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77
    • 经验6384
    • 文章273
    • 注册2007-01-04
    孔子的三个接班人(中)
    [TABLE][TR][TD]2009-1-9 文/檀作文 [/TD][/TR][TR][TD][/TD][/TR][TR][TD]
    [IMG]http://www.lwdf.cn/uploadfile/20090109145228119.jpg[/IMG]
    曾子有三大法宝:一是孝道思想;二是忠恕之道;三是自省功夫。这三样,都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三样都发轫于孔子,发扬于曾参
    孔子死后,孔门的传道之人是曾参。
    [B]孔子有生之年,曾参并无多少出色表现
    [/B]孔子张口闭口,夸的都是颜回,从来就没有夸过曾参。非但没有夸过曾参,还给了曾参一句“参也鲁”的三字评语
    孔子生前,并不格外看重曾参。孔子曾钦点本门“十大优秀毕业生”,曾参并不在其中(《论语·先进》篇)。孔子张口闭口,夸的都是颜回,从来就没有夸过曾参。非但没有夸过曾参,还给了曾参一句“参也鲁”的三字评语。幸亏这个“鲁”字只是木讷的意思,还不到智障的地步。在孔子看来,曾参大约不是个很聪明的人,反应多少有些迟钝。好在孔门并不看重聪明。孔子说过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是说那些八面玲珑,会说话、会作戏的人,内心不知仁德为何物。孔子又说过一句“刚毅木讷,近仁”,意思是说那些不爱说话、看上去愣头愣脑的人,内心却有仁德。
    若拿金庸的小说作例子,杨康便是巧言令色之徒,郭靖则是刚毅木讷之人。郭靖虽然木讷,拙于言辞,不会在人前说奉承话,但大是大非却看得清楚,而且宅心仁厚。金庸笔下的郭靖,便是比照青年时代的曾参作模子的。仁者至诚,不需伪饰。不仁者虚伪,离不开花言巧语。“鲁”在儒家并非贬义,至少“鲁”者不会投机取巧、见利忘义。
    曾参和颜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子都曾受教于孔门。颜回的父亲颜路不过庸碌之辈,曾参的父亲曾皙却以狂狷闻名。曾皙,字皙,名点,他在《论语》里只出现过一次,却给人印象极其深刻。《论语·先进》篇末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某次闲谈,孔子要求四个弟子谈谈各自的人生理想,轮到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大致如下:阳春三月的时候,换上春秋衫,带上五六个成年学生、六七个未成年学生,一起到郊外的沂河趟趟水,再到河边的舞雩台上,让春风吹干头发,夕阳西下的时候,哼着小曲儿,一路归去。孔子听罢曾皙这番话,仰天长叹,说:“曾点说得真是好啊!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能让老师孔子“喟然叹”,乃是因为他不按常规出牌。其他几个弟子说的,无非从政之事,孔子事先早已料到。曾皙说的,却是大出老师意料之外,因此让孔老先生心跳加速,激动异常。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孔子对狂狷之士向来心存敬意。
    曾皙是孔门的奇人异士,曾参却不曾沾染乃父的狂狷习气,他只是年少时代有些“鲁”(迟钝)而已。孔子说“参也鲁”的时候,是不是心里也想着曾参的父亲,那位以狂狷闻名的曾皙呢?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73岁去世,当时曾参尚不到而立之年。圣如孔子,尚且“三十而立”,何况一个被老师给过“参也鲁”三字评语的毛头小伙呢?大约在孔子有生之年,曾参并无多少出色表现。是以孔子在去世之前,并未指定曾参代其传道。
    [B]孔子实际上的衣钵传[/B]人
    曾子却是后来居上,在《论语》中以载道者身份说话,也没有人嫌他僭越
    我们可以说曾参并不是孔子生前最看好的学生。但孔子实际上的衣钵传人,却非他莫属。
    曾子在孔门传承中的地位,绝非颜回、有子所能比。整部《论语》,以载道者身份说话的,孔子之外,只有有子和曾子。但《论语》所记的有子传道,不过片言只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曾子却是后来居上,在《论语》中以载道者身份说话,也没有人嫌他僭越。
    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论语》一书,有“药病”之说。认为孔子与门人的对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门人立身行事,各有偏差,孔子便于应答门人之际,因材施教,给以针对性的指导,以纠各人气质之偏。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子路和冉有两个人问老师同样一个问题:“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不是马上去做?”孔子回答子路说:“你家里有娘老子在,怎么可以想做就做呢!”回答冉有时却说:“是的。明白了,就去做吧!”另外一个弟子公西华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同样一个问题,何以老师给两个师兄不同的答案,就跑去问老师究竟是为什么。孔子这样解释:子路这人冲动鲁莽,所以多泼冷水;冉有这人畏首畏尾,因此要多加鼓励。子路的鲁莽、冉有的怯懦,都是气质之偏。
    但《论语》书中,除“参也鲁”一句之外,绝不涉及曾子的“气质之偏”。曾子在孔门再传弟子心目中的地位,接近孔子。曾子和孔子说的话,在孔门后学的心目中,是等量齐观的,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曾子之所以是孔子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乃是因为曾子继承了孔子的真精神,并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修身方法发扬光大。
    曾子有三大法宝:一是孝道思想;二是忠恕之道;三是自省功夫。这三样,都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三样都发轫于孔子,发扬于曾参。
    [B]旗帜鲜明地反对“愚孝”[/B]
    儒家“孝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孝经》,《孝经》的作者便是曾参
    先说“孝道”。
    “孝”是儒家的传家宝。《论语》论孝的内容极多,儒家“孝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孝经》,《孝经》的作者便是曾参。
    《论语》谈孝,多是指导人们具体怎样做。比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之后,三年之内不要改变待人接物的门风);“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子女应在膝下承欢,不宜远游)。
    《孝经》则高度理论化,是儒家孝道思想的纲领性文件。《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论述何者为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孝。身体上有损伤,会让父母伤心。所以,尽孝要从爱护自己开始。但好好做人,努力做出一番事业,让人家说某某人家的子女真是有出息,那才是孝的极致。
    尽孝,说白了,一是要让父母安心,二是要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
    同时又强调:侍奉父母双亲,不过是孝道的起点。忠君报国,是孝道的具体体现。养性修身,才是孝道的终极目标。孝道无非是教你做一个被社会认可的人。
    这种认识,确实比有子的从孝悌者不好犯上、不好作乱来论述孝为仁之本,要高明许多。也无怪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要提倡以孝治天下。
    《孝经》对孝道的论述,不但比《论语》系统,在具体问题的认识上,也比《论语》进步。儒家标榜孝道,要求子女孝顺父母;但如果父母做得不对,子女该怎样做呢?
    《论语》里说: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做错了,子女要很小心地提出谏议,但如果谏议不被采纳,还是要恭恭敬敬地听父母的,任劳任怨。
    而《孝经》第十五章,题为《谏诤》,明确提出“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遵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孝?)”的问题。曾子回答得明明白白:这算哪门子孝道?如果父亲不对,做儿子的一定要据理力争。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压根儿不是孝!
    《孝经》旗帜鲜明地反对“愚孝”,可谓难能可贵。■
     
     
    檀作文, 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讲师,中华诗词(BVI)研究院兼职研究员。[/TD][/TR][/TABLE]
    [ 此帖最后由曾昭演在2009-3-23 21:00:22从 曾姓历史 转移过来 ]
    43愈-44公济-45孝仪-46详-47憕-48应辰-49天麟-50泰叔-51理-52传-53邱林-54孟明-55天佑-56元智-57文哲-58楠-59绳武-60明-61可毅-62大强-63宏贤-64闻进-65贞英-66尚林-67衍中-68兴进-69毓荣-70传裔-71纪辉-72广章-73昭仕(绍升)--74宪圣-75庆球-76繁德(昭德)-77祥昌-78令秀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66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