端木赐,你认为我是学习广博而有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这样的,难道错了吗?”孔子说:“是错了,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子贡没有说什么。(见《论语·卫灵公》)当孔子对曾子说“曾参,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时,曾子坚定地回答:“是!”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只是忠恕罢了。”(见《论语·里仁》)
 曾子对学业的精通,还有一件事可以体现出来。《韩诗外传·卷七》记载,孔子弹瑟,曾子、子贡在门旁听。一曲弹完,曾子说:“哎呀!老师的瑟声接近有贪婪如狼的心意,邪恶不端的举动,没有仁爱,追逐私利怎么那么严重呢?”子贡认为对,没回答进入室内。子贡把曾子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说:“哎呀?曾参真是天下贤能的人。刚才我弹瑟,有老鼠出来走动,有只野猫出现在屋里,它沿着房梁偷偷地爬行,又突然躲避,伏下眼睛,曲起脊背,捕捉老鼠而得不到,我用瑟音表示了它的邪恶。曾参认为我的瑟音贪婪如狼,邪恶不端,不是很合适吗?”
  曾子通过强化自身修养,道德品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孔子评价他说:“孝顺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兄长是道德的延续,信用是道德的深化,忠诚是道德的主旨,曾参是符合这四种道德要求的人啊!”(见《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故。曾子与同学们一起心丧三年。心丧三年后,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的相貌像孔子,便想用服事孔子的礼节来服事他,勉强让曾子同意。曾子不同意这种做法,说:“不行。就像用长江汉水的水洗濯过,就像用夏天的太阳曝晒过,他老人家的洁白无瑕,任何人都比不上!”
孝事父母
  曾子历来以孝著称,他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孝道,而且在行动上更注重实践孝道。曾子行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奉养父母。《新语·慎微》记载,曾子孝事父母,晚上安定床铺,早晨探望慰问,住宿调节冷暖,饭食调和浓淡,尽心尽力在照料父母衣食住宿上操劳。《孟子·离娄章句上》记载,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每餐必有酒肉。将要撤席的时候,必定请示剩下的给谁。如果问:“有剩余吗?”一定回答:“有。”孟子评价说:“像曾子那样,就可以称得上顺从父母意志的奉养了。侍奉父母如果能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战国策·燕策》记载,曾子孝顺父母,“一夜也不离开父母住在外地。”曾子安身处世,包括出仕做官,都以能否奉养好双亲为出发点。《韩诗外传·卷一》记载:曾子在莒地做官,只得到三秉粟的俸禄。在这个时候,为了用来孝事父母,曾子重视俸禄而不计较自身价值。父母去世以后,齐国迎接他去做相国,楚国迎接他去做令尹,晋国迎接他去做上卿,曾子为重视自己的人格都拒绝了。《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也有这类记载:齐国曾聘请曾子,想让他担任卿的官职,他却不去就职,说:“我的父母都年老了,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担忧人家的事情,我不忍心远离父母去为别人做事。”
  曾子不仅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后母也极尽孝道。曾子的后母对待曾子并没有恩情,曾子对她的供养从不减少。有一次,他的妻子为后母蒸梨吃而没有蒸熟,曾子就把妻子休弃了。有人说:“这不属于休妻的七种理由啊!”曾子说:“蒸梨是小事,我想让她蒸熟,她却不听从我的差遣,何况是大事呢?”(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二是尊敬父母。《说苑·反质》记载,曾子与父母在一起时不敢大声说话,就是呼喊也不曾让犬马听到。曾子做什么事都请示父母,他曾说:“孝子使唤人,不敢过分,行动不敢自己作主。”(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孟子·尽心上》记载,曾皙喜欢吃羊枣,因而曾子不忍吃羊枣。正像不能随意称呼君主和父亲的名字一样,对父母喜欢吃的东西,自己也不能随便吃。
  三是取悦父母。曾子曾说:“孝子奉养父母,要使他们心里快乐,不违背他们的心意。”(见《礼记·内则》)在这方面有个流传很广的“耘瓜受杖”的故事:曾子在瓜地里除草,失误锄断了瓜根。他的父亲曾皙很生气,举起大棒敲打他的背。曾子向前仆到在地,许久不省人事,过了一会才苏醒过来。他苏醒过来后不仅没有表现出痛苦,反而带着高兴的样子站起来,上前对曾皙说:“刚才,我得罪了您老人家,您老人家用力教训我,岂不是让您担忧了?”接着退回到房内,弹琴歌唱,想让曾皙听到,而知道自己的身体仍然健康。孔子听说这件事,认为曾子做的太过分了,他生气地告诉看门的学生说:“曾参来时不要让他进来。”曾子自认为没有过错,派人谒见孔子,孔子说:“你没有听说吗?瞽叟有个儿子叫作舜。舜侍奉瞽叟,让他来做事,没有不在父亲身旁的;如果想寻找来杀死他,从没有让父亲找到过。小打就忍受惩罚,大打就逃走。所以瞽叟没有犯不守父亲本份的过错,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美好的孝德。曾参这样侍奉父亲,不顾身体忍受暴怒,就是死也不躲避。假如自己死去,就把父亲陷于不义,与不孝相比,哪个重要呢?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吗?杀害天子的臣民是什么样的罪过呢?”曾子听到这话后说:“我犯了大罪过啊!”于是到孔子那里去检讨过错。(见《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子女应该以实际行动取悦父母,但不要过火。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曾子虽然做的有些过分,但他确实是真心顺从父母的。
  四是思念父母。曾子不仅在父母活着的时候能够尽心孝敬父母,父母死后仍对父母念念不忘。曾子三十一岁时,父亲曾皙去世,曾子办理父亲的丧事,七天没喝一点汤水,把父亲埋葬在南武山下。(见清人熊赐履《学统·正统》)为他父亲出殡的时候,曾子悲痛万分,他攀着丧车拼命哭喊,拉丧车的人不忍心,只得停了下来。(见《淮南子·说山训》)他对母亲也同样思念。有一次他吃生鱼,感觉味道很鲜美,因此把它吐了出来,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我母亲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味道,现在我却吃了生鱼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出来了。”从此以后,终生不再吃生鱼。(见《孝子传》)双亲去世以后,曾子每次观看丧礼,都会想起死去的父母,经常泪水浸湿衣襟。(见《尸子卷下》)可见曾子怀念父母是发自内心的。
推行德政

  曾子和孔子一样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曾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见《论语·泰伯》)他还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曾子推行德政,首先选择的是入仕为官。为父亲守孝三年结束后,曾子便出游齐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国没有接纳他,他又回到鲁国。在齐国时他曾拜见晏子。他问晏子:“古时候曾经有过对上不劝谏国君,对下不顾及百姓,退居深山之中,而成为施行道义的人吗?”晏子回答说:“审视这些人并没有什么才能,却托言于不想劝谏国君,我说这是荒诞的想法。国君昏庸,德政不能实行,奸佞相互勾结,贤能的人得不到任用,那些普通做官的人又不去改变他们的行为,而是跟随奸佞以求进身,所以有的人士隐居,有的人士不隐居。那些能够按礼法行事的人,就是施行道义的人。只是评论评论君主是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上不劝谏国君,对下不顾及百姓,退身隐居深山,我晏婴不知道他怎样成为施行道义的人。”(见《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曾子回国的时候,晏子给他送行,说:“君子用华丽的车子赠人,不如用言语赠人。请允许我赠送您言语呢还是车子?”曾子说:“请赠以言语。”晏子说:“就像这车轮,本是山中的直树,优秀的木匠烘烤使它弯曲,它的圆度完全符合圆规,即使再烘烤曝晒也不会变直了。所以君子要小心看不见的烘烤揉曲。我听说,违背伦理常规会改变人的本质,习惯风俗会改变人的性情,不可不谨慎啊!”(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从齐国回国不久,曾子又到达楚国。楚惠王热情接待了他,让他做了高官,曾子决心趁机大干一番,实现自己的抱负。不久曾子便发现,自己与楚国君臣往往意见不合,自己的抱负难以实现,不到一年便辞职回到鲁国。后曾子曾回顾这段经历时说:“父母去世以后,我出游到南方的楚国,得了高官,住的房子有九仞高,出檐有三围粗,供乘坐的车子有百辆,但还是面向北方哭泣,不是因为贫贱,而是因为再也不能孝顺父母了。”曾子所伤心的,不全是思念父母,大概也与做官不如意有关吧。
  曾子三十七岁时,被费国国君聘请到费国。恰逢鲁国军队攻打费国,曾子向费国国君告辞说:“请让我离开,进攻结束后我再回来。请暂且不要让猪狗进入我的馆舍。”费国国君说:“我对于先生,人们没有不知道的。现在鲁国军队攻打我国,先生却离开我,我为什么要为先生守护馆舍?”鲁国军队果然攻打费国,列举费国十条罪状,而曾子对其中九条进行了争辩。鲁国军队结束攻打后,费国国君重新修葺了曾子的馆舍,然后迎接曾子回来。(见《说苑·尊贤》)后来曾子发现费国也不是理想之地,便回归故里,再也不寻求做官。
  孔子说:“把自己的主张应用于政治,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见《论语·为政》)曾子不再寻求做官以后,仍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德政的好处,宣传孝治和德治思想。同时,特别注意用儒家道德、君子形象来感化影响社会。
  他坚持仁爱。《礼记·檀弓上》记载,有一天,曾子和客人站在门旁,他的一位学生快步走出门去。曾子说:“你要到哪里去?”那位学生回答说:“我父亲死了,要到里巷里去哭。”曾子说:“你回来,就在你住的地方哭吧。”曾子又脸朝北向他父亲吊丧。按常礼要求自己的父母死了,是不能在别人家哭的,当时曾子办学是在自己家中,让学生在自己家中哭父亲,这充分显示了曾子对学生的怜爱和同情。
  他坚持道义。《说苑·立节》记载,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农业劳动,鲁国国君派人去赠送给他采邑,对他说:“请用采邑的收入置办一下衣服。”曾子不接受,再次前往,还是不接受。国君派去的人说:“不是先生您向人乞求的,而是人家奉送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赠送的人往往害怕赠予他的人,赠送的人往往对接受的人表现出骄纵,既使国君赠给我采邑而对我不骄纵,我怎能不害怕呢?”最终也没有接受。
  他坚持礼仪。《礼记·檀弓上》记载,子夏死了儿子,哭瞎了眼睛。曾子去慰问他,说:“我听说,朋友眼睛失明就应该为他哭泣。”曾子哭,子夏也哭。子夏说:“天啊!我没有罪过啊!”曾子听后生气地说:“卜商!你怎么没有罪过呢?我和你过去在洙水、泗水之间事奉老师,离开老师后在西河边养老,使西河的百姓把你比作孔子,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父母去世,没有让老百姓知道丧礼的知识,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死了儿子,就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怎么还说你没有罪过呢?”子夏扔掉自己的手杖下拜,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大家单独居住,时间也太长了啊!”在子夏十分悲痛的时候,曾子仍毫不留情地指出子夏不遵守礼仪的过错,说明曾子对礼仪的一丝不苟。
  他坚持诚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她哄儿子说:“你回家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准备杀掉。妻子制止说:“那只是哄骗小孩子的。”曾子说:“对小孩子是不能哄骗的。小孩子没有识别能力,跟随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儿子,就是教儿子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就无法进行诚实教育了。”于是就把猪杀掉烧肉吃了。
  他安贫乐道,不为名利所动。《庄子·让王》记载,曾子在卫国的时候,穿着以乱麻为絮的袍子没有完整的表面,面色浮肿,手上和脚上都有老茧,常连续三天不生火做饭,十年不做一件衣服,戴正帽子却没有帽带,抓住衣衿就露出了胳臂,穿上鞋了就裂开了脚后跟。飘摇着束发的帛唱《商颂》,声音充塞天地之间,象敲响的钟磬。天子得不到他做臣下,诸侯得不到他做朋友。

设教讲学
  曾子一生从事的主要事业是讲学,据“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并且“亲在”看,曾子最迟在二十三、四岁就开始设教讲学。从明《兖州府志·圣里志》曾子几位主要弟子公明仪、阳肤、乐正子春、沈犹行等都是南武城人的记载来看,首先设教的地点就是其家乡南武城。起初曾子设教于自己家中,后来学生增多,就搬入大户沈犹家。曾子做事十分注意守本会。在沈犹家设教讲学的时候,沈犹家发生了遭受负刍攻打的灾祸,当时曾子正在向七十多位学生授课,曾子没有过问这件事,也没让学生参与这件事。(见《孟子·离娄章句下》)。
  曾子三十八岁时,受武城大夫所聘,设教于武城。《孟子·离娄章句下》记载,曾子在武城讲学时,有越国军队侵犯武城。有人说:“侵犯的军队来了,离开吗?”曾子说:“好吧!不要让人在我房里借住,破坏了那些树木。”越军一退,便说:“修理一下我的墙屋,我将要回去。”越军退走了,曾子也回来了。他旁边的人说:“武城的官员对待先生是这样的忠诚和尊敬,越军来了就首先离去,已经受到百姓的责备;越军退走了就马上返回,这恐怕不合适吧。”他的学生沈犹行说:“这是你们所不知道的,过去我们家有负刍作乱,跟随先生的有七十人,没有一个参与的。”
  曾子三十九岁时,离开武城进入越国讲学。现郯城县西北六十里有磨山,相传曾子曾在那里授徒。当时越国建都琅邪,原国故地已归属越国。曾子到曾阝国故地追念先祖,凭吊故国,实践了自己“慎终追远”的主张。不久曾子离开越国到自己曾经担任过官吏的齐国莒地,在那里设教讲学。《孟子外书·性善辨》记载,孟子出游到莒地,莒地有曾子讲学的厅堂。孟子登上讲堂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有两三个男子跟着唱。莒地的老年人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样的音乐了,是圣人一类的人啊!”
  曾子四十岁时来到卫国,一待就是十多年。曾子在卫国不仅教学,还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并且继续加强修养,坚守道义。他曾说:“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我赶不上。但是,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德;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道义,我有什么感到不足的呢?”(见《孟子·公孙丑章句下》)《韩非子·说林下》记载,卫国的将军文子去会见曾子,曾子没有起身,而是在坐席上迎候他,端正着身子在室内西南隅的尊位上接见他。文子对曾子藐视权贵的行为不理解,出门后对驾车的人说:“曾子是一个愚蠢的人啊!如果把我看作是君子,君子怎么可以不尊敬呢?如果把我看作是残暴的人,残暴的人怎么可以怠慢呢?曾子不被杀,是他的命运好。”
  在卫国时,曾子与子夏经常交换意见。《韩诗外传·卷九》记载,有一次,子夏去拜访曾子。曾子说:“请在这儿吃饭。”子夏说:“不是让您破费了吗?”曾子说:“君子有三种浪费,吃饭不包括在内。君子有三种快乐,钟磬琴瑟的乐声不包括在内。”子夏说:“冒昧地问,什么是三乐?”曾子说:“有父母可以敬服,有明君可以奉事,有儿子可以遗传后世,这是第一种快乐。父母有过错能接受劝谏,君主昏庸自己能够离去,儿子有错能听从遣责,这是第二种快乐。有君主能相互了解,有朋友能相互帮助,这是第三种快乐。”子夏说:“再冒昧地问,什么是三费呢?”曾子说:“少年学到的知识,长大后却忘记了,这是第一种浪费。奉事君主有功劳却轻易地背弃他,这是第二种浪费。长期交往的朋友却中途断绝了关系,这是第三种浪费。”子夏说:“说的好啊!谨慎自身奉行一句话,胜过一生背诵它;谨慎自身奉事一位德才兼备的人,胜过治理万民的功业。”《韩非子·喻老》记载,一次,子夏遇见曾子,曾子说:“怎么胖了?”子夏回答说:“战胜了,所以胖了。”曾子说:“是说的什么意思呢?”子夏说:“我在家中读书,看到先王的美德就感到敬仰,出外听到人家讲富贵的安乐又感到羡慕。两者在胸中交战,不知道谁胜谁负,所以就瘦了下来,现在先王的美德胜利了,所以就胖了起来。   曾子在他六十一岁时,从卫国回到家乡南武城,继续设教讲学。《列女传·贤明传》记载,鲁国名士黔娄死时,曾子和他的学生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迎出大门,曾子向她表示慰问。曾子和他的学生走进前室,看到黔娄的尸体躺在窗下,头枕砖坯,下铺禾杆,穿的破絮袍子没有完整的表面,盖着麻布被,头脚不能全遮住,盖住头就露出脚,盖住脚就露出头。曾子说:“斜着拉一下被子就全盖住了。”黔娄的妻子说:“斜着有剩余,不如正着不够用。先生活着的时候做事从不偏斜,死后却让他偏斜,这大概不符合先生的意愿吧!”曾子不能回答,于是哭着说:“啊呀!先生的死,用什么作谥号呢?”黔娄的妻子回答:“用‘康’字作谥号。”曾子说:“先生活着的时候,饭不能吃饱,衣不能遮体,死后手脚都不能覆盖,身旁没有祭祀的酒肉。活着没有享受到美好的东西,死后也没有得到荣华,还有什么安乐可言而用‘康’为谥号呢?”黔娄的妻子说:“先生生前,国君曾想授给他政务让他担任国相,他推辞不去任职,这是尊贵有余吧,国君曾赐给他三千钟粟,他推辞不去接受,这是财富有余吧。先生他这个人,甘愿吃天下最淡薄的饭食,安心居天下最低的地位,不为贫贱表现出忧惧的样子,不为富贵表现出喜乐的样子,他追求仁爱就得到了仁爱,他追求正义就得到了正义,把他的谥号定为‘康’,不是很合适吗!”曾子说:“有这样高尚的丈夫就有这样高尚的妻子啊。”
  曾子教授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原原本本地传授孔子的教导。例如,一次曾子对他的学生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他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见《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再如:曾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单居离关于“天圆地方”的问题时说:“过来,我告诉你,我曾经听孔子说:天的事理叫做圆,地的事情叫做方,方幽暗,圆明亮。”(见《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以致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在授徒时也像他一样:乐正子春走下台时伤了脚,伤好以后,仍几个月没有出门。他的学生问他:“老师脚上的伤好了,几个月不出门,还有忧愁,为什么呢?”乐正子春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从曾子那里听到孔子说的一番话:‘上天所化生的,大地所养育的,人是最伟大的。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女死时也要把身体完整地归还给父母,这才算是孝;不伤害自己的身体,才能算是完整啊。’所以君子既使走上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如今我忘记了孝道,因此忧愁。”(《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曾子教授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意教学相长。《说苑·反质》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公明宣跟着曾子上学,三年不曾读书。曾子说:“你当我的学生,三年不学习,为什么呢?”公明宣说:“哪里敢不学习呢?我见先生在房内,父母在,呼喊的声音不曾让狗、马听到,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做到。我见先生接待宾客,恭敬节俭却不松懈怠慢,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有做到。我见先生在庭院,严格对待下人却不诋毁伤害他们,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做到。我喜欢这三点,向您学习了但还没做到,我怎敢做您的学生,而不学习呢?”曾子离开坐席道歉说:“我不如你。你是在学习啊!”《荀子·大略》有这样一则记载:曾子吃鱼剩下了几条。曾子说:“用米汁浸渍起来吧。”他的一位学生说:“用米汁浸渍的鱼吃后容易伤人,不如腌制的好。”曾子流着泪说:“是我有了不专心的情况啊!”他伤心自己听到的晚了。曾子不摆老师的架子,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向学生的长处学习。《孔丛子·居卫》记载,曾子对子思说:“从前,我跟随老师周游于各诸侯国,老师不曾丢掉做臣下的礼节,而先王的礼法还不能推行。如今我看你有傲慢国君的意思,岂不是不合乎礼法吗?”子思说:“时代改变了,世事不同了,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相适宜的做法。在我祖父的时候,周朝的制度虽然已遭到破坏,但君臣还各在原来的位置上,仍保持着上下的关系,像一个整体。想推行先王之道,不按礼节去寻求,就不会被接纳。当今天下的诸侯,正欲用实力相竞争,竞相召请英雄,用来作自己的助手。这是得到贤能的人就昌盛,失去贤能的人就灭亡的年代。在这个时候,我不抬高自己,别人就会贬低我;我不尊贵自己,别人就会轻视我。舜和禹以礼相禅让,商汤王和周武王用兵相争夺,不是他们故意相违背,而是时代不同了。看这段对话,多么像两位朋友在交谈啊。
  曾子教授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记载,曾子的学生有人将要到晋国去,对曾子说:“晋国没有我熟悉的人。”曾子说:“为什么要有熟悉的人呢?去吧。有熟悉的人称他为朋友,没有熟悉的人就去做他的客人。君子坚持仁爱,成就德行,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知道加强学习修养,那么就是你的亲人,有谁愿意亲近你呢!”学生临出发前,曾子也要进行一番加强道德修养的教育。《论语·子张》记载,孟孙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了罪犯的真实情况,就应该怜悯他而不应该居功自喜。”曾子又抓住阳肤去做法官的机会,对他进行了一番爱民的教育。
  由于曾子教育得法,教育成果显著。据《孟子·离娄章名下》记载,在他三十多岁时就有学生七十多人,最终有多少学生已无从统计。在他教的学生中有成就者不乏其人。最著名的有子思、乐正子春、公明仪、吴起等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名亻及 。孔子临终前把子思托付给曾子,子思跟随曾子学习,颇得曾子真传,成为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思孟学派的创始人。他先在鲁国收徒授业。中年一度居住卫国,后又到宋国。晚年返鲁,受到鲁穆公礼遇。著有《子思子》二十三篇,多亡佚。乐正子春与曾子一样以孝闻名,其母死,五天没有吃饭。(见《礼记·檀弓下》)乐正子春还以守信闻名。《韩非子·说林下》记载,齐国攻打鲁国,讨要“谗鼎”,鲁国送去一个假的。齐国人说这是假的,鲁国人说是真的。齐国人说:“让乐正子春来,我们相信他。”鲁国国君把乐正子春请来,乐正子春说:“为什么不把真的送去呢?”鲁国国君说:“我爱惜它。”乐正子春说:“我也爱惜自己守信用的名声。”乐正子春也象曾子一样设教讲学。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个支派,就有乐正氏之儒。再一个是公明仪。据《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载,公明仪曾请教过曾子:“老师可以算作孝了吧?”曾子回答:“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君子所说的孝,是父母还没有把意思表示出来就能知道他的意思并且照办,我仅能直养,哪能算得上孝!”公明仪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他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而百姓却面黄肌瘦,野外有饿死的尸骨,这是放任野兽去吃人。”(见《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孟子对公明仪非常敬重,曾经把公明仪的话与孔子的话一块引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载,周霄问:“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说:“做官。《传》文中说:‘孔子如果三个月没有事奉君主就会心神不安,每次出国境必定带着拜见别国君主的礼物。’公明仪说:‘古代人如果三个月不被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曾子还有一个被他赶出门的著名学生,就是吴起。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少年离开家时盟誓说:“我吴起当不上卿相,不再回卫国。”于是从学于曾子。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吴起没有回家吊丧。曾子认为吴起不孝顺,断绝了与他的来往。后来吴起做了鲁国的将军,又继任魏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命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为宛守,不久任令尹,佐楚悼王实行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楚悼王死,被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著《吴起》四十八篇,已佚。曾子比较有名望的弟子还有单居离、公明高、公明宣、子襄、阳肤、沈犹行等人。
得正以终
  曾子一生忠于孔子思想,直到晚年仍为推行和实践孔子思想作着不懈的努力,做出了老年著书、病中教徒(子)、守礼至终三件有影响的事,实践了自己“死而后已”的诺言。
  一是老年著书。《颜氏家训·勉学篇》说:“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这里的“学”,应该是研究学问、著书立说的意思。曾子晚年考虑到靠什么传播孔子思想的问题,于是他组织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开始编写书籍。他们首先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起来,最后以子思为主编辑成《论语》。同时曾子认为自己也应有书,于是在乐正子春等学生协助下开始编写《曾子》一书,最后由乐正子春等定稿。他们还一起编写了《孝经》、《大学》、《主言》等书和篇章。由于曾子的去世,这些书大多由他的学生完成。
  二是病中教徒(子)。曾子在重病中,仍念念不忘教育学生,教育儿子。《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有病的时候,他的学生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他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应该重视的礼貌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表情,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用词和口气,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仪方面的事情,自有主管的官吏在那里。”孟敬子是大夫,曾子就按在上位的人要求他,对于一般的君子应该怎么办呢?《说苑·修文》记载,曾子有病的时候,他的学生孟仪去问候他。曾子说:“鸟将要死的时候,必定有悲哀的叫声;君子到死亡的时候,必定有和顺的话。礼仪有三条准则,你知道吗?”孟仪回答:“不知道。”曾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君子遵循礼仪用来树立志向,那么思想上就不会出现贪欲;君子思考礼仪用来成就品德,那么怠惰轻慢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君子遵循礼仪用于仁义,那么忿争暴乱的言词就会远离。至于说到办理具体的礼仪事务,这是主管官吏的职责。君子既使不能够做到,也是可以的。”对以上两个人曾子都是讲的礼的问题,对正在上学的学生曾子教导他们坚守孝道。《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患病的时候,召集学生们到身边,对他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小雅·小日文 》中说:‘小心谨慎多提防,好像站在深潭旁,好像走在薄冰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再受到损伤了!学生们!”儒家认为,身体是父母的遗体,保护好身体就是尊敬父母。曾子临终时让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都保护得很好,是教育学生终生慎行,恪守孝道。曾子临终时对自己的儿子更是谆谆教导。《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记载,曾子的病情越来越重了,曾元抚摩着他的头,曾华握着他的脚。曾子说:“没有什么可说的啊!我没有颜渊的那些见解,告诉你们什么呢?然而,君子对于紧要的事情,临终都有个交待啊!开花多而结果少,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说的多做的少,这在人类中也是常有的现象。鹰隼认为高山低矮,加高后在上面筑巢居住,鱼鳖鼋鼍认为深潭太浅,深挖后在里面作穴居住,之所以终了被捕获,是因为贪食诱饵。因此,君子如果不为了谋求私利而去损害正义,那么有什么原因会遭到羞辱呢!父母不喜欢,不敢与外人交朋友;亲近的人不友爱,不敢寻求疏远的人相友爱;小事情没有弄明白,不敢谈论大事情。人的一生当中,有生病的时候,有小的时候,也有老的时候,所以君子要想到那些不能返回的事情而先去做。父母去世以后,你虽然想行孝,还有父母让你孝顺吗?自己年纪大了,虽然想对哥哥敬爱,还有哥哥让你敬爱吗?所以孝顺父母和敬爱哥哥都有来不及的时候,大概就是说的这个吧!言论离不开实行,是言论有根本;行动不离开亲自去体验,是行动有根本。言论和行动都有根本,就能使自己的知识见闻得到丰富。君子尊重知识,就能够使德行高超明达;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就能够使事业宽广宏伟。德行的高超明达,事业的宽广宏伟,不取决于别的,取决于意志的加强罢了。与君子交往,芳香就好象进了存放兰芷的房间,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香味了,这是与它同化了啊;与没有德行的人交往,腥臭就象走进存放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臭味了,这同样是与它同化了啊。因此,君子要慎重地选择他去成就事业的地方。”
  三是守礼至终。曾子终生按礼制去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礼记·檀弓上》讲了一个曾子临终易箦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故事是这样的:曾子卧病在床,病情很重。
  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坐在床下,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脚旁。有一位童子拿着蜡烛靠边坐着。童子说:“真华丽明亮啊!这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子春说:“别作声!”曾子听到了,现出惊视的样子,嘘声道:“呼!”童子又说:“真华丽明亮啊!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大夫季孙氏送的。我不能换掉它了。元儿,你过来换掉这席子!”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经很危急了,不能再挪动。希望到了天亮,再让换掉它吧。”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那个童子。君子爱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小人爱人是无原则的宽容。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我能够合乎规矩地死去,也就够了。”于是抬起曾子换掉席子,再放回去时,还未放妥,曾子就去世了。
  曾子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时在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葬山东嘉祥县南23公里,南武山下。
  曾子上承孔子,下传子思,孟子又学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把儒学发扬广大,到西汉武帝时“罢黑出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国学。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以致在全世界都有重大影响。
  曾子有儿子曾元、曾申、曾华,孙子曾西,都以贤达闻名。《说苑·杂言》中说:“孔子家的孩子不懂得骂人,曾子家的孩子不懂得追求权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父母善于教养。”这是说曾子家有良好的家教。曾子十五世孙曾据,有功于西汉王朝,封关内侯,因耻事王莽,率族人南迁江西,曾氏族人在南方得到发展,后又遍布全国,部分移居海外,成为名门望族,代代有贤人。

一键分享到:
上一篇文章 曾子先世
    
下一篇文章 曾子年谱
回到列表 打印本文 回到顶部 关闭窗口

曾子先世(曾氏宗亲网,2006-7-1,26893)
曾子年谱(曾氏宗亲网,2006-7-1,32734)
曾子故事(曾繁耘,2006-7-1,39967)
曾子思想(曾氏宗亲网,2006-7-1,37375)

本站内容版权归《曾氏宗亲网》所有,如若引载,请注明出处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