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曾姓出现这种情况,大家认为咋办?

楼主
如果曾姓出现这种情况,大家认为咋办?
[ALIGN=left][SIZE=3]下列新闻是从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看到的,大家先看完,然后我提个问题:[/SIZE][/ALIGN][ALIGN=left][SIZE=5]---------------------------------
[/SIZE][/ALIGN][ALIGN=left][SIZE=3]外国人取中国名,10人中有6人姓孔

[/SIZE][/ALIGN][ALIGN=left](2008-12-17)

[/ALIGN][ALIGN=left](成都讯)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购房新规规定,没有中文名的外国人要到公证处办理“取名声明”,用中文名购房。从实施新规到现在,为了买房,有10名外国人到蜀都公证处办手续,其中有六人给自己取姓“孔”。[/ALIGN]
《华西都市报》报道,这些姓孔的人可不是正儿八经的孔家子孙,他们是定居成都的美籍、法籍和马来西亚籍。

公证员说,六个用孔姓的外国人,有些是中国朋友帮忙取的名字,有些是他们翻了中文辞典后想出来的。他们取的名字有:孔二、孔龙、孔繁文……

蜀都公证处主任李可说,今年8月初,蜀都公证处接到第一笔这种公证业务,来自马来西亚的Rose到公证处办理“取名声明”。按照此前惯例,办理该公证就是把申请人本身的外国名字翻译成中文名,但Rose说:“我想给自己取一个有中国味的名字,我想叫孔二!”

公证员这下犯难了,如果答应Rose的请求,她护照上的名字跟公证书上的名字怎么对应?

公证员到网上查询得知,南京公证处此前办理了类似公证,于是向他们请教。南京公证处的公证员说,应该尊重外国友人的意愿,他们想取中国名字,说明他们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是喜欢这个国家的表现。于是,蜀都公证处为Rose出具了一份公证书:“Rose,自愿取中文名字孔二。”孔二最后如愿在成都买到商品房。

今年7月1日中国建设部实施的《房屋登记办法》中第15条规定:“申请房屋登记的,申请人应当使用中文名称或者姓名,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文件原件是外文的,应当提供中文译本。”

-----------------------------------[SIZE=3]

我的问题是:[/SIZE]

[SIZE=3]外国人在取中文姓氏时,有六成的选“孔”姓,这自然是跟孔子的影响分不开。如果那天有外国人男子受“曾子”或“曾国藩”的影响,也取姓氏为“曾”姓,并且这个外国男子日后和中国女子结婚生下混血男孩,而这个混血儿又根植于与中国,且秉承中华传统,这样他又繁衍几代,分支各地,他的子孙们也都继承他的姓氏--曾姓![/SIZE]

[SIZE=3]这样,将来的某一天从他们中间繁衍出来的曾某某,因不记得无法查找他的祖宗渊源了,从网上来到“曾氏宗亲”论坛,发帖提问:我是那派的?我的字辈为何?![/SIZE]

[SIZE=3]那各位宗亲,你认为他姓曾吗?对!我们说他不姓曾,但是他说他姓曾,因为他父亲姓曾,祖父也姓曾,只是不知他的祖宗--那位外国人不是地道的姓曾![/SIZE]

[SIZE=3]所以,孔姓、曾姓或者其他姓氏在当代是否面临着一个挑战呢?!纯种的姓氏该如何保持?[/SIZE]

1楼
关键要修好现谱,以备将来不承认,因为作为种姓来说这样一来就乱套了
2楼
这问题很值得研究,直接冲击我们天下只有一"曾"的牌子
3楼
真值得研究。
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衍庆[/U]发表的内容:[/B]

这问题很值得研究,直接冲击我们天下只有一"曾"的牌子[/QUOTE]
呵呵,是哦,说的不错!
5楼
我认为解决办法有三种:
一、当然是完成全国的曾氏修谱,实行大联宗,并且记录相关分支的情况。如果不能修谱,更无出处,只有口口相传的,可作记录,以便日后查找对头的资料。
二、建立健全的查找体系。
    如:***房,如果联宗后,能在山东总会收藏处找到***房新修的房谱、联宗谱、还有就是祖辈留下来的族谱复印本。在该房所在地也要有上面的几种资料。在该房所在地最小行政单位(村居、村居小学图书馆或镇府文史办)保留以上资料。有条件的话到县级图书馆合作(甚至政协办公室),存上面所提资料。
三、对于外国人改姓时(国人改姓也适用),政府建立健全的体制,在第一人改姓在户籍(户口本)处登记,要代代相传的记录。
这样,对于比较适合中国现有的文化传统。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3438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