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孔子的三个接班人www.taihainet.com 2009-1-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未知  【字体:缩小 放大】

    颜回虽然是孔子内定的接班人,但因为死在孔子之前,没有接替老师传道,因此在《论语》中无法享受“颜子”这一头衔。有子和曾子之所以可以称“子”,乃是因为他们在孔子死后,曾接替老师传道。

      文/檀作文

      当一个大宗师的思想体系过于丰富的时候,从他的衣钵传人来接近他,或许是一个好办法。对于大圣先师孔子来说,尤是如此。

      颜回:内定接班人

      得知颜回死讯,孔子放声痛哭,说:“贼老天啊!你这是要我的命啊。”

      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指定的衣钵传人是颜回。孔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肯轻易赞美人,尤其是比他年纪小的人。只对颜回例外。除非孔子不开口,开口就说颜回的好话。师徒俩感情好着呢。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路过匡地,遇到了危险。匡人对孔子发难,好险没要了孔子的命。逃难过程中,有些弟子和老师走散了,其中就有颜回。颜回好不容易赶了上来,和老师会合。孔子见到颜回,激动得老泪纵横,用颤抖的声音说:“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呢!”颜回赶紧双膝跪倒,流着泪和孔子说:“先生您还在,我颜回怎么敢死在前头?”

      问世间情为何物?师徒情深,莫过于此罢。

      可是颜回最终还是死在了老师的前头。对孔子一生打击最大的事,莫过于颜回之死。亲生儿子孔鲤死了,孔子也不曾这样悲恸。得知颜回死讯,孔子放声痛哭,说:“贼老天啊!你这是要我的命啊。”众弟子劝孔子节哀,孔子说:“我不为颜回伤心,还为谁伤心呢?”

      我们说颜回是孔子的寄托,并不为过。

      孔子为何如此钟情颜回呢?

      因为孔子认定颜回可以传他的衣钵大道。

      一部《论语》,随处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赞美。颜回向孔子请益、孔子向颜回传道的内容,却并未见有多少记载。因此,这方面的内容也尤其珍贵,传递着孔门的真精神。

      《颜渊》篇首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绝不是普通师生之间的一场寻常对话,而是大圣先师在给他的接班人开小灶,传衣钵。

      灵山法会,佛祖拈花,迦叶一笑,彼此会心,佛法真传遂得印证。

      儒家质实,不尚空灵。少掌门颜回向大宗师孔子问到了儒家的根本:什么是仁?孔子郑重回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孔门精神,舍此八字,夫复何求?

      “克己复礼”的“礼”字,是孔子从周公那里继承来的。《论语·述而》篇记得很清楚:孔老夫子弥留之际,很有感慨地说:“我真是老得不行了,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夫子之所以对周公魂牵梦萦,乃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的缘故。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不久便死了,由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便是成王的辅政大臣,是实际上的摄政王。周朝初年,有许多的社会矛盾需要解决。周公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具体的措施便是制礼作乐。用一套礼乐制度来规范社会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

      因为有了一套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规范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西周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盛世 (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周代社会越来越不“和谐”。孔子生活的年代——春秋后期,是个乱世。兼并战争,此起彼伏。臣弑君、子弑父的事情,屡见不鲜。在孔子看来,之所以发生这些事情,是因为人们克制不住自己的贪欲,做臣子的觊觎君父的权位,先是僭越,后来逐渐发展成篡弑了。

      孔子是有学问的人,懂历史,知道历史上有周公制礼、有成康盛世,不能不发怀古之忧思。于是他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做了一个诊断,叫“礼崩乐坏”。既然断出了是什么病症,药方也就很自然地开出来了:回到从前,回到周礼(周公所制之礼 )。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术精神是“托古改制”,拿历史说话,实际上是虚构了一套政治伦理制度,恐与实际情况不符。孔子是真诚地信奉周公的,以周公的传人自居。孔子的自我定位是维护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

      去山东曲阜旅游,会发现曲阜有三个庙:孔庙是不消说的,那是世界文化遗产。孔庙之外,曲阜城里,尚有周公庙和颜子庙。将周公、孔子、颜回串起来,便是原始儒家的传承脉络。其核心乃是礼乐文明。

      说到“克己”,周公大约也是最好的榜样。他摄政多年,权倾天下。但当他亲手制定的礼乐文明制度完善之后,一个太平时代就要到来的时候,他把政权还给了侄子周成王。礼之大者,莫过于君臣名分。周公之忠,比起诸葛亮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周公可谓克己复礼之典范。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所理解的礼乐文明的真髓。孔子偏爱颜回,将此八字真诀传给颜回,实指望颜回能将此精神发扬光大。

      不幸的是颜回死在孔子前头,并没有成为孔门实际意义上的接班人。

      有子:孔门的“代课老师”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出现的唯一的一个汉字,也是“和”。有子能拈出一个“和”字,可见见识不凡,可谓善继师之志、善传师之道。

      一度成为孔子接班人的是有子。有子,名若。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说:孔子死了之后,弟子们太想念孔子,因为有若长得像孔子,因此就拥立他做老师,像对孔子一样对他。

      可是司马迁越往下说越离谱,有若这个“代课老师”,后来又被大家罢免了。罢免的缘由也很奇怪,因为学生起哄,问了有子两个无厘头的问题——一个是天什么时候下雨?一个是怎么判断一个男人能生几个儿子?有子答不上来。于是学生们不干了,把有若从讲台上请了下来,说:这个位置,你不配坐。

      这样的事情,打死我,我也不信的。孔门弟子不至于这样搞笑,因为有若长得像老师,就让他做山寨版的孔子。又因为有两个八卦问题没答上来,就让有子下课了。这岂不是儿戏么?

      太史公猎奇心太重,难免把八卦故事写进正史。他对古籍,也有误读的地方。

      孔子死后,有若被拥立做老师的事情,孟子说过。《孟子·滕文公》里说:“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

      子夏、子张、子游也都是在《论语》中露脸次数较多的人,他们想立有若做老师,是因为有若颇像孔子。“有若似圣人”的这个“似”,指的是有若神似孔子,是思想言行和精神气质上的接近,绝非长得像。太史公显然误读了这个“似”字。有子最终没有成为山寨版的孔子,是因为曾子不答应。

      从《论语》来看,有若确实在孔子死后,一度做了孔门的“代课老师”。因为,整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除孔子之外,只有有若和曾参两个人被称为“子”。“子”就是老师的意思。颜回虽然是孔子内定的接班人,但因为死在孔子之前,没有接替老师传道,因此在《论语》中无法享受“颜子”这一头衔。有子和曾子之所以可以称“子”,乃是因为他们在孔子死后,曾接替老师传道。

      有若之所以在孔门做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有若在年龄上承前启后。孔门最有影响力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死在孔子之前,子贡又是个实业型人才,无意于传道;后来居上的曾参在孔子死的时候还不到而立之年,资历尚浅。有若年长于曾参,年龄上的优势,使得他一度成为孔门的“传功长老”。

      二是因为有若在思想上有可取之处,确实能继承孔子的遗志。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学而》的第一章是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二章是有子语录: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就好比一个学校的开学典礼。先是校长致辞,说了一通人与人相处的大道理;接着是学生会主席发言,讲的是更具体的行为规范。孔子是校长,有子是学生会主席。

      《学而》篇,还有两章有子语录: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的三章语录,讲到了礼,讲到了孝,讲到了和,都是孔子最喜欢讲的,也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内容。有子说的话,简直就像是出自孔子之口。

      整部《论语》谈得最多的,便是孝。现在有本杂志,名为《父母必读》。若将《论语》论孝的内容摘录出来,是可以编成一本《子女须知》的。但在《论语》这部书中,第一个站在理论高度论述孝的,不是孔子,而是有若。仅此一端,可见有子在孔门中的地位。

      平和,和平,和睦,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一个“和”字。《论语》里,第一个说到“和” 的,也是有子。后来子思著《中庸》,将“致中和”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将“和”的思想进一步系统化,使得“和”字成为足以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词。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出现的唯一的一个汉字,也是“和”。有子能拈出一个“和 ”字,可见见识不凡,可谓善继师之志、善传师之道。-

      檀作文,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讲师,中华诗词(BVI)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