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曾志华新化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积分366
    • 经验76292
    • 文章313
    • 注册2013-04-06
    千年回眸——泰谕公裔发展历史写意
        我族迁入梅山已经1017年了,回眸千年的足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元明鼎革,兵燹迭经,老谱湮灭,史料匮乏,此其一;世事烟云,时代久远,传闻轶事,难于考证,此其二;知识贫乏,根底浅薄,历练不多,经验太少,此其三。更何况谕祖一行12人落担梅山,如今已发展到30万之众,主要分布于9个省市,他本身就是一部惊天巨著,一部华彩乐章,其丰功伟绩,秃笔难书啊。因此,接下任务一年多,不敢起笔。眼看族谱行将付梓,再不写无法面对家乡父老。只好斗胆勉为其难,班门弄斧,把自我调查学习的结果做一个综合汇报。即使是挂一漏万,也表示我一片拳拳孝亲敬祖之情吧。

    一、开基奠土

        曾氏三十四世祖珪公生五子:宽、绰、丰、晖、隐。绰公由江西永丰吉阳乡徙庐陵吉源,其孙选又回迁山东莒州浮莱山,选的孙子泰桦又由山东徙江西泰和县早禾渡梅子陂。

        梅子陂附近有梅子山,因多梅子树得名。之所以又叫陂,时有金陵进士周矩,为避唐末之乱,于后唐天成末年(约930年),携全家老少从金陵迁泰和万岁乡,见这里居民大多很穷苦,究其原因,是水利条件极差,靠天吃饭,虽有邕水,无从利用。周矩说服家人,独资兴修水利,于937年冬,先在邕水上游的梅子坡这个地方用木桩、竹筱压为临时性大陂,以截断流水,在下游桥丰村,筑石坝407米,高4米,顶宽1.88-7米,南北开渠35公里,建分水、跌水闸20座,灌田9000亩,此陂名叫槎滩陂(今名槎山陂),周矩因此得到皇帝的嘉奖,晋封为金陵西台监察御史。

       原截流时建的临时水坝,人们便叫梅子陂。久之,竹木腐朽,陂无存。

        泰桦在梅子陂衍6代,生涒(tūn)佐,时值宋王朝问鼎中原,涒佐于公元959年生我祖泰谕。

        北宗真宗咸平元年戊戍(998)八月十六日,我祖泰谕公因直言忤上,弃职辞官,携妻朱氏、黄氏、卜氏三婆,延襁、延福、延寿三子,菊娥、桂娥二女,婿伍昌隆,孙文谅、文迁等,从江西吉安泰和早禾渡梅子陂乘船出邕水、下赣江,入鄱阳,经长江,过洞庭,逆资水而上至澧溪,落担黄杨山之莲塘(今孟公镇月塘村)。其时,宋鼎初定,荆湘始平,百废待举,化外梅山仍“不与中国通”。谕祖一行的来临,犹如一缕曙光,洒在了这块未经开垦的土地上。

        此前,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有陈公伯万,官荫武都督,因荆楚蛮獠所据,受命为“宣抚招讨防御使”,由江西历沔阳、过潭洲、至邵州上梅山地,沿途恩威并举、安抚礼下,所到望风归顺,编户籍。这时,马殷在长沙称王,子马希广、马希萼相争不息,又有契丹扰乱中原,南北诏命不通,伯万又年逾七十,于是这支部队便留在了梅山。建基鹅塘横阳山下(据胡能改著《梅山客户》和新化圳上《陈氏家谱》)。

        另据有关资料载,同时从同一个地方迁来梅山的还有邹姓,居乌石;李姓,首居侯田,后迁太平。这些姓氏也许就是这支部队的成员。

        此后又有大批的人流迁入梅山,如罗姓一松公于宋太祖建隆年间(960-962)从江西泰和圳上木马屯迁梅山乌石;黄姓伯四公,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从江西吉安庐陵迁梅山栗坪;田姓百祥于北宋乾德三年(965)从江西泰和圳上早禾渡鸦鹊林奉家南迁梅山。

        上述姓氏几乎是同一时期从同一个地点迁到梅山,这是为什么呢?据新化县前文联主席田希凤先生在《田氏源流》一文中考证:宋太祖诏召湖南邵州路大牧蒋琼,问:“卿守邵州路,黎民如何?风俗如何?”琼奏曰:“臣守邵州之地,因唐时黄巢作乱,杀戮天下人民,绝灭烟火,骸骨盈野,地僻人稀,无民耕种,是以无功。”太祖诏:肤都城内外,或者将江西泰和圳上一坊,不拘张姓李姓,五丁抽二,三丁抽一迁出。蒋琼领旨,回江西泰和圳上,将田家二百七十余户,移往湖南各府州县,自择基地(据胡能改《梅山客户》)。这应该是宋初一批汉人迁徙于梅山择地卜居的原因之一。

        我祖泰谕进驻梅山,年方三十九岁,为谋生计,带领全家老小戴月披星,垦荒辟地,开创基业,基址“上至泰凸嵊,下至泰托庙,南至实竹山,西至金盘薮木兜塘,北至苦竹坪牛丫山等处”。不七年,积劳成疾,四十六岁英年早逝,葬实竹园。

        泰谕去世以后,妻朱氏婆婆主持家政,她是一位有作为的女性,不仅支撑起这个家庭的内外事务,起屋造田,扎牢基础,而且高瞻远瞩,图谋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毅然决定三子分家,对外开基奠土,各创基业。长子延襁居古塘,次子延福徙窝山(今隆回高坪),三子延寿主珂溪。四地相互距离数十里。今天我们回眸朱氏当时那一刻的举措,是多么果敢而英明的决策!

        横阳山,古黄杨山之今名,也是当今西河镇,孟公镇,乃至琅塘镇的泛称。月塘地处其中心位置,东西面有挂榜崖、老虎山、天神山诸峰连成东岭山脉;南面有天马山,其状如一匹骏马,头朝东,尾展于石溪河畔,欲扬蹄奋飞而起;西面有凤凰山之天门、长峰山逶迤向北,与金凤山相连,中间就是数十里平川,为新化县第一大田垅,第一大粮仓,石溪河奔腾向南,在炉观与三江汇合注入资江。

        古塘,离月塘约30公里,是新化县又一小平原的尾端,四周有低矮的山峦,人们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它,曰:东有大塘望月,南有木龙灌水,西有猫儿守仓,北有丹凤含书。乃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洋溪河从南而来,蜿蜒如龙,水石相荡,舒舒坦坦地与石溪相汇于三江口,注入资江。

        窝山,从古塘溯洋溪河而上,翻过苍溪山或桐凤山,就是窝山的地界,窝山今属隆回县高平镇管辖,其地盘虽不比古塘、月塘大,但它离高平仅几公里。高平,三国时,吴分昭陵地置高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高年为南高平,后回复高平,隶属邵陵,宋、齐、梁因之,梁末陈初省高平,入邵阳。建县有300年左右的历史,其县城所在地是今小坳村(又名石脚村),其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有“堂下”、“迎官”、“马落”等地名流传至今。宋初,有来此观风水者,登白泥坪,深感地形秀丽,赞曰:“东有高凤朝阳,西有泥坪献宝,美哉!”,后人将两句赞语各取一字,命名曰:“高坪”,故今人亦有人称“高平”为“高坪”者。窝山正在这些名山的环抱之中,其秀美则不言而喻了。

        珂溪,从西溪(属龙山山脉)倾泻而下,至杉木桥地带,绕几个湾之后,经芦家桥、彭家、赤壁、大桥等地注入资江,维山雄镇其后,维山海拨1138米,原名火旗山。在舆地志中,常将火旗山与资水并列,《康熙宝庆府志?地舆志?下》有“接文斤(山)火旗(山)在前,而阴阳莅治,资水环后”句,《惠政记》亦有“东跨长沙,西亘溆浦,火旗在前,资水环后”的记录。维山属火,导致县城南常发火灾,故于明永乐初,知县肖岐在邑南城楼建水晶阁以祀水神。县邑文人见此峰层峦叠翠,峰峰相接,远列治前,高出云表,宛如屏障。故谓“维山叠嶂”,为新化八景之一。

        综上以述,在一千多年前,我族祖先就别具慧眼,抢占先机,分别落担于这些风水宝地,实在令人叹服。

        到“文”字辈之后,我族先人为谋求发展,更是不畏艰险,勇于开拓。

        襁公三子文朝徙湖北江夏、恩施;福公四子文宫,宋时即从窝山返回横阳月塘守祖墓,其孙德新从月塘迁官庄;文宓公从窝山徙罗洪采莲;文宾公由窝山居科头,其孙德碔、德高徙四川、重庆;文昭公徙武岗州高沙市石堰;文窄公曾孙承书,承智、承亘徙重庆巫山上峡;寿公裔文福公由珂溪居赤壁,其孙德盖返居清水塘守祖墓;文禄长孙德美迁滩头,再迁贵州,又从贵州徙四川安岳;文道公居上院,其子仲经从上院迁洞下岩前。

        稍后,文迁公第四世孙九昆鸟  返清水塘守祖墓,九农鸟公迁四都寨边,八世孙迁厚溪;文官之孙德楀迁科头瑕庄,曾孙承洪迁高坪,十世孙益举,徙盖头山;文禄第六世孙王秀    俎迁马鞍山;七世孙欣荣迁石屋,八世孙进祥迁林屋;文逵裔主要故居于芦家桥,茅岭、芭蕉、桃林、官庄、田心、栗坪等地。

        63世以远的外徙宗亲还有:文迁房元俭徙陕西,宏竣徙四川,宏海徙溆浦;文官房添义徙沅州, 清徙贵州凯里;文宣房添和徙隆回对江;文宫房志廉迁隆回马头山等。

        到63世宏字辈,我族人已在新化县域的孟公、琅塘、西河、游家、炉观、洋溪、槎溪、科头、维山、石冲口、城关镇、曹家、双梓、温塘等十几个乡镇居住,而孟公、科头、维山、洋溪及隆回窝山,洞口高沙是我族的大本营,从而奠定了我族的基业,打造了坚实的营盘。


    二、艰苦创业
        民以食为天,食以田为本。别看今天的梅山,田园似锦,山川如画,那可是几十代先民的艰苦奋斗的结晶。如果把时间推移到一千多年前,开田辟土又是多么的不容易!

        其一,梅山人迹稀少,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陈氏家族中说,陈百万当年落担梅山时,梅山“悉为茂林,芦苇遍地,田野绝无人往”。实际那时的所谓田野,只不过是一片片的芦苇地,平地如此,山地则无需说了。
        文禄房毓芳公在《王言公述略》一文中亦说:“二世祖延寿公迁珂溪,越三世而公始,卜居关山冲,初蛮獠据梅山,吾乡皆溪洞,深阻莫测,狼豕所窟。洎章惇开通后,居民寥寂,人烟绝少,公蒙犯雾 ,披荆斩棘,兽犭尔 草薙,关山冲始豁然开朗。”
        文禄的六世孙欣荣徙居石屋时,没屋可住,就住在石洞里。这个座落在维山乡石屋村 * 组的这个石洞。其长宽高均不足两米。由此推之,开基祖的艰苦可见一斑。

       其二,梅山为蛮獠所据,是一块尚未“王化”的动荡不安之地。
        前文我们已经提及宋神宗开梅山的历史。泰谕迁徙梅山之前后,梅山正处于开发前的“孕痛”和收复后的动荡,且看下面的历史记载: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将石曦攻入梅山,捣板、仓诸峒(今四都的板山和洋溪的苍溪山等地),俘馘(割左耳)峒民数千人。太平兴国二年(977)秋,梅山硐左甲首领扶汉阳,右甲首领顿汉凌率峒民起事,朝廷派潭州及邻近诸州屯兵镇压,扶汉阳阵亡,俘擒硐民二万人,“取利剑二百斩之,余五千遣归”。就是说这次战争杀了梅山15000人。
    就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我祖泰谕来了,带着他的雄伟抱负来了!其时,梅山土著,主要是苗、瑶、侗、土家诸族,被汉人统称为梅山蛮。他们“挟山阻谷,依林积木,以为之居。人迹罕至,椎髻跣足,登走崖险,如履平地。言语侏离,衣服斑斓。畏鬼神,喜淫祀。刻木为契,不能君长。持弓挟矢,匿草射人,复仇报怨,视死如归。”(据《方舆胜览》)这样一群人,要和他们相处,要和他们沟通,要得到他们的包容与帮助,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开梅山之后,对梅山26万亩良田和居住在梅山的二万丁口,“均定其税”。这对于一个世代以“莫徭”自居的民族来说,无疑是一根导火索,特别是一遇灾年,瑶民交不起赋税,便举行起义,朝廷便予以镇压,反抗者多被“荼戮”。这种反抗与镇压的战争不断发生,历史上亦有不少记载。
        如: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梅山徭獠拢攘,南蛮猖獗,屡征弗克。九月,敕差高皇城为督军,同与奉朝瑞率旅南征收荡,从冬月到次年夏,大小六十余战,杀奔贼营,用火攻烧,斩首数百人,血流成渠,捕获匪首瞿赖三。”(据《奉姓族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我族先人谨遵宗圣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的家训,为了和瑶人和睦相处,采取了如下三大措施。
    一是教人以书,授之以技。把相对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提高产量,同时尊重他们的习俗,也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不断改善和他们的关系。
    二是严格律已,示范于人。订立自己的族规家训,以“父母宜孝,长上宜尊,乡里宜和,戚友宜好,人品宜端,本业宜务,国课宜输,讼端宜息,教读宜劝。祭祀宜勤”来规范族人言行,为地方土著人做出榜样。
    三是秦晋联姻,和衷共济。我们从现存于世的族谱中发现,我族“延、文、仲、德”几代先人,多与地方土著联姻,如卜氏、黎氏、奉氏等,都应当是当时梅山的土著民族,与他们联姻,既解决了我族先人婚配来源问题,同时随着姻亲关系的建立,化解了矛盾,密切了与地方土著民族的团结,为我先人立足,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尽管如此,我族先人还是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发展速度相当缓慢,时间持续了二百多年。
        襁、福、寿三房分立之初,也许各房还留下泰谕公的一点老本钱,“文”字辈就生下十五个弟兄。但从“文”字辈起,我族进入到十分艰难的时期。文谅公裔,六代单传,到54世友亻胥 才生了两个儿子,到60世才有六个传后人,前后经历12世。文迁公下传5世思咸才生了两个儿子友珉和友王于 ,到59世还只有12个男丁;文官长孙德橓,四代单传之后才有继彰、继用两兄弟;文宣长孙德齐,单传到56世,才有添庆、添和。文宁房、文宫房也都到55世才有发展;文逵长子仲缘生德苗,后裔无考;仲绖单传到56世方有四个儿子时用、时阜、时仲、时巩。
    以上可见,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族绝大多数房系都是单传,人丁不发达,可以想象当时环境之艰难,生活之困苦,到了何种程度。
        然而,我族先人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不仅承袭了根脉的延续,而且不断谋求发展空间,壮大了自我。到了明、清两朝,我族进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现在留存于横阳、古塘、厚溪、窝山、珂溪、维山、官庄等地的数万亩良田沃土,广袤的森林果园,密如蛛网的道路交通,就是他们艰苦创业的历史丰碑。
    也许我族先民并不认为垦荒辟地是多么经天纬地的事业,所以在历届谱牒中少有记载。因此,今人也无法描述当时开田辟土的艰苦卓绝的情景。但维山乡的东古岭,至今保留了一块清咸丰乙卯年(1855)立的一块石碑,记录了明代天启年间修筑的一条水坝如何分水管水诸多方面的内容,因为它实在太珍贵,不妨将其全文转载于次:
    明(朝)天启丁卯(1627),有圳头祖师字从德公,即派祖兴(欣)红四代,公次子也。其人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绳其祖武,性好源泉。为了灌浸东古岭粮田,由帽子石至分水岭十余里,其间数十冲泉水疏通注圳,无一遗漏。及康熙乙卯(1675)献翼宗公,计苗分泉水圳浸田,百亩议纳守圳头人谷十石。下圳地名罗家佃、竹子石、山冲里等处所浸之田,每年一亩议纳修圳祭会谷一斗,业已买田成会。尚后非红公裔自耕有外来耕者,每年一日议,纲修圳祭会谷一斗,方准放其圳泉。夫圳田会谷食用,其想从德公志笃忠真守业,致身殒葬于帽子石,滨子孙。
        德纯,故清明祭扫,乐奏明烟,春秋享祀,豆边列陈功德。孙、振振凤毛济美燕,翼昌藻,不改作率由旧章,信而好古,源远流长。
        康熙乙卯(1675)献宗、翼宗、宏鼎、宏通同立
        道光癸卯(1843)宅康、旭伦、缵韶、监明公举维峰敬述。
    碑侧面刻有
        咸丰乙卯(1855)由宅康、贤明、缵韶、旭伦、贵才、拯高、东古岭立的禁碑:
    对贼匪偷凿邀水断流者,罚四百文。(碑文局部如右图)
    这块碑仅管有些字迹模糊无法辩认,有些词句亦不解其意,但其基本内容却很明确,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这条水圳是明朝天启丁卯年由我曾姓祖圳头祖师从德为首修的,全长十几里,汇集了数十条冲的泉水用以灌溉农田,从德公志笃忠贞守业,殒身葬于帽子石,世代享受后人祭祀。
    二是成立了修圳祭会,以每百亩纳谷十石,每亩纳谷一斗的标准,这些纳谷统一由修圳祭会管理,用于修圳、管水、供水之资。同时用于祭祀圳头祖师。
        如今,站在石碑之侧,放眼四周,那弯弯曲曲,层层叠叠的梯田历历在目,时而云雾飘渺,变幻莫测,犹如一幅巧夺天工的图画;脚下,那流淌了380多年的圳水,依然欢快地奔涌,灌溉着祖辈开垦的千顷梯田,犹如一曲不朽的铿锵乐章。
    当然,分水圳只是我族前人垦辟梯田引水灌溉的一个缩影,后人修建的比这大得多的水利工程,如箓竹的沙坪坝、古塘的灵官坝、科头的幸福坝等都是族人为主兴建的。它们源源不断地浇灌着我族开垦的数万亩良田,为新化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此贴最后由 曾志华新化 在2015-7-11 10:33:51编辑过 ]
    34珪-绰-莅-选-伯万-泰华-公评-贤-志贵-文达-永忠-涒佐-(46)泰谕-47延襁-48文迁房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从德
    添日水63-金祖-应希孔立慕 元有忠肃恭 懿宣慈惠和(80)
    新化县曾子文化研究会 泰谕公后裔QQ群 157266171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曾志华新化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积分366
      • 经验76292
      • 文章313
      • 注册2013-04-06
      三、传承教义
          东晋武帝宁康年间(373-376),有文公讳斤号超然子的人,奉诏谐妻黎氏任高平令,莅任三载,因晋政不纲,八王肆逆,五胡乱华,遂避世离俗,夫妇弃职,分山隐遁于高顶山长龙峒和太平硐(即今文斤山),修真炼气,化鹤翱翔,白日飞升,得道成神。后人往往祈祷有应,于唐元和中建寺祀奉,名曰文斤,亦称文仙。

          文斤山属于全真道场,弟子务必住观清修。曾延寿入观修炼,《文斤山道教三修宗谱》中有记载:“谭观妙披荆斩棘,垦荒辟地,创修道室观场,授徒王桂林,王桂林派衍三房:邓元寿、李志真、曾如寿……如寿返俗行教,父子相继,辟玉虚宫。”

      这段记述说明,我族寿祖曾在县南栗坪的文斤山文仙观学道。

      这里所说的曾如寿,应当就是曾延寿,也许文斤谱有笔误,也许寿祖入文斤时,改名如寿亦未可知。那么,如寿“返俗行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他离开了全真道场文斤山,去了江西龙虎山正一道学习去了,而且一学就是8年。返回新化后,培养了六房弟子:大房李公绍珍,二房汪公绍暄,三房曾公绍琮,四房王公绍琼,五房屈公绍玲,六房殷公绍琳。开创了新化道教的新篇章。

      为了进一步说明寿祖对新化道教传承的功绩,这里还必须将全真道和正一道加以说明。

      全真道创始于中国金代初年,由陕西咸阳人王吉吉 、道号重阳子的人创立的,教门的显著特色是“三教合一”,《孝经》、《般若心经》、《道德经》是全真道士必修的经典,修练方法是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箓,必须出家住道观,不许娶妻室,各项清规戒律,必须恪守。

      正一道,或称正一教,原为五斗米道,是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符箓派之总称。相传张陵创教时,太上老君授以王天正法,又“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尊张陵为“正一天师”。正一道的特点是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其道士可不居宫观,可食荤喝酒,娶妻生子。

      从全真道与正一道各自的特点来看,正一道的优势是很明显,特别到明代,朱元彰取消了对道观的供养和对僧人的俸禄之后,朝廷对正一道加以重视,更加兴旺,而全真道势力相对消弱,日渐衰落。

      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寿祖当时不怕文仙观“严加逐革,不准入族”的压力,毅然奔赴龙虎山,是多么有见地、有胆识之举,他对梅山宗教界的贡献永存民间。

      寿公生四子,文福、文禄、文道、文逵。文禄生仲纶,是寿公的谪孙,也是他的谪传弟子,当然得到爷爷的真传。加之仲纶本人的造化,不仅对正一道的教理造诣很深,而且在道教、儒教、佛教与本土巫教的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称曾君十四郎。时值千年之后的今天,无论是师教、道教、儒教、佛教,哪怕是那些巫婆、神汉做法事时,曾君十四郎是必须要请的地方神灵,并有“十四郎宝诰”流传于世:

      老祖曾公讳仲纶,骑坐白马显威灵。

      癸亥年间四月养,十一午刻降真身。

      自幼为人多敏捷,深知地理识天文,

      昔传延寿元皇教,又在抚州拜老君。

      得授老君真妙诀,济人利物有恒心。

      祷雨祈晴皆显应,代天宣化即通灵。

      请水救民随有感,驱邪治病救凡民。

      年至四九登曹院,辛亥年间九月真,

      初三末刻登真去,九霄云内显威灵。

      安葬蜜田牛眠地,寅山申向立佳城。

      瓜瓞绵绵开后代,衣冠楚楚列相迎。

      一邑三乡咸敬仰,处处坛内有名声。

      堂下嗣孙来拜请,惟望老祖亲降临。

      这则宝诰除了说明仲纶公的生卒年月和安葬之所以外,至少还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

      其一,十四郎所行教门来自江西抚州,更有科本直接说来自抚州之南丰,说明寿祖在龙虎山学习正一道时,同时还把江西抚州的地方宗教也一同带到了梅山。

      其二,宝诰中说到寿祖传元皇教,而元皇教正是当今梅山流行的师公教,说明宋代的梅山神职人员已经融师教与道教于一身,既是师公又是道士两教一体的模式已流行千年。

      其三,师公、道士的神职是祷雨祈晴、驱邪治病、济人利物。而要达此目的,神职人员必须深知天文地理,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加强自身的修为,才能拯救凡民。

      曾公如寿真人与曾君十四郎在民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成了古梅山宗教界的祖师爷。曾君十四郎左手以三山诀执一碗水,右手高举“雷印”的形象,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扎根,成了人们的心灵寄托,并流行至五湖四海。

      更为重要的是,曾公如寿真人、曾君十四郎的徒子徒孙遍及四面八方,现在全县从业人员达几千人。十四郎的后裔们于元末明初,在新化县城西正街建“玉虚宫”,不仅创立了新化第一个道教宫观,而且成立了道会司,是新化县第一个管理道教的行政机构。

      尤其是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完成了对地方宗教的改造和多种教门的融合。

      首先是对地方宗教的改造。所谓地方宗教,实际是苗瑶少数民族的巫教,后人统称之为“梅山教”。在改造梅山教的过程中,剔除了它的有害成份,保留了其合理部分,同时,把江西的地方宗教与梅山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当今通行的师公教。师公教的神职范围很广,包括了民众所需的方方面面,如保佑儿童健康成长的《禳关渡煞》、《打童关醮》;给人治病的《打符立禁》、《和坛》、《冲傩》;捕鱼狩猎的《和梅山》;安神养心的《和娘娘》;迎神敬祖的《庆菩萨》;益寿延年的《寿醮》;祈求平安清泰的《清、火醮》;除妖镇宅的《还都猖》等等,都是师公教的主要法事。此外还有一批傩戏,如《搬开山》、《搬扫路》、《邓师公》、《接六娘》、《耕田种地》等,有机地串入法事之中。这些原始的戏剧形态大量融入本土的山歌、情歌,大量增强了法事的可视性,深受信众欢迎。

      其次完成了儒、释、道、巫的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演变。儒教重于礼仪,佛、道二教多为超度和斋醮,师教贴于民众的生活。各教门既有分工,又相互借鉴,各教门在弘扬各自的特点之外,其中不少程式,相互贯通,如“请神”、“劄灶”、“荡秽”、“借地”、“发牒”、“安神”、“送圣”等程式,不管是何种教门、做何种法事,都是必须要有的仪程,只是程式中的内容各有侧重,而且这些程式均以文字的形式录入科本,代代相传。

      再次是申张教义,为稳定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哪个教门,其基本教义是劝人“弃恶从善,改过自新”,哪怕是为前人度亡,其孝子们亦要为长辈忏悔其前生今世的罪恶,使其不入地狱受苦,以达到“超生做好人”,或者是“登天界做神仙”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起到了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第四,寿祖和十四郎所精心传承的梅山宗教,随着族人的迁徙,也传播到了四面八方,发扬光大,广西的许多农家,其神龛上至今书有“上梅山玉虚宫”的字样,而十四郎的神像更是在四川、云南、湖北等地,至今被人们所供奉。(下图:曾君十四郎神像,左,梅山刘姓人藏于奉家镇报木村岩洞,中,来自湖北恩施,右,来自云南)

      曾君十四郎神像还有收藏在法国人那里的。华澜迷上了梅山的宗教文化,近年来,他从遥远的法兰西十多次来到梅山,收集资料和神像,邀请数十位地方学者撰写了几百万字的文稿,即将由中国宗教出版社出版;数百个神像都建立了数据库,将建梅山神像博物馆。

      右图是华澜在我县青山收集到的十四郎神像,他在数据库里用中文对神像做了这样的描述:

      像爲木質,圓雕,刻工一般。像體保存有殘(右側衣袖已損)。座背上沒有指窩。體表有塗金,髹漆已熏黑,只能辨出紅、黑、黃、銀灰色漆迹。漆有幾處剝落,露出漆下底紙和木料本色。人像左手持符水碗放於身前,右手持令牌舉起,右腳擡起。頭戴“日月帽”,身內穿兩層長衫,內爲圓領長衫,外爲交領長衫,腰系帶,外穿寬袖褙子,腳穿靴

      对神像“肚腹”内藏的文字也做了详细记录:

      伏以法可通天,能精通乎萬法,身能濟世,顯靈妙於隻身, (以)故禱雨祈晴,無求不應,驅邪治病,有感斯通。起雕於三月初二,開光於四月十七,霞光煥彩,電影精明,永鎮家龕,儼然如在,伏乞英靈不昧,降鑒在兹,昔日揚威,今朝尤烈,况老祖利濟爲懷,承先祖元皇家教,淵源有自,思老君道德真傳,所以一邑三鄉,人人共仰,而我同宗一脈,個個沾恩,是 (以)雕塑有殊,赫聲自若,神像不一,受祀彌多,嗣孫婦一家人等敬塑真形,永奉香烟之絡繹,伏祈默佑長資德澤 (以)匡扶,丐保周氏身體康泰,福壽駢臻,桐滋夫婦玉燕呈祥,熊[羆]早兆,丐保綠松關煞消除,成人易養,從此閤家有慶,老幼咸安,家道興隆,人文蔚起,官災殄滅,火盗消除,百事亨通,諸般順遂,一切未言,全叨庇佑。

      这则于民国四年四月十七日由梅山处士(雕刻师)书写的文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把信士一家雕刻十四郎神像的起因、目的说得明明白白,而且把时间、教门也交代的清清楚楚。

      一个外国人,对梅山的宗教如此痴迷和执着,亦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祖传承的教义影响之深远。
      34珪-绰-莅-选-伯万-泰华-公评-贤-志贵-文达-永忠-涒佐-(46)泰谕-47延襁-48文迁房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从德
      添日水63-金祖-应希孔立慕 元有忠肃恭 懿宣慈惠和(80)
      新化县曾子文化研究会 泰谕公后裔QQ群 157266171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曾志华新化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积分366
        • 经验76292
        • 文章313
        • 注册2013-04-06
        [P]四.积德泽民[/P][P]热心公益,积德行善,是我族人道德修为的集中表现之一,纵观我族历史,积德者,比比皆是;行善人,个个争先。始终以曾子的“仁爱”思想来敦促自己的德行品性。[/P][P]早期的善事,莫过于亭、桥、路。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行旅全靠肩挑手提,交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于是修路架桥,建亭输茶,成了当时族人积德行善的首选项目。 [/P][P]茶亭是交通要道,人烟稀少,给人歇息,供应茶水的场所。为方便行人,遍及山乡里社。目前在新化境内,现存我族人修建茶亭有三座,文谅房族人,美崇修建的“孜善亭”,曾价人主修的“先训亭”和文迁房昭文公修建的“漪石亭”。在族谱中有记载的还有曙堂公茶亭、所与亭、永济亭、悦志亭、继志亭、慈竹亭、集蔼亭等等。这些茶亭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都是个人捐资修建,并购有田产,以供茶水之资。有的茶亭内还有关圣殿,供奉观圣帝君神像。有的还有仓储和住所。另一特点,许多茶亭是后辈遵循父辈、祖辈的遗愿修建起来的。如维山洁斋公,见祥江冲行人不绝,苦无息肩之所,顿生怜悯之心,立志在此建亭,德配袁氏、李氏积极响应,勤俭积资,均未果而卒。后辈国学,广裔兄弟继父母志,不仅修了茶亭,而且在大江边修了一座桥,均颜其名曰“永济”。  又如时亨公想在石獐山建且木妻 楼亭,愿未了,德配唐孺人,命儿承父志,完成遗愿,亭成,曰“慈竹洵”,人们欢声载道,感戴唐母之德泽。邑庠生晋绣、重任在序言中写道:颂母之惠,实能推夫之惠,以广其惠也。“继志亭”“先训亭”都是继承先志建设起来的。先训亭建成之后,有人作《四季歌》赞曰:[/P][P]春季里来喜盈盈,百花争艳鸟争鸣。[/P][P]茶亭不断暂息客,摩肩饮罢奔前程。[/P][P]夏季里来炎热天,先训亭中笑语喧。[/P][P]一锅烟来茶一碗,清风拂拂赛神仙。[/P][P]秋季里来又重阳,来往行人碌忙忙。[/P][P]亭内歇肩无别话,先谈丰歉再家常。[/P][P]冬季里来气候寒,天冰地冻恨衣单。[/P][P]热茶乍饮胸怀暖,琐眉深处话年关。[/P][P]我族所居之地,除文谅、文迁房有洋溪河贯穿其境,部分运输以木船为工具之外,大多数地方只有一些小溪流,水量亦不很大,所以大多以木桥过渡,对于桥梁的文字记载甚少。然而,早在宋代,我族就有在溪流之上建石桥者。文福房德益公为首在珂溪之上连修三座石桥,是一个很典型的范例。这事有修桥碑记,其原文手稿至今藏于文福房木初之手,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兹录于后:[/P][P]珂溪之江二焉,而其桥三焉。桥之南者居其一,次而之东桥者则朝宗路也,之北桥者则底(抵)吾邑耳,皆可谓通衢矣。 以木渡,怒涛抛失,湍流混混,几历星霜,往来憧憧之甚艰,车马却步,而问津者多矣。锐意而奏成者谁与欠   ?曾公德益。其人也,忘于为已,切于为人,不烦劝勉,不惮维持,捐已财,出已粟,其执弥坚其志,弥历经之营之,不日成之。自今以始,膏梁公子得以安本而稳乘,尘俗残人毋致蹇裳而濡足,赞美之辞咸曰:万段修缘孰胜利,人有功若此,且透昆庐顶上行,即向达摩岭头出,不独善其身,殆将遗吉于子孙矣。嘉定元年(据族谱:德益生于景祐丁丑(1037)年,故其年代疑为嘉佑元年。编者注)夏六月建南桥,逮九月毕工;次年夏四月建东桥、北桥焉,十月终,并告成耳。里人兴泳倩余记详,不容免,因以绍其盛事。[/P][P]立桥劝缘信士曾仲彦,男德益,乡贡进士曾义发记,立记人曾龚琦、邹持起,匠人曾兴清等。[/P][P]这段碑记显然是68世“兴”字辈的人,为其老祖仲彦父子发起,于宋代在珂溪连修三桥的善举而作,从字里行间我们恍惚看到900多年前的仲彦父子,在当年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捐己财,出己粟,广结善缘,挨家募化的身影,真是感慨忆当年,由衷生敬意![/P][P]人们都把修桥铺路当做是千百年的好事,是积阴德,乐而为之。如果用石板铺成的路,在那时简直就是一种奢华了。可我族人乐而为之。[/P][P]德蓝公裔长荣公房嗣孙昭厚,字欧叔,以行善事闻名乡里,维山高级小学校,入不敷出,势临燃眉,欧叔领先慨然解囊,捐谷四百石。“双柑”小学50-60名学生,教师工资、办公费用概由欧叔承担,每年捐谷60石,连续14年。特别是1935年至1937年三年中,他以居所羊角湾为中心,下至维山湾再延伸到卢家桥,上经林屋西边山脚直达石屋,北经水口达桃林,把这三条泥泞小路改建成石板路,三段合计达20多里。[/P][P]继梧公亦是刚正不阿又热心乡梓的名人。民国18年(1929)因不愿与何键为伍,选其为省府委员,不就,后被聘为顾问,梧不辞而归。月俸银洋百元亦不受,数年积累上万元。凤冈曰:食干薪乃我国恶习,决不受。继辉劝曰,以受者多,相形见绌反招忌,不如收下为地方办公益事业。凤冈乃依言,由他人代领,悉数将银捐出,筑县城至维山石板大道30里。 [/P][P]我族先民对捐修桥亭路等公益事业,可以说人人争先恐后,对保护公众财产和公众利益,亦是个个挺身而出,秉公论处。[/P][P]净土庵,又称赤壁佛堂,是老祖曾元露于明朝万历年间修建,乾隆年间,有僧广妙因赌博输掉庵田20余亩,又有谭临川等具诉,试图侵其权益。赤壁族人控案于公庭,使之得到妥善处理,并勒碑于庵,以警效尤,下文就是当时公庭的判决书。[/P][P](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十四日,奉审看得曾大雅等与谭临川等具诉二案。查地名□□□,具曾大雅等呈:家谱内注载,前明万历年间,伊祖曾元露即僧净明创建是庵,并捐输地基□□□及碑摹粮粟各处,均系确凿之。谭临川等止于康熙年间修庵,碑内载有谭姓名字□□。曾大雅等祖先赤壁两垣创建是庵又捐有田亩,名不可泯,断令净土庵仍系赤壁两垣家佛堂□□名,所存田贰拾亩,着令曾成立常堂书佃耕种,每年纳租肆拾陆石。□广妙前前因卖花庵田,僧甲□□系广妙徒孙,年幼未谙未□,仍令住持逐回乡邑,□敢妄住,即行禀究。仍饬令曾大雅,另择戒律,清严僧人。住持将田谷归僧经管,外人不得觊觎侵占。□□  山川等,勒写佃字,□□□□本庭究治。念到案供明,均免深求其所,勒佃字据,□□曾又明之手 出销毁,具遵结及。谭临川等不得藉近再向庵内欺凌,甘结备案。此判。[/P][P]案 内 人:曾春元、汉兴、续贤[/P][P]赤壁两垣:曾万友、秀光、直才、宗亭、季占、福政等同立[/P][P]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岁季冬月谷  曾和春书。  [/P][P]
        [/P][P]捐修北塔第七层和考棚,是展示我族人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昔形家观察新化县城风水:“民风淳古,物阜蕃昌”却“巍科显秩,寥若星辰”,皆为南面高峻,而北势低陷所致,宜在北面修塔以培地势之隆,助山川之秀,故有修塔之举。北塔位于县城北侧,于嘉庆15年(1810)起工,砌好基础之后资金耗尽停工,几年之后才又砌塔身。道光壬辰年(1832),资竭,功将中辍。我族春膏公,一纸书笺,将各房族老召之商议,一呼百应,三大房族众捐银一万五千两,由曾氏独资修建北塔第七层。第七层是塔之顶层,解决顶层屋面塔刹是一道技术难题,为使其经年不渗水,要用金属整体铸造。我们无法想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怎样将一个庞然大物运到44米的高空!然而我族前人只用了不到两年,于道光十四年(1934),北塔功籍以成。建成后,尚有余资,又资助县邑在城内建好考棚,维修了宗祠。[/P][P]热心公益,积德行善者,我族可以说是成百上千,成千上万,其事迹真实感人,这里选一个典型,以一代概全吧。[/P][P]科头庆湘公,号子亿,幼年困于境,废学从商,久之,居积致富,却不以财自封,在新化南门毕家巷开设“益美祥牌号”,为县人做了不少好事,略举几例:[/P][P]其一,清以前,国家均以科举取士,县人邹沅帆、邹价人、罗仪陆诸先生,深知科举无裨于士,创办实学堂,庆湘公“秉百折不挠之精神,雅与湘帆诸君子协力一心,首出巨资相助为理,故新化实学堂得以卓然成立。”陈天华、曾搏九、杨仪笙、苏凤初、高霁坞等有志之士,都在实学堂接受过熏陶。[/P][P]其二,八国联军入京,国是愈不可为,热心救国者,亟谋推翻专制以图自强。革命巨子谭石屏、邹价人、蔡松波等日夜谋图起事,苦于无基。庆湘公则在邵阳城河街开设“益裕祥牌号”作为他们密商之据点,并动资千万,予子所求,绝无吝啬。[/P][P]其三,松波赴粤西创办随营陆军学堂,庆湘赍金以赞同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庆湘与价人等即响应于宝庆。价人赠以联曰:万金安用家人产,一诺能坚志士心。[/P][P]其四,经营矿业于锡矿山,开办金生泰公司,赢百万。庆湘凡县内学堂、桥梁、道路及一切慈善事业皆见义勇为。旁及施寒衣、赈贫米、给棺材及育婴等事,无不尽其力之所能。[/P][P]其五,庆湘晚节遭多难,遁而隐于禅。仍苦心孤诣创办新化慈女院,尤为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成效卓著。费三千余金将崇阳观玄妙宫拓而新之,收纳孤露女儿数十口,衣食、教诲有如慈父母之于子女。直至弥留之际,他无所及,唯慈女院一事,谆谆嘱其季子佛山,继承先志,永矢不渝。[/P][P]嗟乎!一个人的侠义行为达到如此仰止弥高的境界,实乃我族之荣光![/P][P][/P]
        34珪-绰-莅-选-伯万-泰华-公评-贤-志贵-文达-永忠-涒佐-(46)泰谕-47延襁-48文迁房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从德
        添日水63-金祖-应希孔立慕 元有忠肃恭 懿宣慈惠和(80)
        新化县曾子文化研究会 泰谕公后裔QQ群 157266171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曾志华新化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积分366
          • 经验76292
          • 文章313
          • 注册2013-04-06
          [P]五、办学兴邦[/P][P]族众办学,尧初君已撰专文,对办学情况、办学特点、办学成就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本文不再赘述。[/P][P]旧时读书,朝廷对基层办学是没有资金投入的,从办学到入学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以私塾为主,到清朝末期才有小学堂,中学堂、县学堂则到民国时期才有。因此,旧时的小孩入学是很稀少的,能拿到一个秀才的头衔,那是件了不起的事!但我族人把送子读书看做自己的一份责任,千方百计让子女读书识字;而那些有些积蓄的族人,则把资助办学作为他们积德行善的首选。从而推动了乡学、县学教育的发展,也造就了我族层出不穷的优秀人才。从以下数字足以证明:[/P][P]科举时期,我族有史可稽登贤书者,进士14名,举人44名,其中武举6人,各种生员,即秀才1745名。秀才分布情况如下:文谅房156人,文迁房185人,文官房90人,文宣房5人,文宁房11人,文宫房128人,文宓房56人,文宾房58人,文昭房353人,文福房13人,文禄房556人,文道房49人,文逵房85人。[/P][P]当然,这是根据现有资料的统计,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实际数字应比这更多。民国时期及当代的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少说也有上万人,他们都是我族的精英。[/P][P]我族还有一批在县学、府学、国学,毕生潜心教育者,如春膏、传构、继仪、毓芳、默庵、洛卿、家模、广济等等,他们或在乡梓,或负籍他乡,在一些有名的学府,如资江、观澜、濂溪、锦江、鳌山、奉天等校教学,从其门下者成千上万,学生中隶于庠、食于廪、举于乡,遍及海内外。与此同时,他们把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经验,编辑整理、著书立说,传承于世,以育后昆。更加难能可贵者,他们之中许多人,如春蚕如蜡烛,耗尽了毕生精力之后,自己却两袖清风,甚至举家寥落,无以自给![/P][P]曾春膏,先主讲正谊书院,后创办资江书院,对学生循循善诱,殚精竭力,他的门生,中举人者5人,拔贡3人,廪生、秀才100余人。[/P][P]我们在感动之余,对这些先人贤达的办学精神由衷的敬佩![/P][P]办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在我族众多的学子中,不乏佼佼者、出类拔萃者。[/P][P]曾月川,以能言善辩著称,族人亲切的叫他“月菩萨”,实际上,他虽有一副菩萨心肠,同时又有一副铮铮铁骨。据谱牒记载:“修粤汉铁路,为抵御外债,议筹商股、粮股、米盐公股,偕同陈树藩、粟默笙入都,向当局呼吁,至叩头流血,率获请而返”。“洞庭湖水患,著水患论三篇,献疏江、浚湖、塞水三策”。“湖民请垦大通湖,川力言:大通为湖下游,尚宜以时疏泄,岂可横塞以遏水冲?乃设清理湖河处,亲自出山,订三年有成之约,躬督其役”。“民国初元(1912),友人招其入党,川陈其利害,坚拒之。说,近世结党者,始之以意气,继之以诽谤,终之以仇杀。将来以党见不达之故,宁甘以四万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为其赌气之物,付诸一掷而不惜!” 其言切中时弊,至今鸣响于耳际。四件事情,每一件都表现出月川菩萨的大智大勇,大才大德!(上图:曾继梧给月川写的挽联手稿。收藏于湖南省图书馆)[/P][P]曾国珍,是我族又一杰出代表。他毕业于北京交大,从1919年 “五四”运动起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底,他用身边仅有的一辆车救出在梦中惊醒呼救的郭沫若和大批重要文件档案。历任粵汉铁路运输司令部少将司令,湖南省船舶总队队长、总经理等职。他利用职务之便,组织下属80万船民,为抗日抢运粮食;组织几千名渔民示威游行,抗议湖南省主席薛岳盗运军粮去广东高价出售。解放后任湖南开济轮船公司副总经理、湖南红旗魔术团团长、远东电影院经理等职。1956年,经田汉推荐,出任天津杂技艺术团副团长,开始魔术艺术生涯,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魔术大师。周总理曾对曾国珍说:“魔术是保密性很强的艺术,你能无师自通,实属难能可贵……”。茅盾、阳翰笙、范增等著名艺术家,都曾为曾国珍题词。[/P][P]曾苏民是我族一名当代的科学家,也是我族至今唯一的中科院院士。1953年,21岁的他被派往苏联进修,被驻苏大使馆评为优秀学员,回国后,一直从事飞机、航天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P]月川、国珍、苏民只是我族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永远是我族的骄傲。[/P][P]
          [/P][P][P]搜索[/P][P]复制[/P][/P]
          34珪-绰-莅-选-伯万-泰华-公评-贤-志贵-文达-永忠-涒佐-(46)泰谕-47延襁-48文迁房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从德
          添日水63-金祖-应希孔立慕 元有忠肃恭 懿宣慈惠和(80)
          新化县曾子文化研究会 泰谕公后裔QQ群 157266171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曾志华新化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积分366
            • 经验76292
            • 文章313
            • 注册2013-04-06
            六、忠孝传家
            [P][SIZE=9pt]    孔子评价曾子说:“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也,中夫四德者矣”。孔子夸奖曾子是具备“孝、悌、信、忠”四种美德的人。[/SIZE][/P][P]我泰谕公裔族人,以曾子为榜样,在上千年的实践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孝悌为本,忠孝传家”的核心思想,谨遵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的教悔,事君、事长、交友,贵在一个“忠”字,在各种工作岗位上,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甚至不惜付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在建设国家、捍卫国家主权等方面,做出了我族人应有的贡献。[/P][P]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我族人在各地为官者共245人,其中武官128人,五品以上官员50余人,这中间除27人系奉政、奉直大夫之外,大多是军功人员,这些军功人员中有总兵1人(正二品),武功将军4人(从二品),镇守边区的统兵官参谋2人,任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一个省掌兵的最高机构)8人,还有任游击、守备者数人。[/P][P]这些官员中,钦赐赏戴蓝翎者16人,赏戴花翎者18人。所谓翎,是清朝礼帽上插的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们所戴用。特别是花翎,必须是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峰营、护军营各统领、参领,在汉人中要有特别军功者才有资格赏戴,皇帝对赏戴花翎特别审慎,所以特别被人重视。[/P][P]我族还有3人被清廷赏赐“巴图鲁”的称号,“巴图鲁”是清代朝廷对作战特别有功人员的封赐,分二种,一种在“巴图鲁”前面加字,一种不加字,从天命至咸丰240多年中,仅封33人,可见这种封赐的珍贵。[/P][P]在我们记录这些情况的时候,请记住他们的英名:[/P][P]文禄房德蓝系,宪代,明崇祯年间授云南挂印总兵;[/P][P]文宓房衍灯、兴作,例授武功将军;[/P][P]文禄房毓椿、毓元,诰授武功将军;[/P][P]文宫房宪孚,封骁勇副将巴图鲁;[/P][P]文昭房在郊,钦赐花翎,协镇都督府,任甘肃西宁北川营都阃府,封果勇巴图鲁。[/P][P]文昭房松明,字福樵,行伍起家,南北转战数万里,平发(剿常宁、耒阳、衡山贼)、平捻(军)、平回(马化隆回民起义)、攻凤翔、堵何狄、解歧山围,无役不从,坚忍血践,奇勋伟烈,人称建威将军,卒于任,享年六十九岁。左宗棠以“异常出力,在事最久,战功最著”报奏清廷,钦赐花翎头品顶戴,一等军功加三级,特授新疆迪化城宁协镇都督府,由典绩勇巴图鲁升额腾额巴图鲁。封彭夫人、肖夫人皆一品夫人。[/P][P]因军功加封者,可敬;为国殉难者,壮哉,而全家为国捐驱者,更是惊天地、泣鬼神矣![/P][P]曾艾,字虎卿,别署云溪。清嘉庆元年(1796),题补贵州永丰州分防同州,次年,南笼(永丰辖地)爆发了王囊仙、韦朝之为首的布依族农民大起义,声势浩大,短时间占领了很多地方。艾闻,即传谕四乡亭目,招集良苗,缮城堞,治器械,定条约,明赏罚,令出肃然。贼至,艾奋勇出击,贼披靡。次日,大至,艾分令两汛守西北门;仆余升、陈德守东南门;而以其戚张盖英、仆朱辉山守衙署,接应各门火药;仆殷廷富守仓场,综发灾民粮饷。分布已定,自守东门炮台,往来策应,相持半月,战五十余合。时,城内军民不足500人,外援不至,贼数万峰拥围城,艾督兵民,御三昼夜而围不解。忽报北门火起,艾率众趋救,遇贼于城西隅巷战,艾手刃十余贼,中枪巽血骂贼死。时嘉庆二年(1797)二月二十一日。仆九人皆战死,妾余氏、陈氏及两婶郭姐、仆妇李氏、潘氏皆自刎。张盖英于乱军中觅得艾之次子江,与段延福、朱辉山负之逃,贼尾及亡,中枪而陨,唯辉山中枪落岩涧,负伤报告大营。[/P][P]起义不到一年,被清军镇压,嘉庆帝为嘉奖曾艾一家的忠义,将南笼改名为兴义,永丰改为贞丰州,“以示彰善之风”,并做五言诗一首。艾之生平付史馆立传,入祀昭忠祠,余、陈氏入节孝祠,郭姐、李、潘氏建坊旌表,殉仆十六口,尽与优恤,长子湘荫云骑尉世职。[/P][P]新化著名学者邓显鹤为其立传,并做诗一首《曾云溪别驾》编入《五君子诗》,诗曰:[/P][P]男儿誓捐驱,慷慨辨一死。[/P][P]堂堂古丈夫,一一垂青史。[/P][P]英英别驾君,杀身报天子。[/P][P]宇宙永承平,妖逆西南起。[/P][P]桓桓征南帅,百万鞭棰捐。[/P][P]负弩誓前躯,所至辄披靡。[/P][P]贼势倏猖獗,孤单相角犄。[/P][P]龙蛇厄运逢,其年在丁已。[/P][P]百战剿孤城,臣力止于此。[/P][P]生不能杀贼,全家共死耳![/P][P]尚闻振壁呼,死当为厉鬼。[/P][P]如今,这座以曾艾一家为国殉难的忠义行为命名的兴义县(1987年改市),成了黔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全国的文化先进县、计生先进县、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先进县、中国西部综合开发经济百强市。其经济实力位列贵州省第八位。[/P][P]曾艾一家在天之灵,当含笑九泉矣![/P][P]在战场,我族先人是叱咤风云的鸮雄;在官场,我族先人亦是顶天立地的豪杰。无论武职文职,皆能尽忠操守,垂范后昆。[/P][P]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国难垂危,我族贤达先后有30多人去日本留学,在此期间,有6人参加孙中山为首组织的同盟会,投入辛亥革命的洪流,有23人入黄埔军校学习,前后有46人在民国政府的政界、军界担任要职。抗日战争中,有32名抗日烈士,有41人为新中国壮烈捐躯。他们这些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铮铮铁骨,气吞山河。表现出曾氏泰谕后人忠诚、坚毅、果敢、奉献的优秀品质。[/P][P]曾昭鹏,字鲲化从小立志,“力攻经史舆算兵政格致,欲与海内人物争雄”的雄心壮志,出洋留学12年,被选为中国留学日本学生总会会长,参加同盟会。回国后,任参事和萍、湘、鄂、京汉铁路局长兼北京交通练习所所长,交通部路政司长。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时,任交通部总长。其时,蔡锷将军被袁世凯软禁于京师,鲲化深明大义,冒险掩护蔡安全离京赴日。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致铁路收入大减,国外债权国试图掠夺中国铁路的人事、财务、管理大权,成立所谓“中国铁路债权团共管委员会”。鲲化极力反对,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维护铁路主权,揭发曹汝霖的卖国罪行。与此同时,坚决反对和揭露曹汝霖、段祺瑞为首的轰动全国的最大集体贪污案——“五铁联案”的斗争,曾鲲化不畏强暴,忠于国家的崇高品德,令我族为之骄傲![/P][P]民国陆军上将曾继梧,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在湖南新军中任参谋,代理标统。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任炮兵团长,岳阳镇守使、陆军第三师师长、湖南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湖南政务厅厅长等要职。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副军长。1928年后,历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湖南省民政厅厅长、湖南全省地方自治筹备处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等职。[/P][P]1927年,谭延闿出任行政院长,推举曾继梧为监察院长,不就。叹曰:“此次各部院人选,分赃式也,国事呜乎济?”谭又函请他任湖南地方自治筹备处主任,首倡乡村自治,以启迪民智,继梧欣然应允。后何键任湖南省长,担心乡村自治会危及其省长职位,多方刁难掣肘。继梧目睹官场腐败日甚,愤然辞去一切职务,“道不同,不相为谋”!充分表现出一个襟怀坦白、洁身自守的正人君子的情怀。[/P][P]月塘元高却是一位忠孝两全的人物。翰林院编修资政院议员洪镕在给他的七十寿文中写道:“自谕祖以来未闻有一二知名之士,即稍治诗书者,亦寥寥如麟角凤毛。代经三十,届一千的积德累功,始产元高先生。”洪镕是元高的世侄,夸长辈未免有点过分,但细读寿文,元高公确实了不得,试用寿文中的词汇组成如下的文字:[/P][P]家徒四壁,自甘淡泊;拾银百两,分毫不受;中夜必起,黎明即兴;上奉父母,下抚子女,外酬宾客,井井有条;一有积蓄,以之济贫,死难葬者,立施衾棺;架桥修路,建亭设炉,醵资量粟,不遗余力;自奉则薄,节衣缩食,衣不绮纨,食不珍馐。[/P][P]似上述先贤,如此明大义、敢担当者,我族代不乏人,比比皆是:热心公益的庆湘、济世救民的奎垣,破案如神的广华,毕生从教的香海,笃实勤苦的春膏,博古通今的默庵,弱冠入庠的铁珊,廉洁奉公的传构,能言善辨的月川,抗日阵亡的昭光,血洒长沙的曾杰,献身革命的树帜,舍己救人的庆平,都是族中人杰,后世楷模。[/P][P]
            [/P][P]对外而言,为国尽忠,孝之本也;对内,孝亲敬祖,孝之基也。对祖宗的孝道,一是有一个祭祀他的场所,即是宗庙;二是有一块安息的土地,即是墓庐。这两者,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P][P]据统计,我族曾有宗庙数十座,在城县有泰谕公总祠,在横阳,有谕祖老祠,各文字房亦有多处,至今尚存的还有。[/P][P]文谅房,有渊公祠,洪公祠[/P][P]文迁房,有九农鸟 祠[/P][P]文宫房,有德禹公祠[/P][P]文宾房,有宾公祠[/P][P]文宓房,有宓公祠[/P][P]文昭房,有曾八支祠[/P][P]文道公祠虽已遭破败,但保留了不少珍贵文物,如21代祖宗考妣神主牌,石刻门联,门联文字依然清晰可见:“东鲁宗祊维山永奠,南丰世泽资水同长”。[/P][P]九农鸟   公祠是1935年由大智公捐田20多亩,后塘霜居祖妣邓太君捐谷90担修建起来的,后毁于文革。2007年,以文会为首,号召族人鸠工庀材,各尽其力,特别是师级干部昭斌,退休不退岗,主动回乡当村官,为恢复祠堂,慷慨解囊,捐资3.3万元,使该祠于2008年2月顺利竣工。[/P][P]特别值得一书的是曾八支祠。文昭公迁洞口高沙,衍八房子孙,逾4万之众。近年来,他们在传林、传国为首的董事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筹集资金数百万元买回产权,将祠修复一新,祠内收藏的文物数百件,新建的曾子阁古色古香,曾子文化尽展其中,省政府已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为申报国保和建设中国首家孝文化博物馆而努力拼搏。[/P][P]把宗祠这块祭祀祖宗的圣地,建设成一个弘扬祖德文化遗产的阵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孝亲敬祖的境界。曾八支祠是我族人值得骄傲的宗祠,也为全国曾氏增了光、添了彩。今后,它将为弘扬曾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P][P]我族尊祖敬祖的孝行,还表现在保护和修葺坟茔这一具体行为上。[/P][P]泰谕祖妣朱氏墓,位于孟公镇所在地的田垅之中,因年久失修,墙亘已毁,墓庐受损,不时有盗墓贼捣乱,有人主张毁墓造田。族人寿南、德生、石清奋起护墓,尤其是宪中还独自守墓三天三晚,他们发起募捐,先用1600余元,将墓地买回。随后,维尚、凤仙、旺芝、德富等发动三大房宗亲,集资2.6万元,将墓修葺一新,其间德富因劳累过度,两次昏倒,醒来,继续苦干。在这一行动的感召下,各房宗亲又将“文”字辈考妣坟墓进行了维修,有的重新立了石碑,以垂久远。[/P][P]在忠孝二字当中,我族不乏巾帼贤人,尽管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族谱中仍有不少的记载,她们之中有刚柔相济、委屈弥缝的唐孺人,孝事翁姑、克成夫志的徐孺人,相夫训子、丕振家风的周孺人,贱知勤俭、贵不骄奢的聂孺人,教子有方、待人以惠的邹孺人等等。[/P][P]毓苹公德配向安人,性聪慧,心纯良,助夫遂臻巨富;明大义,喜乐施,县邑远近闻名。清季庚子大旱‘劝夫乘时打发仁慈,施米40硕,寒衣400领。光绪丙午(1906),夫君不禄,长子多病,次男留学日本,她以未亡之身兼须眉之任,精明强干,劳瘁不辞,柔道自持,乐于利济,兴学校,修桥路,施渡船,矜孤寡,无不巨资解囊相助。被授予“急公好义”匾额。[/P][P]广轼公的母亲50多岁了,还到长沙女子学校读两年书;辛亥革命元老谭人凤、杨伯笙,被满清政府缉捕,广轼公秘密接回家中,其妻不动身色的做菜做饭,悉心照顾很长时间,却不曾见面。[/P][P]曾家淑女,嫁往外姓,为人妻,为人母,佼佼者亦甚众。[/P][P]总之,忠孝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愿我族后昆,不论男女,既往开来,发扬光大。[/P][P]文章写到这里,电脑显示已有19000多字。作者甚为遗憾的是,没有用更多的笔墨书写在世居地始终默默耕耘、默默奉献的族人。泱泱大族犹如泱泱沃土,以她博大的胸怀,对她的子民,用甘醇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用谆谆的教诲启迪他们心智,用殷切的期盼鼓励他们进步,才有了一代一代的英才辈出,才有了一代一代的事业辉煌![/P][P]伟哉,曾氏!伟哉,泰谕公![/P][P]                      七十一世嗣孙曾迪(纪华)撰文                  [/P][P][/P]
            34珪-绰-莅-选-伯万-泰华-公评-贤-志贵-文达-永忠-涒佐-(46)泰谕-47延襁-48文迁房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从德
            添日水63-金祖-应希孔立慕 元有忠肃恭 懿宣慈惠和(80)
            新化县曾子文化研究会 泰谕公后裔QQ群 157266171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4
              • 积分1711
              • 经验112522
              • 文章1548
              • 注册2014-09-04
                楼主;新化的曾姓人具体集居在哪些地方?上世纪70---80年代我曾在燎原.化溪.温圹.田坪这些地方工作过,就是没有碰到过曾姓人.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曾志华新化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积分366
                • 经验76292
                • 文章313
                • 注册2013-04-06
                [QUOTE][b]下面引用由[@曾春斌]发表的内容:[/b]

                楼主;新化的曾姓人具体集居在哪些地方?上世纪70---80年代我曾在燎原.化溪.温圹.田坪这些地方工作过,就是没有碰到过曾姓人.[/QUOTE][P][/P][P]    新化每个乡镇都有我曾氏族人,大本营主要在洋溪镇、维山乡、孟公镇、科头乡、西河镇、石冲口等乡镇。宗亲所说的马鞍山燎原等地曾氏也很多的,那里宗亲是泰谕公第三子延寿公后裔,辈份在新化是很大的,纪字辈-宪字辈之间,曾迪会长就是马鞍山人。宗亲是与新化曾氏无缘呀[EM05][/P]
                34珪-绰-莅-选-伯万-泰华-公评-贤-志贵-文达-永忠-涒佐-(46)泰谕-47延襁-48文迁房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从德
                添日水63-金祖-应希孔立慕 元有忠肃恭 懿宣慈惠和(80)
                新化县曾子文化研究会 泰谕公后裔QQ群 157266171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
                  • 积分2253
                  • 经验97190
                  • 文章2251
                  • 注册2014-11-14
                  曾迪,志华,宗亲辛苦了!感谢!感恩!在坚苦的岁月里曾氏先辈们,繁衍了我们的血液生命。感谢!感恩!曾氏先辈们,传播的道义!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478
                    • 经验35331
                    • 文章518
                    • 注册2008-08-09
                    文宾公后裔有一支迁湖北恩施市楠木园,约100人左右,新修族谱即将付梓。
                    QQ517447282
                    E--Email eszxf1224@sina.com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曾志华新化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积分366
                      • 经验76292
                      • 文章313
                      • 注册2013-04-06
                      宪凡公辛苦了[P][P]搜索[/P][P]复制[/P][/P]
                      34珪-绰-莅-选-伯万-泰华-公评-贤-志贵-文达-永忠-涒佐-(46)泰谕-47延襁-48文迁房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从德
                      添日水63-金祖-应希孔立慕 元有忠肃恭 懿宣慈惠和(80)
                      新化县曾子文化研究会 泰谕公后裔QQ群 157266171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767
                      • 经验207583
                      • 文章729
                      • 注册2015-03-11
                      弘扬曾氏文化,传承祖德,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80
                        • 文章1
                        • 注册2017-01-05
                        [QUOTE][b]下面引用由[@曾春斌]发表的内容:[/b]

                        楼主;新化的曾姓人具体集居在哪些地方?上世纪70---80年代我曾在燎原.化溪.温圹.田坪这些地方工作过,就是没有碰到过曾姓人.[/QUOTE]
                        [P][LINE-HEIGHT=28px][FACE=arial][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185, 206, 127)][SIZE=14px] 新化每个乡镇都有我曾氏族人,槎溪在[/SIZE][/BGCOLOR][/COLOR][/FACE][/LINE-HEIGHT][/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