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生平 (初稿)

楼主
曾巩生平 (初稿)
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八月二十五日申时,曾巩生于南丰南城官宦之家,时年父易占30岁。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曾巩二岁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曾巩三岁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曾巩四岁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曾巩五岁;时年宋仁宗赵祯即位。
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曾巩六岁;时年父易占登宋郊榜进士。
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曾巩七岁;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曾巩八岁;十月十五日,生母吴氏卒,年三十有五。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曾巩九岁;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曾巩十岁;父易占荐为监真州(今江苏仪征)米仓。不久迁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曾巩十一岁,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曾巩十二岁,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曾巩十三岁,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曾巩十四岁,父易占出任泰州如皋县知县(治所今江苏泰州如皋县),随父任就读;同年长兄畢生长子:觉 。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曾巩十五岁,随父任就读;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曾巩十六岁;父易占调任信州玉山知县(治所今江西上饶地区玉山县)。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曾巩十七岁;时年五弟布生于六月二十九日亥时。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曾巩十八岁;随父任就读。
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曾巩十九岁;父易占遭誣陷突然被罷官,曾家此時無人爲官。
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曾巩二十岁;
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曾巩二十一岁;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曾巩二十二岁;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曾巩二十三岁;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曾巩二十四岁;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曾巩二十五岁;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曾巩二十六岁;祖母卒。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曾巩二十七岁;患肺病。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曾巩二十八岁;
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曾巩二十九岁;五月二十四日,父易占卒,年五十有八。九月初二继母朱氏生幼弟肇。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曾巩三十岁;  买田于南丰。
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曾巩三十一岁;
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曾巩三十二岁;
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曾巩三十三岁;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曾巩三十四岁;
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曾巩三十五岁;长兄畢卒于江州。年四十有五。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曾巩三十六岁;娶光禄少卿晁宗恪之女文柔为妻。晁氏,讳德仪,字文柔,开封府祥符县人。
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曾巩三十七岁;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曾巩三十八岁;元配晁氏生长子:绾。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三十九岁;曾鞏帶領著弟弟牟、布、阜,妹夫王無咎、王幾共赴京師,參加由歐陽修主持的科舉考試,一門六人全部中第。鞏被任命为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
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曾巩四十岁;元配晁氏生次子:综。
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曾巩四十一岁;元配晁氏生长女庆老。
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曾巩四十二岁;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尝为英宗实录检讨官;历九年。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曾巩四十三岁;十一月壬申,长女庆老三岁而夭。同年四弟宰登进士第。
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曾巩四十四岁;元配晁氏文柔二月甲子卒于京师,年二十有六。
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曾巩四十五岁;
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曾巩四十六岁;乔居于临川后湖田东第;继娶司农少卿李禹卿之女;时年,宋英宗赵曙即位。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曾巩四十七岁;继室李氏生次女兴老。同年兄畢长子觉登进士第,时年三十四。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曾巩四十八岁;九月甲寅,次女兴老卒,时始二岁。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曾巩四十九岁;继室李氏生第三子:纲。同年幼弟肇登进士第。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曾巩五十岁;四月乙巳,四弟宰卒于湘潭;时年,宋神宗赵顼即位。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曾巩五十一岁;时任越州通判(治所今浙江绍兴市)。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曾巩五十二岁;时年,侄觉卒,年三十有八。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曾巩五十三岁;六月,任齐州知州(治所今山东济南市);元配晁氏文柔追封宜兴县君。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五十四岁;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曾巩五十五岁;六月,时任襄州知州(治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曾巩五十六岁;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曾巩五十七岁;时年长子绾生长子:悊。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曾巩五十八岁;长子绾生次子:怘。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曾巩五十九岁;先任洪州知州(治所今江西南昌)进直龙图阁,后知福州(治所今福州市),兼福建路兵马钤辖,赐绯衣银鱼,召判太常寺,未至;二月庚申,元配晁氏文柔葬于建昌军南丰县龙池乡之源头;始以三月庚申瘗二女于南丰之源头,同穴,庆老在右,兴老在左,是为志。三月庚申,四弟宰葬于南丰龙池乡之源头。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曾巩六十岁;正月二十五日,任明州知州(治所今宁波市)。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曾巩六十一岁;仕亳州(治所今安微亳县)。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曾巩六十二岁;时任沧州知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判三班院。同年,长子绾生四子:怤。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曾巩六十三岁;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曾巩六十四岁;四月,擢试中书舍人,赐服金紫。自大理寺丞,五迁尚书度支员外郎,授朝散郎,勋累加轻车都尉,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二十八日,继母朱氏卒,年七十有二。同年长子绾生幼子:憇。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曾巩六十五岁;四月十一日终于江宁府(今南京市),享年六十五。曾巩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
 
 
 
                                              整理:化州曾健峰
                                                 2007年9月21日
1楼
如此辛苦、亏了你搜集.也不知巩祠水平宗亲有无此详载?
2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广森[/U]发表的内容:[/B]

如此辛苦、亏了你搜集.也不知巩祠水平宗亲有无此详载?[/QUOTE]
我这只是初稿,前年九月已整理成这样子,期盼水平宗亲能够加以完善。[EM27]
3楼
这么详细,真是难得哦!
4楼
谢楼主详细的介绍,难得。 
5楼

元丰四年(1081),有诏书说:"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于是便"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史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者“,于是曾巩入朝辞谢说:"此大事,非臣所敢当。"并有《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表示谦让。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这时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还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但这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带),终年65岁。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作官的时间不多。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如《唐论》、《书魏郑公传后》、《熙宁转对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治见解。其主要观点是泛称三代之制,称赞后周和唐初的贞观之治,而对于宋代的政治却没有多少条陈和建议,与范、欧诸公不同。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对于宋朝的现状还是相当称赞的。他说:  


盖远莫懿于三代,近莫盛于汉唐,然或四三年,或一二世,而天下之变不可胜道也。岂有若今五世六圣、百有二十余年,自通邑大都,至于荒陬海聚,无变容动色之虑萌于其心,无援桴击柝之戒接于耳目。臣故曰:生民以来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又说:  


今陛下履祖宗之基,广太平之祚,而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则宋兴以来,全盛之时,实在今日。  


由此可见,曾巩对于当时的政治不仅没有任何不满,而且推崇备至,当然也就不曾提出改革的意见。  


在这以前,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当时曾巩出守越州,其后转徙六郡,在外十二年。对于熙宁新法,也没有发表过具体意见。只是在《过介甫归偶成》诗中说过:"心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直道讵非难,尽言竟多迕。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观此,则两人过去言谈之间,可能有过意见分歧。还有,其《与介甫第二书》也说:"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又说:"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审而已矣。"由此看来,在政治上二人是有分歧的。  


总的看来,曾巩一生,政治表现不甚突出。《宋史》本传说"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这话可能有些根据。  

(希望对你有用)转帖内容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