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骯髒赞妙玉(转)

楼主
风尘骯髒赞妙玉(转)
[PP]风尘骯髒赞妙玉


进入正文前,有必要先解释一下“骯髒”二字,曽见周老先生认真地解释过,此不屈不阿之“骯髒”,非污浊腌臢之“肮脏”,当然判词曲子的解释有多种,本是一笔糊涂帐,但在本文引此二字来赞妙玉,想来主基调已经是表达的很明确了。

妙玉其人,出场不多,文字简短,却位于十二正钗之前列,而且总是似隐私露地透着些玄妙古怪,即使声称喜欢她的人也总是在心下稍稍有些犯嘀咕,这个人的确是有些不识趣呢。她的淡漠孤高表现得十分刺眼,不象黛玉那样超逸自然,不象宝钗那样冲淡清和,不像湘云那样浑然天真,也不象迎惜纨辈那样木然忍耐。她似乎很刻意,充满了谨慎的防范意识,警觉而又自制。“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明白,关键是她有没有这样的资格,行事为人做到刻意与绝对得偏于做作的程度,总是让人亲近不起来。

名字里带了一个“玉”字,就会让人有所联想,与黛玉之青、宝玉之赤、红玉之绛相应,妙玉的唱曲告诉我们,她是一方无瑕美玉。所配“妙”字,自是形容其玉质之佳无言可誉,其身世之隐意在言外,其中妙处,不真心解她之人,如何能理解?

细究她的身世,会发现她与黛玉象一支双生花,发自同枝,秉性相似。本是苏州人氏,其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也是父母双亡,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模样儿又极好.她出家的缘故本奇,竟也是因为有一个多愁多病身,不禁想起黛玉之病,也是曾经有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去出家,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这个病真的只是健康这么简单么?红玉遗帕惹相思时,曾经被指引去吃黛玉的药,这几个姑娘的病应该有些联系吧?而妙玉之病竟须得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想来那股情极之毒甚至比黛玉还要中的更深更猛呢。最妙的是,妙玉来都中是随了一位“极精演先天神数”的师父而来,而黛玉的老师贾雨村也是位极通阴阳气数会得分析兴隆衰败的高手,而黛玉就是随着这样一个高智慧的政治人物而来的。其中巧妙,真是令人称奇!

妙玉的第一次出场就是暗写,由林红玉之母林之孝家的将身世絮絮道来,其中联系,巧合乎?一向罕言寡语少有主意的王夫人少有的主动干脆地提出下个帖子备车轿去接这个“骄傲些”的人,似乎有悖常性,而妙玉竟因此成了第一个入大观园的正钗,她所居住的拢翠庵也和翠竹繁茂的潇湘馆遥相呼应。
在元春省亲时那样纷乱热闹繁华精彩的大场景中,竟然又忙中抽闲地加了一笔,让这个韶华盛极的人物“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题匾加恩,看似无此必要,却难说不是另有深意,此是对妙玉的又一处暗写。
妙玉的第一次正式出场是在贾母游兴大观园的时候,看她奉上的茶具“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 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很高级,解释的也似乎偏于琐碎,可和唯一与其相应的黛玉献茶来看,“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一简一繁,却又是惊人的巧合。那黛玉的嫡亲外祖母接茶时和妙玉的两句莫名其妙的对白,也隐隐露出了不足为外人道的默契和了解。

一个已经十八岁的妙龄女子来大观园之前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原著没有明确的说明。但通过邢岫烟之言大概有个了解,她在蟠香寺修炼十年,因不合时宜, 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一个年纪轻轻的出家人,会有怎样的遭际而会落到了所谓“无立足境”的局面呢?“无非情色尔”,一个美貌清秀家底丰厚颇通文采的女子寄身于庵堂,如果没有够硬够深的背景,怎可能在复杂烦乱的尘世独善其身!“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赑屭朝光透,罘罳晓露屯。”大概这就是她曾经亲身经历的恐怖场景吧?

“一个小尼姑,带发修行,年轻貌美,一定是在春心浮动了,呵呵!”好可怕好刻薄的揣测,关键的是揣测之后的行动。“蟠香寺”,或许里面种满了桃树?或许在同样的花柳繁华地落英缤纷处也有一个花冢?或许隐喻了一个类似薛蟠的人对她心生非分之念?忽然想起了《望江亭》里的谭记儿,如果真是有一个情投意合的公子,或许她就会以身相许,甚至会为了爱人的安危出生入死。而如果非她所愿,甚至是她所不屑的呆霸王,想来就一定会至死不从了。哪怕颠沛流离,也不会屈服和后悔。其中缘由,在她眼中本是为着至情至性,而污浊之人偏偏将其以色归类,其中的悲愤气苦、茫然无助怎是一般闺中女孩所能感受?那样一个清高自守的女孩子,在这种背景下,她会对轻薄阴损恶意攻击之徒会更加痛恨,讲究洁癖的行为似乎是她潜意识的流露。现在以这样的理解来看看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固然刘姥姥是为着一家人的生计张罗应付可以理解,而对妙玉这样至死不肯向权贵低头的纯粹之人又如何要求她理解并认可姥姥的难处呢?

来到大观园,开始有一些舒心的感觉了吧?柔花娇草,诗情画意,那颗紧揪的心应该放松了很多。一班年轻秀美清爽的女孩子也天真烂漫地悠游在这个美丽的园子,作为一个再世为人的大姐姐看着她们吟诗作赋,嘴边会不会有一丝浅浅的笑?终究是心态不同的,她心中的哀与幸只怕没有几个人能懂得。因为曾经生活在一个富裕之家,以成熟理智的心再来看这个庞大的家族,其中的纷争纠葛又仿佛历历在目 ,作为一个在这里无亲无故的外人,她很注意地保护着自己,那份警觉和自重本是从前的经历教给她的生存之道,毕竟她是一个无枝无蔓的人,又没有钻营联络的手段和热情,唯一的应对也无非就是自重自持罢了。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这位清雅的女性在修花弄草、咏读佛经之余也应该感受到了精神寂寞苦无知音的苦恼吧?那次请黛玉宝钗连带着宝玉来到耳房品茶,整体看来态度上似乎有些冷冰冰,但看她说的那些似远又近的话,其实已经掩饰不住她想结交朋友的热情。黛玉无巧不巧的坐在妙玉打坐修行的蒲团上,所发之问和贾母如出一辙,表明了其品味的敏感和高段,妙玉洋洋得意的解释也恰恰流露出被人品出门道的喜悦,而宝玉适时适度的体贴钦敬之语,也明确的体现了他的理解与认同。而宝钗自始至终不发一言,已经是很明显的不是一类人。

精神知己的交往本不在于过多的语言,一声轻叹,一句品评就已在一刹那明白了彼此的境界。黛玉宝玉和妙玉,这几个人的心灵有没有相通呢?
黛玉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 “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那样捻酸吃醋清高自许的颦儿却在此时这么达观谦逊?因为妙玉是尼姑,不会和她抢宝二奶奶的位子?竟或者是可怜她?全是政客的分析!其实原因最简单不过,相知相怜互敬互赏罢了!
宝玉也曾经说过:“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一向自贬自惭的浊玉忽然自诩为“微有知识的”,可见他是真懂得妙玉的心。

为了这样的知己,本应大方的尊重和相交。我本槛外之人,我自放诞诡僻,懂得我的自会懂得,却又何必挂怀于世人的诽谤!冰雪下的红梅开得格外的绚烂,“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一如妙玉那真诚明朗恣意挥洒的情怀。

说到乞梅,就要提及那位“槁木死灰一般”的珠大奶奶,就像宽厚良善的王夫人似乎总是讨厌和黛玉有些相像的人一样,她对几乎素无瓜葛的妙玉所怀的厌恶之心来的十分奇怪。而且最妙的是,她可不像平时表现得那么木讷,竟是这样一位世事不问的人偏偏想出让一位年轻公子哥去庵堂乞梅的新雅主意,看来她的卦竟比心细如发的黛玉算还得准呢!妙玉也不含糊,一枝寒梅“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 香欺兰蕙,各各称赏.”旧友岫烟有赞:“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那一个中秋之夜,湘云和黛玉在凹晶溪馆吟出凄清寂寞的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佳句已经预示了两个女孩的悲苦命运,月色在悠扬笛韵中粼粼湖面上逐渐清奇诡谲起来。意外出现了,那个冷冰冰的畸零之人妙玉出现了,她笑着痛快地打断了这悲凉颓丧的气氛,热情地邀二人入拢翠庵,毫不客气的自荐联句,“遂提笔一挥而就”,并说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真是好个痛快人!真应了那话“外边有多冷,里边有多热”。

关于妙玉的长发,一直争论颇多,当然她本是至情至性之人,一干烦恼丝自然舍不得除去,恋恋凡尘也是有的。只是还请回想一下:当初妙玉随师而来本是为了“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而元春省亲时所题匾额为“苦海慈航";贾母游兴拢翠庵时也曾提到:“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可见庵中所供的就是观音菩萨了。而观音,就恰恰是以长发造像现身。以妙玉外冷内热的个性,似乎作者试图通过这种类比告诉我们,妙玉是一个内心慈悲,甚至在关键时刻会以身渡人的“世人意外之人”。她的结局已是不可确定了,在纷乱的红楼后记里面,曾经历过劫难的妙玉或许相较于他人反而会处乱不惊。“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这个最清洁自守的人会为了什么原因落到“风尘肮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的局面呢,有一说脂批中有“他日瓜洲渡口固不能屈从,红颜枯骨”的文字,虽然真伪存疑,但看其声色象是知情者至少是真懂得她的人的哀叹。细读红楼笔墨中那样强调她的高洁冷漠和古道热肠,我总怀疑她在关键时刻或许采取了程度上类似于尤三姐而行为方向上与之完全相反的行动。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那个黛玉,如果是为了所爱的人投了湖,不也是终陷淖泥中么?黛玉是为了维护她爱的人,独承诬陷,自行了结,而妙玉或许就是为了维护敬她知她的人屈辱的活下来,两人象临水的芙蓉,形影相吊,真幻难测,一番深情,只有当事人知道罢了。。。

1楼
一个字:长。[em05]
2楼
两个字:超长。[em05][em05]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