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
    • 经验135
    • 文章6
    • 注册2010-11-15
    第四章  卿大夫之孝

    原文:
    子曰:“非先王○1之法,服不敢服○2;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3;非先王德,行不敢行○4。是故○5非法不言○6,非道不行○7;口无择○8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过错○9,行满天下无怨恶○10。三者备○11矣,然后能守其宗庙○12。盖卿大夫○13之孝也。”
    《诗》云:“夙○14夜匪○15懈○16,以事一人○17。”

    注释:
    ○1“先王”,指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2“服不敢服”,不合法的衣服不敢穿。后“服”是动词。○3“言不敢道”,不合法的语言不敢说。○4“行不敢行”,不合道德的行为,不敢去做。○5“是故”,所以,因此。 ○6“非法不言”,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说出口。言必守法。○7“非道不行”,不合道德的事就不去做。行必守道。○8“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无择”,就是只能这样,不能那样。○9“无过错”,语言没有过失。○10“无怨恶”,因守道,所以,其行为没有使人埋怨和厌恶的地方。○11“三者备”,服、言、行全遵守规定。○12“宗庙”,祭祀祖先的家庙。○13“卿大夫”,即上大夫。比大夫略高。诸侯国的卿大夫比周王朝的卿大夫低一级。天子和诸侯他都要侍奉好。○14“夙”,早晨○15“匪”,通非,不。○16“懈”,懈怠○17“一人”,指周天子。

    点评:
    此章讲卿大夫之孝。“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强调了卿大夫言必从法,行必守道的专一性,其中两个“不”字和两个“无择”,可作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文中的“服、言、德”,体现出当时的法。法是用来约束人的,与民主、自由相反相成的。使用民主,应在集中指导下实行民主;正确的自由是不妨碍他人自由而自由。

    第五章  士○1官之孝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2,而爱同○3;资于事父以事君○4,而敬同○5。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6,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7;以敬事长则顺○8。忠顺不失以事其上○9,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10。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11。”

    注释:
    ○1“士”,此指低级官员。如乡士、方士、朝士、都士、家士。○2“资于事父以事母”,以同量的物资事父母。○3“而爱同”,对父母的爱是同等的。○4“资于事父以事君”,同量的物资事父亲和国君。○5“而敬同”,对父亲和国君的敬意是同等的。 ○6“兼之者,父也”,能同时得到爱意和敬意,只有父亲。○7“以孝事君则忠”,士官将孝移到国君身上,便是对国尽忠。○8“以敬事长则顺”,士官将敬移到长辈、长官身上,便是顺从。○9“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保持尽忠和顺从,又用它来事奉国君、诸侯、卿大夫。○10“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然后能持久享受俸禄和统治一方宗族的地位。○11“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早起晚睡,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千万不要因不忠不顺羞辱了父母。

    点评:
    从第二章到第五章,从不同的政权级别特征,制订了统治阶级四种人的孝道。四种人的孝道,有交互性,如天子应博爱,人人都应博爱。即是说各级都可以行规定天子行的孝道,天子也可行规定各级行的孝道。这就扩大了孝的意义和作用。
    本章说明士官应当遵循的孝道,士官是下级官,朝廷征收赋、税。加派兵役、劳役,都要经过他们去完成,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当受罚。因此,士官应当“以孝事君”,“以敬事长”, “忠顺不失”,方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第六章  庶人○1之孝

    原文:
    子曰:“因○2天之道○3,因地之利○4,谨身节用○5,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天子以下至庶人,孝无终始○6,而患不及者○7,未之有也○8。
    曾子曰:“甚哉○9,孝之大也○10!”

    注释:
    ○1“庶人”,无官位的平民百姓,奴婢不在之列。○2“因”,根据。○3“天之道”,天的变化规律。如寒、热;阴、晴;旱、涝;风、雨;雷、电等等。○4“地之利”,根据土质肥瘦、盐碱、松紧,保墒湿度,地势高低等等,因地制宜,获得好收成。○5“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细心盘算,省吃俭用,将节省下来的钱,孝养父母。○6“孝无始终”,始终,是偏意复词。行孝是有始无终的,只要父母在世就要尽孝,死后要安葬,要祭祀,总之儿子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报不完的。○7“而患不及者”,而担心做不到终身行孝的人。○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之,指代担心做不到终身行孝的人。○9“甚哉”,从句中提出来,独立成句,表示突出其感叹之情。○10“孝之大也”,孝道的意义确实非常博大精深。有承上启下作用。

    点评:
    第二章到第六章,合称为五孝。是第二部分。第六章讲的是孝的本意,即庶人之孝。庶人就是平民、老百姓。当儿女的要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奉养父母。父母为子女受了许多辛苦,又给子女许多恩惠。子女尽孝、报恩是天经地义的。

    第七章  孝通三才○1

    原文:
    子曰:“夫孝○2,天之经○3,地之义○4,民之行○5。天地之经○6,而民是则之○7,则天之明○8,因地之义○9以顺天下○10,是以○11其教○12不肃而成○13,其政不严而治○14。”

    注释:
    ○1“三才”,指天、地、人。古人认为天与地和人一样,同是有作为有才干的,故称三才。○2“夫孝”,引出有孝的议论。○3“天之经”,天道。风雨、雷电、阴晴……季节变化的规律。○4“地之义”,地道。地分盐醎,山分高下,水分流塞,土分肥瘦。它们对人都作出了无私的奉献,这就是地的义举。○5“民之行”,孝是人的最为根本的品行。○6“天地之经”,天道地道。天地规律。○7“民是则之”,百姓因此将它作为准则。“是”,因此。实际是说孝道合乎天道。资料: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水为冬,金为秋,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每人之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由此观之,父授予受之,乃天之道也。○8“则天之明”,则,效法。天,指三光。明,光明磊落品行。日月经天,顺轨运行,不生祸于人;它的身影,众目昭彰,无论圆缺,都公之于众;阳光是生命之宝,它无私奉献于人和自然,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安,这怎能不使人颂扬。故过去家家的神龛上供奉“天地君亲师”。○9“因地之义”,沿袭地的正大行为。○10“以顺天下”,以正大义举来顺服天下人。○11“是以”,是,此。以,因。因此。○12“其教”,指孝经之教。○13“不肃而成”,不必做出老气横秋的样子,就把百姓教育好。○14“其政不严而治”,曾子主张以孝治天下。统治者可以不露声色就能把天下治好。

    点评:
    此章讲《孝经》意义和作用。孝道通天道、地道、民道。因孝道顺了民心,百姓必然顺乎王道。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2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